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预防 http://m.39.net/pf/a_6466855.html
岁序轮回,昼夜更替,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自古至今,人们写四季的气象: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写四季的物象: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写四季的感受: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写四季的农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有史以来,人们根据四季的物象预测天气,安排农事和其他事务、预测年成等。缙云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俗谚,今择取部分俗谚和人们的主要活动,拾掇成篇。
春天
人们普遍认为春天是四季里最美好的,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但春天又是短暂的,“三月桃花一时红,风吹雨打一场空”。“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倒春寒很扰人,“冬冷有则,春寒见骨”;有些年农家的洋芋(马铃薯)苗刚好破土而出,被春霜杀得焦头烂额,甚至片甲不留。特别是暮春,天气瞬息万变,冷热无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故有“三月客难做,一头衣裳一头货”之说。春天大多是多雨水的天气,“清明难得明”“春寒多雨水”,出行很是不便,虽然“春天无烂路”,雨稍一歇停,路就不怎么泥泞了,但对大小麦的收成和水果的结果率带来严重影响:“最怕清明前夜雨”“清明前后三日白,一年两年麦”“三月十六晴,大麦像绠藤(捆木柴的粗绳子),小麦像龙兴(一种木槌,喻粗壮)”“二月晴,树头果子挂银铃”。
如果清明节在二月,说明那年春天来得早,做清明馃用的蓬蒿、鼠曲草等野菜就像青草那样茂盛了,如果清明节在三月份,春天姗姗而来迟,那这些野菜还很小,就显得很宝贵:“二月清明青如草,三月清明青如宝”。
春天的农事或其他活动,南乡有两种说法,一是:“正月抲纸牌,二月做草鞋,三月一头树叶一头柴”;二是:“正月灯,二月鹞,三月芥菜大”。旧时在正月里,不可能都过着“抲纸牌”的悠闲生活,除了拜年,还要做草鞋了;元宵节前后迎花灯、迎龙灯或放洋灯(孔明灯);二月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但春忙也随之开始,放的人不是很多;三月还要割树叶沤稻田的绿肥,而此时草木刚抽青,数量有限,只好砍些木柴凑成一担;三月的芥菜,长势喜人,即将收获。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的肌体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经常发生春困现象,昏昏欲睡,全身乏力;而鸟儿则欢欣雀跃,呼朋引伴,忙于觅食筑巢,繁育后代:“人食春水日日蔫,鸟食春水日日鲜”。
夏天
“食了立夏饭,性命掇(拿)来掼”,立夏过后,农活更加忙碌,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也就是要玩命了。“食了端午粽,寒衣远远送”,过了端午节,天气才真正热起来,“五月热头晒到埂”(埂:缙云话指田泥下层防漏水的泥层)。到了六月,更是赤日炎炎,热浪滚滚了。夏天大多是晴天,“好愁弗愁,愁来六月无热日头”,还有其他现象说明夏天干旱的后果:“立夏晴,晒死种田人”“小满无雨旱无谷”“夏至无雨旱”“夏寒断水流”“端午无雨,山坑无冷水”等,更有甚者“五更红霞,无水炖茶”,夏天的早上出现红霞,预示着天将大旱,甚至连烧开水的水都没有了。旧时,干旱时,求雨就成了重头戏,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村民们去献山庙的北海洞抬来北海的塑像,放在祠堂里供奉,道士手摇着铃铛,口中念念有词,诉说深受干旱之苦,要求北海上天行雨。还要在烈日下,抬着北海塑像迎游,让他到田地里实地察看,也体味一下酷热。仪式结束,把用以祭拜的猪头和羊肉,用桐树叶或柿树叶垫着,按全村户头平分,一户一堆,孩子们都在等待中观看分肉的过程。每年的“七七会”期间,往往还是干旱的盛夏天气,附近农民都把希望寄托在大亲娘“洗大殿”上。年出现了连续一百多天的罕见大旱,以致农作物颗粒无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大亲娘对人们在年拆毁大殿的惩罚。每年“七七会”前夕,胡源乡胡村村在清理娘娘宫前面的水池时都会下雨,故天大旱的时候,往往提前清理水池,以期缓解旱情。“夏天常主(共有),冬天私己”,也就是说,夏天每人都一样经受酷热的烤炙。夜晚,大家都一起坐在宽敞通风的地方纳凉,大家一边摇着扇子,嗑着瓜子,一边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不亦乐乎。而现在的夏天,也因条件的不同,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享清凉,几家熬酷热,也都是私己的了。夏日白天长,时间从容:“夏来热头落山斫担柴,冬来热头落山着(穿)双鞋”“热头卧岗(太阳挨在山岗),(走)十里稳当;热头落山,五里松宽”。那时候的农户,夏天大部分时间要在烈日下劳作,头顶上忽然飘来一块厚云挡住灼热的太阳,那简直就是福从天降。在烈日下劳作后,走到树荫下歇息,用斗笠当扇,有人还悠闲地抽袋烟,惬意极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味的。夏天上午阴凉,那下午一般都是烈日当空:“午前(上午)阴凉,午饭(下午)晒酱”。如果一连几天下雨,那就预示着粮食丰收:“六月落长雨,百姓做财主”。夏天下雨范围有限,施雨不均:“六月落雨隔田岸”。我们南乡是“四月有麦磨,五月挨挨过,六月落金华”,以前,麦子是重要的春花作物,可以救“春荒”。其他地方是“五月背耙耨”,而南乡水田少,虽说“挨挨过”,但还是要插一些水稻的:“芒种插半田(插了一半)”。乌桕开花的时候,就可以种冬豆了:“仲籽(乌桕)绺(音‘liǔ’,乌桕花),好种豆”。而到了夏至,正好收获第一茬苎麻:“夏至轧半麻(‘轧’:gá,去除麻的外壳,‘半麻’:一半麻)”。富余劳动力则落金华割稻。在那儿可以放开肚皮吃白米饭,也经受酷热的洗礼,据说在劳作时,下巴和肘弯下端的汗水是牵着线的。在立夏的时候,大家熬立夏汤享用,其实也是为了预防疰夏。鸪鸪梅根加鸡蛋熬成的汤,对预防疰夏有明显的效用。秋天
虽说“七月流火”,但秋天还带着夏天的余威,“秋老虎”还是够厉害的。特别是蠓虫(“蠓”:měng,蚊子),在秋天里肆虐,也在秋天里灭亡:“七月半,蠓虫像钢钻;八月半,蠓虫少一半;九月重阳,蠓虫诛殃”。
秋天还有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七月半(中元节)、八月半(中秋节)和重阳节。旧时,虽然没有月饼享用,但一般都要做金团、炊米糕、舂麻糍等:“九月重阳擂金团”。我们南乡是“八月稻桶响,九月掰包萝”,秋天是重要的收获季节,故有“食死重阳夜”之说,“食死”表示可以尽情享受。
旧时,生产力低下,农家靠天吃饭,依据节气和一些物象,预测天气,安排农事。如霜降日,是缙云农户约定俗成开始采摘油茶果的日子。
还有诸多俗语:“雨打秋头廿日旱,过了廿日烂稻秆”,在立秋的头一天下雨,那要干旱20天,以后都是阴雨了;“霜降弗降,廿日稳当”,霜降当天,如果不打霜,那在20天以内就不会打霜了;“雨打秋,件件收”,如果立秋当天下雨,就预示着大丰收;“处暑无雨一冬晴,处暑有雨一冬淋”,处暑是晴是雨还可直接影响到冬天;“仲籽白,好种麦”,乌桕籽脱去外壳露白了,就可以种麦了;“野菊开,霜冻来”,野菊花开了,就要开始打霜了。还可根据季节评判菜果的优劣,如“过秋天蓏(“蓏”:“luǒ”;丝瓜)赛人参,过秋绿瓜(茄子)赛砒霜”。
冬天
残冬过后是新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人们往往喜欢把冬天与春天进行对比,以突出春天的美好,冬天的冷酷。旧时,“冬天私己”,冷暖不均,穷苦人家是:“做来冬衣成,杨柳又抽青”。我们小的时候,衣衫单薄破烂,整天抱着火笼取暖,晚上睡的是龙须席(也有篾席),草席下面垫着稻草。
虽说是冬闲,其实也没有空闲。“十月掏番莳”后,晒番薯片、番薯丝、番薯干,磨番薯粉等就够忙的了。十月才栽的芥菜,那连施肥用的坢滴都要浇坏了:“十月栽芥,坢滴浇破(pà)”;但如果十月下雪,那是明年丰收的预兆:“十月落雪,饭操捺扁”。此外,冬天里还要种麦铲麦和施肥,人粪尿都要抢在春前施好:“年后浇一碗,不如年前浇一盏”;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还要开大寨田;我小的时候,缺乏肥料,冬天的周日或寒假,还要去附近的路边捡粪;再是脚穿草鞋,踩着一路上的“老鼠牙”(地冰花),去远处砍柴。
“雨雪近年边”,孩子们最盼望下雪和过年。下雪了,可以不上山下地,还可以玩雪玩冰。因而就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