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读者要求,发出三万字大长篇完全版,谨慎阅读。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方式来解释一切现象,人人如此,任何角度都必然不全面,我也如此,因此我说的很可能都是错的。
在我看来,任何事物、任何知识都是一个球体,哪怕我们的双眼再明亮,也只能看到半个球。即便我们用动态的目光来看,我们也无法预料此时此刻和未来那另半边球的变化。
我有两个特别简单的底层逻辑,如果我的思考方式是对的,那么我一定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但我并不是,所以我的思考方式需要提高。
同理,如果一件事情和新变化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只靠经验、情绪、本能、直觉和感觉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那我一定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人之一,但我并不是,所以,一旦我轻易对任何事情和变化做出判断,那一定是我忽视了什么。
基于这两条逻辑,对于网文圈这次事件,我没有第一时间发声。
或者说,我是第一时间做出了判断,因为不能骂脏话,所以没发声。
在之后的几天,到现在大概一周左右吧,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写作之外和看英雄联盟春季赛,其他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不停在客厅走,甚至经常说出声。
到现在,我大概可以说,自己终于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思考过程。
即便如此,我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前三节大家可以当故事看。不过,如果能看懂前三节,会更加理解第四节。如果直接看第四节,很可能会对我和我的言论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这次阅文的变动和网文的未来,一开始,我也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但随着不断分析,不断“用我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分析,心态渐渐明朗。
我的角度,有点大,或许有人会说假大空,但无所谓。
我认为,无论是免费收费,还是流量,抑或资本收割,都只是表象层,我们需要穿透表象层,进入方法层。
方法层是:腾讯和阅文在怎么做,会怎么做。
但仅仅停留在方法层,我们依旧看不清,所以,我们要继续穿透方法层,进入原理层。
原理层是:腾讯和阅文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是基于什么经验、规律、知识或者原因,也就是第一层为什么。
原理层再往下,是思维层。
思维层是:那些人为什么会基于“这个原理”来做,而不是其他原理,也就是第二层为什么。
再深一层,就是思维、人格、心态和心理的形成原因,涉及基因、环境和自我意志,牵扯太大,因素太多,不多谈。
再次重申,看待任何问题,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经验,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我只是叙述我得到的一个结果,我没有否定任何其他判断!我没有否定任何其他判断!我没有否定任何其他判断!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人与人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你说的东西和我的理解不一样,那么我认定你在否定我、冒犯我甚至攻击我,我要么驳倒你,要么打败你。”
我没有否定和反对任何人,如果我把话说到这种程度还有人认为接下来的内容是我在攻击谁,我也懒得辩解。
有人从需求角度,有人从人性角度,有人从利益角度,无数的角度看待问题,我都不反对!我认为都有道理!
那么,我从以思维为主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说网文先说阅文,说阅文先说腾讯,说腾讯就逃不开字节跳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今日头条、抖音或张一鸣。
一,进化论思维和机械论思维。
有人一看这第一部分标题,心想老火挺能忽悠啊,扯的挺远啊。
任何公司都需要一种“管理形式”,而世界上主流的管理形式,大都基于管理学。
而现代管理学的鼻祖,是《科学管理原理》。
这本书的作者泰勒,第一个提出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并奠定了今后管理学的基础。
而这本书出现的时候,当时最科学的科学,就是“牛顿经典力学”,那时候量子力学还没有诞生,所以,这本书中,有大量平衡论和机械论的影子。本文不谈平衡论。
在牛顿或者说那个时代大量的科学家眼里,都认为世界像是一个钟表,被一种“第一推动力”的力量控制,一切井然有序,像一个大机器,一切都是被决定好的。所以这种理论叫决定论或机械论,也有人叫控制论。
放到宗教上,这和宿命论很像,实际上,牛顿深受宿命论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他认为自己探究的是上帝的秘密,不是科学的秘密。
当然,那是时代局限性,爱因斯坦其实也相当支持机械论,不多谈。
受机械论影响的管理学,实际把人当成机器来管理,哪怕管理学不断进步,也只是把人从“普通机器”当“有感情的机器”来对待。
这是管理学的主流。
但是,管理学不只有主流。
有人从“经典力学”找到科学根基进行管理,但……好像哪里不对,哪里不对呢?因为有个量子力学啊,经典力学不能运用于微观世界,于是,就有人跑其他学科上学习,于是,各种相关知识融入管理学。
什么自组织理论、涌现理论、耗散结构、进化论、反熵增等等等等。
在中国,有这么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有一本《基础生物学》。他高中时期最感兴趣的学科就是生物,并参加了生物竞赛。他高考报的专业,也是生物专业,只是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电子工程专业。
他就是张一鸣,字节跳动的大BOSS,也就是掌握今日头条和抖音的那个男人。
他在年的一张表格上,梳理过信息分发的可能方向。注意,早在年,字节跳动的逻辑和方向,就已经定下!
现在是年的初夏,我在网上搜到那张表格,佩服得五体投地,字节跳动几乎完美地按照他分析的方向前进。
用我的角度解释就是,那张表格充满浓浓的分类学和形态学的气息,这些,都是生物学的基础。
回顾今日头条到抖音的过程,抖音原本只是今日头条旗下一个很普通的应用,甚至不怎么被重视,但是,在抖音没有发力的时候,张一鸣就让抖音独立运作。这个过程,在进化论中,就叫做“隔离”。
生物学中的解释很清楚,“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张一鸣在进化论思维的影响下,大胆放心地主动把抖音隔离出去,而不是“让抖音来帮助今日头条APP进化”。
请字节跳动公关部打钱,不用谢。
那么,还有什么公司用过“隔离”然后成功了呢?
亚马逊。
亚马逊曾经是卖实体书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贝索斯后来准备发展电子书,也就是kindle系列,他把原来卖实体书的负责人叫来,对那人说,让他发展电子书。
对方说好,一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把电子书和实体书做好。
贝索斯说,不,你必须辞去实体书的职位,专门去做电子书,而且不能对外泄漏。
结果我们看到了,亚马逊的kindle系列无比成功。
像华为的品牌独立,字节跳动的产品矩阵,腾讯互娱的养蛊式游戏工作室,都有明显隔离的痕迹。
那么有什么公司不隔离然后失败了呢?
联想。
联想公司曾经有过独立的手机部门,而且发展还不错,但联想电脑业务有点不行,然后,联想大手一挥,说先进带动后进,骚操作来了,把手机业务并入电脑业务,让负责电脑业务的人主管手机业务,让负责电脑业务的人主管手机业务,让负责电脑业务的人主管手机业务,重要的事说三遍。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手机领域没了联想,世界也没怎么样。
能坐到那个位置的人,能力是绝对不会差的,那为什么做不好手机呢?
有个词语叫价值网依赖,这个说起来挺复杂,简单来说,一个公司中所有的用户、技术、产品、市场、资本、组织、文化、习惯、思维等等交织成的一片网。
所谓价值网依赖,就是这个公司必然要为这张价值网做事,如果你不为自己的价值网做事,赚的钱就会少,必然会被这个组织排斥。比如一个用户为王的公司,突然不在乎用户体验了,那公司肯定崩掉。
比如,一家照相机公司的绝大部分利润来自胶片和胶片照相机,哪怕在行业中堪称伟大,哪怕第一个数码相机是他们自己人发明的,但为了保护胶片和胶片相机的利润不受影响,为了保护公司的最大财源,为了避免公司崩溃,他们会视数码相机为敌人,封存这种技术,避免影响自己原有的利润。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柯达轰然倒塌,这就是柯达过于依赖旧有价值网中的“产品”,而被时代抛弃。
柯达的BOSS既然能坐到那个位置,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管理绝对没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对旧有价值网产生依赖呢?
他们把世界当成了机械世界,他们认为认为自己才是机械的绝对控制者,至少是“相机领域”的绝对控制者。
很显然,从短时间来看,在某个时间段内,他们是绝对正确的,在那个时间段里,他们的的确确是相机之主。
但如果把时间线延长一下,连上数码相机的时代,我们会发现,哦,原来世界不是不变的机械宇宙,相机和生物一样,出现了一个新物种!
换言之,如果柯达BOSS们放弃机械论,用进化论的思维看待问题,必然会意识到:胶片相机一定会被取代,至于什么会取代胶片相机,无法确定,可能是数码相机,也可能不是。但没关系,我们可以像生物进化一样,为数码相机开辟一个独立的新公司,把数码相机公司和老公司隔离开,让他自己成长,看看最终能不能成长成新事物。
大概有人会说老火你在暗搓搓推崇进化论,贬低机械论啊。
但是,接下来,我要夸一夸机械论。
我拿原始部落采集果子为例。
进化论管理者是怎么做的?向四面八方派遣手下。
有的人会被野兽吃掉。人口-1。
有的人空手而归。食物-1。
有的人会找到几棵果树。食物+1。
有的人会找到一片果树林。食物+。
有的人会发现一群野牛。食物+0。
当然,这只是比喻,实际进化论管理者要做太多的事情,不只是纯粹的试错,是有方法的试错。
那么机械论管理者怎么做呢?
机械论管理者指着一个方向,说:部落的巫师说了,那个地方有一片果林,我们联手前进,互帮互助,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定能成。
我不是反贼。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机械论管理者,在我们中国。
而且,这几十年的一切也证明,国家的战略成功,道路成功,方向成功,或许会有不足的地方,但大方向一直没错。
之前我很年轻,没有感觉到上层的战略眼光,今年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上面直接抛出新基建战略,让我服服气气。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觉得新基建没什么,等十年后我们回头看新基建,尤其跟外国一比,必然有不一样的感觉。
但是,但是,但是,中国的高速发展,除了上层的伟大战略眼光,除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还有什么?
正确的方向。
上层发现了正确方向,但这个方向是谁确立的?
商人?明星?企业家?资本家?日记作家?键盘侠?
科学家,是理论科学家,而且是几十年前的理论科学家。
我身为作者,对文字很敏感,所以解释一下,这个理论,不是指那些虚浮的道理,而是指坚实的科学理论,像质能方程、像杨-米尔斯方程这种理论——鉴于很多人瞧不上理论科学家。
牛顿,爱因斯坦,都是典型的理论科学家。
在经验和技术的枯骨之山上,理论科学家用双手推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们才能走在新世界的道路上。
没有理论科学家,再多的枯骨也推不开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常听人说,世界基础科学停止发展,但我们人类的“技术”却在高速进步,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技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现理论科学家们确定的理论。
换言之,理论科学家们已经为人类指出一个在短时间内“绝对正确”,在长时间中“相对正确”的方向。
现在全世界技术层面的所有行为,包括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内,都是在修路,修那条有正确方向的道路。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机械论思维管理者的成就将远远超过进化论思维管理者。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机械论思维堪称多元宇宙版降龙十八掌,横击苍穹,扫灭万界,无人可挡。
人类现如今是有方向的,但是,但是,但是……我是说但是,方向没了或方向错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我不知道答案,我们回到腾讯上来。
腾讯的互动娱乐事业群(IEG),即腾讯互娱收回阅文的行为,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典型的机械论思维下的行为。
我不会评判腾讯互娱的对错,因为在最后的结果到来之前,我没有批判能力,我只有讨论的能力——积极响应程武BOSS的号召,对相关事情展开讨论。
大家都说字节跳动产品矩阵,腾讯也是产品矩阵,为啥到我这里变化就那么大?还分别归属两个不同的学科?
原因很简单,张一鸣从头到尾都是用生物学思维来开拓字节跳动的产品线,尤其是在关键的时候,“主动”选择隔离。
腾讯互娱,则为了斗争气势汹汹的今日头条,选择了打通各个部门,进行大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典型的机械论思维。
因为我无法确定腾讯的方向对错,所以我也就不能判定腾讯的行为对错,自然无法判定管理者们的对错。
这时候,顺便说一下我对腾讯互娱收回阅文的看法。
有人说是资本收割,我不评判。
我的角度是,腾讯互娱的这次行为,是最高层的战略,是为了防止今日头条像蚕食百度生存空间那样,来蚕食腾讯的生存空间。
因为,今日头条的方向,在年就制订了,而且一步一步实现,腾讯再迟钝,也知道今日头条下一步的动作。
双方在互娱领域,必然会碰撞,我在前年就听到有人说过。
不过,我现在更喜欢称呼这种碰撞为交流。
另外,我对资本的看法不同。
建议大家看看创投之王沈南鹏的采访,他最震惊我的是,13内没卖出一只股票。
还有巴菲特相关的信息,我相信,大家会对最顶级的资本家有新的认识。
当然,我不是说他们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思维。
其实一开始我也认为资本无敌。
但是我们放大尺度,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结果发现一个难以置信的事情,人类的资本利得,一直降,一直降,一直降。
换言之,人类的财富分配方式,一直在进步,一直向大众倾斜,资本没那么可怕。
第一部分,我只说这两种思维,具体的分析,放在第三和第四部分。
另外,第一部分的主要知识点,也就是这两种思维,是源自李善友老师,如果有错的,一定是我的错,如果有对的,一定是李善友老师的对。
二,斗争思维和共赢思维
我们每一个人的祖先,都是英雄,都是斗争者。
斗争自然,斗争野兽,斗争其他人,斗争其他势力,然后,我们的祖先成功了,延续出我们。
在我们祖先斗争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优良的激素,叫“皮质醇”。
这个激素的作用是什么呢?可以做个对比。
现在,两个原始人在森林里行走,突然,出现一头猎豹。
没有皮质醇的那个人,要么会被活活吓晕,要么会被吓得一动不动,大脑一片空白。
但是,有皮质醇的人,同样会害怕,但在害怕的一瞬间,皮质醇大量释放,从而刺激人体向血液中释放氨基酸、葡萄糖等为人类提供能量,而有了能量,转身就跑,或者拿起武器勇敢战斗。
如果没有皮质醇那个人特别聪明,遇到危险的时候就算逃跑或战斗,也会落后有皮质醇的人。
在那个生存条件恶劣的古代社会,优秀的皮质醇分泌者能在危险的时候获得更多的能量,有更大的机会解决困境,活下来。
但是,大哥,时代不同了,您二十年前入狱前埋下的诺基亚,不值钱了……
现在,人类已经脱离了那个无比危险的丛林时代,来到钢铁丛林时代。
但是,我们人类的本能还在,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感到危险,哪怕玩游戏感到危险,该死的皮质醇都会分泌!吵架,愤怒,郁闷,等等任何“处于战斗状态甚至觉得处于战斗状态的反应”,都会提升皮质醇分泌,不仅影响人的免疫系统,还影响方方面面,对人体有巨大的负面作用。
让祖先活下来的宝贝,成了害人精。
找谁说理去。
或许,经过多年的进化,人类会解决皮质醇分泌的问题,但现在,只有两个方向。
一是通过冥想、太极、正向的社交活动解决。
二是,放下斗争思维,遇到事情,不要“过度预测”,不要“过度模拟”。
这是神经学家对人类认知模式的解释,预测-模拟-对比-解决误差,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从皮质醇对人类影响的变迁,我发现了斗争思维落后的端倪,然后在自身行业得到印证。
身为网络作者,《儒道至圣》之后的《众神世界》成绩低迷,彻底惊醒我,于是我把这十几年的成绩最好的起点网文一本一本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
我发现了一个令我脸热的结果:我对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火书了如指掌,津津乐道,对这两年,尤其最近一年内的书,几乎没有深入阅读,深入分析。
我狠狠抽了自己一个耳光,然后开始分析。
我突然发现,其实从四五年前开始,起点的小说风格就开始出现变化,直到年,全站风格大变,对比十年前,简直就跟换了一张脸,不,是连大脑和魂魄都换了。
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多年前的小说,“升级”“努力”和“打脸”占主流。
但是,这两年,在起点(注意范围),纯升级流小说排名靠前的,只有升级流这条道路的王道之王,我吃西红柿,其他像……不便说的作者,成绩不弱,但远远不如他们以前。
至于打脸元素重的小说,同样没有太靠前的。
现在的小说更加轻松,外挂越开越大,系统流大行其道,大家都想付出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
我思考了很久,终于意识到,读者的需求变了,或者说,主流读者需求变了,或者说,年轻读者的需求变了。
人类的需求,受环境影响最大,因素很多。
我说不全,但可以说一个主要因素,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网也就是4G以前,哪怕有电脑,大家的主流接触方式,还是面对面,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居多,而这种直接交流一旦形成冲突,必然会加剧——能动手尽量别吵吵。
但是,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后,大家已经习惯了隔着屏幕交流,冲突烈度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就是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还什么网黑线下约架,现在这种事情越来越少。
以前是动手尽量别吵吵,现在人看到别人动手打架,都一脸鄙夷:能用手机在网络对喷为什么要线下解决?原始的野蛮人!
当然,除了互联网,意识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变迁等等也在影响人类,导致人类的强冲突减少,现在的年轻孩子,根本不理解过去网文动不动就打残杀人破家灭门……
拿着手机喷一喷怼一怼不香吗?冒着生命危险打来打去?好怕怕。
现在的读者,遇到升级打脸刺激负面情绪的内容,他们的大脑在说什么?
翻译一下就是:真讨厌,又让我分泌像皮质醇这类落后的激素,让我在和平环境下焦虑增加压力,不看了,我找那些能让我分泌好激素的小说看去。
但是,这个推演,只适合年轻读者,不适合那些刚接触网文不久的中老年读者……像我这种从小接触网络的中年不算。
人类是在进化的。
人类的需求是在变化的。
八十年代和之前的中国人,活得很憋屈,生存环境远不如现在,社会矛盾极大,大家都拼了命向前走向上走,生怕被淘汰。
可90后、00后甚至10后,他们生活的环境优越太多,他们本能会觉得不用竞争不用争斗也可以得到很多。
当然,不是说年轻人没了争斗,而是他们的斗争由马斯洛需求中的“生理”和“安全”,转向了“感情”“尊重”和“审美”,当然,这个世界最优秀的大佬们,始终在为“自我实现”斗争。
我们现在看到网络上的各种争斗,包括前一阵的那场男明星粉丝之战,完全符合这种需求上移理论。
面对和平环境成长下的人,用旧式的斗争思维来看待、来领导,非常不合时宜。
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脑子里的斗争思维根深蒂固。
斗争依旧有大量适用领域,但是,已经不适合作为最高层的思维来指导我们自己、公司或国家。
当然,斗争手段和斗争思维不同。
世界的趋势是如此明显,博弈论大行其道就是很好的证明,博弈是一种冲突远低于斗争的手段,而比博弈更加一步的思维,是共赢。
斗争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博弈也是为了自己,但能看到双方。
共赢则是为了双方,双方都要好。
共赢思维是看似最难最累的,但也是上限最高的思维。
实际上,一旦我们认可了共赢思维,那么它的实施难度和其他思维没有任何区别。
中国共赢思维最厉害的企业管理者是谁?
我认为是任正非任老先生。
我被他震撼过,他坚持反对全面独立自主,他一直在推崇各国大合作,就算有些东西华为一直在做,一直在准备,但只有别人愿意卖,华为就愿意买,绝对不走全国产化的道路,绝不走自产自销的老路。
有人对这句话的解读是,这是任正非的缓兵之计,一旦华为能制造一切,就会断绝和外国的合作。
我当时不认为是这样,现在也不认为。
任正非就是在用共赢思维看待和各方各国的关系,因为他很清楚,一个不断成长的物种,一定要持续跟外界交流,任何放弃跟外界交流的,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国家,都会加速崩溃。
因为我们如果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技术发展完全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
交流和技术,也是贯穿《全球通史》全书的两条线。
华为受益于中国的进步,受益于世界的进步,受益于人类的进步,如果放弃共赢思维,就等于放弃和全世界一起进步。
华为的使命是什么?
实现客户的梦想!
中国还有一位共赢思维厉害的企业家,马云。
解读马云的共赢思维很简单,从阿里多年不变的使命就能看出来,也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这就是一种共赢,这个共赢的基础是,我先付出让天下人的生意不难做,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不需要在乎钱,因为这是共赢行为,钱会自然来。
我相信马云不在乎钱,因为他在乎的是钱背后的东西。
外国共赢思维最厉害的企业家是谁?
先讲个微软的故事。
微软的使命……好吧,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使命、愿景、价值观、理想、梦想之类的,虽然我很喜欢,但我们换一个更实际更容易理解的词语,最高目标。
微软当年的最高目标是“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也就是保证微软操作系统让电脑更简单易用,让微软进入每个人的家庭。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在00年之后没多久,微软的这个最高目标就实现了。
后来,微软不强吗?比尔盖茨这个世界首富不牛吗?大家不用windows吗?可为什么微软股价越来越低,收入没有起色,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为什么被其他科技公司超越?
鲍尔默不强吗?比尔盖茨会选错继承人吗?微软战略不行吗?可为什么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况愈下?
微软中有一个员工,叫纳德拉。
纳德拉很久前就有一个疑问,“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这个微软的最高目标,不是已经实现了吗?为什么直到比尔盖茨放权,直到鲍尔默统领微软,大家都开始用手机了,微软还抱着这个已经完成的最高目标不放?
纳德拉说,微软公司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短暂的暂时目标,当成了长期的使命”。
然后,纳德拉在“微软最高目标”的页面,点击了一下“刷新”,他刷新了微软的最高目标。
现在,微软的最高目标是:赋能地球上每个人和每个组织,帮助他们取得更多的成就。
有点眼熟是不是?
“实现客户的梦想。”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帮助每个人和组织取得更多成就。”
简直就是网文仿写级别的相似程度啊。
一个两个成功公司的最高目标相似可能是意外,当大量成功公司的使命都是“为了别人”,是在共赢,我们应该仔细考虑这件事的本质。
故事的末尾,和童话的结局一样,纳德拉顶着微软内部的压力,甚至在鲍尔默的反对下,强行重建微软的最高目标。
然后,在新的最高目标下,微软做了两个骚操作。
一个是,彻底跟苹果和解,以前微软是跟苹果对抗的,哪怕在商业领域伟大如比尔盖茨,也跟苹果公司是对抗的,但纳德拉主动跟苹果握手言和,把自己的公司的产品移植到苹果上。
另一个是,加大微软云的投入,以前纳德拉就在做,但在新最高目标的指导下,微软云走了和贝索斯的亚马逊云完全不同的方向,让微软的股价再创新高。
具体表现就是,比尔盖茨在家翘着二郎腿,俯视世界:你们这群渣渣,我都退休了,不小心又当上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为什么财富升高了?
因为微软股价提高了。
为什么微软股价提高了?
因为微软业务赚更多的钱,未来更有发展,更被市场看好。
为什么微软未来会更好?
因为微软做了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微软做了正确的事情?
因为纳德拉为微软制定了新的最高目标。
为什么纳德拉能制定出新的最高目标?
因为他提炼了“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这个旧目标,发现这个旧目标初心是赋能,是帮助别人,是共赢,那么,就在共赢的基础上,去赋能,去帮助别人。
所以整件事情的真正逻辑是:纳德拉发现并相信共赢思维(或相似的思维)—愿意帮助赋能他人—制定新的最高目标—微软起死回生—微软收入提高—微软股价上升—比尔盖茨财富增加。
记住这条逻辑线。
美国的纳德拉刷新了公司的最高目标,挽救了危境中的公司,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人物?
有,而且比纳德拉还早!
接下来,请腾讯公关部打钱,不客气。
马化腾。
打下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真笑了。
一是因为我面对的可能是中国互联网积累了二十年的意识形态的反击,二是,当众讨论自己BOSS的BOSS的BOSS的BOSS,好吗?
更因为,昨天当我在客厅一边自我对话疏解情绪,一边思考并说出要写的这段内容的时候,发现我的本能、我的感觉和我的直觉,都在反对我思考的结果。
我的经验、我的本能、我的感觉、我的直觉和我的情绪,都在反对我选马化腾。
如果现实和理论有冲突,那怎么办?
改变现实。
爱因斯坦给了我勇气(手动斜眼小表情)。
天美爆破者、腾讯黑粉团还有十秒钟到达战场……
年轻人没什么印象,但……算了,不揭网络老年人的伤疤了,总之,当年的和QQ之争,也叫3Q之战,堪称是年度大戏,如果将来有一部中国互联网史,这次事件必然会大书特书。
事情的详细原因我也说不清了,反正双方都有理,也都没理。
大概就是腾讯开始做安全软件后,主动出击,触动的核心利益,开始反击,腾讯反弹,双方不断反弹,最后逼得官方出面,双方握手言和。
不管具体情况如何,但当时的舆论,明显骂腾讯的,多于骂的,多于两个都骂的。
这场3Q之战,是马化腾思维的转折点,也是腾讯抛下百度,和阿里一起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转折点。
我简单捋一下时间线。
0,前期和腾讯出现摩擦,年7月,出现一篇震惊互联网的报道《狗日的腾讯》。
1,年9月27日,和腾讯大决战开始。
2,腾讯遭遇更多的负面评价。
3,马化腾宣称这是腾讯最大的危机。
4,年11月3日,马化腾认为战斗还在持续,腾讯甚至做出声明:电脑用户只能在QQ和之间二选一。
5,年11月5日,官方介入。
6,年11月10日,发布公告,宣布和qq可以兼容,也就是说,双方达成了初步的和解。
7,年11月10日前后,小米开发米聊,就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