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思维方法

  对于中医爱好者或初学中医者来说,明白中医思维的方法特别重要。中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过去司空见惯,人们日用而不知。但目前,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因为现代思维方式的冲击。

  不过,正是因为冲击、被遗忘,这些被人们日用而不知的东西会被我们重新认识,发现其价值。

取象比类

  我们首先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易》有那么大的魅力?八八六十四卦,能把天地万事万物都概括出来,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呢?不懂的人会说它很玄,但实在地说,简单地说,它就是一种形象思维,一种取象比类。说到形象思维,我们就会说到文学,文学不就是形象思维么?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文学。

  五经也先列《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起兴。欲言彼,先言此,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营造言说的氛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联系么?冷静的想是没有联系的,这四句话之间存在思维的跳跃,但是如果你诗情画意的想,那又是有联系的。理性的想是没有联系的,感性的想就有联系了。这就是比兴,取象比类,是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是传统学问的核心,周易之象,诗之比兴,皆取象比类思维。

  我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初高中时要写议论文。老师讲有各种论证方法,什么数据法、举例法、类比法……我就很不同意类比论证法。有一次,可能是因为某件事情我发了脾气,我父亲给我打了个比方:一滴墨水滴在杯子里,这杯水就黑了。但是当一滴墨水滴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的。所以一个人的心胸要宽广,像大海那样。我心里是服气的,但是我又在想:你用的是类比论证。而类比论证,严格讲是不成立的。这个墨水滴在杯子和大海里,跟人的修养、胸襟有关系么?严格讲,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关系。你怎么能把这两个扯在一起?但后来再学了文学,慢慢的体会到比兴的妙处,体会到了中国思维方式,这才想通。这是一种取向比类的思维。

  好的中医,嘴里往往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喻。善于由此及彼,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他不跟你就事论事。

  我在学医之初,师父给我讲过一个治疗脱发的思路:人好比一棵树,头发就像这棵树的叶子。你想,树叶为什么会掉,就知道脱发如何治疗。树掉叶子了,怎么办?如果是秋天落叶,那是自然现象,就不要干预了。如果是平时,肯定是由于干旱,没水了。但是,你仔细观察,哪怕再干旱,叶子只能是在枝头枯萎,绝不会掉下来。要掉,还得有一阵风!那我们怎么办?首先先浇水,对应到人就是养阴,六味地黄汤;又,发为血之余,所以需要养血,四物汤。有风就祛风,用桑叶菊花。浇水要往根上浇,所以再加一味牛膝,引药下行,使渗透得更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减。这就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医理也渗透其中,二者妙合无痕。这让我受到非常大的震撼。我师父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人,从他身上,我领悟到,看病是一门艺术,中医是一门艺术。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中医当做一门科学来学,要把它当做一门艺术来玩。

  有人主张小孩学中医,学一些基本知识。我以为不可,不要过早教具体的东西,以免局限其思维。其实小孩学诗歌、学传统文化,便是在给中医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这是在陶冶情操,在培养取象比类的传统思维方式,在训练跳跃性的思维。这样的小孩以后才是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死板的人。

  那么,到底如何取象比类?

  你看核桃外面那么硬,不就像人的脑壳一样么?敲开以后看到里面核桃肉,多像人的大脑。核桃从中间破开,两边是对称的,跟肾很像。正好,核桃就能补脑益肾。这是为什么呢?巧合么?

  我们都知道豆类补肾,而且豆类长的就很像肾,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天然的联系么?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讲,就是同气相求,如果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我只能说,暂时不能解释,不能因为你不能解释,就否认它。

  再比如,各种藤类药都走经络,经络不就跟藤似的嘛?想养血,当归、川穹、鸡血藤都是养血的,什么时候用什么药?怎么选择?形象思维就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如果说病在经络,比如关节炎、颈椎病、身痛之类,需要养血,用鸡血藤,效果就会非常好。

  再比如,治疗小孩的疝气,或是成年男子睾丸上的各种疾病,经常需要疏肝理气,这类药太多啦,青皮、枳壳、香附、橘核、荔枝核……我们经常会选用其中的二核。这又是形象思维。你看这两种核像什么?就像睾丸。尤其是荔枝,整个荔枝跟阴囊很相似,荔枝核就像睾丸。所以效果会非常好。

  这就是形象思维在中医中的运用。这并不是无稽之谈。因为是屡试不爽,所以历代医家才对此津津乐道。而且你学会了这种形象思维,以后对于药性,就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了。我相信我今天讲的这几个东西,相信大家都会记住。

  正因为有形象思维,中医才有五行。五行把世间万事万物归为五类:木火土金水。用这五者的形象去概括和把握。八卦也是如此。都是取象比类的思维。

应用之学

  曾说朱砂色红入心,质重能镇,所以镇心安神,于精神疾患有效。有反中医则讥讽道:难道精神病人吃红辣椒炒秤砣能愈?从道理上,讲得通:红辣椒,色红入心?秤砣,也很重啊,的确有重镇的作用。这些人错在哪里?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任何想象、推测,都与应用不可分,要在应用中推测,又及时在应用中检验。辣椒炒秤砣是炒不动也吃不得的,谈何治病?

  中医是应用之学,必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中国人是很实际的,所学的东西都必须对我有好处,我才去学。包括儒家、佛家的这些东西。这种心态是对的。大家既然对中医感兴趣,想学中医,也一定要在应用中去学,不要流于书本,或满足于夸夸其谈。

  有人说,我又不给人看病,没有应用的机会啊。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中医,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

  比如春天的桃花,非常美。面若桃花,相信每一个人都很向往。不但女生向往,男生心里也向往。人们看到桃花,心里就会想,这玩意儿对我有什么用?中国人就是这样,看到一个东西,首先会想:这个东西对我能有什么用?你不要因此去嘲笑他甚至批判他,这种思维是可取的,是现实的,也是正确的。可能是出于一种无意识,把桃花捣烂了敷在脸上,结果发现脸色还真的变好了。为什么?同气相求,桃花就能让人面如桃花!

  从中医的理论来讲,人为什么会面色晦暗?往往是因为面部微循环不利,络脉瘀滞不通,桃花色红入血入络;而且桃花在春天开的非常早,生发之气非常足,所以能疏通面部的络脉。而且它是花,花就能往外散,就能把毛细血管、毛孔里面不好的东西发散出来,络脉打通了,给脸上补充了生发之气,脸上自然红润有光泽。所以后来就有很多女子用桃花来美容。还有讲究的要必须是三月三日采的桃花才好。为什么是三月三呢?因为三是属木的,有生发之气。农历的三月三也是生发之气最旺之时。这涉及数的问题,比较复杂,姑且不论,很多人还不信,不信不要紧,至少,我可以说,这种选择体现了大家某种美好的愿望。当你有这种没好的愿望时,再用这个东西的效果也会翻番。疗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立体的。中医讲的是立体,没有线性思维。正因为是立体思维,才有可能有这么多思维的跳跃。才能可能去采取这么多的形象思维。

  桃花跟女子,有着不解之缘。范纯祐之女丧夫而疯,破窗而出,食尽一树桃花,病愈。盖病因悲愤不舒,气血凝滞,桃花疏肝散气化瘀,且性质平和,故有益。

  再比如说珍珠,特点是美白而有光泽。有人又想,我的脸能不能这样呢?于是又把它打成粉,敷在脸上,也是有作用的,而且珍珠有收敛作用,能使皮肤紧致,消除皱纹。这些应用,都起源于人们的美好想象,再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验证后,写入书中。人们肯定也栽了很多跟头,异想天开了很多事情,后来发现没有,那就没有传下来。

  再多举几个例子,枸杞子,生于西北。夏天就红了,到秋天,别的叶子落了,它还是这样,冬天下雪了,它依旧是这样。古人就发现,它太经得起风霜了,如果人也能这样该多好啊。于是就尝尝,发现这枸杞子还真的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它在自然界中有这样的性质,它给人也有相应的作用。这就是形象思维。所以说形象思维并不是无稽之谈。形象思维跟应用结合在一起。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去思考、去验证。

  中医的书籍非常多,汗牛充栋。可以说,古人能写出来的东西都写在那里了,那些良方、秘方,千千万万,你甚至都不用去创新。但是现在人为什么还在说中医失传?就是因为大家不知道怎么去用。失传的是用法。而且大家去用的冲动没有了。大家更倾向于去听专家的,专家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就麻烦了。我们学中医,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首先有形象的思维方式,接着就是要时时刻刻跟应用联系、结合起来。时时刻刻想到怎么去用。

  所以,我一直讲,书籍只是学问传承的一个维度,不能承载学问的全部。现在很多中医,死死抱住书本,遇到一个病,它能给你举出很多观点,内经如何说,张仲景如何说,叶天士如何说,但治疗起来为何没有张仲景、叶天士那么有效呢?关键还在应用,这也正是师门口传心授的主要内容。医学里的观点,你不用管是谁讲的,只要讲得对,你就拿来用。会用了,就是你的。

  如果说,知识是阴,那么,应用则是阳,它们不可分割:阴阳交抱,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你不能先学几年知识再去实践,这样就脱节了。

阴阳思想

  这就讲到阴阳。阴阳是什么?也是古人仰观俯察得出来的一个结果。天地、男女、日夜、寒暑、生死、前后、手心手背、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这都能形成一个相对的模式,他们把这些现象再进行抽象、概括、总结、思考,得出来一条最根本的公理:无非阴阳。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有阴阳的思想。

  但阴阳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更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要把中学课本里的概念硬生生的往中医里套。我们怎么培养阴阳的思想呢?理论上就不讲那么艰深,我们主要用例子来说吧。

  现在雾霾多,微观地看,就是PM2.5,粉尘。想到这个就会觉得很可怕,吸入肺中人就会生病。如果用阴阳的思想看,PM2.5也有阴阳。像现在北京上空漂浮的PM2.5,主要是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造成的,肯定对人是有害的,能让人生病。但是,你去寺庙,香炉边上的PM2.5也很高;还有人在家熏香,也产生PM2.5啊。为什么对人会有用,因为它不仅仅是粉尘,还有辛香之气。辛香入肺,芳香开窍、化浊、醒脾、通气,所以芳香的PM2.5人吸入后,身体的孔窍被打开,辛味对肺有一定的刺激,就会让肺分泌粘液,可能还会导致人咳嗽。一咳嗽、一吐痰,反而把肺里面沉积的一些不好的东西给咳出来了。我今天还问一个有鼻炎的小伙子,现在空气这么不好,你吐痰吗?答:从不。从来不咳痰,那就是有痰,因为他咳不出来,肺很弱。如果肺气好的人,吸进脏东西后,会马上有反应,咳出来。如果用一些芳香的东西化一下,原来这个人咳不出来,现在咳出来了,这反而是好事。所以,并不一定咳嗽吐痰就是坏事,不咳嗽不吐痰也不一定是好事。疾病也是如此,得病不一定是坏事,症状消除了也不一定是好事,都要有一个阴阳的思想去看,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仔细讲。

  再比如,人参、鹿茸,都是补品,吃了一定好么?很多人没有阴阳的思想,觉得是好东西,就拼命吃,觉得是不好的东西,就碰都不敢碰。

  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低热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家长都很照顾小孩,隔三差五量量体温,发现自家小孩总是比正常的体温高出0.5-0.8度,也去看了中医和西医。没有感冒的症状。喝了中药也没有用。因为是朋友,所以我无意间发现他给孩子喝了很久的高丽参,我马上感到找到症结的所在了。小孩子和什么高丽参呢?于是,建议他停喝,然后用白萝卜榨汁喝。第二天就退烧了。因为萝卜能降气,一般吃人参的时候不能吃萝卜,不然就等于白吃了人参。但是如果你吃人参吃出问题来,这萝卜就成了解药。

  还有一个在书中看到的故事。某一个医生写的医案,一名富家公子得了重病,不管怎么治都治不好,最后这个公子死了。死后家人对他进行了解剖,发现胃里全是胶状块状的东西。原来呀,民国以前,有钱人家喜欢弄全鹿丸,用一整只鹿熬成的。工艺很复杂,有一套严格的流程,熬成膏,做成晚。能峻补阴阳。富家公子,三妻四妾,消耗得多,就用全鹿丸来补,结果吃全鹿丸吃得太多了,没有消化掉,积在胃里,百病蜂起,百医无效。补药吃多了竟是这个下场!

  而那些要命的药,比如附子、乌头。过去的毒酒,其实就是用乌头泡的,喝下去后就七窍流血。为什么?乌头大热,把你体内的热给鼓动起来,尤其是把血鼓动起来,人一下就受不了了。尤其是跟着酒一起走,酒在人体里是到处乱窜的,我们喝了酒后浑身都暖和了,也兴奋了。酒把乌头的药力带到全身,全身的血被鼓动起来,心脏跳动迅速加快,人就死了。就是这么个原理。但当你用这个来治病的话,它又是非常好的药。

  还有大黄。我们都知道,是让人拉肚子的,但有人就吃这个。甚至有人每个星期隔三差五拿5克大黄,泡碗水喝,喝完说大便有点稀,拉完非常舒服。像一些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在一起往往就交流一些这样的经验,其他人听说了之后就回家学。然后一学,坏了,送去急救了。因为人不一样,所以这种方法就不能交流,任何方法都要有思想作为背景,不能就方法而用方法。我们这个课也是这样,先讲方法论,之后再讲中医基础,其实还是医理,把医理搞明白了才能知道怎么去用这些东西。大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要阴阳地去看。

  没有绝对的毒,也没有绝对的营养品。

  人也是这样的,有阴的一面有阳的一面。我们展现给大家的是我们阳的一面,肯定还有不为人所知的一面,那就是阴的一面。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我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现在大家面前,至少还得穿件衣服的吧。我们也没有必要说一个人表里不一:表里必然不一。只要有阴阳的思想,我们就不会看到某人好的一面,就无限的去迷信这个人;或看到一个人稍微做错了点什么,就把这个人全盘否定。现在,尤其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些思维就是这样的,抓一招之失就把你全盘否定了,这种思维从根本上讲就是没有阴阳。我们学习中医就不能这样。

  不仅中医里是这样,中国传统学问都有阴阳的思维,比如命理里有命犯桃花之说,现在的人一看就说,完了,要有外遇了。这也是不辨阴阳。桃花有墙内桃花和墙外桃花,若是墙内桃花,则主夫妻和美。

  阴阳的思想,首先是确立阴阳,接着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咱们看阴阳太极图,阴阳里面有一点,那一点就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如男为阳,女为阴,这是根本。男人,你就不能娘娘腔,要大气,要果敢,恋爱的时候要主动;女子,你就得温柔,不要搞得太酷,让平凡一点的男孩不敢接近,然后见了高富帅你又过于主动地去套近乎,这样的话你就阳多阴少了。

  但男子也有温柔的一面,有脆弱的地方,这是阳中之阴。女子也有坚强的一面,这是阴中有阳。阴阳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是一个比例的大小,比例的多少而已。

  中医的道理永远与生活的道理相通。我们要学会去想,去感悟。

灵活思维

  正是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凡事没有绝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找到一个规律,然后按照这个规律一条道走到黑。中医是立体的,有很多规律,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特例。就像我们社会上,有规矩,但是同时也有特权存在,而且有时候特权是有必要的。你看救护车,它就可以闯红灯。

  再比如,刚才我们讲桃花,桃花是往上升的,其实所有的花都是往上升的,往外散的,但是也有例外。旋复花,它就会往下走。再比如,各种种子,莱菔子、紫苏子、枸杞子,都会向下走,但也有例外,像蔓荆子、苍耳子就是往上走。所以治鼻炎经常会用到苍耳子。治头痛头风会用到蔓荆子,因为他们往人体上面走,这也是一个特例。特例就需要我们特殊去把握,你不能说苍耳子是往上走的,你就否认诸子皆降这一规律。规律依然是在那里的,而且规律之外还有规律,苍耳子、蔓荆子,你拿来一看,特别轻,把苍耳子或者蔓荆子扔到水里,不会沉。要是扔一颗枸杞、一把莱菔子,它就沉下去了。一般比较轻的东西就会往上走,比较重的东西会往下走,这又涉及到形象思维,也是另外的规律,它是这条规律的特例,却有符合其他规律。

  治病也是这样,有通治的方法,也有特殊的思路。所以要灵活的对待。要以人为本,以我们的判断能力去判断,千万不要依赖规律。现在很多人都是依赖规律、依赖专家,专家说什么就跟着去做。自己不过脑子,那你就成了知识的奴隶。相信我们学中医的同学都是想成为知识的主人,或者说想去运用把握知识,想对身边的中医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所以思维一定要灵活。

土化万物

  中国的学问是属土的,土是蓬松的,可以兼容并包,运化万物,而且土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平和。

  在万事万物中,人就属土。女娲造人用土,上帝造人也用土,就是隐喻。佛洛依德小时候洗澡,从身上源源不断地搓出很多泥,问为什么?母亲说:孩子,因为人是上帝用土做的啊。小小的佛洛依德惊奇得睁大了眼睛。可以说佛洛依德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她善于启发孩子,她并没有跟孩子解释这是毛孔里藏的污垢,如果你跟孩子这样回答,你就把一个问题回答的太实了。以后孩子也会是一个很实的人,喜欢就事论事。你用一种诗意的回答,会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这就叫空灵,土的蓬松,就体现在这里。

  深山藏古刹,这个题目你怎么去画?有人画一座深山,再画一座古庙?有人画了一座山,一个老和尚挑水,没有画古刹。这也叫空灵。提示在很多地方,大家都不要太瓷实。否则就是板结的土,长不了庄稼。

  土是兼容并包的,可以接纳万物。你把垃圾往地上扔,其实都是往土里扔,大地从来没有拒绝你扔,它都是接纳的,最后,所有的东西都被大地运化,都成为土。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征,什么东西都能容纳。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服饰。中国就不是这样的,中国清朝人来了马上穿清朝的衣服,民国的时候中山装,现在改革开放了,大家穿什么的都有。因为我们是属土的,土能够容纳万物。我们的文化也是这样的,西方的科学我们能够容纳。

  佛教源于印度,但中国人兼收并蓄,慢慢成长到现在,你说它是一门中国的学问还是一门印度的学问?现在完全是一门中国的学问。而且和道家、儒家的思想都是想通的。甚至可以说融为一炉。以前我讲过一门课《佛学要义讲义》,基本上结合的是《论语》里的东西,他们是相通的。三教合一,既然合为一体,就不能分开。

  中医也是兼容并包的,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叶天士求师甚多。拘泥门派并非智者所为。现在很多这样的人,说他是道医、佛医、禅医、易医,跟你中医是不一样的,我讲的你不懂,你讲的我也不懂。这就谈不上包容了,这叫拒绝交流。真正的中医是兼容并包,思想上,方法上,都兼容并包,只要你肯告诉我,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们学中医一定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不要有门派的思想,更不要有排斥的冲动。

  我们很多人工作、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忽然想学中医?很多人都是因为自己或者家人朋友身体不好、生病,受了刺激,觉得生命太宝贵了,不应该交给别人,交给自己可能会放心一些。很多人都是出于这样的初衷来学中医的。这固然好,但容易使人在学医之初就带着情绪。因为一开始他心里就憋着一股气,看别人不顺眼,等他自己学了一点后,慢慢脾气就大了,就拿自己学的东西去批判别人。正好现在媒体也发达,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来迎合大家的心里。这就是佛家所讲的末法之世,邪师说法。到了末法的年代,就会有一些邪师,不正的老师来讲法,讲的会非常好听,但是听了之后没有作用。这种邪师说法,往往会说得怒气冲冲。首先先否定西医,说医院就是屠宰场;否定完西医后,开始在中医阵营内部进行否定,不断缩小范围,否定到最后,就剩下他自己最厉害了。听他们的讲座你会觉得特别励志,会会觉得自己找到了世界上唯一的大医、明医,然后你就被他绕进去了。那你最后只会脾气越学越大。你再看其他医生,就看不顺眼。看到其他中医初学者,你也瞧不起他们。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肯定会学得很差。其实是你自己学的很差。这是初学中医者要注意的。

  学中医,应该越学越平和。不能越学脾气越大。平和是土的一大特征,中药炒过之后还要摊在地上出出火毒。平和,是中医的一个本质特征。中医追求人体平和的状态,也就是没有病。中医用药也要平和,尽量用平和药解决大病,这多好呢?这是最高的境界。做人要平和。如果一个中医怒气冲冲,那么在做人方面你就没有达到平和的境界。还谈什么更高的修养呢?中医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儿,它是立体的,它受制于很多因素,当一个人不平和的时候,他的医学水平也很难提高到一个相应的境界。所以说,字如其人。医也如其人。所以说学医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平和的过程。学中医,要越学越心气平和,越学越能容纳,越学越觉得自己不足,越学越快乐,才算走上了正途。

  中医并不排除西医,西医的检测,对中医是很好的参考。解剖也能给中医很多启发。明国初年,当时有一批衷中参西派--张锡纯、何廉臣这些人,他们本质上还是中医,但是他们参考了西医的很多观点。体现了当时中医的包容;后中医自信愈弱,失去了包容性,以致医院校被西医体系囊括,当然,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但我们相信,最终依然是中医包容西医,西方医学的一切成果,将融入中医博大的体系之中,为中医所用。

摘录自唐略《中医入门方法论》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白癜风是怎么得的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bm/4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