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爪风千斤拔石黄皮血三七山菠萝的

     五爪风,中药名。为蔷薇科五叶悬钩子的全草。植物五叶悬钩子,分布于我国四川、贵州。具有活血散瘀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鸡爪风,腰痛。

  

  中文学名:五爪风

  拼音名:WǔZhǎoFēnɡ

  别称:五爪藤、五叶悬钩子《中药药名辞典》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属:悬钩子属

  种:五叶悬钩子

  《四川中药志》

  

  五爪风为蕾薇科植物五叶悬钩子的全草。

  

  五爪风为攀援状灌木。茎密生下向刚毛刺及棕色长毛。单叶互生,略呈圆形,长8~13厘米,宽6.5~13厘米,掌状5深裂;

  裂片宽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沿叶脉密生长毛;叶柄长6~10厘米,密生细皮刺和长毛;托叶羽状深裂。

  花数朵丛生于叶腋,无梗;萼5裂,裂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花瓣5,淡黄色;雄蕊多敷,分离;雌蕊多数。聚合果球形,红色。花期5~6月。

  

  五爪风生于山坡、溪边疏密林下或分水岭杂木林中,海拔-米。分布在四川,贵州等地。

  

  五爪风味苦,性凉。入肾、肝经。

  《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内服:煎服,15-24g

  

  五爪风有舒筋活络,行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腓肠肌痉挛,腰痛,鸡爪风及痧证。

  《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腰痛,鸡爪风及痧症。”

钉地根,学名:千斤拔。别名:蔓性千斤拔、一条根等。植物分类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生于山坡、草地、原野、路旁、灌木丛中。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也可鲜用。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

中文名  

千斤拔

别名  

蔓性千斤拔、一条根、老鼠尾、吊马墩、吊马桩、金牛尾、箭根、钉地根、土黄芩、钻地风

拉丁学名  

FlemingiaphilippinensisMerr.etRolfe

界  

植物界

族  

菜豆族、木豆亚族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又称木兰纲。

亚纲  

蔷薇亚纲

目  

豆目

亚目  

蔷薇亚目

科  

豆科

亚科  

蝶形花亚科

属  

千斤拔属

种  

千斤拔

分布区域  

产云、川、贵、湘、鄂、桂、粤、琼、赣、闽和台。

体征  

直立或披散亚灌木

拼音名  

QiānJīnBá

收起

形态特征

千斤拔

千斤拔

直立或披散亚灌木。幼枝三棱柱状,密被灰褐色短柔毛。叶具指状3小叶;托叶线状披针形,长约0.6-1厘米,有纵纹,被毛,先端细尖,宿存;叶柄长2-2.5厘米;小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偏斜长4-7(-9)厘米,宽1.7-3厘米,先端钝,有时有小凸尖,基部圆形,上面被疏短柔毛,背面密被灰褐色柔毛;基出脉3,侧脉及网脉在上面多少凹陷,下面凸起,侧生小叶略小;小叶柄极短,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通常长2-2.5厘米,各部密被灰褐色至灰白色柔毛;苞片狭卵状披针形;花密生,具短梗;萼裂片披针形,远较萼管长,被灰白色长伏毛;花冠紫红色,约与花萼等长,旗瓣长圆形,基部具极短瓣柄,两侧具不明显的耳,翼瓣镰状,基部具瓣柄及一侧具微耳,龙骨瓣椭圆状,略弯,基部具瓣柄,一侧具1尖耳;雄蕊二体;子房被毛。荚果椭圆状,长7-8毫米,宽约5毫米,被短柔毛;种子2颗,近圆球形,黑色。花、果期夏秋季。?

别名:钉地根、一条根(潮汕)、钉地根、千斤秤(潮安、普宁、饶平)、老鼠尾、镇地根、牛撩(木乞)(南澳)、一条根、牛极头(潮阳)、牛寮(木乞)(饶平)、钻地风、大根头、牛极头(普宁)、独脚龙、老鼠尾(广州)、千斤拔(增城、罗定、韶关、湛江、五华)、千斤拔、矮脚老虎、土黄芪、金牛尾、大力牛(惠阳)。

生长环境

常生于海拔50-米的平地旷野或山坡路旁草地上。

分布范围

产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福建和台湾。菲律宾亦有分布。?

主要价值

性味:甘、微涩、性平。

功效:本品为豆科千斤拔植物。根供药用,春秋二季采挖。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强筋壮骨、消炎止痛等作用。有祛风湿强腰膝的功用。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腰腿痛、带下、跌打损伤等。

单方验方

1、治风湿性关节炎:钉地根30克,刺刁根9-15克,水煎服。

2、治腰肌劳损、下肢无力:钉地根30-60克,猪脚1只,炖服。

3、治白带过多:钉地根30克,猪赤肉克,炖服。

4、治慢性肾炎:钉地根30-60克,女贞子30克,淮山15克,石韦10克,水煎服。

5、治慢性腰腿痛:钉地根克,威灵仙90克,五加皮克,杜仲、牛膝各90克,白酒0毫升。将上药浸入酒中,半个月后可饮用,每次15-20毫升,每晚入睡前服用。

6、治跌打内伤:钉地根30克,威灵仙12克,水煎加入少量白酒服。

7、治扁桃体炎:钉地根适量晒干研细末,每次少许吹患处。

本品内服常用量15-30克。?

性味甘辛,温。

①《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③《福建中草药》:"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消瘀解毒。治风湿痹痛,慢性肾炎,跌打损伤,痈肿,喉蛾。

①《植物名实图考》:"补气血。"

②《岭南采药录》:"祛风去湿。治手足痹痛,腰部风湿作痛,理跌打伤,能舒筋活络。"

③《南宁市药物志》:"壮筋骨,去瘀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四肢酸软无力,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风湿筋骨痛及产后关节痛:千斤拔每次七钱至一两,同猪蹄一只,以酒、水各半炖烂,去渣,食肉及汤。(《江西中医药》(10):64,)

②治慢性肾炎:千斤拔一至二两,水煎服。(《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③治咳嗽:千斤拔鲜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④治跌打损伤:千斤拔七钱至一两,酒、水各半煎服。(《江西中医药》(10):64,)

⑤治妇人白带:千斤拨七钱至一两,同猪精肉二、三两,宽水同炖,去渣,食肉及汤。(《江西中医药》(10):64,)

⑥治黄肿:千斤拔一两,酒磨服。

⑦治喉蛾:千斤拔研细末,吹入喉内。

⑧治肿毒:千斤拔,酒磨搽患处。(⑥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⑨治牙痛,牙痈:千斤拔一至二两,蜂房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⑩治蛇咬:千斤拔,水磨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石黄皮别名肾蕨、圆羊齿等多生于林下溪边的石隙中,是骨碎补科肾蕨属植物,药用球形块茎或全草。全年可采,除去鳞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中文名石黄皮

别名石黄皮

外文名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

名称由来

广东有一种生草药石黄皮颇受主妇欢迎,由于其外形与黄皮有点相似,又喜生长在林下石隙中,故名石黄皮.。

药品简介

  夏日果品黄皮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果实,而石黄皮则是肾蕨植物的圆形块茎,两者是不同种的两种植物,然而其药用功效则有相似之处.黄皮味甘酸,性温,功能消食,化痰,理气.治食积不化,痰饮喘咳;生草药石黄皮味甘淡,微涩,性微凉,功能清热利湿,宁肺止咳,也有消积的作用.民间食疗有用石黄皮来治小儿疳积.用鲜石黄皮一两,粳米一两(粳米最好先行炒香),与石黄皮同煮成稀粥,随量食用.可治下焦湿热石黄皮具有清热利湿功效,可治疗泌尿系统感染,亦可治疗睾丸炎.治泌尿系感染:单用鲜品一两拍碎,煎水饮用即可;治睾丸炎:需用鲜品石黄皮一两,荔枝干十粒,酒水煎服.石黄皮有很好的宁肺止咳功效

石黄皮

,一般轻微的感冒发热,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等,都可用石黄皮作治疗.其药性平和可靠,小儿服用也适合.清理小儿痰火有些儿童平日多痰,容易发生咳嗽,可用石黄皮、罗汉果、杏仁煲瘦肉汤或水煎代茶服,有清理痰火,止咳嗽的功效.石黄皮可以配合龙脷叶水煎服用,能治疗痰火咳嗽.龙脷叶也是一味常用生草药,在广东的菜市场这两种生草药都很容易买得到,售价亦廉宜.秋天气候干燥,预防秋燥咳嗽,可用石黄皮、雪梨、枇杷叶、杏仁、蜜枣煲汤饮用,有清热润肺功效.“石黄皮杏仁猪肺汤”是一味家常食疗,有清燥润肺之效,适合秋、冬季节饮用.石黄皮药性温和,但一次用量也不宜过多,一至2两已足够.选购时宜拣一些完整无腐烂者。

生物特性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生长适温3~9月为16~24℃,9月至翌年3月为13~16℃。冬季温度不低干8℃,但短时间能耐0℃低温。也能耐30℃以上高温。肾蕨喜湿润土壤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春、秋季需充足浇水,保持盆土不干,但浇水不宜太多,否则叶片易枯黄脱落。夏季除浇水外,每天还需喷水数次,特别悬挂栽培需空气湿度更大些,否则空气干燥,羽状小叶易发生卷边、焦枯现象。肾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较低的光照,切忌阳光直射。规模性栽培应设遮阳网,以50%~60%遮光率为合适。

分株繁殖

  分株时间: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冻后进行。

  分株方法:把母株从花盆内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盘结在一起的根系尽可能地分开,用锋利的小刀把它剖开成两株或两株以上,分出来的每一株都要带有相当的根系,并对其叶片进行适当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装盆消毒:把分割下来的小株在百菌清0倍液中浸泡五分钟后取出凉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马上用百菌清灌根。

石黄皮

分株后的管理:分株装盆后灌根或浇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损伤,吸水能力极弱,大约需要3~4周才能恢复萌发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内要节制浇水,以免烂根,但它的叶片的蒸腾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叶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给叶面喷雾1~3次(温度高多喷,温度低少喷或不喷)。这段时间也不要浇肥。分株后,还要注意太阳光过强,要放在遮荫棚内养护。

  肾蕨上盆: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质或者陶粒来作为滤水层,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厚度约为1~2公分,再盖上一层基质,厚约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

  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菜园土:炉渣=3:1;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中的一种。或者草炭+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园土+炉渣=3份+1份;草炭+炉渣+陶粒=2份+2份+1份;锯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荫环境养护。

  湿度管理:喜欢湿润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60~75%。

  温度管理: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忌寒冷霜冻,越冬温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气温降到4℃以下进入休眠状态,如果环境温度接近0℃时,会因冻伤而死亡。

  在夏季:

  1、加强空气对流,以使其体内的温度能散发出去;

  2、放在半荫处,或给它遮荫50%;

  3、给它适当喷雾,每天2~3次。

  在冬季:

  1、搬到室内光线明亮的地方养护;

  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来越冬,但要每隔两天就要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把薄膜揭开让它透气;

  肾蕨光照管理:怕强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荫处养护,或者给它遮荫70%。放在室内的养护的,尽量放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并每隔一、二个月移到室外半荫处或遮荫养护一个月,以让其积累养分

石黄皮

,恢复长势。

  肥水管理:对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乱施肥、施浓肥和偏施氮、磷、钾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的施肥(水)原则:

  春、夏、秋三季:这三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花宝”--清水--“花宝”--“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最起码每周要保证两次“花宝”),间隔周期大约为:室外养护的1~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放在室内养护的2~6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温度低时浇灌,还要经常给植株喷雾。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7~10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

栽培管理

  1、分株繁殖:全年均可进行,以5~6月为好。此时气温稳定,将母株轻轻剥开

石黄皮

,分开匍匐枝,每10厘米盆栽2~3丛匍匐枝。15厘米吊盆用3~5丛匍匐枝。栽后放半阴处,并浇水保持潮湿。当根茎上萌发出新叶时,再放遮阳网下养护。

  2、孢子繁殖:选择腐叶土或泥炭土加砖屑为播种基质,装入播种容器,将收集的肾蕨成熟孢子,均匀撒入播种盆内,喷雾保持土面湿润,播后50~60天长出孢子体。

  3、组培繁殖:常用顶生匍匐茎、根状茎尖、气生根和孢子等作外植体。在母株新发生的匍匐茎(3~5厘米)上切取0.7厘米匍匐茎尖,用75%酒精中浸30秒,再转入0.1%氯化汞中表面灭菌6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再接种。培养基为MS培养基加6-苄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萘乙酸0.5毫克/升,茎尖

石黄皮

接种后20天左右顶端膨大,逐渐产生一团GGB(即绿色球状物),把GGB切成1毫克左右,接种到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上,经60天培养产生丛生苗。将丛生苗分植,可获得完整的试管苗。

  盆栽肾蕨宜用疏松、肥沃,透气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常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培养土或粗沙的混合基质。盆底多垫碎瓦片和碎砖,有利于排水、透气。生长期每旬施肥1次,又可用”卉友”20-20-20通用肥或20-8-20四季用高硝酸钾肥。同时,生长期要随时摘除枯叶和黄叶,保持叶片清新翠绿。吊钵栽培时要多喷水,多根外追肥和修剪调整株态,并注意通风。

  肾蕨病虫害防治:室内栽培时,如通风不好,易遭受蚜虫和红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或40%氧化乐果乳油0倍液喷洒防治。在浇水过多或空气湿度过大时,肾蕨易发生生理性叶枯病,注意盆土不宜太湿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洒。

  产后处理:肾蕨盆栽可点缀书桌、茶几、窗台和阳台。也可吊盆悬挂于客室和书房。在园林中可作阴性地被植物或布置在墙角、假山和水池边。其叶片可作切花、插瓶的陪衬材料。近年来,欧美将肾蕨加工成干叶并染色,成为新型的室内装饰材料。若以石斛为主材,配上肾蕨、棕竹、蓬莱松,简洁明快,充满时代气息。如用非洲菊为主花,壁插,配以肾蕨、棕竹,有较强的视觉装饰效果。

性味功效

  石黄皮味甘、淡,微涩,性微凉。具清热利湿,宁肺止咳,消

石黄皮,又名肾蕨

积的功效。

  苦辛,平。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主治用法

  1.感冒发热,肺结核咯血;

  2.肠炎腹泻;

  3.慢性痢疾;

  4.小儿疳积;

  5.睾丸炎,乳腺炎;

  6.泌尿系感染。每用5钱至1两,水煎服。

服用方法

  1.感冒发热,慢性支气管炎:石黄皮5钱,水煎服。

  2.睾丸炎:鲜石黄皮1两,或加牛筋草鲜根1两,荔枝干10粒,酒水煎服。

石黄皮

3.乳腺炎:石黄皮或全草适量捣敷患处。

  资料来源

  《香港中草药》庄兆祥.李宁汉主编.商务印书馆。

相关食谱

石黄皮瘦肉汤

  (化痰止咳润肺清热)

石黄皮瘦肉汤,可收止咳之效,是春天合时的汤水。

  材料(四人份量)

  石黄皮半斤

  蜜枣5粒

  果皮1片

  瘦肉8两

  做法

  石黄皮洗净,拍扁,果皮浸软刮去瓤,备用。

  锅内注入适量清水,将所有材料同放入锅内,以慢火煲三小时即可。

血三七,为蓼科植物中华抱茎蓼(Polygonumamplexicaulevar.sinense)的根茎。因其能活血通经、治疗跌打损伤,故得此名。犊牛儿苗科植物鼠掌老鹳草(Geraniumsibiricum)的全草也称“血三七”。

中文名  

血三七

外文名  

Gynurasegetum(Lour.)Merr.

别名  

三七草、紫蓉三七、艾叶三七

拉丁学名  

Gynurasegetum(Lour.)Merr.

二名法  

犊牛儿

界  

植物界

族  

根茎

门  

被子植物门

亚门  

蓼科植物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蓼科植物

目  

菊目

亚目  

蓼科植物

科  

菊科

亚科  

蓼科植物

属  

菊三七属

亚属  

蓼科植物

种  

血三七

亚种  

苗科植物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北、湖南等地

收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血三七

别名:三七草《纲目》,见肿消、乳香草、奶草《纲目拾遗》,菊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药》,土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换《秘方集验》,紫三七(江苏),血当归、血三七、血七、血疙瘩(贵州),水三七(河北),紫蓉三七、艾叶三七、铁罗汉、乌七(湖南),菊叶三七(上海)

苗族药名:血三七(贵州松桃),加松略确(贵州黔东南),弯九柳(贵州黔南)

拉丁名:Gynurasegetum(Lour.)Merr.

科别:菊科

采制: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来源:本品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土三七Gynurasegetum(Lour.)Merr.的全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m。宿根肉质肥大,具疣状突起及须根。茎具纵沟纹,绿色或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叶簇生,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羽状分裂,两面有柔毛;茎生叶互生,形大,羽状分裂,两面无毛。总苞筒状,苞片两层,条状披针形,边层膜质;花两性,管状,金黄色,花冠顶端5齿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枝顶端有细长线形具毛的尖端;瘦果狭圆柱形,冠毛白色。花期9~10月。

生长环境

喜阴植物。喜冬暖夏凉的环境,畏严寒酷热;喜潮湿但怕积水,对光敏感,喜斜射、散射、漫射光照,忌强光。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各地苗乡,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主要价值

化学成份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血三七具有抗氧化、抗菌、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从血三七中共分离得到50多种化合物,主要为黄酮类,如槲皮素、槲皮苷、表儿茶素等;蒽醌类如大黄素;酚酸类如没食子酸、阿魏酸、绿原酸等成分。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等作用,没食子酸具有抗病毒、抗炎、镇痛、抗氧化活性;绿原酸具有抗病毒、抗菌等作用。

血三七并不是真正的三七,但它也是一种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材,它来源于野生植物中华抱茎蓼,是这种植物的干燥根茎,它入药以后的药用价值特别高,能用于人类多种常见病的治疗,想对它的功效以及药用价值多一些了解,可以看看下面对它做的具体介绍。

血三七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解毒

血三七是一种性质微寒的中药材,清热解毒是它的主要功效,它能预防热病伤津也能防止人体因热毒入侵而出现上火。平时人们出现皮肤红肿疼痛以及口舌生疮时及时用血三七煮水喝就能让症状明显减轻。

2、活血止痛

血三七入药以后还能活血上痛,他对人体因气血阻滞导致的月经不调和,关节疼痛以及肢体麻木都有明显治疗作用,另外它还能祛风除湿,是临床上治疗人类风湿骨痛的常用药。除了这些功效以外血三七还能治疗骨折,它能促进断骨再生也能缓解伤者痛苦。

血三七的药用价值1治疗胃痛和胃炎

血三七是临床上治疗胃痛与胃炎的常用药,他对人类经常出现的胃痛,胃炎以及胃溃疡等症都有明显治疗作用,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切片以后加清水煎煮服用也能把它切碎,以后直接泡水喝,,在服用时最好保持空腹状态,而且在用药期间不能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2、治疗骨折

骨折是常见的外科疾病,而血三七对这种疾病就有明显治疗作用,它不但能促进断骨再生,还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在治疗骨折时需要把断骨部位固定好,然后把血三七稻穗制成泥状,直接外敷在伤处并进行包扎,用药后能快速止痛消肿也能让断骨尽快接好。血三七的这种使用方法对人类的治疗损伤也有明显治疗作用,人们在受伤以后把它捣碎直接外敷在伤处就能让肿痛瘀血的症状慢慢减轻。

性味归经

性冷,味涩;热经

功能疗效

血三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胃痛、跌打损伤、骨折、劳伤腰痛、风湿疼痛等,主要作用是止血,消肿,止痛。对外伤流血,红肿,疼痛比较有作用,活血的功效可用在治疗风湿与关节疼痛瘀伤。

6~30克。

使用方法

1、胃病治疗:主要是用血三七泡茶,每早晨空腹和晚睡前饮用,使用期间不可食辣椒。胃病重者可能此法疗效甚微。

2、跌打损伤、骨折、劳伤腰痛、风湿疼痛者将其以1:10的比例用浓度酒泡够八天以上,饭前,睡前饮50克-30克,同时用泡过的酒擦拭患处感觉起热即可。泡过的酒总的使用为饮7分擦3分。

3、用可止血,具体的使用方法是:将其用刀刮其身取其碎沫直接敷于流血部位。或是将已用于泡酒使用完的血三七取出晒干将其压成粉沫存放,待用时直接取出敷上也可。

辨别方法

(1)从外形上分辨。真品三七呈类圆锥形,表面有瘤状突起和皱纹,灰褐色;而伪品呈拳形或不规则的纺锤形,虽也有瘤状突起,但大多为人工伪造,有细根和假茎痕,或弯曲的纵皱纹,与真品比较,很容易看出造假的痕迹。

  (2)品尝辨别。真三七气微,尝之味先苦而后微甜;伪品尝之味甘淡而后微苦,嚼之有黏滑感。真假三七不属于同一科属的植物,真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干燥的根茎,而假冒的菊三七、藤三七分别属于菊科和落葵科植物。

血三七是一种能补血活血的保健品也是一种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材,他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当保健食材供人们食用,但对血三七的食用方法人们了解还不多,不知道它应该怎么煎制,更不知道它怎么炖制效果好,今天小编就把血三七的服用方法写出来,大家看过以后就能明白。

血三七怎么煎?血三七在治疗人类的一些常见病时,以煎汤服用为主,它在煎制时可以单独煎制,也能在医生指导下与其他多种中药材搭配在一起健康服用。在煎制血三七时要提前用清水把它洗净,然后把它切成片状态放到清水中浸泡2~3小时,泡好以后取出直接放在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加热煮开,再用小火慢慢煎,一个小时以后取出药液,再重新放水接着煎,一个小时以后再取出,两次得到的药液放在一起调匀服用就可以。

血三七如何炖血三七炖鸡

1、血三七可以和公鸡搭配在一起炖着吃,这样能让它的补血功效得到更好发挥。血三七炖公鸡时要把公鸡提前宰杀并处理干净,再把它剁成块了,然后在锅中放水,加热烧开后把鸡块入锅焯掉血水取出以后直接放在汤锅中。

2、血三七洗净以后切成片状也放到锅中,加入适量的葱姜,再放足量清水,用大火烧开后用中小火慢慢炖,大约需要两小时锅中的鸡肉才能熟透软烂,这时血三七炖鸡已经做好,加食用盐调味以后出锅吃肉喝汤就可以。

血三七炖羊肉

血三七炖羊肉也是它的常见吃法,在需要时可以准备一千克羊肉和三十克血三七,把血三七洗净切片备用,羊肉洗净以后切成块,用沸水焯一下,焯好以后取出与血三七一起入锅加清水炖煮,开锅以后再煮两小时,煮好以后加孜然和食用盐以及胡椒粉调味,调匀以后就能出锅食用。

功效作用

山菠萝与菠萝不是同一种植物,只是果实的样子有些相似。山菠萝的果实是由多个核果组成的聚合果,从外表看多为球形,状似凤梨,核果外部坚硬,里面是种子,味甜可食。山菠萝具有促进消化、清理肠胃、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的功效。1、促进消化?

山菠萝的果肉部分含有脂肪、糖分、蛋白质,山菠萝的果汁中还含有一种与胃液比较类似的酵素,可以起到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帮助促进肠胃消化。2、清理肠胃?

山菠萝中含有菠萝蛋白,能够有效的清理肠胃,增加肠胃蠕动。3、美容养颜?

山菠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和其他微量元素,能够起到滋养肌肤、防止皮肤干裂、滋润头发的作用,对于美白、抗皱等都有效果,其果汁对于消除老年斑也有帮助。4、减肥瘦身?

山菠萝中的维生素含量丰富,还含有矿物质成分,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含有的菠萝蛋白可以预防脂肪沉积,对于减肥瘦身有一定帮助。

营养价值

山菠萝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B族、维生素C、矿物质、脂肪油等,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起到保健的效果。山菠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有效的滋养皮肤,防止皮肤干裂,还可以消除紧张情绪,提高抵抗能力,消除老年人的色斑,对于怕冷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山菠萝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能够有效的分解脂肪,可以帮助减肥、促进消化。

山菠萝植物为小灌木,原产东南亚。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均有出产。喜生于海边和沿海沼泽地区。

中文名  

山菠萝

别名  

露兜树、野菠萝、林头、婆锯筋、猪母锯、老锯头、勒古、水拖髻

外文名  

ThatchPandanus,ScrewPine

拉丁学名  

Pandanusodoratissimus

界  

植物界

科  

露兜树科

属  

露兜树属

分布区域  

原产地在太平洋热带地区海岸及各岛屿、印度。

体征  

直立,多分枝,具气生支柱根。叶聚生于枝顶,成螺旋形排列,叶片为长披针形,革质,幼叶鲜绿色,具独特的芳

性味  

味甘,性温。具芳香气味

收起

形态特征

山菠萝

直立,多分枝,具气生支柱根。叶聚生于枝顶,成螺旋形排列,叶片为长披针形,革质,幼叶鲜绿色,具独特的芳香气味。花密集呈肉穗花序,花冠白色,具浓郁香味。聚合果椭圆形,由数十个小核果组合而成。花期8月。

花:雌雄异株,雄花呈圆锥花序,雌花呈头状花序;雄花淡黄白色,有多数苞片保护,香气浓烈;雌花绿色,密生成头状排列。雄花序略倒垂、长约50公分;柱头宿存。

果实:果实每年5~6月成熟,内部种子可食用,味道香甜,口感与花生相似。果大,单生,近球形,熟时橙红色,由50~70或更多的倒圆锥形、稍有稜角、肉质的小核果集合成之聚合果,球形,直径可达20公分,形似"菠萝"(凤梨),故有"野菠萝"之称。

生长环境

全岛海边,生于村旁、路边、山谷、溪边及滨海地区。

分布范围

原产地在太平洋热带地区海岸及各岛屿、印度。

主要价值

食用

果可食:其聚合果由多数核果组合,状似凤梨;核果外部坚硬,基部软,中有纤维质能随水漂流,里面是种子,味甜可食。ㄆ.其茎顶芽稍可做菜肴,味如春笋。

烹调用途:为调味香辛料。东南亚地区居民常以鲜叶烹制食物,或添加干咖喱食品中以增添风味。

药用

性味:甘、淡、凉。效用:叶:发汗解表,清热解毒,利尿。根:治感冒发热,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结石,肝炎,肝硬化腹水,眼结膜炎;果:治痢疾;咳嗽;果核:治睾丸炎,痔疮。核果称“橹罟子”,据《陆川本草》谓可治糖尿病。孕妇忌服。

环保

防风定砂植物:极常见的海岸植物,生长在海岸林的最前线,常成丛聚生,构成海岸灌丛的一部份,是优良的防风定砂植物。

收采加工

四时可采。采摘幼嫩叶片,洗净即可鲜用,或晒干备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bm/6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