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ldquo牛倌rdquo与

中产·白领的全媒体

晨风拂过山冈,掩身于其中的玉龙坝镇五组牛场,在鸡鸣声中醒来。

“牛儿吃得好,才能长得快。”贫困户周大福穿着长雨靴蹲在棚外的空地上,将面前干草、青贮娴熟地投入饲料搅拌机,待混合均匀,起身搓搓手,打开车门坐进驾驶室,将投喂车开到棚口交给一位年轻人,棚内几百头大黑牛早就挤在槽口,“哞哞”叫着,紧盯投料车等待开餐。

在贵州省纳雍县,与五组牛场类似的规模养牛场共有26个,均由恒大集团援建。从去年开始,针对养牛场面临的现实困难,经广黔双方调研协作,广州市天河区投入帮扶资金进行产业升级改造,通过加建环保设施及购入饲养设备改变周边环境,提升喂养效率。

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赋能纳雍扶贫产业使其稳固长效机制,是天河区委、区政府携手纳雍共奔小康的工作重点。据了解,年以来,广州市与天河区分批投入资金,补短板、促发展,助推包括养牛场改造在内的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卫生服务中心等70个协作项目日趋完善。

改建养牛场效益效率同提升

玉龙坝镇位于纳雍县城以东20多公里处,从县城出发到五组牛场,九曲十八弯的山道,每一处转弯,田松都了然于胸。“我走过了无数遍,全县26个养牛场有2个建在玉龙坝镇。”对26个养牛场内的安格斯牛存栏量,他如数家珍:“玉龙坝的养牛场有头基础母牛,头小牛,最小的牛宝宝,刚出生一个月。”

田松是纳雍县鸽子花农业公司董事长,公司负责运营全县安格斯牛养殖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保证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并提供工作岗位优选贫困户入场务工。

■60岁的周大福在养牛场工作三年多了,日子长了,他对黑黑壮壮的安格斯牛也有了些感情。

60岁的周大福是五组牛场的老员工,已经在养牛场工作三年多。朝夕相处,尽管棚内的大黑牛不言不语,“牛倌”周大福却对它们有了深厚的感情,“这是咱们贫困户的致富牛,我在牛场上班,除了每月三四千元工资,还能领到固定分红。”周大福家里有五口人,很不幸的是,前些年小儿子患上肿瘤,每两年就要做一次手术,离婚后还有一个小孙子需要他们养活,没来养牛场工作前,周大福四处打零工养家,生活十分不稳定。

年初,村里的干部找到周大福,介绍他到养牛场做饲养员,“这是技术活儿,配料、喂水甚至清牛粪,都有学问。”能成为产业工人,周大福颇感自豪,他说,以前牛棚没这么干净,下雨后清扫蛮吃力。去年开始,牛场的设备升级了,喂牛、打扫牛场等工作更轻松,已届花甲之年的他对手头的活儿都能胜任。

“没有雨水分离管道前,我们被环保部门罚过款,数额不小。”田松指着牛棚上的凹槽细说升级改造,“广州天河区投入资金,增建环保设施,还购买投喂车等设备,促进养殖场效益效率同步提升。说话间,年轻人开着投喂车驶过,车尾轰隆隆腾起一条“草龙”,准确、均匀地落入食槽。几百头安格斯牛挤在栏前,从喂养口伸出大脑袋,“吧嗒吧嗒”地享受美餐。

“以前靠人投料,用量没有机器精准,也耽误时间。有了投喂车,我的工作轻松了,工资还照旧。”周大福站在栏外观察安格斯牛的进食状况,看到蛮牛抢食,他会抬手摁住牛颈枷“勒令”其缓食,“这也是刚装好的设备,没有牛颈枷,要固定一只斤的牛,太困难了。”体贴入微的细节改造,不仅提高了饲养员的工作效率,也改变了牛场和周边的环境。

■每两个牛棚中间,都有一条长过道,工人开着投喂车给牛投放草料。

延长产业链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安格斯牛品种好,再加上专业的喂养和玉龙坝镇没有污染的高山环境,还未开始对外销售,订单就已经排得满满。

“我吃住都在牛场,也没有什么额外花销,每月的工资全拿回家,家人的生活过得比以前好很多。”周大福笑着说,多亏有这样一份好工作。

田松告诉记者,包括周大福,仅玉龙坝镇两个养牛场内,就有3户贫困户稳定就业,活儿多的时候,还要不时请散工帮手,给周边农户和贫困户提供更多务工机会。而在纳雍26个养牛场内,依靠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周大福”们有数十户,这些新型“牛倌儿”有技术,懂市场,都是脱贫致富的“好把式”。

养牛的贫困户不简单,棚内的安格斯牛也非等闲。

玉龙坝养牛场场长谭江文乐滋滋地介绍道,安格斯牛品种好,再加上专业的喂养和玉龙坝镇没有污染的高山环境,还未开始对外销售,订单就已经排得满满。“玉龙坝的牛场主要做育种,牛崽里的母牛长大专职做‘牛妈’,不外卖;小公牛要养大到斤左右,再对外出售。”他说,公司有统一喂养标准,母牛一年半左右可以育种,公牛二年左右可以长成。

“不愁卖就有效益,有效益就有分红。”田松接口道,今年3月,他跟随纳雍扶贫工作队去广州参观学习,在天河区一家肉食品加工企业掌握了要求更高的饲养标准,并与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只要我们能养好,纳雍的安格斯牛,天河企业包销!”他笑着说,能把最好的安格斯牛肉卖到广州,从内心讲,也是全体纳雍养牛人对广州天河的感恩回报。

除了稳定的分红和土地流转费两笔收入,周边农户还可以通过种青贮增收。田松算了一笔账,同样一亩地,种玉米和种青贮,收入差异是元,“不管是贫困户还是农户,拿出几亩玉米地改种青贮、高粱,每年又能多几千元收入。”

周大福去年就将家里的几亩田都种上了青贮,他说,收入增多,自然少了诸多烦恼。轮休日回到家里,他与儿子不再愁容相对,父子俩促膝而谈,“我们计划攒些钱,一家三代人都去广州看看,在深山住了半辈子,我想带小娃儿开开眼界,看看大海!”

打造葡萄长廊让荒山变宝地

■葡萄长廊在西盖河的岸边,自然风光独具一格。

“牛粪用来养蚯蚓,又是一条增收路径,拿去打底种葡萄,更是绿色环保的好肥料。”讲起“牛经”,玉龙坝镇党委副书记陈艺驰提到牛粪的再利用。他带记者来到位于玉龙坝镇岩脚社区,在一处坡度较平缓的山路上,高达4.5米、宽5.5米、间距3米的一排排金属架,像银色拱门一样依序站列,中间正好可容纳中巴观光车通过。

“你们看,这些都是今年3月刚种下去的葡萄苗,已经长高了很多,这得益于养牛场的牛粪可以拿到这里当肥料,变废为宝。”陈艺驰说,葡萄长廊规划种植葡萄苗株,覆盖岩脚社区贫困户户人,通过流转土地、务工、种植收益、分红等形式提高贫困户的收入。

葡萄长廊在西盖河的岸边,自然风光独具一格,一群工人正在搭建棚架,搬运的、搭梯的、焊接的,场面井然有序又热火朝天。“以前这一片都是荒山,今年3月开始拓宽道路,全长米的观光旅游开始动工。”陈艺驰告诉记者,半个月前来看小葡萄苗时,路上的架子还没有搭起来,“没想到动作这么快,现在已经能看出长廊的雏形了。”来回走了两圈,他一脸兴奋。

葡萄长廊的建成,不仅为岩脚社区新增乡旅收益,更可与邻近村落景点连片,形成田园综合体共同发展。“开垦荒山,种植李树、桃树、枣树……树下套种经果林,不单单形成经济效益,还能发掘更多的旅游观光资源。”陈艺驰指着不远处的西盖河说,未来,岩脚社区还将发展钓鱼区、农家乐等设施,与葡萄长廊的采摘、观光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将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葡萄长廊的项目,也是采用与企业合作的形式,项目建成后政府投入资金总额将按比例于次年年底进行保底分红。”陈艺驰说,该项目覆盖以葡萄长廊为“线”,果园、钓场、农家乐为“珠”的岩脚乡旅项目,是玉龙坝镇由点及面“串珠为链”,依托资源禀赋着力打造的长线乡旅产业。

延伸

小投入补短板打造短平快扶贫产业

在纳雍,周期短、见效快的扶贫产业亦如繁星。

岩脚社区的小黄姜种植项目是短平快的农业项目,由广州市和天河区投入并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其他资金,于年集合力增设的扶贫产业项目。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由贵州格润莱福农业发展公司运营,目前种植规模达到亩,覆盖贫困群众户人。“黄姜的收益,将按每亩元的标准分两次兑现分红资金。”

同样以广州帮扶资金投入带动发展的,还有昆寨乡大寨村的无藤小瓜种植项目。

大寨村是全苗族村,没有产业,也没有规模化的种植,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户人,其中有18户仍未脱贫,村集体也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然而,大寨村的自然环境很好,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帮助大寨村建立规模化的种植业,带动村子及贫困户脱贫?

年,广州天河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在大寨村发展无藤小瓜种植项目。“这是经过考察引入的优质项目,特别适合大寨村,也是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企业提供种子、技术,并且保底回收,消减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昆寨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洪说,无藤小瓜种植的最大优势就是先育种后种植,即企业提供种子到村里之后,村民先通过无土育苗的方式,培养出发芽的瓜苗之后再种到地里去,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瓜苗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种子的购买成本。

“目前一共种植了亩,都进行集中种植,未来这个小瓜将成为村子的支柱产业。”看着长势良好的小瓜,王洪笑着说,农户们也没想到小瓜这么“争气”,对大寨村的水土如此适应。他计算过,从目前情况来看,预估一亩小瓜产量有四五千斤。

“我们给参与小瓜项目的贫困户预先分红一亩元,让他们以土地入股,老百姓看到有实效,都铆足了劲开始干。”王洪说,广州天河投入的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前期的预先分红,以提高村民参与种植的积极性。为了让小瓜种植得更好,运营方还组织贫困户到企业去观摩如何盖膜、如何种植等技术要领,等到丰产收获之后,企业进行保底回收,所获得的收益再按照“”比例进行分配,即70%给到贫困户分红,20%归村集体经济,10%用于管理成本。

除了分红,贫困户在小瓜基地务工,还能获得劳动收入,如翻土可按照元/亩计酬,盖膜可按照元/亩计酬,等到采摘期,则按照采摘量进行计酬。“小瓜长得特别好,我们在今年4月份开始种,60天就可以收获,预计这一批在6月底可以采摘。下半年空出来的土地,还可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有了小瓜基地的产业收益,预计全部贫困户都可以按计划达到脱贫标准。”王洪说,预估一亩的收益在元左右,除去务工收入,贫困户人均可获得分红收益约元/年。

■统筹:新快报记者张英姿

■采写:新快报记者严蓉潘芝珍

■图片:新快报记者王飞

■新快报编辑林钢威

新快Plu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bm/5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