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榕江滩涂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人们的梦想,传统可行的办法是种植潮稻或者水草。潮稻是水稻的一个品种,禾身足足有1.5米高,每年夏季种植,等到过年前后才收割。其最大特点是不怕咸水,也不怕浸泡,米粒大,米皮呈红色,也叫红米。舂米的难度大,煮熟的时间很长,吃起来却很香,但是产量比较低,缺乏效率自然被淘汰。水草,也叫莞草,是多年生耐盐性挺水型的单子叶植物。水草可以编织草席、草袋等工艺品,是传统社会农民拿得出手的商品之一,但劳动量大,制作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也较低,自然也是时代的产物而已。再者就是开发成蚝埕、红肉场等水产养殖业。这一方面投资量巨大,不是一般小民所能承担的。于是榕江长年保持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态平衡,直到方耀的出现、直到上个世纪极权社会的出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世界观。
榕江生态系统的变化,大规模的围海造田事件是一个开端。人们把原来属于榕江水域的大片湿地跟榕江隔绝开来,进行农业开垦,势必要清除湿地里面的原生物种。像大面积的红树林种群就大量地消失,而红树林是多种生物的避风港,其生态价值在近代才被发现。那些裸露在水面的根部连同枝叶是鱼虾水鸟的天堂。清除了红树林,相当于清除了鱼虾水鸟的栖息环境。另据《潮阳大事记》,三屿围总面积亩,全部土地都在海平面下。这些浅滩正是红肉、泥蚶、薄壳、蚝等壳类生物的栖息地,而这些以数量取胜的水体底层的生物既是环境净化者,也是其他鱼类、虾类、蟹类的食物来源。把海平面以下的土地都围垦出来,是以毁灭性的方式来对待自然。
整个榕江流域,大小山塘、水库上千处,从某种程度上是改变了榕江的水文特征。至少使汛期减退,整个水系有气无力,无文无武,枯水期不枯,洪水期没有洪峰。本来农历每月初三、十八是天文大潮期,农谚所谓的“初三涝十八水”说的是海潮倒灌入潮感区,使潮感区水位上升的情况;一年中还有“九月初三、十月初四,堤围未崩刣猪做大戏”的说法。这是每年大潮中的大潮,俗称“水母生”。除了外海涨潮顶托作用,还有榕江汛期累积使江水上涨。小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正是破咸草的季节,大人们傍晚回家时,总会万分感慨地说,水涝太大了,差一点点就盘堤了,那种神态真像有水淹七军的庆幸。而榕江的最低水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双溪嘴里边的“七星石”会露出水面,这是传说中关公的磨刀石。其实关羽才没那么傻呢,跑这么远一年来磨一次刀。据考证,这是明代天启年间为防倭寇而故意投下的大石。物理大坝的存在一方面是影响洄游鱼类的洄游场所,许多需要到河流上游产卵的鱼类被断绝了去路,比如中华鲟等鲟类受影响最大;另一方面大量的鲤科类是在汛期水位提高时淹没的水草中产卵孵化,以水草为附着物。因为水文环境的改变,多数大型鱼类失去产卵场,这才是相当可怕的。
农业耕种方式的改变使人工湿地的水稻田也取消鱼虾栖息的空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有大量科技人员参与到农业种植中,由此摸索出通过对水肥的控制来提高水稻产量的耕种方法。传统的种植经验是从年初办田到年末收获,稻田里终年淹水,只有大旱的极端年份稻田里才缺水,这样鱼类有了极大的生存空间。但这种种植方式收获、耕作等劳作过程很麻烦。更可怕的是水稻终年都在分蘖,影响肥力的集中供应,禾苗过于密集又影响通风透气度,水稻容易生病,最终影响产量。六七十年代由于偶然的干旱而发明的水肥控制法,是在水稻有效分蘖完成之后排干田里的水,水稻就停止分蘖,稻穗的数量可以控制,这样肥力也就集中。负面影响是稻田里没有了水,也就没有鱼虾、青蛙类生存的环境,用篾缉或者竹笱诱捕的方法没有了使用场所。入冬之后“挂曝”时节也就失去了挖泥鳅、鳝鱼的机会。
农药的使用在杀死病虫害的基础上也对鱼类、蛙类造成巨大的伤害,其多余的药物进入到水体中足以毒杀大量鱼虾,对于鱼虾们来说,化学毒药才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往人们最多用捣碎的芦藤或者是白花马了饺等醉鱼植物药去药昏鳗鱼或者塗虱。这是对付藏在洞穴里不愿出来的鱼们。因为水体狭小,鱼们一下子就受不了,乖乖投降,并且不是致命的,没有什么后遗症,捕捞之后还可以食用。农药的出现,鱼们一点准备都没有就死绝了,没有被及时毒死的鱼虾也会有农药残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发现大量的猛禽类突然消失。经过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大鸟产出来的蛋都是软壳的,一开始孵蛋就会被压碎。原来是鸟身体里有农药滴滴滴,这个剧毒药物来自其食物链的前端鱼虾身体里。当然了,吃了不卫生食物的其他鸟类也大量死亡。蛙类也在这个时候遭受灭顶之灾。蛙类本身就是水稻的保护神,和水稻共生。在农药出现前,春天的池塘、水坑就是蛙类的天堂,有各种各样的蝌蚪在努力地找着妈妈。它们化成青蛙类之后,在田野里营造出轰轰烈烈的鸣叫。更神秘的是,有一种叫鸽纠(学名黑纹蛙)的小型青蛙还会集结在一起打仗,目击者众多。“它们嘴里咬着苦露草的尖芽当做矛,咬着蚶壳草圆形的叶子当做盾,相互厮杀,并且大声鸣叫,还有大个的背着负伤的”。更不可思议的是,它们打仗的时候并不怕人,这是在争夺生存空间吗?获取生存资源吗?事实上,动物集体行动可能是进行大迁徙,或者逃避捕猎者。同类动物集体厮杀除了灵长目或人类之外,从来没有发生过,除非是为了争夺交配权。对了,从老人们的描述“大个的背着负伤的”,黑纹蛙雄性个体比较小,基本上可以确认,这种行为是在集体交配无疑了!农药的出现,改变了蛙类种群的数量,这种特有的动物奇观也就自然消失了。值得注意的是,水肥节制法和农药的使用几乎是同时进行,这对鱼类、蛙类来说是雪上加霜。栖息环境的丧失,加上药物的毒害,使太多的鱼类、蛙类绝迹。
环境污染是压倒牛田洋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没有什么重工业的粤东地区,对榕江水域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这跟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是同步的,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开发前,依靠中国自身的工业能力,还没有生产出足够用的肥料,农业用肥以土杂肥为主,“积肥”是生产队的头等大事,农村的各个家庭人畜的粪便是一定要收集起来的,村庄前后阴沟里的污水是要收集起来的,农闲季节是要把小溪里的淤泥挖出来的。这些还远远不够,各个村庄还要派农用船到汕头等城镇把城里产生的粪便拉到农田里来,再不够就在大田里种一季的紫云英或是田青,收获后把它们压在水稻田里发酵成肥。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地污水实行零排放,国家不幸诗家幸,人民不幸自然幸,整个自然生态环境跟原始时代没有什么重大区别。改革开放之后,大家发现,资本主义国家化肥的生产能力完全能够满足中国大陆农业生产的需要,比起农家肥料,化肥的效率要高得多,何况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部分劳动力也集中到城市里谋出路了,村庄里再也无力提出“积肥”活动,于是一项重大的污染源开始出现,生活污水没有地方可去,那就直接排放到大江小河里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日益增多,而且,垃圾没有分类,就直接堆放在村前屋后,经过初步焚烧,剩下的部分基本是进入水体,造成河流淤积,水体富营养化,鱼虾绝迹。这是工业尚未普及的榕江流域的现状,以小北山为分水岭的练江流域,由于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练江已经失去河流的功能,完完全全是一条臭水沟,什么动物都不能生存下来。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外来物种入侵得以放大,其中以水葫芦为第一大宗。水葫芦原来是作为青饲料被引进的,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追求速度最大化是第一要务,水葫芦长得飞快,用它来喂猪,猪也长得飞快,是一厢情愿的目标。那个时代完全没有对外来生物的警惕,既然猪吃了水葫芦长不大,那就不喂猪了,于是随手丢弃,哪知是“洪太蔚误走妖魔”成就了水葫芦的狂欢,这种以无性繁殖著称的物种很快就占据了中国南方的大江小河。它们堵塞河道,在年前后,本来五分钟航程的京北渡口,因为水葫芦的干扰需要两个小时。它们障碍光合作用,使水体发臭,鱼虾绝迹。这个时候,另外一群妖魔非洲鲫鱼迅速占据了本地鱼类绝迹腾出来的空间,这种对溶氧较少的水域也能生存的鱼类适应性特别强。据《潮阳大事记》称“年非洲鲫鱼在本县饲养成功”,这是关于非洲鲫最早的记载。最初也是因为它们生长迅速,希望快速获得蛋白质的驱使下引进的。与此相同的还有福寿螺等,这就诞生了一句俗话“引进唔写,写做惹入”。
榕江生态的恶化,以大白蜈的失踪作为标志性事件。根据网上资料,大白蜈,又名白蜈、白鹅,可能就是粤语的白鯃,如果是的话,学名叫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是世界上78种鲸类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时也会进入江河。截至年,中国南方存活的白海豚仅有头,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榕江里有三五成群的白蜈沿潮水而行,涨潮的时候它们便溯江而上,退潮的时候便随水流退出榕江口。在汕头蜈田渡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过渡的人都会驻足围观。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大白蜈,它们没有天敌,但总该有相当量的鱼群存在才能生存下来。90年代初,大白蜈终于退出榕江水域,跟长江的白鱀豚失踪时间非常接近,说明大白蜈的生存环境已经消失,包括食物匮乏,航道繁忙等因素,使大白蜈失去栖息地。那么偌大的大海,哪儿才会是你的家?
对榕江滩涂的围垦,是时代的产物。在左倾实用主义思潮的指导下,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严重不足,一厢情愿的冲动注定连目的都达不到,不择手段的过程就显得更加的荒唐。千辛万苦围垦起来的牛田洋人们并不珍惜。即便是牺牲了不少热血青年,除了特定的那群“牛友”在哀悼之外,连围观的人都是少之又少;就是当地人,见证了自然威力的洗礼,除了冷笑也产生不了悲壮一类的情感。现在,滩涂湿地遭受各种有意无意的破坏,自然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在退化,诸多问题以并发症的形式在爆发,我们用30年的时间,根本改变了自然进化需要成千上万年才塑造出来的环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榕江流域,消失的何止是大白蜈,何止是虾兵蟹将,各种海洋牧歌式的捕捞文化,连同古旧器物将一并被埋葬在牛田洋深深的淤泥之中,这才是令人担忧的沉重话题。
-10
本节文字的图片由老二先生提供,特此鸣谢。
百川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