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什么?湿气是外湿气入侵体内以及体内多余水分无法排除造成的。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效果不大。
红豆、薏米
方法/步骤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
1、起床时看感觉,如果出现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等情况,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2、如厕时看大便,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冲好久才能冲干净。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
3、洗漱时看舌苔,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4、刷牙的时候有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这是有湿气的症状;常常感觉小腿肚子发酸、发沉等症状也是有湿气的症状;吃饭的时候流鼻涕也是有湿气的症状。
湿气产生原因:
湿气一般是由外湿气入侵体内产生内湿气,如经常淋雨、穿湿衣服、太冷衣服穿的少等等;同时饮食不当也可能产生内湿气,比如夏天吃冰棍伤了脾脏,影响体内水分的排出,多余的水分停滞在体内就形成了湿气。
湿气调理一
可以通过揉按承山穴、阴陵泉、三阴交穴位来达到祛湿气效果。
湿气调理二
红豆薏米煮成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注意:祛湿气这粥忌加大米,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这样就破坏了红豆薏米粥的功效了。
总结:
1、平常可以多做仰卧起坐增强五脏六腑提供免疫力,增强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及祛湿气的能力;
2、切勿淋雨、特别是天气干燥很久以来下的雨,淋雨了要及时换洗干净衣服,洗头了要及时吹干,特别是晚上不要湿发就寝,以防湿气入体;天冷要保暖以防寒气入体。
3、少吃伤脾脏的食物。
4、湿气不是一日造成的,是由于长期不注意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的。
自我探查
说起祛湿邪,不管是运化成病还是治疗的时候,我们都离不开脾和相应的经络。
脾经自我探查线路以小腿内侧为主。微微弯腰,沿着胫骨前缘用同侧掌指关节从膝关节开始由上至下一直轻敲至内踝,注意紧贴骨头下缘(骨头与肉的结合部)不要敲到骨头上。大多数人探查3~5遍后在膝关节下方的“地机穴”有痛感。
有部分女性朋友在内踝尖上4指宽的“三阴交穴”有酸痛的感觉。膝关节下3寸的“地机穴”是脾经的郄穴。脾属土,只要脾的功能有一点儿变化,“地机穴”会最先有反应。气血功能相对旺盛的人这个位置胀痛感明显,如果气血虚弱、有过失血、严重脾虚的人则酸痛。“三阴交穴”是脾经、肾经、肝经3条阴经交会之处,故有“三阴交”之名。多数女性此处酸痛感明显,这是因为受寒、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直接影响女性肝、脾、肾3个脏器。所以妇科有问题时,这个穴位感觉明显。
脾经在脚内侧的穴位也有反应点,常常给我们提供脾虚信号的是“太白穴”或者“公孙穴”.“太白穴”在大脚趾后,赤白肉际处,“公孙穴”在“太白穴”后一寸。这两个穴位的反应挺有意思。我们用拇指按揉时,经常是哪个穴位更疼就按揉疏通哪一个。据说“太白穴”可以双向调节血糖,“公孙穴”可以双向调节肠道功能(便秘、腹泻均可在此处寻找痛点)。建议有糖尿病、便秘、腹泻症状的朋友尝试找找痛点,并自我按揉疏通。
具体的操作方法以“敲”为主。敲法:握空拳,多以手掌小指关节,从上至下沿着经络循行的线路有节奏地轻轻敲打(每分钟90下),常用于四肢部分的经络疏理。敲法的作用点比较集中,有效地疏通阻滞的经络,引导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探查方向一般按照经络由上至下的走向,无特别严格的说明,只要在操作时感觉自己舒服、放松就好,个人体会是由上向下疏理经络时比较自然、顺手。
第一次给自己疏理经络时要做好心理准备,有的堵点用掌指关节轻敲几下就会有钻心的疼痛,疏理之后局部肌肉可能红肿青紫,也可能会出痧,还可能影响运动,这些都是经气撞击堵点所产生的正常反应,在下次按揉疏理时可以再轻柔些。
关于“痧”,中医认为是湿气造成气血阴阳阻滞的表现,临床治疗上多以祛湿为第一要务。而现代医学中考虑到身体创伤后修复的自愈反应,认为刮痧在造成浅表损伤的同时,也为身体的恢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考虑到病人的身体情况,中西医都不赞成对过于虚弱的病人采用刮痧治疗的方法,而健康人接受治疗的频率也要小于每周两次。
避免湿邪侵犯人体
除了运化不利而生湿,外界环境的湿气也会经由腠理进入经络脏腑,留滞发病。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除了强壮阳气,调理肺脾之外,我们日常的起居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诸多问题,减少健康受损的可能性。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同时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气候相对干燥的北方,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而如果是阴雨连绵的南方,就要多准备一些加热器去除衣服内的湿气,并在平日的饮食中多注意。
夏季是温热潮湿的季节,人在这时也最容易发病。结合具体的体质也有不同的应对之法。大家要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生活起居也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为一时的快意造成长久的病痛。
泡脚能去湿气
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祛湿除暑;秋天泡脚,润肺濡肠;冬天泡脚,丹田温灼。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爱犯困、没精神、容易烦躁等表现,适当泡脚,有助于祛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泡脚去湿气中药配方。
醋泡脚去湿气
米醋或老陈醋-克,加入泡脚水中,每周3次,每次15分钟,能祛除风湿,改善畏寒怕冷的症状。
姜泡脚去湿气
可用老姜30G、牛藤30G、秦艽30G、肉桂20G、独活30G、徐长卿30G、川椒30G、红花15G.
用法:用纱布裹好水煮50分钟,待水温下降至40℃左右,用蒸汽足浴盆侵泡30分钟。
丹参泡脚去湿气
防风、金毛狗脊、丹参、黄芪、当归。
功效: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通经络。
当归泡脚去湿气
藿香、佩兰、鸡蛋壳、当归、陈皮、红曲、砂仁、丁香。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行滞化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