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撰,岳沛芬整理
我国医药卫生工作,在中西医紧密团结合作下,互相取长补短,取得了临床和科研上许多成就。就泌尿系结石的诊治而论,现阶段是,采取“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辨证论治),中西医共同观察”的协作办法,以达到治愈结石的目的。现代西医,掌握了各种科学仪器,在X线与化验等诊察下,所得的结果,如结石的部位、体积的大小、成分的性质等等,都能明析准确;而祖国医学有传统的辨证,对于阴阳、虚实、寒热的诊察,比较全面和灵活;于论治上也能随机以赴地遺方用药;又于治疗过程中,中西医共同观察,随时掌握化验指标的升降,病变的部位、大小的形态,病机形成发展变化,对具体客观情况,加以不同的具体解决,多能达到预期的疗效。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诊断既准确、治疗又入彀,相辅而行,共同提高。如治疗肾积水,肾功能的障碍,都初步有了办法。更在清热利湿的治法外,发展到行气化瘀,补脾温肾,对结石积块的溶解,复发的防止,也有苗头。我们相信泌尿系结石的诊治和研究,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祖国医学对尿结石的认识祖国医学在往昔为时代所限,只能肉眼所见,但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得到了一些尿结石的认识。依据古代文献,早在秦汉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不同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时就指出,燥气偏胜时,可有”小便黄赤,甚则淋”。湿气偏胜时会有“病中热胀,脾受积湿之气,小便黄赤其则淋”。是以热与湿为各种淋病的形成因素,为后世论述淋病之本的认识。后汉张机《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尤怡解释说:“淋病有数证,云小便如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盐硷也。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者,病在肾与膀胱也。按巢氏云,“淋之为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肾气通于阴,阴、水液下流之道也。膀胱为津液之府,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目涩,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又《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这两条就下焦表现的症状,具体地说明淋病并推测到原因。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热结中焦,则为坚,下焦则为尿血,令人淋闭不通,此多是虚损人服大散,下焦客热所为;亦有自然下焦热者,但自少可善候之”。孙氏就当时人喜服金石制成所谓“延年益寿”的丹药,造成下焦积热而形成或助长结石;亦有体质素热而患结石者。他又指示:“石淋之为病,茎中痛,尿不得卒出。”元代李杲《东垣十书》治小便淋闭证,“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而辩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热在上焦肺之分……可以补肺之不足,淡味渗泄之药是也,以清肺之气,泄其火,资水之上源也。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热闭于下焦者,肾与膀胱也,热在下焦,填塞不便,须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气味倶阴之药以除其热,泄其闭塞。”这虽论小便淋闭,但也包括石淋在内,指出施治的标准在渴与不渴的辨证上,是比较具体的。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论:“石淋,尿中有砂石之状,其尿于盆也有声,此即是精气结成砂石。治法,除的然虚冷之外,其余诸证,若用本题药不效,便宜施以调气之剂。盖津道之逆顺,皆一气之通塞为之,如木香流气饮,却为的当,其中自有木通、麦冬、腹皮辈。此如不效,但宜投以益血之方,盖小便者血之余也,血既充满,则滋腴下润,自然流通,如火府丹却为的当,其中有地黄辈,然此非特言血淋、气淋,一应淋皆可用,独不可用之虚冷耳。”戴氏为治疗诸淋广开了门路,惜未指出气滞与血虚的具体征象。因气滞、血虚均有它一定的征象,应辨在机先,不应以药试病后,再投行气、益血之劑。李梃《医学入门》载有“石淋则尿有砂石,茎强痛甚,单牛膝膏、单鱉甲为末,酒调服;又“治膏淋、石淋,郁金、琥珀开郁,青皮、木香行气,蒲黄、牛滕膝破血,黄柏、生地涕阴。东垣用药凡例。小便痛,用青皮疏肝,黄柏滋肾,盖小腹小便,乃肝肾部位。”这等用药法,均切合病情,为后人所宗。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论:“人有小便中尿五色之石,未尿之前痛甚,已尿之后少少宽快,此即石淋也。方用熟地、山茱萸、泽泻各三两,茯苓、薏仁、车前子、麦冬各五两,青盐一两,骨碎补二两,芡实八两,肉桂三钱。为末,蜜丸。早晚白滚水吞下各一两,十日必无尿石之苦矣。此证成之最苦,欲尿而不尿,不尿而又欲尿,尿管中痛切如刀割,用尽气力,止尿一块,其声铮然。见水不化,膀胱之火熬煎而成,此异病也。其色或红或白,或黄或青,或黑不一,总皆水郁而火煎之也。此方之妙,全不去治石淋而径去补肾水之不足,水足而火自消,火消而水自化,其中有妙旨也。倘治膀胱,则气不能出,又何以化水哉”?陈氏所制方剂,具有强肾化水的力量,若遇肾气素虚或服清混热苦寒之品过多而伤及肾阳致结石不易排出者,服之有助于推动结石之降下;于结石复发症,服此补肾之剂,亦当有益无害。总观有关石淋史料记载,在理论知识方面,虽有些发展,但在临床治疗方面却成就不多,时代使然,无须多议。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医务人员在党领导下遵循着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取长补短,西医运用现代科学仪器,诊断到脏腑的内在疾患,又发挥中医的辩证论治,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