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冲,不要回头腾讯传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62710.html

在中篇里,我们即将看到腾讯在极速扩张期所经历的两场著名战争,也即将看到中国互联网最雄心勃勃也最野蛮生长的丛林时代。

三、与行业大佬MSN的对战——“永远不要在冬天的莫斯科打仗”

书接上回。

与千千万万中外互联网公司一起决定从QQ嘴里抢一块即时通信业务的肥肉的,还有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微软。年8月,MSN正式进驻中国。与很多民营企业开发的即时通信工具不同的是,他根本没把腾讯和他那些非主流穷学生的客户放在眼里,而是把目光看向了写字楼中的高级商务白领。他们职业、严肃、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审美品位,他们不会在自己职业而优雅的电脑桌面上挂一个杀马特风格的QQ,他们充足的经济收入又可以让流量轻松变现。事实上,MSN的早起预想和目标设定都没有错,他高举”高级“的大旗大肆进攻,几乎就要把小企鹅按在地上摩擦了。MSN在几乎攻下商务市场时乘胜追击,宣布与雅虎中国进行合作,双方同意打通即时通信渠道,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这个高风亮节的举动让MSN迅速占领了舆论的高地,早就看不惯小企鹅的一众中国互联网企业几乎一边倒地选择支持MSN,他们希望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一个强大的“抗QQ联盟”。胜券在握的MSN在一众媒体的注目下向略显狼狈的腾讯挥舞起合作的橄榄枝,但很快遭到了马化腾坚定的回绝。一时舆论哗然,腾讯这样不开放不合作的态度引起了行业和媒体强烈的不满。而对于这个决定,马化腾后来是这样回应的:我们不能拿用户的价值冒险,这样不负责任。用户需求、安全、费用,都是互联互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马化腾认定,在这三条因素上,各个企业将几乎不可能达成共识。

(MSNlogo.图片来自网络)

转机来自年新版QQ的发布。为了应对MSN的猛烈进攻,马化腾发挥了他“中国第一产品经理”一以贯之的深耕用户策略。在长期与商务用户的交流中他发现,商务人士非常看重邮箱和即时通讯工具的绑定,而QQ邮箱不能满足商务人士的邮件沟通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发现,MSN在大体积文件传输上的无力和不能离线留言的缺陷,屡遭商务人士诟病。针对于此,腾讯一方面着手收购张小龙团队的Foxmail,以完善QQ邮箱的商务功用,另一方面,新版QQ强调了大文件的传输功能及其安全性。在MSN造势批判马化腾不合作不开放的时候,马化腾的眼光越过纷争,看向了他赖以生存的用户。让商务人士们弃用MSN转向QQ似乎没用太多的时间,毕竟,有效地传送文件和进行顺畅的商务沟通,比保持优雅的桌面更为重要。更大的转机来自于微软团队的内部紊乱。和几乎所有的跨国大企业一样,微软患上了水土不服的大企业病。首先,中国子市场在微软的全球布局中占比只有2%,来自中国区的一切提案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重视,层层审批的漫长过程中,MSN已经被无数“快步小跑”的年轻本土企业超越。其次,微软的全球开发模式很难适应中国独特的市场需求。以大体积文件传输功能为例——MSN进驻中国时并没有意识到由于缺乏具有ShareDrive功能的私有或开放应用,即时通讯工具在中国还必须具备大文件传输的功能。而MSN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提高数据传送效率的谈判屡遭碰壁,导致这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而给予MSN致命一击的是来自微软内部的即时通信应用降维。年底微软新发布的WindowLive,将MSN改为LiveMessager,MSN从一个平台级产品降级为插件,从此悄然消失在了历史舞台。而忙着诟病腾讯不开放态度的媒体们很快就发现,高唱“互联互通”的微软与雅虎在六个月后解约,微软上线”Live搜索“,成为雅虎的直接竞争者。无情的商业给了理想主义者们当头一棒。在商业帝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永远不要在冬天的莫斯科打仗”,这是年踏平欧洲版图的拿破仑和年武器装备极其精良的德国军队从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战场溃败后得到的惨痛教训。莫斯科的严寒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像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他总能让不可一世的跨国大公司感受到他们在西方世界无法想象的严寒。他们无一不犯轻敌的毛病,幻想自己精良的武器和傲气可以战无不胜,也想当然地揣测中国网民的偏好,甚至从没好好考量他们面临的对手真正的能量储备有多大——在MSN进驻中国时,腾讯已拥有4.3亿用户,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两国人口的总和。微软如此,eBay(易趣)如此,Amazon(亚马逊)也如此(也许唯一不能算在其中的是Google,他被迫离开大陆时,依然是多数人心中的搜索引擎No.1。他也是最早与腾讯取得合作的跨国大厂之一)。正如吴晓波先生在书中说到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人对美国模式顶礼膜拜、亦步亦趋,然而到年之后,已经很少能见到对中国市场指手画脚的美国人。他们讲技术和趋势还可以,一旦说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大家都会抿嘴偷笑”。让我们继续回到那个问题——除了Customerlist之外,腾讯还有什么呢?在与MSN对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的产品经理团队对自己的用户做足了功课。根据马化腾提出的“用户和服务驱动”战略,腾讯团队的每一位产品经理必须最先使用自己的产品,同时使用竞品,逛论坛,第一时间了解工程师们和用户们的反馈,并由此迅速对产品进行调整。”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亲近用户,体验第一“是腾讯产品研发的十六字箴言,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互联网时代,“好用”这两个大俗字儿恰恰是让产品常胜不败的法宝,腾讯的产品经理们牢牢地记住了他。年,在马化腾首次提出“用户和服务驱动”这个观点的14年后,我在洛杉矶国际车展的一个论坛上,听到彭博社也对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同样的总结。而年居家办公的我第一次使用MicrosoftTeams时,我竟然在屏幕前笑了——那熟悉的消息提醒音、隐身功能、离线消息、录音、群聊和会议室功能,不正是十多年前陪伴我长大的那只QQ小企鹅吗。四、全民”公敌“和3Q大战——“枭雄合纵连横函谷关险失守“从年确立”在线生活“的战略后,腾讯用五年的时间全面进攻各个领域。在即时通信工具的战场,腾讯先后打败了包括微软在内的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竞品,维持了一家独大的霸主地位。在游戏领域,腾讯攻城略地,利用QQ这个平台作为游戏入口,通过模仿、引进、差异化战略和争夺代理权,先后打败了棋牌类平台联众,小游戏类平台网易、畅游,以及最大的主力游戏霸主——盛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游戏成为腾讯最大的现金牛业务。在门户网站和广告领域,腾讯率全网之先实现了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新闻推送和广告投放,一跃成为可与新浪比肩的门户巨头,在流量变现的问题上成功逆袭。在搜索引擎方面,腾讯搜搜业绩斐然,一度逼近百度;唯一不太顺利的是在电商领域,在直到选择与京东合作之前,同样勇猛过人的阿里巴巴,没有给酷似淘宝的腾讯拍拍网留下任何超越自己的机会。年3月5日晚上7点52分58秒,腾讯的同时在线用户达到1亿人,这是世界互联网史上的一个奇观。同年,腾讯的中期报表显示上半年利润为37亿元,超过百度、阿里巴巴、搜狐和新浪四家巨头的总和。这份成绩,是对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公然挑衅。正如吴晓波老师概括的那样,腾讯一直以来的策略就是“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他就像是一只在天空盘旋的秃鹫,从不亲自动手,任由走兽们为猎物拼个你死我亡,再瞄准时机,一举抢走他们的战利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是整个行业对腾讯只模仿不创新的做法的吐槽,对很多业内人来说,自己的产品被腾讯盯上几乎就意味着灭顶之灾。那些被逼到墙角的互联网创业者忍无可忍,多位中国互联网巨头创始人公开指责腾讯的模仿行为,更是给马化腾本人戴上了“抄袭大王”的帽子。终于,在多次舆论造势未果后,他们等到了一位敢与“秦国霸主”抗衡的纵横家——奇虎创始人:周鸿祎。

(图片来自网络)

被腾讯盯上时,周鸿祎的安全卫士正凭借“免费”这个优势大杀四方。当周鸿祎发现被腾讯边缘了多年的QQ安全卫士开始频繁更新换代,并越来越像安全卫士的时候,他意识到那只秃鹫已经在自己的头顶盘旋了。在协商合作被拒后,周鸿祎决定与这只秃鹫拼死斗争到底。与其他互联网指责腾讯的抄袭行为不同,他敏锐地找到了腾讯真正的七寸——那个具有无限能量的customerlist。年的国庆前夕,突然发布了一款名为“隐私保护器”的软件,声称可以检测到QQ窥探用户隐私文件的行为并进行拦截,同时在自己网站的讨论区发布大量指责QQ侵犯用户隐私的文章和证据,一时间,跟随腾讯多年的老用户们炸了锅,除了担忧和恐慌,还有巨大的背叛感和愤怒。与此同时,的攻击从针对腾讯上升到针对马化腾个人,从谴责变成诋毁和污蔑,给已经沸腾的愤怒火上浇油。对此腾讯的危机公关显得非常理工直男而软弱无力——他利用弹出窗口向用户表示自己是被污蔑的,却没从技术层面解释为什么截取的那些证据并不是QQ在窥探隐私,与金山和卡巴斯基的联合抵制策略更是激起网民们对垄断大企业的反感和对弱者的天然同情。在第一轮的对战中,周鸿祎先离间、后联合的策略完胜腾讯。然而这才仅仅是战争的开始。一个月后,发布了一款名为”扣扣保镖“的工具,给了腾讯釜底抽薪的致命一击。扣扣保镖声称可以对QQ用户端进行体检,修复漏洞,从而保护用户避免隐私泄漏或感染病毒。然而,当时腾讯的亿万用户没有想到也不会关心的是,在他们点下“修复”按钮的同时,QQ安全卫士将被安全卫士取代,他们的好友列表和个人信息,将会被完全复制到的系统里。也就是说,腾讯苦心经营十二年的customerlist,顷刻之间就会成为的资产,从一个财务人的角度看,的这个行为几乎等同于与公然炸毁一个工厂或洗劫一个仓库。对于这个始料未及的打击,腾讯的第一反应是报警。然而,公安局乃至工信部和腾讯一样手足无措。在十分短暂的世界互联网历史中,这个案件史无前例,无法可依,无例可循。毕竟Customerlist这种玄幻的无形资产,没法称斤论两计算损失。然而时间不等人。数据显示在警察叔叔干瞪眼的三天时间内,已经截留了腾讯的万用户。用不了多久,腾讯的“函谷关”命门就要彻底被攻陷了。为了自救,腾讯做出了一个在当时不知情的用户们都不能理解的决定——不兼容,即在装有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11月3日晚6点19分,全国亿万QQ用户们都从自己的客户端收到了一封信和一个弹出窗口,窗口上并排着两个一样大小的选择——”卸载QQ“,”卸载“。与此同时,一贯低调的腾讯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关部经理刘畅在发布会上流了泪:“我想告诉你们做这个决定是多么无奈,多么情非得已,但,这也是个非常坚定的决定”。两天后,金山、搜狗、百度等五家公司联手表示支持腾讯,而新浪则坚定地站在一边,战事升级成为一场互联网霸主们合纵连横的全网对战。11月15日,在战事的尾声,周鸿祎发表了一篇题为《与其苟且活着,不如奋起抗争》的博客,道明了他发动此次对战的真实原因:”在中国,互联网的竞争环境很恶劣,垄断势力不仅仗势欺人,用自己的市场地位欺负创业公司...这种霸道做法一天不改,互联网创新者就一天都没有活路,中国网民享受更多新、酷的服务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伤害。“周鸿祎一语道破了无数小互联网创业者对腾讯这只秃鹫真实的看法。随后,腾讯起诉,广东高法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成立,腾讯赢得了官司。然而这场官司惨胜如败。没有人关心事实的真相如何,赢得了舆论和民众的全部同情,并从此一战成名,四个月后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市值第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而腾讯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承担着全部的骂名,千夫所指,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忠实的用户。这场战争最终在工信部的一篇批评通告中落下了帷幕,成为了中国PC历史上最后一场史诗级的对战,史称“3Q大战”。整整十年后,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年的那个晚上,我盘腿坐在大学宿舍的床上,亲手点下了“卸载QQ”这个选项。十年前,我和很多人一样愤怒(关键是QQ还有网页版,但免费的杀毒软件没有第二家)。我想,历史的当局者总是如此,每个人的生活半径比我们想象的小太多,所谓事实,99.99%都来自别人的解读和阐述。历史就是一场巨大的罗生门,而我们永远难以摆脱乌合之众的身份。不过和很多人一样,我一直对一个现象不太理解:既然人人都说腾讯抄袭,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游戏公司,为什么鲜有企业直接起诉腾讯侵权呢?为此我专门查了一下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的界定(感谢知乎众大神)。知乎的一条回答是这样解释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没法申请专利的,而商业模式所依赖的技术方案可以申请专利。侵权的唯一标准是代码(源程序)是否相同或相似。而知乎另一个回答给出了一个例子:以米聊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zz/7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