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写了BAT三篇之后,一直想写一下奇虎,又不太敢写,也觉得难写。因为我的一些观点可能跟别人都不一样,趁着$QIHU要私有化的当口,写一下。我会根据读者反馈,随着时间推移,再做一两个版本的修正。但还是友情提醒,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保持冷静克制,我只是引发你的思考,不是要你同意我的观点。
中国互联网这么多公司来来去去,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是唯一一家挑战过BAT三巨头的公司,这一点很了不起。当年跟阿里交恶,大打口水战,最后阿里被迫放弃了大搜索业务,放弃了品牌;跟腾讯打,腾讯激烈反击,逼迫用户「二选一」,事后腾讯复盘反思,选择了开放的战略,成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另一级;跟百度打,搜索业务奇袭百度,一下子把一群绵羊打醒差点变成了狼,歪打正着还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这一波浪潮。能跟三家公司抗衡而屹立不倒,周鸿祎堪称中国互联网唯一的枭雄。如果用笑傲江湖的人物来形容,简直就是中国互联网的任我行。
很多人对公司印象不好,有成见。但从用户的角度上看,到底对用户做了什么坏事?估计很多人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张口就会说流氓软件,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到底最后是奇虎消灭了流氓软件。只是,方式和方法是值得探讨的,手段有些极端粗暴。有的时候又会利用人性的弱点去推广产品,比如最近的「孕妇模式」路由器事件,此举也为很多人所不齿。
流氓软件肆虐的那几年,堪称中国互联网的黑暗时代,那么多今天声名赫赫的公司在当时做事没有规则,没有底线。现在BAT三家,当年都干过类似的事情,百度有百度工具条和百度搜霸等,淘宝当时为了推广,买中小站长的各种弹窗广告,腾讯的搜索工具条在当时名声也很糟。这些公司每一家都有原罪。有些公司在今天甚至要重走当年的旧路,比如百度,现在「百度全家桶」玩得很欢,用户已经不是当年的用户了,适当收敛一下吧。
这么多公司都做过坏事,为什么今天对的印象一成不变呢?这里面恐怕原因有很多,如果非要问我,我认为完全就是公关的问题。关于公关团队的能力,业界一直认为两家公司力量最强,「北奇虎,南阿里」,这两家是不是最强我不评价,但两家公司的公关差异还是很大的。奇虎的公关风格非常独特,只负责打架,不能输,完全不考虑公司形象的问题,而阿里一边打架,不能输,一边在公司形象建设方面也做了不少功夫。说是公关的问题,或许就是周鸿祎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他是奇虎的头号公关嘛,他的性格决定了公关的风格,无所顾忌,拳打脚踢。作为个人,这样没问题,但是公司也这样做,长期下来,就会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现在国内股市高歌猛进,连个烂导航网站都能一路飙过百亿美元市值,而奇虎在美股市值还不到这个数,我想周心里会不太平衡,换了谁都会如此,我之前也预料到私有化回国内上市是必然之举,如同当年我预料到一定会做搜索一样,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如果四年前有人告诉我,这家公司会错过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我肯定不信,在那时候,我相信阿里和百度会错失移动互联网的机遇,而会借助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机遇大有作为,弯道超车。但事实不是这样,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再也没跨过百亿市值的门槛?战略上的失误导致错过了三件事:应用商店,大型App,移动搜索。
应用商店这个事情,跟91当初有很多狗血的桥段,最后抛开91自己做,发展很快,事情似乎已成定局。91也一度陷入困局,但一番折腾之后又重新起来,等到卖给百度的时候,很多人还看不清,觉得百度冤大头。在这个事情上,的角色就是个搅局者,不参与收购,只是掺和一脚了事。确实,从此之后,也没有进行任何大一点规模的收购。
应用商店面对的是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开始占到的市场份额很快就会随着增量的来临而发生变化,最终,自己没有在这个领域形成垄断的态势,也就失去了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关键的入口。到今天,应用商店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再想攻城掠地已经没有多大的机会了。
再说App,大家一定会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