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植物全草入药。
苦、辛,微寒。
归肝、心包、膀胱经。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
1、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2、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益母草研汁,服一盏,绝妙。(《子母秘录》)
3、产后血闭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盏,入酒一合,温服。(《圣惠方》)
9~30g;鲜品12~40g。禁忌孕妇慎用。
1、《本草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2、《本草求真》:益母草(专入心包肝)。一名茺蔚。辛微苦寒。功能入肝心包络。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
3、《本草备要》:通行瘀血,生新血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阴(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
上关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泽兰
植物的全草。
苦、辛,微温。
归肝、脾经。
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腹水。
1、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汤下。(张文仲《备急方》)
2、产后血虚,风肿,水肿:泽兰叶、防己等份。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能饮者,醋汤调亦可。(《妇人良方大全》)
6~12g。
无瘀滞者慎用。
1、《本草纲目》:养营气,破宿血,主妇人劳瘦,女科要药也。
2、《本经》: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3、《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颔厌
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头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1.偏头痛、耳鸣、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
2.眩晕;
3.癫痫,瘛瘲。
向后平刺0.5—0.8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压痛等。
配太阳、列缺、风池主治偏头痛;配丝竹空、支沟、光明主治目眩。
清热散风,通络止痛。
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牛膝
牛膝
怀牛膝、对节菜、山苋菜、铁平膝、怀夕、红牛膝。
性平,味苦、酸。归肝经、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用量4.5~9克,水煎服。用治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癥瘕、肝阳眩晕。
凡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滑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均禁服。
①治冷痹脚膝疼痛无力:牛膝(酒浸,切焙)30克,桂(去粗皮)15克,山茱萸30克。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空心温酒下6克,日再服。(《圣济总录》牛膝散)②治高血压:牛膝、生地黄各15克,白芍、茺蔚子、菊花各9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药》)③治痢下先赤后白:牛膝90克。捣碎,以酒一升,渍经一宿,每服饮两杯,日三服。(《肘后方》)④治龋齿:牛膝(烧为灰)30克。上细研为末,以少许着齿间,含之。(《圣惠方》)⑤治口及舌上生疮烂:牛膝(去苗)30克,上细锉,以水一中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放温时时呷服。(《圣惠方》)
悬颅
降浊除湿。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在颞肌中;有颞浅、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偏头痛、齿痛、面肿、鼻衄等头面五官疾患。
向后平刺0.5~0.8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配风池、外关主治偏头痛;配人中主治面肿。
鸡血藤
鸡血藤
血龙藤、九层风、血筋藤、紫梗藤、血凤藤、大血藤、过岗龙。
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茎。
性温,味苦、甘。归肝经、肾经。
补血、活血、通络。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用量9~15克,煎汤或浸酒。用治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
阴虚火亢者慎用。
①治风湿痹痛:鸡血藤15克,半枫荷15克,当归15克,牛膝9克,枫香寄生15克,海风藤15克,豆豉姜15克。水煎服。(《中药临床应用》鸡血藤汤)②治老人血管硬化、腰背神经痛:鸡血藤20克,杜仲15克,五加皮10克,生地黄15克。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渣,每日3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③治腰痛、白带:鸡血藤30克,金樱根、千斤拔、杜仲藤、旱莲草各15克,必要时加党参15克。每日1剂,2次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④治经闭:鸡血藤、穿破石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益寿中草药选解》)⑤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鸡血藤60~克,鸡蛋2~4个,红枣10个。加水8碗,煎至大半碗(鸡蛋熟后去壳放入再煎)。鸡蛋与药汁同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悬厘
降浊分清。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主治偏头痛、齿痛、目赤肿痛、耳鸣等头面五官疾患。
向后平刺0.5~0.8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颞肌痉挛等。
配听宫、翳风等主治耳鸣。
王不留行
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
苦,平。
归肝、胃经。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
1、误吞铁石,骨刺不下,危急者:王不留行、黄柏等分,为末,汤浸蒸饼,丸弹子大,青黛为衣,线穿挂风处。用一丸,冷水化灌之。(《百一选方》)
2、头风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为末。干掺,一夜篦去。(《圣惠方》)
3、痈疽诸疮:王不留行汤∶治痈疽妒乳,月蚀白秃,及面上久疮,去虫止痛:用王不留行、东南桃枝、东引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频频洗之。(《千金方》)用法用量编辑5~10g。
孕妇慎用。
曲鬓
清热止痛、散风消肿。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角孙穴水平线交点处。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1.偏头痛、齿痛、颔颊肿、目赤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
2.眩晕。
向后平刺0.5~0.8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痛等。针刺曲鬓,能明显改善细胞聚集状态,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度。配伍配廉泉、合谷主治暴喑。
《备急千金要方》:“口噤,齿龋。《针灸甲乙经》:“颈颔支满,痛引牙齿,口噤不开,急痛不能言。《针灸大成》:“主颔颊肿引牙车不得开,急痛,口禁不能言,颈项不得回顾,脑两角痛为颠风,引目眇。
医案
张某某,女,58岁。患者四年来夜不能寐,每晚靠服安定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药维持,才能入睡2~3h,但稍闻声响,便醒而不寐,屡治鲜效。近20天来彻夜不寐,虽加倍服用安定片,亦目不能瞑,不得卧,心烦易躁,疲倦乏力,两目胀满乃突,胸脘痞满嘈杂,口干苦,纳呆不食。症见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苔黄厚,脉沉细。
辨证:脾胃虚弱,寒热内蕴中焦,上扰心神治则:调理中焦,开结除痞方药:初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治疗未效,再以甘草泻心汤化裁。甘草18克,黄芩、半夏、内金、陈皮、干姜各10克,党参15克,黄连5克,大枣4枚。服药1剂后,自觉胸脘痛满顿开,思食,睡眠略有改善,余思药中病机,守方继进,先后共服20余剂,睡眠安稳,窗外电闪雷鸣仍能安然入梦,余症悉除。(《四川中医》,,(5):30)
原文复习《伤寒论》第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各家论述《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文章(转载):身体疲劳乏力精神恍惚,需要顾护阳气!
1.重视肾阳,不妄作劳少房事。房事过度则伤肾阳,而肾阳为一身根本之阳,寄存于下焦之中。因此,气功理论中把下焦称为丹田,认为此处之阳非常重要,关乎人之生死寿命。肾阳不伤,则一身五脏六腑之阳有根。《类经》中把肾阳比作:“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认为此阳不息则生命之火不熄。夜半早睡。早睡以养少阳,少阳内存相火,为肾阳所支配之阳。简单地说,如果肾阳是体,是根本,那么少阳就是用,是枝叶。少阳受肾阳所使而安排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因此少阳阳气旺盛则全身脏腑机能旺盛。晚上11点至1点为少阳胆经之时辰,此时睡觉可以养胆之少阳升发之气,叶旺则根自然旺。不妄作劳,不剧烈体育运动。过度劳累则会耗伤真气,并会伤及肾中元阳,因此古代的大医以及气功家一再强调要养气,不可过劳。根据阳主阴从的观点,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但过耗阳气则会导致阳损及阴而阴阳俱损。因此,比如跑马拉松、长途跋涉等,都会伤阳气,不利于养阳。
2.重视脾阳,不吃寒凉饮食要温。特别是夏天,不可多吃寒凉之物。自从有了冰箱之后,人类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多以热食,现在则贪凉食。特别是在夏天,更是肆意食冷,如雪糕、冰淇淋、凉茶、冰啤酒等。殊不知过食寒凉之物会伤及中阳。中阳伤则易见腹泻、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而且,中阳为人生后天之本。先天不足是父母给的,后天就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再者,天地人合称三才,人居中,靠天地之气而生。鼻以呼吸天气,口以饮食地气,中焦阳气则是人一生饮食天地的基础,舍此则无缘得地气之养。不少人不知谨养中阳,结果面暗肌瘦、精神不振、饮食不香,皆是中阳不足所致。后天得伤则寿命自然不能得到谨养,且杂病从生。
3.扶助阳气,少用西药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及各种西药,以防伤正。多数西药都是以化学理论合成的,其根本不属于人体所有,而是外来的东西。机体不能直接接受化学药物,需要阳气去消化吸收。况且西药本身多属寒凉,会伤害人体阳气。当前滥用西药的现象非常严重,后果非常可怕。一方面导致了不少新病大病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让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下降。
4.中药调理正确地应用中药可以有效地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各种症状,相比西医治疗,这才是治本之道。注意多用温性药物,少用寒凉,或合理地配伍应用。有虚热不见得是阴虚,当然肯定不是热盛,因此需要从阴阳平衡上考虑,不可肆意攻伐,否则阳气一伤,病必不除。制附片是一味扶阳的好药,与一些寒凉中药配合可以取得非常好的退骨蒸虚热的效果。中年妇女过度操劳,或者长期服用西药后,往往会出现面色晦暗,或者面颊多见黄褐癍等,此时当重视机体的阳气,从扶阳入手进行调理。在扶阳的基础上,适当地配合苦寒中药以清泻少阳的相火,数剂即可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这远远比去美容院从表皮上治疗黑癍要高明地多,而且是治本之法。人过四十,或者在更年期时,多容易疲劳,整天没有力气。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这样的症状其实是提示机体累了,不能再过度消耗了,需要温养阳气了。大家都知道用西洋参,用人参来补气,部分病例的确效果不错。但这仅仅是补了气,治疗了症状,并没有治疗产生疲劳的本质病因。人为什么会容易疲劳呢?那是因为五脏六腑不协调了,产生能量的能力减退了,导致了机体的能量不足。此时治疗的关键是扶助阳气,协调阴阳,以恢复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因此,既要补气,也要扶阳,还要考虑气血的平衡。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烦燥,容易上火。往往有一点儿小事不顺心,即容易火冒三丈。当然不少人修养很好,表面上看不出来上火,但压抑的郁火在机体里面燃烧,对健康的影响更坏,发出来反而会好一些。当然,正确的治疗就不能光让病人去发火,而是要治疗产生烦燥的病因。往往这样的病人伴有两膝酸软,或者腰酸背痛,或者性欲下降等其他症状。这提示了所谓的烦燥、上火其实根本就不是实火,而是虚火,是由于肾中的阳气不足而产生的阴火上火。因此,千万不能喝凉茶来降火,那只会越喝越伤阳气,越喝火越大。正确的治法是扶助肾中的真阳,适当地配合一些降火中药,把上浮的阴火引下来,潜下来,归入丹田里面。这样自然心静神安而阳气得养。但当前的不少中医好象不这么认为,反而辨出不少的阴虚内热证来。如此辨证,自然喜用寒凉药物了。
5.这里分析一下当前偏用寒凉药的原因受近两三百年温病学的影响,大家治病都在滋阴上作文章,六味地黄汤成了万能的安慰剂,误人太多。而且温病思想主张多用寒凉药物,这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医的现状是什么病都用考虑是热,都用寒凉药。如此怎么能取得疗效呢?世上的医生都想治好病人的病,但就是因为温热药如附子等有毒,明知可用而不敢用。这是什么医生?要这样的医生何用?张仲景可以用生附子70多克。我临床上也经常用到生附子。为什么?病人需要,效果明显呀。如今不少的中医不敢用重药,恐伤害病人。按照中医的观点,病证如此,用药则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又何需虑哉。真正要虑的,反而应该是诊断的水平。提醒:关于附子的用量,各执一词,这里仅供参考,具体使用,务必咨询执业中医师!或者有经验的中医大夫!擅自服用或者给病人开方用药,造成的后果自负!为什么倡导补阳,因为病人有这样的证。什么证?阳虚证。我遇到过不少大病,不用扶阳药,效果不算满意。后来,思考了阳的功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白了阳气才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唯一原动力。没有太阳,地球上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没有了真阳,我们人也一样不能生存。因此,我开始重视人体真阳的作用,临床上重视补阳法,发现效果也上来了,特别是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效果非常地明显。
图文编辑
格物学社学术创新部图文排版
何鑫宇图文审核
曹津宁责任审核
格物学社信息部
长中大格物学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