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俺庄的下乡知青们第一章

图文:黄炳贵第一章老了就爱怀旧。我想起了那些年在俺庄插队落户的下乡知青们。我是社旗县郝寨镇大石桥东队队长家的老三贵娃啊,你们还记得我吗?铁秀云,张秀,杨玉梅,专书菊、黄登祥,任抗美,刘双安这帮来自郑州的大姐姐大哥哥们你们现在安好吗?傅海莲、程瑞、李红升、娄芳、崔晓东、李相然、朱华你们来自社旗县城的知青大姐姐大哥哥们你们现在安好吗?方冠军你来自南阳市的大哥哥你现在也安好吧?你们在俺庄俺队插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你们在俺庄所做的贡献俺庄村民不会忘记,常常念叨你们啊!   “咱庄来了几个洋妞洋娃!”一九六八年夏天。我当时才八岁。有一天我正光肚肚领着一群娃们在俺庄东边堰河上打水仗摸螃蟹逮鱼。玩的正在兴头上,俺奶柱着拐杖,掂着小脚,走到河岸上吆喝:“贵娃!贵娃!咱庄来了一群洋妮洋娃。你伯说今中午搁咱家吃饭,你逮些鱼快拿回来给他们做饭吃!”我一听呼隆从水中窜出来“好!”答应了奶奶又一猛子扎进了水里。我小时候是个娃子头,十岁时,俺妈拿着高粱杆撵我半个庄才把我赶到学校。十岁前几乎都是领着娃娃们上窜下跳,到处疯着玩。冬天穿的刷筒袄和刷筒棉裤(家里穷,只穿一个棉袄和棉裤,没衬衣衬裤就叫刷筒),夏天几乎都是光肚肚全裸。那天,娃娃们七手八脚共同努力把逮的五六条斤把重的鲫鱼和鲤鱼都统统让我拿走回家了。本来我们想在河边生火烧烧吃呢!我提着水兜前边跑,后边跟着一群和我一样的光肚娃。俺家住在庄东边,离河最近,一会儿就跑到家。“哈哈!一群好可爱的娃娃啊”俺家没院墙也没大门,就那三间大人碰着头的低矮黄陂草房。所以我们这群光肚娃一跑到门前院中,从俺屋里呼隆跑出一大帮大娃们和大妮们,他她们笑着喊着,冲我们跑来了。“让我看看那个是队长家老三?”一个好像十七八的漂亮姑娘跑到前头喊到。“哎呀,咋不害羞啊,都没穿衣服啊!”后边一个大哥喊到。我跑到前面,见有不认识的人从俺家屋里跑出来有喊又叫,我低头一看,真的害羞了,俩腿赶紧夹着蹲到地上不敢起来了!后边一群娃娃看我蹲在地上,也都赶紧低头蹲在了地下。“哈哈!说什么呢!他们还是小孩。挺可爱的。快起来吧!你大概就是队长家老三贵娃吧?听你爸说你最淘气最炫!”跑在前边的那个大姐姐走到我跟前边说边用双手掬我胖呼呼的带着腥味泥巴的圆脸蛋。后来才知道这位大姐姐当年才十七岁,叫铁秀云,俺伯叫我喊她铁姐。听这个大姐姐她把我名字都叫了出来,又是摸我头发,掬脸拧鼻子我就不在拘束害羞了。我忙站起来问:“你们就是俺奶说的洋妮洋娃吧?”俺伯拿着旱烟袋忙从屋里出来“小孩子,知道个啥?这不是洋妮洋娃。这是从郑州大城市里来的下乡知识青年,来咱庄插队落户呢。”俺伯说着一只手扳着我的脑后脖儿拐把我刮到屋里。我逞着喊道“俺奶说的!我问俺奶去。”惹得那群大哥哥大姐姐们一阵狂笑。后来奶给说解释:贵娃啊,我都没见过穿着这么拽的妮们娃们。你看他们都是穿的好衣服,还有花点点。你看那妮们有的穿着裤头,露着大腿,咱乡里妮们妇女们谁敢穿这个?再说他们个个白嫩嫩的,说话撇着洋腔,那像咱乡下人。所以我就以为他们是外国来的洋娃娃呢!嗨,一辈子没走出俺大石桥村的奶奶呀,在她眼中算是看稀奇了。妈妈话少实干,正在三间房子的东里间灶伙里忙着做饭。大哥在锅底熳烧锅,烟火把他脸烤得通红,大哥老实,光嘿嘿笑。这群大哥哥大姐姐们随我们都进了屋,我一数七个,三男四女。看年纪都是在二十岁上下,就有一个大哥哥看着年龄大点有二十五六吧。后来才知道他叫黄登祥,跟俺一家子呢。“伯!啥叫下乡知识青年呢?”我把鱼交给俺妈后拽着俺伯的手仰脸问道。还没等我伯开口还是那个拧我鼻子的铁姐又拧我鼻子一下说:“我来说吧。我们是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来你们这里插队落户,和你们村的大人们一同劳动,接受教育好好学习来的!”我当时就不明白:这么一群细皮嫩肉的人能干活吗?可是看他们个个激情燃烧,个个欢喜跳跃高兴的样子,我不敢再问了。俺妈做饭麻利。一会儿就做好了:红薯面蒸面条,外加辣椒蒜汁,还有我逮的鱼做的鱼汤。原来俺伯做为一队之长从郝寨街公社院里领回这么七个下乡知识青年后,给他们按排在村东北角三间草房后,已经中午,赶紧跑回家中告诉俺妈,来客了!七八个人。让俺妈准备好吃的先招待一顿。反复叮嘱要弄最好吃的!俺妈东打西旮旯也找不到好吃的东西,做啥饭合适。还是俺奶老姜辣。她说:别发愁,咱今晌午蒸红薯面条,我到河上找贵娃去,让他逮几条鱼。今中午就做红薯面蒸面条外加鲫鱼汤,这些洋妮洋娃们肯定没吃过。哈哈,当时那就算最好的招待客人的饭菜了。城里来的这帮大哥哥大姐姐们可能真没吃过这“山珍海味”,等我妈把蒸面条端上来,他们围着俺那破小方桌又是喊又是叫,说着笑着好像饿狼扑食般拿起筷子端起大碗就“狼吞虎咽”起来。还一个劲说:“好吃,真好吃!”我妈笑着说:浇点蒜汁更好吃,慢慢吃,别噎着多着里。吃了在喝口鱼汤。不是他们一路风尘仆仆赶来露宿风餐饿的慌而是红薯面蒸面条真的好吃:甜甜的,筋筋的,带着浓浓的面性味软香不塞牙,咬着有嚼劲,吃着美里很,菜只有辣椒搉蒜汁了!那像现在白面拌肉还说不好吃的!我也特别好吃,对俺妈蒸的红薯面蒸面条现在还想着想吃。这帮知识青年说笑着风卷残云般一会儿功夫就把俺妈蒸的大半锅红薯面条和一大盆鱼汤吃了净光。吃罢,嘴一抹,笑着给俺伯说:“谢谢好队长。下午你安排俺们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吧?”俺伯吃罢饭。吧嗒吧嗒吸着他一辈子钟爱的烟袋笑着说:“不忙,不忙。下午你们在你们住处先休息,晚上到你们那里开个群众会,给大伙说说这事,明天再干活。”俺伯好像领兵打仗的元帅一样,把他她一一按排好!这群知识青年笑着离开我家回到他们的住宿点去了。临走他们一个个不是拧我鼻子一下,就是拧我脸拍我头一下。那个小铁姐最后拉着我的手说:“有空上俺住的地方玩吧,我给你糖果吃!”说着掬了我一下脸跟着他们跑了!那笑脸那身影,那一扭一扭的身段至今我还留在印象里,记在脑海里。晚上,俺妈给我找个小裤头穿上。说:人家都是大城市里来的妮们娃们,你上人家屋里要穿好老实点。俺伯拉着我的小手就去知青住的屋里去了。俺村的东北幔有三间姓陈的破草房,闲着无用,早年是生产队喂牛屋。听俺伯说,上级要安排下乡知识青年来俺庄。可俺庄实在没闲房子可住啊,别说是瓦房平房楼房,就是草房也是没有一间啊。公社书记说:我不管,反正你把知青领回家,不能让他们睡在外头。俺伯做为一队之长万般无奈,回来和队里干部们一商量就把村东北幔的三间牛屋腾了出来!让牛板赶紧套上车,拉几车干沫子(干土)把地垫垫,再找几个青年用石灰掺水搅拌均匀成糊糊,拿掭梳往墙上刷刷,虽然白点点像天女散花,白道子像破布烂纸,但毕竟把黑黢黢的屋里焕然一新,像个有人住的房子了,房顶草烂麻雀挠的露天,俺庄以炳军哥那帮能工巧匠们只两天功夫就把它修缮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看不见大天了。俺伯拉着我的手从俺家穿过东大坑的西边路,绕过连松小叔家,栓富叔家,走过德明二伯家往西一拐就到了下乡知青住的地方了!当时那房子东边是老笨章爷和唐德明二伯家,后边是赵德祥姑父家,西边是崔道华锤哥家,南边就是陈栓福叔家。门前有颗粗壮的弯腰大枣树,结的大红枣特别甜,每到枣熟季节,没少爬上去偷摘枣子吃,尽管那枣树栓富叔家看的很严。知青住的那三间房是姓陈的叫老笨章爷的老屋。为啥叫他老笨章爷呢?原因他年轻时好吃喝嫖赌抽,娶了个媳妇,生了一个娃后他来牌输红眼了,把媳妇和孩子都压上了。结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第二天老婆孩子就被人家领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四间草房!老笨章爷本来叫陈章,长的高大威猛,能说会道,自从来牌输了老婆孩子后人们都喊他老笨章了!辈长,所以大都喊他老笨章爷。老笨章爷老婆孩子走后,饭也不会做,东家吃一顿,西家寻一顿,生产队了常派他出差。。四间房屋西头三间让他腾出来做了牛屋,他一个人住在东头一间屋子里,再后来他去菜园看菜园了。下乡知青就住在老笨章爷的三间原先当牛屋的草房里,三间两房,三男生住东边一间,四个女生住西边一间,中间是堂门,来人坐的地方,男女七人进出一个门,好像一家人那样。我随着我伯走进知青住的院子里,嗨!知青院子里屋里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门前卦着一盏汽灯,是连德伯捣鼓了好大一会儿才让他发光发亮的,那时生产队好夜里开会或者文艺宣传演出,没有电,老用那盏汽灯照明。庄上的男女老少,大人小孩我看都来了。老汉们搁蹴那三五成群在抽烟说话,年轻姑娘小媳妇像看天外来客一样拥到那四个下乡知青女孩跟前,左看看右看看,摸摸人家的衣裳,捋捋人家的头发,站着比比人家的个,拉拉人家的手,也不知道是亲热劲还是乡下人没见过城里洋气妮,反正热乎亲热嬉笑劲好像大哥娶嫂子那样高兴欢笑热闹。那四个下乡女知青个个穿的是草绿色军装,下身穿着长裤子,比中午上俺家穿着打扮正规多了。姑娘媳妇和她们说笑,她们一点都不拘束,同样摸摸这个,拉拉那个,说笑不停,真是三妮一台戏,热闹的很。村里的大点的男青年栓成叔,常金哥、进发哥、炳文哥,连松小叔,好多人围着那三个男知青说笑拉家常。俺伯松开我的手说:一边玩去。我刚好看见小铁姐从屋里出来,一蹦一跳的跑到小铁姐跟前,小铁姐还是掬捧我一下脸,跑屋里拿出五个糖块塞到我手里。那糖块真甜!全村人都来差不多了。俺伯让大伙别笑别说话了!开会啦!“今天给大家说个事,报告大伙一个喜讯:咱庄来了郑州的下乡知识青年。他们是大高个黄登祥,站出来让大家认识一下!”俺伯说着招呼知青黄登祥。黄登祥站起向大家敬个礼。“任抗美!你可能是抗美援朝时生的吧?站过来让大家认识一下!”随着俺伯的喊声,一个细高细高麻杆一样的小青年站在了俺伯跟前。“俺是抗美援朝那年生的!所以叫任抗美。请大家多关照。”“刘双安!”俺伯又喊。一个叫刘双安的知青懒洋洋慢腾腾站了起来,嘿嘿笑着,一副玩世不恭的调皮捣蛋样子。“下边是女知青铁秀云,张秀、专书菊和杨玉梅。请站过来让大伙认识一下!”四个姑娘活蹦乱跳,微笑着走过来,向大家鞠了一躬。我这才知道俺庄俺队的这七个知青名字,因为俺庄分东队和西队,西队也有好几个郑州知青,但我年龄小,打交道少,只记得有丁义和赵广平俩名字。“这七个下乡知识青年来自大老远的省城郑州。都是小青年。来咱庄咱队插队落户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今后就在咱庄住下了。明天开始参加劳动了,大伙要多帮助多照顾。谁也不许欺负这些学生。明天锅台还没垒好。我就派饭。我指定谁家管饭谁就来这领他们去吃饭。饭一定做好让他们吃好吃饱!”俺伯个子不大声音可洪亮,我就爱听俺伯在会场上那庄重严肃的样子,有时还学他几句。郑州的这七个知青打那天后就算在俺庄正式入住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住的期间内演义出好多有趣故事呢!我慢慢给你道来吧!未完待续。.06.11.作者简介:

黄炳贵,生于年8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lx/6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