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23日,虎嗅应蚂蚁金服邀请赴印度考察Paytm的普惠金融业务。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VijaySharma、SaikatPyne、ShinjiniKumar、SonianDhawan等高管介绍业务并接受采访;二是加油站、便利店、学校等场景的实地考察。
Paytm是印度最大的支付平台。截至今年7月,员工超过名、注册用户1.4亿、每日完成支付万笔(预计年底突破万笔)。
年9月,阿里印度对移动资讯公司One97Communications(Paytm母公司)投资6.8亿美元成为第一大股东。
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接受阿里投资、与蚂蚁金服深度合作,Paytm现在是印度的明星公司,其创始人VijaySharma成为风云人物,频频登上杂志封面。
本文从支付环境、与支付宝的共性、遭遇的挑战来看具有印度特色的Paytm模式。而阿里巴巴这种采用投资而非建立合资公司的做法,对想要进驻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或有借鉴意义。
移动支付在印度的机遇
支付宝诞生的背景是传统银行不满足用户需求,正如马云所说“银行做不好的事我来做”。类似地,京东自建物流的背景是快递公司的服务难以令人满意。刘强东曾说:“中国没有UPS,没有Fedex,所以给我们机会。”
在金融服务水平比中国高几个档次的美国,支付宝的机会则小得多。而印度的基础设施及金融服务普及率比中国要低几个档次,中国公司当然会趋之若鹜。
VijaySharma介绍说印度政府曾搞过“一人一张银行卡”活动,但由于贫困人口多、银行网点稀缺、支付场景少(全国仅60万商户有POS机,平均每家拥有不到2台),信用卡、储蓄卡分别仅有万张和3亿张,背后的活跃用户在千万量级(一人多卡)。
印度电信基础设施水平亦不可与中国同日而语,人口12亿、固话装机峰值为万部,近年在逐步下滑,个人、商家的宽带接入率低下。
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机遇。以支付为例,Visa、万事达进入印度已经几十个年头,总发卡量不超过过万张,Paytm几年就发展了1.4亿用户是两大国际信用卡巨头的7倍。
这次去印度,发现即使在新德理这样的中心城市,社会治安仍然堪忧。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酒店、饭店、商场……都要安检后方可进入,是“机场水平”而非“地铁水平”(也就是说要搜身)。这样的背景下,传统银行在广袤的印度增设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个人来讲,携带现金亦不安全。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是印度普惠金融的唯一解决方案。Paytm的目标是在两年内“普惠”到5亿印度人口。
与阿里的冲突和磨合
中国企业国际化尝试由来已久,从海尔、TCL、吉利到华为、小米。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企业的“软实力”并不令人信服。即便在印度、越南这样的欠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品牌、技术、商业模式、企业文化都不被“仰视”,经常被认为“不过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赚了几个糟钱儿”。在这些国家人们的心目中,真正牛X的还是来自美国、欧洲的跨国公司。
阿里进入印度则完全不同,由于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的成功在全世界无出其右,Paytm从上到下对阿里心悦诚服。从业务布局、产品架构到企业文化全方位借鉴蚂蚁金服,Paytm人力资源经理谈到如今招人的重要“招牌”是获得阿里投资,新人一来就问“什么时候去中国学习?”
当然,蚂蚁金服与Paytm两家企业的文化也要有冲突、磨合的过程。接受阿里投资半年后,Paytm高管到杭州交流,讨论从上午9点持续到次日凌晨4点。Paytm的一位女高管“崩溃”离席,此次我们还见到了她。
VijaySharma相当“国际化”,经常“到杭州听课,去硅谷讲课”。倒不是“BaBa”牛到可以做美国人的“爷爷”,而是大家更关心支付宝模式的可复制性,因而有兴趣听VijaySharma现身说法。
“印度支付宝”
据悉,是Paytm曾主动争取阿里的投资。年10月,阿里上市不久,VijaySharma来到杭州,见到了马云、张勇、彭蕾和井贤栋,讲述他的普惠金融愿景。阿里正筹划深入印度金融领域,当时已有万用户的Paytm已经是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于是后来有了,阿里的两次注资成为第一大股东及业务层面的紧密合作。
回过头看来,阿里投资印度公司而不是建立全资子公司的选择是正确的。单从获得相关牌照而言,“中国独资公司”的难度远远大于“印中合资公司”,而比“合资公司”更方便的是以印度公司为主体、中国公司以股东身份行事。除了牌照问题,更重要的是,许多问题只有本土公司才能发现并解决。
比如Paytm在印度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