备考中药一这些考点吃透,准没问题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积累一些知识点,到年执业药师考试的时候,积累的就是几百个知识点了。小编又来给大家提供执业药师的知识点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药一的相关知识点,收藏起来,认真备考吧。

考点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1.《神农本草经》:汉代,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种。神在最早的时候有,农民经常流汗(汉代)。

2.《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图文并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4.《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

5.《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6.《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7.《中华本草》:当代作品,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考点2:五味

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

能补、能缓、能和,能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酸(涩)

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能泄、能燥、能坚。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考点3:七情

单行:单独,不需辅助

增效

相须:相互需要

相使:使得更厉害

减毒

相杀:杀毒软件。(生姜杀半夏)

相畏:杀人会怕。(半夏怕生姜)

减效

相恶:相互厌恶,工作效率就降低了。

增毒

相反:反目成仇,仇恨增深

考点4:道地药材(★★★★)

云南

三七、木香

贵州

天麻

安徽

木瓜

东北

人参

福建

泽泻(福泽天下)

河南

四大怀药——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趣味记忆:河南牛山,菊花遍地黄。

河南——怀庆

牛山——牛膝、山药

菊花遍地黄——菊花、地黄

浙江

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白菊、杭麦冬、郁金。

趣味记忆:浙江玄参,被胡输得一穷三白,抓山猪卖金。

被胡输得一穷三白,被——浙贝母;胡——延胡索;三白——白术、白芍、杭白菊;

抓山猪卖金,山猪——山茱萸;卖金——麦冬、郁金。

考点5:采收时间

采收原则:有效物质最多、产量最多的时候采收。

根及根茎类

秋、冬地上部分将枯萎时,春初发芽前、刚露苗时。

茎木类

秋、冬两季。

皮类

春末夏初。

叶类

光合作用旺盛,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

花类

一般不宜在完全盛开后采收(残花败柳)。

果实

多自然成熟时采。

种子

完全成熟。

全草类

充分生长,茂盛时采。

动物、矿物类

大多数动物类、矿物类全年可采。

考点6:产地加工

1.拣、洗: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位,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洗。

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肉质的果实类,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不切。

3.揉搓:中皮、肉易分离使药材质地松泡的皮肉紧贴。

4.蒸、煮、烫:含浆汁、淀粉和糖分多的药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5.发汗:促使变色、增加气味、减少刺激性、有利干燥。(发汗的药材:玄参、厚朴、杜仲、茯苓、续断;选厚肚夫婿——玄厚杜茯续)

6.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

考点7:溶剂极性大小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对于这个顺序大小,我们只需要拆分再合并就可以记牢了。

①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甲乙丙丁

②乙酸乙酯>乙醚:2个乙1个乙

③氯仿>苯>四氯化碳:氯仿笨死了(笨:苯;死了:四氯)

我们生活中,石油不溶于水,浮在上面,所以水是极性最大的,石油醚最小。最后合并起来: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考点8:分离方法

溶解度、分配比、吸附性、沸点、分子大小、解离程度。

1.溶解度:有溶解意味着就有沉淀,通过溶解度的不同,分离沉淀,例如有结晶和重结晶。

2.沸点:沸点就是在沸腾的时候分离,先沸先分,例如分馏法。

3.分配比:分配比是指在两种液体里面分配比例不一样,从而分离。我们可以注意到,是在两种液体里面,所以就有:液-液萃取法、液-液分配色谱。

4.吸附性:吸附想要的,不要的流掉。主要有聚酰胺和大孔树脂。

①聚酰胺:利用氢键吸附。

②大孔树脂:有吸附作用和分子筛作用。

5.分子大小:物质的分子大小不一,通过某种介质将大小分开,例如有凝胶和膜。

6.解离程度:解离,有个“离”字,说明与离子有关,对应的就是“离子交换树脂”,也有一个“离”字。此外,离子交换树脂不溶于水,但可以在水中膨胀。

考点9:波谱方法应用

1.质谱(MS):确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分子质量——质:质谱。

2.红外(IR):提供官能团信息(宏观调控:红官——红外官能团)。

3.紫外(UV):判定共轭体系。紫外线下工作,为了不让家人共饿(共轭)。

4.核磁(NMR):质子(碳原子)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用于结构测定。(核:核心,结构的核心是碳原子;磁:磁铁有吸引相邻的东西,相邻原子的信息)

考点10:含生物碱的中药

1.苦参和山豆根: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苦参和山豆根都很苦。

2.洋金花和天仙子:莨菪碱(阿托品)和东莨菪碱。

3.麻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有麻黄两个字和碱字。

4.黄连:小檗碱(指标:盐酸小檗碱)。

5.马钱子:士的宁(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古代出行骑马,现代打的士。

6.川乌: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

7.延胡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

8.防己: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考点11:有机胺类生物碱(★★)

有机胺类生物碱:氮原子不在环内,有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

考点12:苷类的显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和浓硫酸,用于糖(单糖、寡糖、多糖)、苷,两液面交界处出现棕色或紫红色环。趣味记忆:茉莉花糖(茉莉:molish,糖:糖类)。

2.三硝基苯酚试纸反应:苦杏仁苷,苦杏仁苷水解产生的苯甲醛呈砖红色反应。(趣味记忆:一个苦心人养了三只小鸡。苦心人——苦杏仁,三只小鸡——三硝基)。

3.含有氰苷(苦杏仁苷属于氰苷)的药材有:苦杏仁、桃仁、郁李仁(趣味记忆:杏林青年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考点13:含醌类的常用中药

1.蒽醌类: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茜草。

2.菲醌类:丹参。

3.萘醌:紫草(这样子,很无奈:子——紫草,无奈——萘醌)。

考点14:含香豆素的常用中药

含香豆素的常用中药: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

考点15:含木脂素的常用中药

含木脂素的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

考点16:含黄酮的常用中药(★★★★★)

含黄酮的常用中药:黄芩、槐花、银杏叶、陈皮、葛根、满山红。

考点17:挥发油的性质

1.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萜类(单萜、倍半萜),芳香族(小分子),脂肪族(小分子)。

2.挥发油的化学常数:酸值、酯值、皂化。

考点18:含挥发油常用中药

1.挥发油,顾名思义,容易挥发成气体,一般用“气相色谱法”,都有一个“气”字。

2.含有挥发油的中药:薄荷、莪术、艾叶、肉桂(都是有香气的)。

①薄荷:单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

②莪术:倍半萜类化合物。

③艾叶:单萜类衍生物。

④肉桂:桂皮醛。

考点19: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青蒿、龙胆、穿心莲。

①青蒿——青蒿素——抗疟。

②龙胆——龙胆苦苷(属于裂环环烯醚萜苷类)。

③穿心莲——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二萜内酯,抗炎作用)。

考点20:含三萜皂苷的常用中药

含三萜皂苷的常用中药:人参、三七、甘草、商陆、柴胡、黄芪、合欢皮。

趣味记忆:三人合谋商量用荒弃的柴草来放火。

三——三萜皂苷,三七

人——人参

合——合欢皮(齐墩果酸型三萜皂苷)

商——商陆

荒弃——黄芪

柴——柴胡(齐墩果烷衍生物)

草——甘草

考点21:三萜皂苷的分类

1.四环三萜:羊毛甾烷型、达玛烷型。

2.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齐墩果酸)、乌苏烷型(乌苏酸,又称熊果酸)、羽扇豆烷型(羽扇豆醇、白桦醇和白桦酸)。

考点22:含甾体皂苷的常用中药

含甾体皂苷的常用中药:麦冬、知母。

考点23:强心苷的特点

1.甲型强心苷: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2.乙型强心苷: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3.强心苷:含有α-去氧糖是区别于其他苷类成分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洋地黄毒糖(2,6-二去氧糖)。

考点24:含胆汁酸的常用中药

含胆汁酸的常用中药:牛黄、熊胆。

①牛黄:含8%胆汁酸,主要成分为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

②熊胆:牛磺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胆酸。

考点25:含强心苷的常用中药

含强心苷的常用中药:香加皮、罗布麻叶。

考点26:炮制常用液体辅料及作用

液体辅料:酒、醋、盐水、姜汁、蜜、油。

1.酒(大黄、黄连、当归)。

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③矫臭矫味。

2.醋(柴胡、延胡索、乳香)

①引药入肝。

②降低毒性。

③矫臭矫味。

3.麻油(羊脂油):利于粉碎。

4.盐水(杜仲、泽泻、黄柏、车前子)

①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②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③矫味、防腐。

5.姜汁(厚朴、竹茹)

①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②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6.蜂蜜(麻黄、枇杷叶、甘草)

①增强润肺止咳。

②增强补脾益气。

③缓和药性。

④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考点27:炮制常用固体辅料及作用

固体辅料:麦麸、河砂、稻米、土、滑石粉、蛤粉。

①麦麸(和中益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矫臭矫味。

②河砂(导热):便于粉碎、降低毒性、矫臭矫味。

③稻米(补中健脾):增强疗效(同样功效)、降低刺激性和毒性(斑蝥)。

④土(温中和胃、止呕止血、涩肠止泻):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⑤滑石粉(导热):利于粉碎、煎煮(水蛭)。

⑥蛤粉:去腥味、增加疗效(阿胶) 。

考点28:煅法

1.明煅法:不隔绝空气的方法,适用:矿物类、贝壳类、化石类。

①贝壳类(酥脆):牡蛎、石决明

③带结晶水矿物(去水):白矾、石膏

2.煅淬法: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适用:质地坚硬,经高温仍不能疏松的矿物药。质地坚硬(矿物药):赭石、自然铜、炉甘石。

3.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为扣锅煅法。适用:质地疏松、炒炭易灰化的药物——血余炭。

考点29:蒸煮燀法

1.蒸:用蒸气加热药物,软化。(黄芩、天麻)。

2.煮:液体加热药物,减毒。(附子、川乌)。

3.燀:在沸水中短时间浸煮,去皮。(苦杏仁、白扁豆)。

考点30:其他制法

1.复制:半夏、天南星(减毒)。

2.发酵:六神曲。

3.发芽:麦芽。

4.制霜:巴豆、西瓜霜。

5.煨:肉豆蔻、木香。

6.提净:芒硝。

7.水飞:朱砂、雄黄(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

考点31:纯度检查

1.水分测定:滴定法、烘干法、减压干燥法、甲苯法(挥发性)、气相色谱。

2.色度检查:用以检查有色杂质的限量,白术。

3.酸败度测定:油脂或含油脂的种子类药材,发生化学变化,出现异臭味。

考点32:贮藏条件

1.遮光:不透光的容器包装。

2.阴凉处:贮藏温度不超过20℃。

3.凉暗处:避光+不超过20℃。

4.冷处:2℃-10℃。

5.常温:10℃-30℃。

考点33:散剂

1.散剂具有以下特点:

①制备简便。

②有利吸收,起效迅速。

③外用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

④适于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

⑤适于小儿给药。

对于这几个特点的理解其实是十分简单的。制备方面,一棍子下去,马上就散了,可想制备很方便;药物打成散,很显然更利于吸收了;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喉风散,用于喷口腔溃疡,所以散剂对疮面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用于口腔科;给小儿给药的时候,经常会把药品磨成粉,所以散剂也适于小儿给药。

2.不适用制备出散剂的有几类:

①刺激性大;

②易吸湿、氧化变质的;

③挥发性剂量大的。

散剂顾名思义,是散状的,散状意味着暴露在空气的面积更大,所以对于容易吸湿、挥发性大、容易氧化的就不适用了。如果我们用的喉风散是刺激性很大的药品,例如像胡椒粉一类的东西,你还会用吗。所以刺激大的也不宜做出散剂。

考点34:酊剂的含药量

1.酊剂:原料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酊→酉→酒,酊剂是以乙醇为溶剂的。

2.毒性药的酊剂,每ml应相当于原饮片10g;其他酊剂,每ml相当于原饮片20g。(独一无二:毒一无二,有毒的是10g,无毒的是20g)。

考点35: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含药量

流浸膏剂、浸膏剂系指饮片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剂,调整至规定浓度而成的制剂。

1.流浸膏剂系指每1ml相当于饮片1g者为流浸膏剂。

2.浸膏剂分为稠浸膏和干浸膏两种,每1g相当于饮片或天然药物2~5g。

阅读文章,一起进步快来加入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看都看完了,还不点这里试试

??阅读原文点击领取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lx/6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