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故宫爆款官宣视频的锦城制片人肖遥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http://pf.39.net/bdfyy/

校友档案

肖遥,中国创意力量灵感创意节“年度优秀新锐制作公司”——成都新时代创作团队“磨染MORETHAN”创始人,锦城学院原文学与传媒系级新闻学专业校友。

他为故宫博物院视频号制作了系列视频,首条《故[视]从这里开始》一上线朋友圈秒获点赞量达10w+,获评“年度用户最喜爱朋友圈TOP10”;他曾与吴亦凡、潘玮柏、吴建豪、李灿森、马赛克乐队等知名艺人、乐团合作,为腾讯综艺《潮玩人类在哪里》制作了概念宣传片,单条播放量w+;他还为京东,酒?平台打造了IP“莫愁酒馆”,斩获中国金鼠标视频营销类铜奖,实现营销品牌销量ROI提升9.6倍。

他以杰出的团队领袖力,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与执行力、创新力,收获了爱奇艺、京东、腾讯、美团等多个知名品牌的青睐。

他所带领的“磨染MORETHAN”,以细腻的情感洞察,视觉、概念型审美,沉稳踏实的做事风格获得了一众用户的喜爱,从而迅速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Morethan:我能给的,超乎你想象!

年的肖遥,已经广告圈摸爬滚打了近八年。一间不大的公司、10多个志趣相投的人,构成了他整个奋斗的青春。他给公司取名“磨染”,英文翻译过来Morethan,寓意“超乎想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带着团队的伙伴从未曾有过一刻松懈。“目前公司在成都发展还算不错,但广告行业山外有山,如果你不加强学习,是没有办法在这个圈子立足的。”提及日常的生活、工作状态,肖遥表示:“做我们这个行业,必须嗅觉灵敏、踏实肯干。记得我刚开始去北京实习的时候,经常接到一些比较着急的项目,有一次是跟潘玮柏合作吧,进棚之后48小时只睡了4个小时。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比较磨人,但也看项目,不会一直是不要命的状态,有项目比较紧急的时候,就得全情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在这个行业,也不是没有过特别艰难的时刻,但我从没想过要放弃,从锦城毕业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回忆最初创业那段时光,肖遥略有沉吟然后羞赧一笑,也许是记忆把他拉回到一些难忘的时间点,但由始之中,他的目光一直很坚定。他说自己很幸运,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兴趣”两个字。他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合伙人相识、并肩走到现在,彼此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优势。“我们都不是科班出生,‘不断学习’,是‘磨染’永葆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学习,是肖遥在受访中一直强调的事情。

当被问及“实力与运气,哪个更重要”的时候,肖遥说:“其实现在中国的制作牛人一抓一大把,我们不算牛,但公司能逆水行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性价比高,所以会有越来越强的公司跟我们合作。这也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公司名字‘Morethan’的由来——‘我们能给到客户的,一定会超出客户想象’。比如只要跟我们合作一次,客户就会发现‘找这家公司性价比真是太高了’!几万块的片子我们能做出十多万的效果,然后可能就有十多万的片子找我们了,十多万的片子我们做出二十多万的效果就有三十多万的片子来找我们,我们总是全力把每一个低阶的项目都做得高阶一些,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品牌的品质与口碑吧。”

止于至善:争创一线城市的视觉文创头部企业

“现在我们接到的基本都是北京、上海一线城市的品质项目,这个行业在北京上海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行现金流不是很好,你知道拍摄嘛,场地什么的总是需要垫资,我们比较幸运,年的时候有贵人觉得这几个小伙子还不错就投了我们一笔钱,让我们在公司运营的时候不至于太艰难,所以运营公司,实力很重要,但关键时刻有贵人相助,也很重要,我个人觉得一半一半吧!”

看上去“潮”、“酷”和性格“自由自在”的肖遥其实在工作的时候其实非常认真严谨,“项目一旦开始,从指缝中流走的就不止是时间成本,还有经济效益和其他成本,所以拍摄过程必须高效。”通常艺人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而之前的准备时间却长达一两个月,往往在艺人抵达之前就必须要按剧本把所有灯光、流程过上几遍,确保万无一失。“挺刺激的,但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认识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的经历,挺好!”

肖遥及他的团队时刻在打造品牌的特色,“作品必须体现差异化,太人云亦云的话就没有价值了。现在不是一个去中心化时代吗?在锦城上学的时候老师已经讲过长尾理论了,说起来比较抽象,现在的情况是有点‘倒二八定律’,不再是20%的内容占据80%的流量,我们现在反而做得更多,你得做80%的内容才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态度,“磨染”总能得到一些好的机会,也是因为客户的满意度高,所以得到了拍摄故宫宣传片的机会。当然在最终的投放中,这个片子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算是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吧!对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肖遥很谦虚,提起为故宫拍摄宣传片并获得了成功,他这样说。

被问及未来会如何发展,是否会尝试电影、电视剧制作,肖遥表示会专注广告领域。“电视剧和电影我也很喜欢,如果未来有实力、有机会,也许会尝试学习和体验,但目前我可能还是比较喜欢广告。”

锦城教育:赐我创业火种,点燃我的梦想

年的肖遥还是个涉世未深的毛头少年郎,那一年,他怀揣着满腔热情与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同样年轻的锦城。“那时的我其实对未来没有概念,我也没想过未来是不是真的会从事传媒行业。我那时就想着学广告应该要求美术功底比较好,关于美术画画我其实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觉得自己不行,所以就选择了隔壁的新闻学专业,说实话那时对新闻专业也不太了解,我对记者这一行不太感兴趣,但我清楚自己比较喜欢有创意的事情,我想如果学新闻,应该会接触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高兴的是我的确在这里碰撞了一些有趣的灵魂,也遇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他的语气藏不住喜悦与高兴:“这是锦城赋予我最好的情感。”

大一上学期结束,肖遥逐渐对自己正在学习的新闻学专业有了基础了解。寒假来临时,他琢磨着是否能留下点什么来迎接年的春节,与专业几个小伙伴一说,大家便一拍即合,决定组建一个“拜年视频拍摄小组”。那时候的他们并没有接触过视频专业课,所以对这个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寒假作业”,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终经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和学长学姐的帮助,他们最终完成了这个作业,这是肖遥生平第一次接触视频剪辑,却在他心中播撒下一颗关于“创意”的火种,那时的他,并未想过十年后的自己会真的与这个行业结缘,但那时的他,已是同学心中的“鬼马少年”“脑洞大王”。“只要萌生了一个想法,就迫不及待想去实现”,肖遥这样形容自己,“我就是那种闲不下来的人,总喜欢挑战自己,给自己‘找事’。”

谈及锦城教育,肖遥觉得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便是“三练三创”实践教育。“锦城对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力方面的培训我觉得很好!”他坦言在校期间也参加过很多次创业大赛,对自己热爱的事情,他就喜欢站在公司负责人的角度把布局、规划、发展想深、想透,“我会在心里和脑子里整理很多遍,有时候睡觉睡不着,琢磨这些东西越琢磨越兴奋!”那时候文传系学生模拟公司(现学生实训平台)发展如火如荼,肖遥也在跟着几个大三的学长在毛建华主任及老师们的指导下创办了文传电视台。“记得招人那时候我还要去面试跟我同级或比我更高年级的学生,当时还挺不好意思的,但也锻炼了我自己的心理素质吧,对我之后创业很有帮助。当年我们确实也是以公司化的模式在运营文传电视台的。”提及创业教育,肖遥侃侃而谈,“锦城的创业教育的确给了我创业的勇气,我大四的时候就很清楚地知道我未来应该不会出去找工作,我想自己干。这个念头的萌生大概就是因为环境的浸泡吧,它的产生就是那么自然。”

在锦城的四年时间里,肖遥似乎总是很忙碌,在专业学习之外,他兼顾着文传电视台的运营,同时还协助当时的文传系团总支书记处理很多视频工作,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他振臂一挥,马上就有三十多号“跟班儿”听他发号施令。“在锦城的学生干部经历,给我非常好的锻炼自己的平台,让我至今难忘的便是我那份满满的成就感。当然要想有成就感,就必然要去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更谈不上成就感。”肖遥这样说道:“记得锦城的文化品牌‘锦城之春’学生文化艺术节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我们文传系每年都会承办百家经典诵读会,记得当时‘百家经典’的系列片子都是我做的,现在回忆起来,那种成就感跟我们现在发布故宫宣传片的成就感是完全对等、可以匹配的!因为那时的我才大二、大三吧,能执导全校大型活动的宣传片,的确非常带劲,自己也觉得自己很牛!也得益于那时候学生工作的经历吧,让我成为一个有责任心、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想尽善尽美去尽可能去做到极致的人。这也是锦城校训‘止于至善’。现在想来,这四个字的确是充满智慧。”

说到在锦城最想感谢的人,肖遥说:“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的辅导员谢璇,我们都喜欢称呼她‘璇姐’,在我心中她也是一个鬼马精灵。在我担任09新闻班班长的时候,璇姐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和帮助,我非常感谢、感恩。在文传专业课的老师中,我对很多老师印象都非常深刻。记得我人生第一次拍摄记录片,是周平老师带着我一起完成的,前前后后大概花费了一个暑期的时间吧,周老师的专业和耐心令我折服;是胡奕灏和苏亚平两位老师所教授的非编课和纪录片课激发了我的兴趣,带我入了这个行业的大门;杨震老师上课时推荐给大家的书单让我到现在还受益匪浅,在我的既有知识体系中注入了一些新的、我从未感受过的生机,《论自由》《国富论》《通向奴役之路》《美国的民主》等等,毕竟广告创作即内容制造,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还有石本秀老师在学生在校期间便尽可能创造机会带大家参与社会实践、参加比赛,刚才提到的‘长尾理论’就是她教我们的,到现在还很受用。当然,提到文传恩师,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毛建华教授,文传的小伙伴都有爱地称呼他‘毛爷爷’、‘潮爷’,在校期间我有很多大胆的想法,是他鼓励我勇敢去尝试、去实践,在毕业面临就业的重要阶段也对我的人生规划给予了非常耐心细致的答疑;还有李静娴老师,在学校每当遇到困难她都热心帮助、耐心解答,毕业多年我们仍保持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总之在锦城,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

“技术型文科人才”“长板理论”培育核心竞争力

成功与实力相伴而生,锦城“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与文传学院的“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定位帮助肖遥在锦城的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长板”与核心竞争力;而经过了锦城的创业实训、学生工作经历,肖遥的非认知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这些成长和增值帮助肖遥在未来事业的发展中,各方面反应力都快于同期实习生,帮助他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和机遇。

“我们新闻专业比较像那种一字性人才,就是每方面都会涉猎,但是如果没有一门硬性技术傍身,就相当于没有了敲门砖,所以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我的锦城同学中,大多都有核心技术在手的,比如我热爱视频制作,有些同学文案很牛,有些就是摄影很棒,有些排版很强……这样的人才出去了便能快速融入供职单位、成为一个T字型人才并迅速扎根。记得我还在北京实习的时候,跟我同期竞争的有北影、中戏的学生,我当时所在的广告制作公司在北京业界其实是非常知名的,但跟我一起竞争的学生很多都眼光比较高,也不太想做事,也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最后老板在十多个人里面单单只给我发了offer,希望我能留下。他甚至问我,到底是四川大学更好还是锦城学院更好?他以为就像北京大学光华学院一样,‘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好一些。”肖遥认为锦城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很好,应该坚持下去,同时要更注重培育学生应用性、个性化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就是锦城近些年所提倡的“长板”培育。

提到锦城学生的优势,肖遥表示:“也许我们在理论基础方面略逊色于其他高校毕业生,但是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感知力、对专业的理解性、应变性是绝对不如我们锦城毕业生的。我们锦城这么多年的创业训练,努力为学生提供这么多的学生工作机会、搭建了这么多平台来帮助锦城学生们在沟通力、协调力、抗压力、受挫力、执行力等各方面都获得更好提升、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点是很难被传统学校所超越的。所以锦城的办学模式其实很活、与社会的契合度很高,就像我现在招人,我也愿意来锦城招自己的学弟学妹。当然,随着时间过去,锦城现在发展也越来越好了,给同学们上课的老师们也有很多业界专家、牛人大咖,所以其实就算比理论,也许也许差距还有,但也不一定‘一定不如别人’,这一点上,我们既要有清醒的认识,也得有‘理论自信’!”肖遥笑称。“我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锦城的老师带给我的,这个习惯让我终身受益。那就是无论工作再忙,我每年还是会坚持看很多书,当年在锦城求学,有一位老师建议我们每年给自己列一个书单,然后努力去完成自己的阅读计划,我便坚持了下来。不知不觉,这个习惯我也已经保持十多年了。十多年来,少说我看的书也有3、多本了吧!阅读的确是个好习惯,尤其能帮助我在烦躁的社会事务中留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时刻去思考,让我脚踏实地、不飘、不浮躁。”

坚定自己,梦想不负有心人!

“坚定自己,梦想从不辜负有心人”,肖遥在采访的最后这样对记者说道:“我大学毕业时并不清楚十年后、二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知道我想做什么,那我就勇敢去做,前怕狼后怕虎、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是干不了事业的,找准目标就勇敢去冲,梦想不会辜负有心人。”时至今日,当他逐渐有了可以收到业界认可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公司品牌,他才对自己说了一句:“感谢自己的坚定吧!你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同时,肖遥也表示:“锦城的发展一日千里,我曾在第一届校友迎春联谊会上回母校追忆青葱时光,看到母校发展这么好,看到锦城校友们发展这么好,我感到由衷高兴!我希望并且相信我们锦城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会陪伴母校一起成长,如果有一天足够强大,我也来为锦城拍个片子!”

最后,他对在校的锦城学弟学妹们留下了几点宝贵建议,“一是认真学习、快乐成长、好好生活,对于未来,早做规划;二是学会读书,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人受益终身;三是发扬“长板”,掌握一门应用型技能,并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四是无论尝试什么,都要坚持,才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文章转自

锦城校友

往期精彩链接

全媒体中心

总编辑:李静娴

副总编辑:沈资源

主任编辑:刘颖

责任编辑:朱涵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zy/8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