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才叔简介
经方才叔,郭进财,男,与我们班长同年同月同日生,福建漳州人氏。中医师,医院职工。爱好历史、哲学、小酒,兴趣单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疾病何尝不是这样?尽管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的疾病被发现被命名,相对于已经认识的疾病来讲,还是极少的,所以才有少见病罕见病等称呼。
中医讲病,通常以症状来命名为多,而几千年来,人类疾病的症状是不会有太多变化的。
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他崇尚经验,认为所有的犯罪手段都是别的罪犯已经使用过的,他凭着对犯罪史的知识破案,他的名言是:犯罪行为都有它非常类似的地方,如果你对一千个案子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了如指掌,而对第一千零一件案子竟不能解释的话,那才是怪事呢。经验是他屡次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
疾病,包括新的疾病,只是当时未被正确认识,并不一定当时不存在。
“老医少卜”,上网查了一下这四个字的内涵,都是这么解释的:
谓医者以年老为贵,卜者以年少为贵。《鹖冠子·世贤》“旧医”。宋·陆佃解:“语曰,老医少卜,盖老医更病多矣,尧故使之。”宋·王得臣《麈史·杂志》:“老医少卜,老取其阅,少取其决。”明·都卬《三馀赘笔》:“世言老医少卜,则医者以年老为贵,卜者以年少为贵。老医人皆知之问之,少卜不知何谓。按王彦辅《麈史》云:‘老取其阅,少取其决。’乃知俗语其来久矣。”
大概是这个意思:如果看病,当然要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老大夫看,他们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使患者更有可能康复。如果找年青大夫,因为是年轻人,不受经验主义影响,更敢于决断,这也是很可贵的。总而言之,看病找老的,算卦找小的。年老的医生经验丰富,年少的算卦先生勇于决断,比喻各有所长,不宜偏废。就这意思。
可是,我怎么觉得这种解释不大对头呢,前半部没有异议,后面半句“少卜”我就觉得不大合理。要我说啊,理解为“看病要选择老大夫,吃萝卜则要选择鲜嫩的”更恰当。哈哈。
人在年青时,应该具有开拓性、挑战性,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努力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即使不成功,也能把失误积累为经验,为不惑之后从事机械性、重复性、朝九晚五的工作当资本。
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取得的,即使有聪明的天资,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也不能获得智慧。后天人为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天资的自然差别。清·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自然的规律。
一种出神入化的技艺,是直接以实践来把握事物的活动,它不只是懂得事物的规律,而是操作的主体与作为客体的事物,与事物的自然规律融合为一,在实践中达到对事物的驾驭。
在中国人看来,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把握了事物,也就是把握了真理。具体来讲,你要想学会“治病”,就要真正的会治病,彻底地在临床实践中征服疾病,而不只是在头脑中总结出关于治病的要领。单纯的治病的要领和理论,对于真正征服疾病是不够的。
庖丁解牛
庄子有一篇很出名的寓言叫《庖丁解牛》,这几日在与年青中医的多次聊天中谈到了它,引起我的再读,再一次领略了庄子说理的水准,也更深刻知道了为什么经典就是耐读。多一次的细读,多一次的感悟,多一次的思考,也就多了一丢丢的收获。
在“君子远庖厨”的时代,可见庖这个职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让人瞧得上的职业却让一个姓丁的汉子做得有声有色,赋予职业的艺术美,直叫人叹为观止。
庖丁宰牛的动作是那么的流畅优美,竟然符合舞蹈的节奏;庖丁宰牛所发出的声响居然符合音乐的旋律!这哪里是在杀牛,分明是在舞蹈和演奏嘛,对不对。庖丁解牛时,看不见残暴和血腥,听不到哀嚎和嘶吼;瞧见的是干脆利落潇洒舒展的舞蹈,听到的是紧促错落顺滑流畅的暗音。工作中的庖丁俨然是一个激情飞扬的表演艺术家,哪里还看得到职业低贱的影子。
丁屠夫就是这样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到了极致,达到了“道”的境界。庄子讲“道”,都是用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技艺操作,来说明得道的境界。因此,古时所谓把握一件事物之“道”,是指在实践中真正驾驭和操作这件事物。按“道”字之本义,就是人们平常所走的路的意思,《说文》怎么解释“道”的,它说“道,所行道也。”而我们所走的道路,也就是我们达到目的地的具体途径。从路本身来讲,它是一种实践的工具;从走路上说,它也是一种实践的行为。总之,我们中国人所谓“道”这个概念,从它产生之日起,即与实践具有密切的联系。万事万物道理都是相通的。从庖丁解牛,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件平凡的事,并且把它做到极致,势必会成就一桩大事业。
现实中不缺乏这种例子。刘渡舟先生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他的非凡成就就是把伤寒论读精;胡希恕先生的非凡成就是把经方运用得出神入化得心应手;乔丹先生的平凡是就是把打篮球的平凡事做精了嘛。做精了的平凡事就不再平凡了嘛,就是一个人的大事业了嘛。事情本身没有高低贵贱,关键是做事的人。马丁·路德金有一次讲到工作不分高低,曾提到扫大街的也有最高境界:“如果你是个扫街的工人,要扫得像米开朗琪罗画画,贝多芬作曲,或者莎士比亚写诗一样。你把街扫得这么好,所有的人都会驻足观看,发出赞叹说:这里有个伟大的扫街员,他的工作做得棒极了。”
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违背这个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才有方向。人体犯病,总的就是阴阳失去了平衡才会犯病,阴阳失去平衡就会有寒热虚实的变化。我们只有抓住这个规律,才能顺藤摸瓜,找出病机所在从而对症下药,直至病愈。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就一定要细心,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就会犯下虚虚实实之戒。
丁屠夫宰牛的功夫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把一件事情做精,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庖丁解牛的技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解牛之初,庖丁眼中的牛都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完整的牛。庖丁对牛的筋骨结构并不了解,他看到的只是一个完整的牛的形体。三年之后,从技术角度看,庖丁已经做得非常娴熟。牛的整体的概念已经淡化,庖丁对于牛的各个部位的结构走势了然于胸,未尝见全牛也。到了第三个阶段,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容知止而神欲行”,庖丁与牛逐渐融合为一,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五官的感觉已经不再左右庖丁的行为,而单凭“道”的感知控制肢体的运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指的就是这种成长过程。处理问题要由技而进道,化有技为无技,把技巧融入精神,在运用技巧的时候做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使技巧上升到“无技巧”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技巧的提升是渐进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一个人做事时,即使掌握了事情的规律,具备了很强的能力,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庖丁宰牛的技术炉火纯青,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程度,但他在宰牛时,依然“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这就是庖丁小心谨慎的表现。由于有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才有了庖丁“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完美结局。无论做什么事,无论您的水平有多高,都应该小心谨慎,丝毫不得马虎。我们不可以自认为艺高人胆大,做事粗心大意,其结果也只能是败事有余。医者的马虎直接会损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失去生命。必须慎之又慎。
庖丁解牛
先秦: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才叔读
醉花窗医案
56.风寒水肿误作虚治古话说:“老医少卜”殊未必然。盖此事全关天资学力,资质清者,读书多,则虽少亦佳,资质浊者,胸中无物,老而亦愦愦也。这一段不需要翻译了,就是说肚子里有货再加上大量的临床经验,才称得上“老医”。
有一年的正月,王堉的老父亲犯病了,70多了,平时身体也算硬朗。因为过年应酬增加,喝香的吃辣的,加上年前感冒了,咳嗽咳痰一直没有好。这就有点怪事了,既然王堉医术那么高超,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后面的事情更离奇,家里人是请外面的医生看病的。
元宵节后,王堉的父亲出现下唇肿胀,逐渐发展到双下肢水肿,然后双手也肿。这里王堉自己解释说,不是他不给老父亲开方,而是老父亲思想固执,自认为强壮,从不吃药,要等待疾病自己好起来。但是这解释不了三天后请外面的医生看病啊,对不对。过了三天,越肿越厉害了,因为之前请过一个姓杨的老大夫给长媳瞧过病也看好了,所以这次王堉的老父亲就派人请杨老大夫来家里瞧病。就是不认你王堉臭小子,您能怎么办?呵呵。
杨老大夫到了,王堉一看,鹤发童颜,步履缓慢,戴着眼镜,扶着拐杖,一点不见谦虚之态,王堉一时间被老杨的外貌镇服了,唯唯诺诺,心想这个老杨毕竟不是隔壁家老王,他肯定是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医林高手。
喝过茶之后,王堉就向老杨请教父亲的病。老杨说,摸过脉再说。这老杨就是老杨,一摸脉就一两个小时,然后放开手说道:你老父亲这个病啊,是年老体虚所致,此时应该先补虚,而不必治疗水肿。等到气不虚了,水肿自然就消了。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令人无法反驳。
可是王堉是谁呀,怎么容易让老杨如此忽悠了事。王堉就引用内经的话说“水肿初起,目下如卧蚕形。”如今家父的病就是水肿病,应该先利水吧。
听了这话,老杨很生气,老是按照书本生搬硬套看病,能看好病么?书呆子。吃了老夫开的药,你小子就会明白老夫是对的了。语气非常自信!王堉不好意思和老杨再争辩下去,毕竟是父亲请过来的老大夫嘛,但是他也不会相信老杨的鬼话。
老杨开了八珍汤加桂附,又加了陈皮,木通。交代一句说吃了这服药水肿就会消掉,然后就回去了。王堉心里明白,这服药是不会有效验的,但是老父亲却认为老杨这么老了,经验必然丰富,看病也就对路。
吃了八珍汤之后,王堉父亲胸腹更加的胀满了,水肿越加严重。这不明摆的事嘛,水肿用补法,那不是添堵吗!正面走不通,老父亲不相信自己嘛,王堉想了一招,私底下把药换掉,用杏苏饮加木通、牛膝、防己。
王堉父亲喝了王堉开的方子之后,到了半夜,就拉了五六次小便,等到天亮,胸腹部的胀满就消了许多,而水肿的皮肤也出现皱褶了,咳嗽也同时缓解了。王堉父亲见有效,就连续吃了四剂药。四剂过后,水肿全消,只有阴囊仍然肿胀,停药三日,接着再用原方加葶苈、二丑。只吃了一副药,小便拉了十几碗,然后阴囊的肿胀就消了,病全好了。
谚之重老医者,以其阅历深,而见闻广,如杨某者,虽松鹤之寿,此事安得梦见乎!这句话跟开头那一句差不多,不用解释了。
读过这篇文章后感触:医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家里最亲的人不信任您!
原文
56.风寒水肿误作虚治谚云:“老医少卜”殊未必然。盖此事全关天资学力,资质清者,读书多,则虽少亦佳,资质浊者,胸中无物,老而亦愦愦也。辛酉春正月,家君体素壮健而年过七旬。以新年酬应劳攘,且多食厚味,又年前偶感风寒,痰咳流连。上元后,口下暴肿,渐而两足增胀,渐而两手亦胀矣。堉屡欲施治,而家君素不服药,自以体壮,俟其病之自已也。越三日更甚,以长媳有小恙,前曾经杨医治之,乃托治媳病,遣人招杨治家君病。下车视之,则须发苍然,步履迟重,戴眼镜矣轮扶杖而入,毫无谦抑态,扬扬睨一切,余唯唯听命,窃意必斫轮手也。茶后以家君病请教,杨曰,脉后再谈,诊之越时许,乃释手曰:年老气虚,宜有此疾。此时宜先补虚,不必治肿。气不虚,肿自已也。余以其统混无头绪。辨曰,经云:“水肿初起,目下如卧蚕形。”今家父病适合,似宜先导水,杨怫然曰,治病拘定书本,焉有是处。请服余药,方信余之不谬也。余未便非之,而心窃不谓然,因请一方。乃八珍汤加桂附也,又加陈皮五分,木通三分。云可利水,掉臂而去。知必不效,而家君以其年老,当有确见。药初进而胸腹增满,肿愈甚。不得已,私以杏苏饮加木通牛膝防己各三钱,煎成请家君服,至半夜,则小便五六次,天明腹宽,而肿处作绉形,嗽亦少止矣。家君见药效,连进四服。肿俱消,惟肾囊尚胀,停三日,又以原方加葶苈,二丑进。凡一服,小便洞下十余碗,肾囊如常,而病全息矣。谚之重老医者,以其阅历深,而见闻广,如杨某者,虽松鹤之寿,此事安得梦见乎!
中医内科学精讲
参考《中医内科学》第九版
漳州中医|经方才叔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到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