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名片
胡天培
07级校友
胡天培师兄是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07级优秀校友,新加坡报业控股电台音乐总监。
本期浙大设计30周年校友专访栏目,特别与新加坡报业控股的胡天培师兄进行了连线交流,让我们一起跟随胡师兄,了解当代音乐的新变化。
一
兜兜转转
回到梦寐的音乐世界
01
在学校就读期间,
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我们去参观各种企业,那时候是系里面的老师搞了一个产学研的对接,各种车间和工厂让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如果没有这个契机,我们很难去接触到这些东西。
浙大的通识教育是我觉得比较特别的,上学的时候大家的想法比较幼稚,都会去抢那些比较高分的课,但是进了社会之后,在工作中你会发现各个行业是有一个去中心化的情况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如果你能够多了解一些这个世界的全貌,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
02
师兄当时明明可以考音乐学院,
为什么还是选择学设计了呢?
在中国尤其是大陆地区,那个时候流行音乐并没有系统教育这条路,当时有一个学科叫音乐营销,只有四川音乐学院开设了,而且是刚开的非常新,没有什么系统的教学,所以跟国际上比较著名的音乐学院的教学还是很不一样的,那时中国所有的音乐学院基本上都是教古典,而我做的是中文流行音乐;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出来了第一代偶像,那时候这算一个非常野路子的东西,李宇春她们出来之后要怎么做专辑都还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其实对我来说,当时是没有学音乐这个选项的。
在毕业的几年之后,我最终还是决定去做音乐,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一方面是我自己从小就喜欢听音乐,大一进浙大分大类的时候我就在纠结,因为我们学校的氛围离音乐还是比较远的,所以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相对较少;毕业之后我读了PHD,继续学设计,我发现这两样东西是很静态的,而我自己是比较动感的,再一个我觉得视觉和听觉都是相通的,这样下来我就决定去新的一个轨道探索一下。
胡师兄获得SG:SW最佳演奏奖
03
能否介绍一下现在的工作情况?
我现在是在传统媒体——新加坡报业控股的电台做音乐总监,整个集团主体是以做新闻为主,旗下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品牌都还是新闻背景的,比如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娱乐类品牌,比如电台就是其中之一。我主要做的是中文电台,刚开始进来是一个最基础的节目助理,后来做了艺人制作人,做过广播节目,之后就转幕后做副音乐总监,工作内容说简单一点就是做中文流行音乐或演唱会的推广。
如果你经常听传统的广播节目,你会知道节目分两部分:主持人讲话和播放歌曲,节目总监管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他们一般都是科班出身的,我这边这条线就是管音乐这部分,包括电台的歌单还有平时的新歌和演唱会资讯。
新加坡语言比较多元,但最大的两块还是中文和英文,像英文电台完全是focus英语歌曲,中文电台这边,我看以前80%都是台湾地区的音乐,最近这个比例当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跟内地的综艺节目、歌手和唱片公司的崛起有很大关系,我们跟内地唱片公司的联络还是很密切的,会做一些排行榜和颁奖之类的,交集比较多。
胡师兄参与《I旺U》MV拍摄
二
互联网催生泛娱乐时代
04
过去十几年,国内流行音乐发展速度非常快,移动互联网也催生了一大批音乐软件诞生,包括阿里也有大文娱板块,能否站在全球化视角,探讨一下互联网给流行音乐带来的变化?
互联网给中文音乐市场带来的变化比英文市场要剧烈很多,因为在英文市场里还是保持着那条产业链,所以他们的做法变化是比较小的。在美国或英国,过去30年他们的这条产业链是由不同公司负责不同部分,专注做流媒体,不太会去染指其他的领域,那边的艺人也有自己的经纪团队,基本上大牌艺人都还是集中在三大唱片公司旗下,所以他们比较依赖以前的这条传统产业链。
内地的流行音乐市场就不一样,再加上刚开始我们说过是走的野路子,同时又遇到互联网环境的变革,所以整个东西在概念上就变得非常新,本来也没有什么规则,现在就更加是天马行空各种创意出来,整体还是很新潮的。
说到影响的话,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独立音乐人确实跳过了很多中介,以前你要做一首歌并且要让大家听到的话,要经过好多人:首先要先去跟经纪人谈,然后做制作还要做推广,产品公司再帮你代发,传统的做法就是唱片公司通过各个媒体把这首歌发出来给大家听。但现在不需要了,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比如腾讯的音乐人自己就有平台可以跳过很多中介环节直接触达用户,最近非常红的一首歌叫《飞鸟和蝉》,演唱者任然同样也算是走野路子出来的歌手,她不是来自任何一家大型的经纪公司和唱片公司,就是自己发歌出来的,这首歌在新加坡这段时间都在前40名,不管是不是从事音乐行业的人大家都在问:“谁是任然?”这种问题的出现跟传统媒体还是很不一样的,传统媒体推一个艺人出来就已经做好造型拍好照想好故事了,但现在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另一个改变就是有些时候歌曲和艺人不仅仅是音乐圈的东西,而是变成泛娱乐。比如以前一张专辑很固定地有第一主打第二主打,拍MV然后上传到固定平台,现在不一定是这样了;很多唱片公司的人都在讲说很头疼,比如他做了一首歌,然后这首歌被用在了抖音或tiktok的一段小视频上面,这个视频突然红了大家都在疯转,导致视频的点击率比这首歌MV的点击率还高,那他就会想说我干嘛要拍这个MV?所以现在音乐的文化和形式是很不一样的,没有按照你以前设计的一条路来,目前大家喜欢提一个概念叫“泛娱乐”,比如在tiktok平台上你跳了一个舞然后配了一首歌,这个视频火了你也很难说是因为歌好听还是舞好看,所以它就变成一个融合的东西,所有元素是相互依赖的。
由胡师兄作词的UFM.3DJ大合唱《I旺U》
05
设计背景对你做音乐带来什么影响?
我在浙大设计接触到的美学教育让我印象深刻,应老师说过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学设计,我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来说确实终身受益。
举个例子,比如海鲜有新鲜的和不新鲜的两种,大部分人可以很直观地分辨出哪个是新鲜的,但是有些人可能味觉不太灵敏就很难去区分,这种时候你就会觉得:他连新不新鲜,好不好吃都分辨不出来,我真的替他难过。套到设计上面来说,视觉本来就是生活必须的一个东西,如果在这个必须里面的美不美你都分不清楚的话,那我也只能说:真替你感到难过。所以我觉得设计系,尤其是学得更深的工业设计系,这些课程都是很让我感恩的东西,现在我做音乐活动的时候,方方面面都是设计,可能不是你亲手来做,但你至少要会选择好的设计,有好的审美意识。
放大一点来说,视觉的东西在世界巡回演唱会这一类的场合里面价值又更高,20年前的演唱会可能就是一个歌手在上面唱歌,舞台效果很单一,你再仔细点可能还能看到舞台上的脚手架,但现在你去看一个演唱会,会有很多高科技的视觉效果,很多新颖的舞台设计,这些东西都是设计。
音乐和设计是有共性的,就是都会让人感动。设计相比起来静态一些,但设计师这个群体并不静态,大家都比较活跃,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音乐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比较动态,其实它也算是一种设计,小到一个歌手上台动作和舞台效果的设计,比如他上台的时候结合升降台或声光效果,那种感觉会让台下的观众更震撼,这些都是设计的一部分。
06
从业这么多年以以来,
师兄对于这个行业有什么想法?
我其实做的工作比较偏市场推广和后勤,但是我认为所在的行业非常大,它的内核也是很艺术的一个东西。很多人说音乐无本万利,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创作人可能骑个自行车,感冒一下就能有灵感,我自己是没有这种才华,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行业,所以选择在这里做一些后勤的工作。
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有两条线,一条是怎么样把这些艺术家的东西给卖出去,另外一条线特别有意思,我有很多朋友就在这条线上,比如理发师造型师化妆师,舞者乐手制作人创作人,做音乐现场等等。现在行业分得很细,很有可能你去看演唱会的时候,大屏幕是一家做的,现场其他的一些感官,比如涉及视觉的舞台机关设计等是另外几家做的,他们都是很有艺术造诣的小团队,而且在一个领域钻得很深。
我每天要跟很多人打交道,会思考怎么把这些人串起来,怎么样把做好的一首歌从一个MP3拿去卖钱,也有时候会给一些建议,比如你这个demo找哪个制作人去做,我做的更多的是帮助有才华的人的工作。
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泛娱乐时代,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回到刚刚那个问题,就是音乐与视觉与设计如何相互影响,但事实上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分不开了。我们以前听磁带的时候设计和音乐的关系还很远,唯一包含设计的就是歌词本设计和专辑封面设计,在各大奖项颁奖礼中这些也只是非主要大奖;但现在是根本分不开了,包括我们看到一些流行歌手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ladygaga,如果没有衣服没有搭配的这些东西,她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人。
所以这个行业跟设计是分不开的,我要特别感谢在浙大工设学习到的审美,我做的设计也许很烂,但是我至少很会选,这个就很关键了。
胡师兄参与UFM.3DJ《快乐富猪》MV拍摄
三
去尝试
因为身处无限可能的时代
07
作为设计出身的人,
在音乐这个领域有哪些建议和洞见?
以前我们有一个概念就是专业要接轨,所以我很幸运赶上了一个想做什么就可以去试的时代。浙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工科比较强,所以在人文艺术这方面的人才是比较少的,但是现在因为有互联网,在大学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通识教育,如果你有某一方面兴趣的话,其实都可以去尝试。
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当你一个东西做得足够好了之后,你是很有可能打破行业潜规则,成功脱颖而出的,所以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如果学弟学妹们有自己的爱好,完全可以运用大学的时间去多听一些通识课程,然后大胆去尝试。
08
在浙大工业设计30年之际,
有哪些对专业、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我们学校和专业的老师教学非常有个人特色,尤其我们专业的老师,可能上同一门课都能上出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设计有意思的地方。我觉得在本科阶段,应该更加把通识教育和跨专业跨领域的方面进一步融合,让大家在出社会之后可以有更多选择,不是说你读什么就要去做什么,而是说你可以大胆尝试,希望以后我们在看到一些更奇怪更小众的公司的时候,会发现那里也有我们校友的身影。
上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一个东西你能不能成为一个牛人,是看你课下的时间能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牛人,其实这里有很多门道的。
■浙大设计30周年
感谢胡天培校友的分享
校友访谈栏目将陆续推出
感谢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