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成圣之路上

白癜风有什么特效药 http://m.39.net/pf/a_4622778.html

五百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年的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在贵州龙场(贵阳修文县)龙岗山的半山腰中有一个石洞,石洞里面有一具石头棺材,电闪雷鸣之间,石棺里突然坐起来一个人,他长啸一声,开口来了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放心,小场面,这不是恐怖片,也不是诈尸,这就是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龙场悟道”。这个从棺材里蹦起来的人就是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大成者)并称的四大圣人之一的王阳明。

王阳明是何方神圣?

古今第一完人,他完成了儒家提倡的“三不朽”圣人标准(出自《左传》),即立德、立功、立言。网上说什么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两个,曾国藩半个;我个人认为只有王阳明一个,孔子未曾立功;曾国藩虽然在剿灭太平天国中兴清王朝上居功至伟,不过在立德和立言方面还是要逊色许多。

北宋大儒张载提出读书人的四大志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理解为:为万事万物寻找内在规律,为大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基业。在这个维度来说,王阳明也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王阳明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先来看看历代大佬人物对他的评价:

明穆宗朱载垕(hou):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

明末清初思想大家黄宗羲: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明清之际的文学大家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明清之际散文大家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民国国学大师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东乡平八郎(日本海军元帅,军神级别人物,年击败俄国海军):一生伏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日本哲学家,研究中国哲学的代表学者):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郭沫若: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龙场悟道是什么鬼?

他悟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以及后面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成为心学集大成者,因为笔者水平有限,我就不去搬运学者们说的那一套深奥玄妙的东西了,在这里我用自己的口水话来阐述自己对心学的理解:

王阳明有个朋友和他抬杠,说这花开花落,我们没看到花,花也存在,和我们的心有半毛钱关系?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寂:沉寂,不显现。不是不存在,王阳明不傻,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说他这一套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他当然不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他指的“心外无物”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他认为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存在于自己的心中,我们不需要像朱熹那样,去穷尽万事万物追寻道理;因为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良知”,都有基本的道德准则、是非标准以及先辈们留下来的智慧基础(不是单单指良心)。

我们不能以有限的精力去寻求无限的知识,不能被外物绑架。正如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他继承了心学开创者宋代大儒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代,学术上齐名)的学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意思就是我们内心本来就有一些基本的规范、知识、道理,去做就完了。

阳明先生的思想,类似于禅宗的不动心,不过两者大相径庭,禅宗是出世的,高高挂起的,自己修炼的;而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也就是入世的,积极主动的,他提出人人皆可成圣贤。

知行合一?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呀,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理论。并不是这样。知行合一,说的是内心的“良知”和行为是浑然一体的,不存在知识和行为断裂开来。

之所以断裂开来,那是因为我们没做到。王阳明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贤,也就是先天就知道许许多多大道理,然而我们都是行动的矮子,没人去实践!

没有行动,那么这个“知”就不是真正的知,你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你自己“不知”这回事儿!比如笔者我说要辞职,要离开官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而且已经写辞职信了,人都已经走了几天,后面又怂了,重新跑回体制内。

最终,我的行为就是这样的,那么,我的认知也是”官场好,我离不开这里“,虽然我口头上各种牢骚,然而我的行动就是屈服,那么我脑子的底层的认知代码就是:我还可以接受,我觉得官场还行。(这个可能我自己都没意识到)

只有当我真的辞职了,再不回头了,那我才是真正的认知到”这玩意儿不适合我,老子不干了“,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意思就是,认知不是束之高阁的,不是说你懂了大道理就代表你真的认知到了,而是你的行为做到了,你才真的认知到了;行为也不是单纯的冲动,而是你跟着内心的良知,跟着内心的指引真正的去做了,你的行为才算是完满。

孟子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与生俱来。我们都知道大道理,我们都懂,我们给子女给别人讲的时候都头头是道。然而,我们真的懂么?我们其实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懂,因为我们没有知行合一,我们没有去做到。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总结为一句话:跟随自己内心的光明指引,去行动,然后你就是圣人。他的一个叫王艮的弟子从街上回来,讽刺地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回答:“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因为不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所以故意有此一问,王阳明就是一个将圣人的主张去实践、并成为圣人的人;我们之所以未成圣人,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知行合一,没有跟随内心那个圣人的指引去行动。

为啥我们对王阳明知之甚少?

王阳明的思想在东边的岛国引起轩然大波,引领着他们搞明治维新,然而我们自己却连王阳明这个人是谁都不知道,这不是本末倒置么?王阳明将圣人从神坛上拉下来,让人触手可及,这思想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神化皇权的要求,没有官方的推动,所以流传不广。

当时的官学是朱熹的理学。也就是改良后的儒学,还是孔子那一套,不过朱老师给读书人制定了一套一套的规范,要这样那样,什么”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是一条向外追求的路径,就是要穷尽一生来成为道德完人。

当然有利于统治者的思想控制,好呀,你们都听朱老夫子的,都要忠君爱国,不要东想西想的,都要在故纸堆中去好好读书。

而王阳明却说,你们都错了,我们本来都是圣人,只是内心被遮蔽了,我们要做的不是皓首穷经,而是知行合一、致良知!跟随自己内心的信条、光明、道德准则,去做就完了。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成为圣人不断完善的一生,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敢于和官方思想公然叫板、和朱老夫子叫板,他当然在官场、思想界混不下去;他的思想正如西方改革宗教的马丁路德一样,不需要通过罗马教会就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王阳明的学说就是不需要通过朱熹这座大山,不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这种死板的方法,直接通过内心和圣贤对话,知行合一来成为圣人。

何等的气势宏伟,西方的思想家再牛叉也没有人敢说自己要成为上帝的;而东方的王阳明并不把圣人神话,他坚信自己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成为圣人。

正如第一个变法的人都会付出代价一样,王阳明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一直被当权者打压,不过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论,如今他的思想正在引领众人,因为他的思想是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以上是个人对阳明先生思想的初级理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回顾王阳明的一生,看看这个普通人是怎么一步步修炼成为圣人的,看看他的思想到底有什么可操作性,看看他的一生是如何干事创业的……

一、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道破天机

还是那个老套路,与每个不平凡的人一样,王阳明出生的时候,也有异象。年的一天,浙江省余姚县一个富裕家庭的老奶奶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云雾缭绕,彩旗飘飘,有一个仙子抱着一个大胖小子,乘着祥云送到自己儿媳妇怀里!

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老人家突然梦中惊醒,哇塞,这不是梦!我那怀胎14个月的儿媳妇终于生了!

不知道是先有了神奇的故事才有了非凡的人生,还是有了非凡的人生才编造了这些神奇的出生故事,谁知道呢?如果你想你的儿子有不一样的人生,你可以开始造势了,逢人就说“我有一个梦”“我梦见金龙附体……”没准儿你的孩子长大了就不一样。

反正我个人一直崇拜王阳明先生,我儿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已经给他取名叫蔡阳明了。好,回归正题。

蔡阳明同学

王阳明就这么登场了。根据奶奶的梦中故事,老爷子王天叙给孙子取名叫王云,并把出生的地方取名叫瑞云楼,以表示自己孙子的不平凡。

不过和他出生时候的异象相形见绌的是,王阳明小朋友一直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怎么回事?这不是传说中的非凡之人么,为啥一直不开口呢?别慌,小场面。

有一天,一个道士路过,远远看到王阳明小朋友在玩耍,道士忍不住前来抚摸小朋友的头,说了一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然后扬长而去。老爷子王天旭就纳闷儿了,什么玩意儿?

道士说的啥意思?怎么不打个招呼就走了?道破什么?哦!对了,“云”在语言中,除了表示天上的云朵,还表示“说”的意思,既然是不平凡的孙子嘛,那“云”这个字不就道破天机么?

脱口而出

王老爷子恍然大悟,然后依据《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句话(依靠智慧得到的东西,如果不用仁德来守护,最后还是会失去),给孙子改名为王守仁。

于是王阳明小朋友的名字终于定下来(王守仁是本名,阳明是自号,后人习惯尊称他为王阳明)。

改名有用么?有!当然,这种邪乎的故事,也算是异象,大家听听即可,不必当真。你儿子是圣人,你随便搞个多奇葩的故事,别人也会信;你儿子是蠢才,你的出生故事编得天花乱坠也没人理你。

改名的第二天,家里五个人都在,老爹王华在看四书五经准备考科举,老娘和奶奶一起做家务,老头子王天叙铺开笔墨纸砚,准备练练书法,挥毫写下“大学之道”后,不知老头子是心里有其他心事,还是一时间脑子短路了,死活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沉默多年的王阳明小朋友,脱口而出四书之一的《大学》里面的这开头一大段话,滔滔不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惊呆了!

老头子王华大喜:“乖孙,你咋突然说话了!还这么牛,还能背诵《大学》!”

小朋友说:“爷爷,这几年耳濡目染,听您天天念书,我早就会背了!”王天叙、王华再考验王阳明其他经书,果然是出口成诵,轻轻松松!

王家以耕读传家,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按理说《大学》这种读书人必读科目,科举考试必考试题,他是不可能不会背诵的,所以个人怀疑,这一段故事也有水分;不管怎么说,王阳明小朋友开口说话了。

诗礼传家

这说明一件事儿,那就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教育特别重要,王天叙可和现在的家长不一样,在孩子面前看狗血电视剧、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zz/9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