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题黎庶人先生《张坊诗草》
深夜读黎庶人先生(升旭)《棣堂诗稿·张坊诗草》,竟至兴起,久不能寐,晨起而题文腹稿已成。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若《张坊诗草》者,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矣。
上世纪七十年代,先生以未满弱冠之年下放张坊。张坊,浏东僻陋之乡镇,居湘赣接壤处,饶崇山峻岭、清泉茂林之盛。先生在此躬耕渔樵,含辛茹苦,蹉跎四载。卅年之后,携妻将子,重游故地,有感而发,成诗一卷,名之曰《张坊诗草》。
小子虽不知诗,然屡蒙黎先生教诲,前日更曾侍游张坊。至一处,先生曰“此吾昔年挑松脂之地也”;又至一处,先生曰“曾在此捕鱼佐餐”;再至一处,曰“曾在此砍柴”。先生固视张坊为第二故乡,眷眷往昔也。
窃评《张坊诗草》,其事真,其情深,其境苦,其语切,其字炼,堪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评陶渊明语)。
诗篇所述,皆亲历亲为,故其事真,读之如亲观先生伐木挑脂、扯秧抢收也。此事真也。
以弱冠之年而下放深山,蹉跎三载,既具初春鞭牛、犁锄生暖之干劲,亦有独自放水、月夜踟蹰之怅惘,他若早工碎梦、灶前悲叹,冬烧冬茅、春挖竹笋,三更渔火、呼朋置酒,山中锯木、陈桥送别,岁底留守、破壁题诗,抚松称赞、临流掬水,皆回首往事,一往情深,自感而感人。此情深也。
深山僻陋,百废待兴,以文弱书生居此,“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境之苦,非比寻常。若曾农作者,至不忍卒读。此境苦也。
先生追述诸事,虽范之格律,而纯以口语出之,天然去雕饰,明白如说话,令人如目睹耳闻,随之悲愁欢乐。此语切也。
先生本通诗词、精格律,加之一字未安,推敲不已,故其炼字之功,实已炉火纯青。看似平易,实不可更,不露斧斫之迹,但觉警策之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此字炼也。
以愚观之,《张坊诗草》乃追踪《诗三百篇》、五柳先生,作田园诗而别开生面者也。
田园之诗实可溯源至《诗经》。三百篇中,不乏劳人征士之叹,采薇束薪之述。所谓“骄人好好,劳人草草”,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若《七月》之详记月令农作,复千年如此,大致未变,堪称翘楚。孔子嘱小子学《诗》,称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且不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殷殷于农作渔樵也。
至晋五柳先生,开宗立派,田园诗臻于极盛。五柳隐多于农,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晨兴理秽、带月荷锄。然虽垄亩躬耕,终是儒生本色;曾尝田家之苦,偏多怡然之情。
延及王孟,未曾躬耕劳作,徒见诗情画意,未入农家堂室,终觉隔靴搔痒。其后千余年,诸人多未能脱此藩篱;虽欲追踪步武,总如叶公好龙,不见其真,能具体而微者,更是稀如凤麟。
若《张坊诗草》者,则不自囿于窠臼,不因袭乎陈言,详记农作,不平而鸣,诸体皆备,合乎体式,朴质中见深意,明白中见奇崛,情景交融,文理兼备,似枯木茂秀,高山流水。五柳之清新,太白之豪纵,少陵之沉郁,王孟之清丽,韩苏之奇俊,贾孟之瘦冷,莫不转益多师,融于一炉。开卷如行山阴道中,应接不暇,猗欤盛矣!
抑又言之,《诗草》非仅一家之诗,更乃一代之史。先生写实之作,立此存照,可供后世知兴替。知青历史,亲历者未必能道,能道者未必能诗,能诗者未必能工。如先生之亲历而能道、能道而又能诗、能诗且又能工者,罕见其人,稀睹其作,能不刊布传世乎!
张坊陈桥之官荣桥,吾乡先贤元欧阳文公圭斋先生之遗迹也。先生夙所留意,近日且为其修复奔走呼号。愚前日侍先生重游,徘徊凭吊。
圭斋先生,固知诗而工诗者,亦以性情之真、境趣之实为圭臬。“据其境趣之实,发乎性情之真”(《刘执中诗序》),“诗得于性情者为上,得之于学问者次之;不期工者为工,求工而得工者次之”(《梅南诗序》)云云,皆本此理,学诗者不可不察也。
圭斋评高安易南友之诗“往出于性情之所感触,咸臻其妙,然其学问亦足以副之。二者虽未能定其优劣,而集中之诗,伟然固佳作也”。愚于《张坊诗草》,愿借此语以评之。至于集中他作,固不待言矣。
甲午腊月初一大寒日,陶园汤锐敬题
张坊诗草
黎升旭庶人著
自序一篇,卷一计二十一首,卷二计二十首,增补六首,凡各体诗词四十七首,附校记讨论十八条。
目录
自序
卷一二十一首
初春
扯秧
柳梢青?春耕
早工
收割
灶前感叹
挑松脂
放水
伐木
烧冬茅
担石灰
挖春笋
夜渔
担石灰
车祸
回家
定风波?砍柴
破阵子?山中锯木
清晨自大围山林场回知青点
送别
卜算子?送建伟招工去浏
卷二二十首
家书
岁底留守
高阳台?静夜思
迎客松
宋家垄
下牛窝
十二担岗
三间屋
冷水井
古风?鸟投林
重返马头山下
知青旧舍
观四十年前自题破壁
再访三间屋
江城子·再返知青点
莺啼序·重返知青点感怀
返张坊
忆江南?追往事
浪淘沙?三间屋今昔
虞美人?喜相逢
六首
咏浏阳张坊手工贡纸
升荣桥怀古
偕苦椎兄重访升荣桥
观《毛泽东张坊遇险脱险考》
访毛泽东张坊遇险脱险地
读李兄七律《毛泽东张坊遇险脱险地》和韵
校记讨论十八条
自序
七十年代初,我随着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的热潮,下放在湘赣边境一个叫张坊的山区小镇,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经历了一段颇为蹉跎的岁月。
前些时日,我携妻将子回到了我阔别四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张坊知青五七农场,踏上这片炽热的土地,我内心激荡着远去的遐想,爬上那高高的山岗,我的心绪便与记忆相伴游走,往事却在心头聚拢。追忆和久盼细翻着陈年日历,释然着游子的心扉。
我似乎又听到知青宿舍中传来了《梁祝》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和《南京之歌》悲伧的歌声。我仿佛又听到宋家垄“双抢”时打谷机的轰鸣,以及赤日炎炎下大石壁上挑柴歇脚呼唤凉风的吆喝声。当年的梦想,青年时的愿望,中年的沉重,几近暮年的感叹!仿佛这一切有如昨日,沉淀在记忆的里程碑里。
细数那乡间的日日夜夜,这种情愫在不经意间翻卷,跳跃升腾。怀旧是对尘封青春的一种追忆;脚踏着这片坚实的土地,我觉得塌实与厚重。浮云牵动着我的情怀,亲切的有如昨日。
这里就是我梦里日夜萦回的地方,这里有我难舍的眷恋,这里有我值得回味的泥土芬香,这里有着影响我整个人生一段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如是也就有了我这几行下乡及时还乡后的《张坊诗草》。
卷一
初春茅舍藩篱小径幽,嫩條抢绿展新柔。东君驱遣寒云散,大地方将冷气收。远树娇音啼布谷,清风细雨润田畴。山村已是春来早,陇上乡农鞭叱牛。扯秧晨雾衣衫湿,垄头泥沁香。身疲人懒起,水冷晓偏凉。瘦月悬残镜,寒田拔早秧。时来农事急,曙色尚微茫。 柳梢青?春耕雨润山青,烟笼柳翠,风送花馨。蓑笠迎寒,犁锄生暖,布谷声声。春耕开播辛勤。凝眸处,田畴镜平,水畅沟渠,肥铺垄亩,人跃牛腾。
早工田畴昨夜晏收工,薄雾依稀四野胧。戴月披星辛苦甚,晓钟敲碎梦匆匆。收割田中收割水如沸,干劲岂能输与天。可笑骄阳力未足,如何汗水未能干。
灶前感叹至此方知世道艰,一生劳碌未曾闲。可叹当年鸿鹄志,灶旁袅袅化炊烟。挑松脂薰风促步出陈桥,江口肩挑路渺迢。气喘嘘嘘精力尽,饥肠辘辘鼙鼓敲。破褛频遭清汗湿,骄阳欲令黑肤焦。问询食古酸文士,辛苦恣睢乐渔樵?
(张坊至江口挑松脂,往返四十余里。不堪重负,作此诗以吐衷。)放水促促晓钟鸣,梦残起五更。可怜天尚黑,幸喜夜初晴。路窄蛇拦道,林荫草隐虻。今春我放水,独自绕山行。伐木极尽攀登力,深山伐木难。悬岩履险阻,绝壁步危艰。奋臂挥千斧,饥肠搅百酸。苦辛何日了,昂首望云端。烧冬茅错节盘根随处生,田头磡尾势纵横。一番烈火焚烧后,几度东风又復萌。担石灰箢箕一对兩頭挑,涉澗翻山过小橋。身困劳衰肩负重,筋疲力乏脚飘摇。腹中鼓响饥难耐,日下心焦路远遙。滿担沉沉歸傍晚,雄心壮志已全销。挖春笋林间竹笋正当肥,谷雨锄挖满担歸。缺少鲜蔬填口腹,丰餘干货晾柴扉。煎蒸焖煮油稀少,炸炒烹调味寡微。半月三餐来佐饭,嘔心剔胃肚常饥。夜渔沿途月夜色微昏,犬吠汪汪又一村。久日枯肠寻肉味,三更渔火觅腥飧。偷来荼毒入溪涧,捕得鲜鳞盈瓦盆。薄荷紫苏清水煮,呼朋置酒好销魂。担石灰箢箕一对兩頭挑,涉澗翻山过小橋。身困劳衰肩负重,筋疲力乏脚飘摇。腹中鼓响饥难耐,日下心焦路远遙。滿担沉沉歸傍晚,雄心壮志早全销。车祸山路盘旋萬树低,翻车厄祸共忧凄。铁牛侧卧头衔尾,天地严寒水過脐。篝火乍燃堪御冷,衣装乱著犯糊迷。危难之际相携手,刻骨铭心记七溪。注:七溪为张坊公社小地名,亦车祸地点。回家年关岁底至,结伴返家门。坷坎崎岖路,模糊远处村。更深犬吠客,夜静鬼勾魂。百里迢归去,衣巾携露痕。定风波?砍柴十里围山苦伐薪,肩挑负重百余斤。辘辘饥肠筋骨累,遭罪。淋漓汗水湿周身。扼腕摇头心愤悱,委靡。遥瞻前路叹艰辛。土脸灰头观我辈,惭愧。步履蹒跚再疲奔。破阵子?山中锯木雁去排行天际,秋来锯木山巅。甘愿艰辛求自在,赚点工分也是錢。汗流马架前。几片薄膜遮雨,数张木板难眠。夜宿窝棚侵蚁蚋,腹饥喉干饮谷泉。返城知哪年?清晨自大围山林场回知青点 崎岖十余里,山道踟蹰行。不见炊烟起,唯闻野鸟鸣。清泉石罅出,朝露草尖明。望眼云归处,离家四五程。送别送友招工去,陈桥折柳枝。盈巾珠泪掩,话别雨声驰。雾霭催行色,溪山挽故知。人生萍聚散,后会复何时。卜算子?送建伟招工去浏此处惜分离,何日重相聚?已是盈眶热泪时,恰之陈桥域。昨与尔同来,今送君归去。待到何时我返城,只恐遥遥处。
卷二
家书
三载光阴掷陋村,
一秋黃叶又紛紛。
鸿书鱼素传家信,
萱草椿庭隔楚云。
嘱咐叮咛情切切,
牵怀挂念语殷殷。
如闻耳畔声呼唤,
彻夜难眠彻夜闻。
岁底留守
乡居岁末叹伶仃,
下放期间百事经。
心底惆怅空望远,
囊中羞涩懒归宁。
蒙头被暖醒高卧,
独步田塍自短呤。
陌上梅花开正旺,
寒香难以慰飘零。
高阳台?静夜思
通体如冰,偎炉向火,
薄衫怎奈寒泠。
彻夜思家,隔山望断浏城。
门前几棵梧桐树,
叶初萌、拂动归情。
更何堪,布谷声催,
似唤伶仃。
当年锣鼓相迎至,
被东风误引,终岁劳耕。
耽搁年华,毁了大好前程。
银蟾不识艰辛苦,
静夜长、光洒窗棂。
意茫然,岁月蹉跎,
怎得消停。
迎客松
石缝蟠根扎,
百寻高引风。
柯枝多劲节,
老干显英雄。
雾漫苍龙蜇,
云移绿影重。
溪边迎客至,
挺拔傲苍穹。
宋家垄
春来风送草花香,
水泛涟漪铺满塘。
为得秋收万颗籽,
宋家垄上吆牛忙。
下牛窝
头上云峰涌异波,
巍巍屹屹显嵯峨。
枯藤古蔓疑无路,
转折山途下牛窝。
十二担岗
犁耙上高岗,
催牛鞭奋扬。
清晨迎晓月,
昏晚送残阳。
八月苞犹翠,
三秋穗始黄。
收成十二担,
辛苦为饥肠。
三间屋
隐蔽山凹长寂漠,
丛林深处裊炊烟。
三间茅屋云山下,
几棵梧桐土坎前。
雾障云遮天更静,
林荫草莽地犹偏。
流泉石罅涓涓出,
浇灌门前数担田。
冷水井
泉石潺湲声似琴,
清纯水碧一泓深。
林涛激越喧寒响,
萝蔓丛深挂绿阴。
荒草藓阶转樵径,
云烟松露洒衣襟。
临流一捧清泉掬,
畅洗尘埃畅洗心。
古风?鸟投林
噫,吁,嘻!
你南北、我东西,
飞鸟食尽它林栖。
它林栖。
鹳雀唱高枝,
红杏枝头闹春意。
雁凫惊夜寒,
明朝是归期。
燕子衔泥声声里,
安于中庭戏。
鲲鹏展翼腾空起,
扶摇云天九万里。
众鸟纷纷东南去,
叫声唧唧复唧唧。
哪管我与你,归飞急。
唯剩笨鸟羽毛稀,叫声凄,
朝暮山中林间啼。
写在农场大多数知青返城后,是时大部分知青诸以返城,遥望归期未有期,情绪万分低落,故有此感叹!
重返马头山下
山村巨变已如斯,
我自全原了不知。
昔日曾怀沧海梦,
而今不唱大江词。
但观劳作田畴处,
却忆躬耕垄亩时。
一枕韶华皆往事,
几行旧迹也成诗。
知青旧舍
旧屋今还在,
遗踪岁月深。
徘徊生冷意,
寂寞起寒心。
破落少人气,
萧条闭户阴。
世间兴废事,
历历问云岑。
观四十年前自题破壁
宿舍观题壁,
依稀唤梦还。
多年怀旧迹,
卌载返乡关。
蔓草门扉外,
蛛丝扃牖间。
房东虽易主,
墨迹尚斑斑。
再访三间屋
渺然旧迹去难寻,
我自重来叹复吟。
每忆三间茅屋陋,
但观一派白云深。
流年堪叹一如水,
往事常怀直到今。
断壁残垣荒草没,
秋风萧瑟冷归心。
江城子·再返知青点
当年下放去张坊,
不思量,怎能忘。
荒芜学业,垄亩战骄阳。
莫道青春应不悔,
腮挂雪,鬓浸霜。
如今再度返山乡,
意惆怅,念由缰。
人非物变,怎不感凄凉。
壮志雄心今可在?
融暮色,汇苍黄。
莺啼序·重返知青点感怀
返归旧林寂寂,记田塍故步。拂清晓,山道弯弯,指点村坞烟树。
楚云渺,依稀断梦,悠悠认取磋跎路。寄深衷,岁月峥嵘,浩茫心绪。
太息当年,亲友离别,却辞尘与雾。激壮志,风雨如磐,昔时少壮如许。
事田畴,五七指示,牢记取,斯人言语。写春秋,根扎乡村,经年寒暑。
含辛茹苦,墨面蒿莱,步人生苦旅。只换得,惨淡尘土,空洒热血,但负豪情,几度风雨。
盼招等待,相期无已。为谋回返寻蹊径,对层阿,欲向长天诉。余晖淡霭,隔山阻水乡关,萦绕梦里无数。
冈峦揽结,洲渚流连,看山河依故。慨以往,学业荒芜。一代悲歌,回首堪嗟,往今皆误。
韶华已去,情牵昔日,叹如今鬓发霜侵,感人生,可有些儿趣?低头无限怅然,觉春迟暮。
返张坊
饱历沧桑卅十秋,
张坊今又喜重游。
乱云迷雾随风去,
芳草繁花向日稠。
处处青山环碧水,
家家绿树拥红楼。
莺歌百里还乡道,
迓我驱车豁远眸。
忆江南?追往事
追往事,
旧地喜重游。
宋垄塘前修水利,
朝阳岗上事田畴,
多少喜和愁。
时易过,
东逝水悠悠。
遥忆当年抒壮志,
满怀热血写春秋。
豪气震山丘。
浪淘沙?三间屋今昔
忆昔半山巅,
茅屋三间。
工余调汗吃茶烟。
旧宅访寻都不见,
一片茫然。
果圃换新颜,
栉比云檐。
琳琅桃李满枝悬。
多种经营求致富,
生活悠闲。
注:调汗,土语。工间休息曰调汗,是故本地点心有汗茶之谓。
虞美人?喜相逢
萦怀故地时长久,
情感君知否?
一从云雀自西东,
游子归来今日喜重逢。
夜来最是坪前闹,
挚手亲朋笑。
苍茫暮色袅炊烟,
农友知青茶酒话桑棉。
咏浏阳张坊手工贡纸
每到春分谷雨时,
伐来嫩竹入清池,
临溪浸泡久经夏,
砌灶烹蒸细捣絲。
添碱成浆佐粘料,
抄帘出纸荡凝脂。
千年质寿呈朝贡,
书画相宜好赋诗。
升荣桥怀古
史载玄公官道还,
清溪至此转回环。
桥横绿水风烟外,
路入高林紫翠间。
岁月沧桑遗旧迹,
春秋久远失真颜。
先贤鞍马荣归处,
刻记碑铭痕点斑。
注:升荣桥,位于浏阳张坊守和村,现名新石桥。是元代为迎欧阳玄回归故里而修,后清代太学生张大荣一家捐资再次重建。
偕苦椎兄重访升荣桥
玄公归故里,
此处过骖騑。
桥古碑铭在,
人今世事非。
污泓涌河道,
基建毁堤圻。
胜迹何时日,
升荣再显辉。
观《毛泽东张坊遇险脱险考》
乡村父老远迎逢,
指点迷津索旧踪。
脱困七溪岂排阜,
潜龙八日非九重。
陈坊自古名声小,
铜鼓因人地望褈。
文献从今须改写,
草根学者不平庸。
注:据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年9月9日毛泽东于浏阳张坊为团丁捕捉,江西铜鼓排阜脱险。经我的知青朋友杨学城先生多方考证,实其谬矣!脱险地点当为浏阳陈坊七溪,而非江西铜鼓排阜。日期亦然有误,应为年9月8日。当地电视台《走读浏阳》栏目以讲坛节目形式录制播出,经中央文献室勘实回函,今年当以杨之考证依据重新修订《毛泽东年鉴》。观其节目,作七律以表祝贺。
访毛泽东张坊遇险脱险地
潜龙脱困虎归林,
访迹今来叹复吟。
野店路边锅灶冷,
空山顶上雾云深。
雄图霸业皆成昨,
功过是非缘至今。
留得声名传宇宙,
风烟过尽史钩沉。
注:年9月8日,毛泽东在浏阳张家坊的一家路边饭店(如图)内被几个民团抓捕,后机智逃脱。关于这次遇险,毛泽东曾经在年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及过。中央文献室《毛泽东年鉴》亦有记载。
读李兄七律《毛泽东张坊遇险脱险地》和韵
僻地曾经留史篇,
世间如梦已经年。
清溪龙潜月明夜,
赤县旗麾日照天。
风冷神坛人寂寂,
地闲荒径草绵绵。
空遗夜店陈坊迹,
漠漠山林逐逝烟。
校记讨论(汤锐校,黎先生答复,计十八条)
1、《初春》嫩条泛绿,泛可改为抢、竞?答:泛改抢甚妙。2、《扯秧》晓偏凉,凉改寒;寒田,寒改贫。时来农事急,时来改人催?答:凉改寒不合韵律。寒田,寒若改贫。一般来说秧田都比较肥沃,不会选择贫田做秧田。3、《早工》昨夜晚收工,晚改晏?答:晚改晏甚可。4、《柳梢青?春耕》烟拢柳翠,拢改笼?答:拢为笼的笔误。5、《收割》如何汗水未能干,如何改奈何?答:此句精华所在,最好不改。6、《挑松脂》肩挑路远遥,远遥改渺迢?鼙鼓敲,鼙鼓改村鼓?气喘嘘嘘精力尽,嘘嘘改吁吁,精力改筋力?清汗湿,清改青?小注第一句改“挑松脂自张坊至江口”?答:远遥改渺迢甚好。鼙鼓,战鼓也!比村鼓更有气氛。嘘嘘于吁吁似无二致。精力改筋力,可!似无青汗一说。7、《挖春笋》油稀少,稀改嫌?呕心剔胃,剔改刮?答:从对仗上考虑希对寡比嫌字要工。剔刮无大的区别。8、《夜渔》沿途月色,沿途改茫茫?偷来农药,农药改荼毒?好销魂,好改亦?答:茫茫即黄昏,似不须改。农药改荼毒,行!好改亦?可也!9、《回知青点》第二句改无伴深浅(或踟蹰)行?答:改踟蹰行。好!
10、《家书》腹联改问暖嘘寒情切切,说长道短语殷殷?
答:此联似无改动之必要,意思基本相同,原句更能反映父母之于子女远离牵肠挂肚思念之情。
11、《岁底留守》下放期间,期间改深山?开正旺,旺改闹?答:深山孤陋寡闻,期间百事历经。旺闹虽花开同期,然一“闹”字影响全诗所表达之心境氛围。
12、《高阳台·静夜思》似唤飘零,飘零改伶仃、鹤丁、刘伶?怎得消停,改坐守天明?
答:飘零改伶仃,甚好!怎得消停更能反映当时境况的长期和无奈。
13、《迎客松》石缝,改石隙?
答:“缝”“隙”等同。
14、《冷水井》洒衣襟,洒改沾、惹?清泉掬,掬改水?末句改洗去缨尘土洗我心?
答:洒较沾面积大,另沾字平声,“沾衣襟”,三连平律所忌者。掬:捧,动矣。清泉,水,重也。后句可不改。
15、《三间屋》寂漠,改寂寞?数担天,担改石?
答:同“寂寞”。寂静;沉寂。《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石田面积单位,用以计量土地。其具体数量本地以十亩为一石田。山岭排田岂得数十亩乎!
16、《十二担岗》题及诗中十二担,担改石?
答:此岗每年仅收成十二担稻谷,因而得名。
17、《题下牛窝》、《题宋家垄》,题字可不要?
答:可不要。
18、《重返马头山下》末句改几件旧衫且题诗?
答:旧迹较旧衫涵盖面要广,且“件衫”此处出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