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心悟第十章中药的性能和应用

中医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81006/6564022.html

第十章中药的性能和应用

第一节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功能。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此外,尚有平性药物,但此类药物虽较平和,仍有偏温或偏凉的差别,故一般仍称四性。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或热性。所以《内经》中指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也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说法。

寒凉药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如石膏、黄连、连翘等。温热药多有散寒、助阳、补益等作用,如附子、菟丝子、党参等。

寒热温凉中,寒和凉、温和热,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古人有:“寒为凉之极,凉为寒之渐,热为温之极,温为热之渐”的说法。

二、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可通过味觉来辨别。

五味的作用,一般归纳为“酸收、苦坚、甘缓、辛散、咸软”。

目前对五味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

1、酸能收涩:即酸味药有收敛和固濇的作用。如乌梅、诃子能治泄泻、脱肛,五味子能止虚汗。

2、苦能燥泻:即苦味药有燥湿、泻下和泻火等作用。如黄连、黄柏能燥湿、泻火,大黄、牵牛子能泻下除热。

3、甘能缓补:即甘味药有缓和、补养等作用。如甘草、大枣之缓中,黄芪、熟地之补气血。

4、辛能散行:即辛味药有发散表邪、行气、行血等作用。如麻黄、桂枝之发散表邪,陈皮、木香之行气,红花、川芎能行血。

5、咸能软下:即咸味药有软坚和润下等作用。如昆布、海澡能软坚治痰结,芒硝能通大便之燥结。

另外,有些药具有淡味和涩味,但通常以淡附于甘(有的药物,其味甘、淡兼有),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如茯苓、通草等;而涩味又与酸味的性能相似的功效,常用于遗精、久泻等,如龙骨、赤石脂等涩味药。

三、四气与五味的关系

凡药物的性能都是气和味的综合,不可分割,故掌握中药的性能,除须明确有四气外,还必须知道五味的作用。例如麦冬、黄连从四气来说,都属寒性,皆治热病,但从五味来说,麦冬味甘为治虚热,黄连味苦专治实热。又如麻黄、薄荷,从五味来说,都属辛味,辛能发散;但麻黄性温,宜治外感风寒,薄荷辛凉,宜治外感风热。

每一种药性(气)各有五味的差别(即性同而味异),例如温性药物有酸温、苦温、甘温、辛温、咸温的不同;同一种味亦有四性的不同(味同而性异),如以酸为例,有酸寒、酸热、酸温、酸凉。临床上常用者有以下几类:

酸温:有收敛、濇精、止汗等作用。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等

酸寒:有敛肺、生津等作用。如枯矾、五倍子。

苦温:有燥湿、散寒等作用。如苍术、艾叶等。

苦寒: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泻下等作用。如石膏、黄连、茵陈、连翘、大黄等。

甘温:有补气、补血、助阳等作用。如黄芪、熟地、杜仲等。

甘寒:有养阴、生津、利水等作用。如麦冬、生地、芦根、车前子等。

辛温:有发散风寒(如麻黄)、行气(如厚朴)、行血(如红花)、温中(如干姜)等作用。

辛凉:有发散风热的作用,如薄荷等。

咸温:有补肾阳的作用。如肉苁蓉。

咸寒:有软坚(如海藻)、泻下(如芒硝)、滋阴潜阳(如龟板、鳖甲)的作用。

以上为每一种味配两性,至于另外二性,可将热性包括于温性,凉性包括于寒性之中。

上述作用仅是药物中的共性,但也有不少例外,如甘寒药物为生津,而蝉蜕也属甘寒但无生津作用,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四、升降浮沉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有向内之意。因此升浮药具有上行(如桔梗)、提升(如升麻)、发散(如麻黄)、散寒(如附子),祛风(如防风)等作用。沉降药具有下行(如牛滕)、泻下(如大黄)、降逆(如代赭石)、清热(如黄连)、渗利(如木通)、潜阳(如龟板)等作用。。

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质地、药用部分、炮制、配方以及与疾病部位的关系,简述如下:

1、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的关系:以药物的四气来说,温性热性药物主升浮,寒性凉性药物主沉降;以药物五味来说,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总起来看,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一类药物,大多具有升浮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等。凡味属酸苦咸,气属寒凉一类药物,大多具有沉降的作用,如大黄、芒硝等。这也正如李时珍曾说的那样:“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说明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有密切的关系。

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药用部分的关系:凡质地轻而疏松的药物,如植物的叶、花,空心的根、茎,大多能升浮,如薄荷、辛荑花、升麻等。凡质地坚实的药物,如植物之籽实、根茎及金石、贝壳等药物,大多具有沉降作用,如苏子、大黄、磁石、牡蛎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诸花皆升,复花独降”,“诸子皆降,京子独升”等,又如苏子辛温,从气味上讲,是属于升浮,但由于质重,故主沉降。

3、升降浮沉与

药物炮制和配合的关系:以炮制来说,生用主升,熟用主降,酒制能升,生姜制能散,醋制能收,盐炒能下行。以药物配伍来说,如升浮药物在大量的沉降药物中,也能随之下降,而沉降药物在大量的升浮药物中,也能随之上升。此外,桔梗专能载药上升,牛滕专能引药下降,因此,古人指出,“升降在物,亦可在人”,所以在临床用药时,除掌握其普遍性外,还应知道它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达到用药的目的。

4、升降浮沉与疾病和发病部位的关系:如肺气上逆发生的咳喘(因肺气宜降)治宜使用沉降药物,如旋复花、苏子等。如脾气下陷发生的泄泻、脱肛(脾气宜升)治宜采用升浮药物,如升麻、柴胡、黄芪之类。从发病部位看,病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药;病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药。例如湿在上、在表,宜发汗;湿在下、在里,宜利水。又如肺气不宣,宜升浮;大便燥结,宜沉降。

五、归经

经有经络、道路的意思,是内、外、上、下,气血运行的道路,全身共分十二经,每经各连一脏一腑,形成六脏六腑。而归经,就是根据每味药物的主要功用和色、味与脏腑经络密切配合,用以说明某药对某一个或某几个脏腑、经络发生作用。也就是说,某种药物,专治某脏腑、经络的疾病者,即认为该药可归入某经,医学上称为归经。简单说,就是某种药物对机体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特殊作用。

药物虽有“寒以治热,热以治寒”和“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等规律,因在同一热证中,由于脏腑(包括经络)的不同,用药有很大差异,如清胃热用石膏、知母有效,但用来清肝热就不一定能产生效果;同样,补脾药不一定能补肾,泻肺药不一定泻心。说明各药有主要适用范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zz/6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