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牛腾 >> 牛腾作用 >> 王店王店

王店王店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

大别山南

澴水河畔

有镇名曰王家店

这里钟灵毓秀

这里卧虎藏龙

这里有新石器时代、周代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台子湖遗址

这里是打响中原突围第一枪的地方

从这里

走出了四川省人大副主任黄新初

共和国将军汪晓初

全国人大代表胡五清…

生态王店

敦厚人文

这里的山水等您来!

目录

长按上方   磨山,顾名思义因出产石磨得名。时光倒退三四十年,石磨是乡村常见的生活工具,颜色或红石或青灰石,分大石磨,中石磨,小石磨。大石磨通常是用驴、牛拉磨,有了机械后被淘汰,每个湾里总有一两个闲置的大碾盘,三五个男人端着海碗或蹲或坐在上面吃饭拉家常。中石磨通常是人工推磨,豆腐店里少不了,三两个人推拉木把手,“呵咯、呵咯、呵咯”的声音,低沉、冗长而单调,如一头老黄牛,漫不经心的咀嚼,吐出一圈圈白色的浆液。小磨通常叫手磨,小巧灵便,磨汤圆,打豆浆,想吃就有。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在武汉工作的舅舅找母亲帮忙买一个手磨,说是舅妈生了小孩,想喝石磨豆浆。其时,父亲正开着加工厂,那柴油机带动的钢磨磨面粉,轰隆间,一袋黄灿灿的小麦变成一筐白花花细腻的面粉。为了买手磨,父亲专门找熟人挑了个好石匠,提前预定,随后趁着去王店买柴油带了回来。婆婆抱着手磨,手指在起起伏伏的磨齿间滑过,一个劲地夸磨山的石头就是好,磨山的石匠更是个顶个的能人。婆婆也有个红色手磨,手把光溜溜的,上层的磨沿缺了一个小角,她还是把她当宝贝。婆婆的娘家在磨山附近,手磨是陪嫁品。一年又一年,小石磨转白了她的青丝,也转弯了她的腰身。可婆婆喜欢石磨,说挨饿的时候偷偷用手指在磨槽里抠豆渣,不晓得多好吃,说过年磨炸米粉,几里外都是香的。婆婆眼角的喜悦抻平了皱纹,摇着手磨向我们打迷子:“石山上,石山下,石山腰里飘雪花。”石头,雪花,质地迥异,一个寻常见,一个梦里飞,竟然如此契合。我猜不出谜底。婆婆说,不就是就是这个石磨么?   石磨,磨山的石磨,就这样走入我的内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我想去看看磨山。父亲说,去不得!去磨山的路上要经过蔡家凼子,那里树木森森,坟茔累累,藏着坏人专门捉小孩。等到上了初中,教我数学的余老师竟然来自王店敦厚。余老师书教得好,为人更是宽厚仁爱。学到人杰地灵这个词,我就想应该说的是王店吧。一直到上班后,我买了一辆崭新的红色自行车,于日暮之中骑行在国道,才看到树木稀疏,千疮百孔的磨山,以及那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循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上山,才明白磨山并不只是生产石磨,那满面尘土的石匠伐木,爆破,炸得飞溅的石块乱石横陈,千奇百怪,要变成石材,得观石色,看其形,摸石质,得因势造型,依色取巧,要经过千锤百炼方得如意的物件。村口的碾盘,架桥的条石,自然是天然的巨石,边角余料也不会轻易浪费,石碗、石槽、石凳、石墙,物尽其才,各有所用。   磨山自古出石匠。村里六七十岁的男子,经年累月在石头上敲敲打打。打磨出的石磨遍布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做出的马槽从磨山脚下的火车站远销新疆、内蒙古等畜牧业发达地方。在石匠心里,石头是宝,是一家人的生计来源;在乡亲们心里,石头是生活所需,是过日子的依附品。石头建的房子,因坚实给人安稳;石头做的石磙,碾出金黄的稻谷、麦子;石头做的石臼,打出软糯香甜的糍粑;石头做的石槽,经得住践踏;石板铺出的路,能生生世世走很久……经年累月,一件件石器远离故土,一块块乱石堆积磨山,树砍伐了,山体掏空了,采石场关停了。于是,一个人背着行囊走出村庄,一步三回头,却最终选择了比村庄更舒适的远方;更多的人离开了村庄,“哒哒”的脚步声在山间回响。京广线、国道,贯穿南北的交通把他们带到广州、北京甚至更远的远方。省道、乡道,村村通公路越来越宽,石头被水泥裹挟,土路被沥青淹没,那些远行的乡邻,何尝不是被喧嚣的生活、城市的灯火裹挟魅惑,而淡忘回家路?没有人居住的石头房子木梁腐烂,屋顶塌了,室内家具破败,院里荒草丛生,半截石墙挺立着,牵牛花攀爬吐蕊,鸟儿虫儿“唧唧啾啾”。石头房子里的笑声不再,石头墙下的私语成了回忆。绕着村走一圈,碾盘风化断裂,石磙没了踪影,石磨弃之无用,石槽被老墙压碎,石井飘着青苔,石板路难寻故人。   远离了,农耕时代的石器。只是,无论走到哪里,故园里的点点滴滴依然在梦里,无论吃到何等山珍海味,故乡石磨推压出来的乡味却依旧唇齿留香。以石为魂留住乡愁   说起来,王店也是我的故乡。我出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户籍属于王店区厉店片。母亲曾把我送给安陆大合山的表姨,后觉舍不得又要回来了。大人们本来喜欢哄小孩,说是捡来的娃。父亲怕我信以为真,常常一遍又一遍考我,记不记得你出生在哪里?他自己每月都要去王店,用扁担挑回化肥、种子、农药,加工厂的配件、柴油机油等。王店屡屡被提起,湾里也有个本家姑爷在王店台子湖中学当校长,把几个大哥大姐带去就读。我所知道的学校都是以所在乡、村命名,比如四何小学、厉店中学,而台子湖光听校名就有诗情画意,更别说还是本地响当当的重点学校,所以暗地里羡慕了多少回。多年以后,我亲临东倚磨山,西临澴水的台子湖中学,除了感叹终于得见,也惊叹于丽山秀水之中的书声琅琅。朋友说,这个高出地面5米,占地40余亩的土台子下面埋藏着大量的陶器,西侧的湖是筑台取土留下的,台子湖由此得名。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台子湖向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虽然,在年改为王店初中,但是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秉承了磨山的厚重之本。此地湖光山色,堪比桃源,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年10月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把台子湖列入了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40年,磨山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几何时,乡村戏台锣鼓喧天,乡村电影人山人海,也仿佛是不很久远,老街上的舞厅劲歌激荡,台球桌排成行,溜冰场笑语欢唱,可又在不经意间,京广线上的王店站台取消,国道车来车往,走出去的年轻人不再以磨山为家,他们不是石匠,做农民工的手要么操作精密的电子产品,要么做建筑工人,自然不像父辈的手粗粝皴裂,布满厚茧和伤痕。他们在城里安家,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哪里会看到磨山裸露着,敞着伤痕累累的胸怀,等待游子的归来,祈盼亲人的抚慰。   是乡村振兴,让磨山枯木逢春。在全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关口,王店镇和磨山村两级领导寻求省村镇建设协会的帮助,一条围绕石头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浮现出来。石头是磨山村的特色,以石为魂,留住乡愁,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让他们找回精神的原乡,既美了乡村,绿了家园,又美了心灵,解了乡愁,何乐而不为?年10月,磨山村获省美丽乡村示范点授牌。村里发动会石匠手艺的村民,利用废弃石料建设美丽家园。修缮石径曲巷和旧屋,建村史馆、民俗馆、农耕用具展示馆……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以及老树新芽的抢救性挖掘,摸得着的实物、文物,看得见的文字、图片,原汁原味地还原了乡间生活场景。有着四个自然湾,人常住人口的磨山村一年一个样,变成了石头大观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村。年,磨山村被评为第二届乡贤论坛年度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十大美丽乡村”之一。

作者:张丽,湖北孝昌人,湖北省作协会员,澴川读书会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小说选刊》《北京文学》等报刊,获孝感市首届槐荫文艺奖等奖项。

秋天,去春水塘的乡愁里行走

文/邹建玲

一辆车,三五友,在这略带炎热的初秋,一路阳光,抵达王店磨山。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多少流行的背包客,熙熙攘攘去云南,看洱海碧波荡漾,去上海,执手十里洋场旧时光。而我,独独迷恋我们孝昌传说中的“磨山八景”(即南华寺、春水塘、天子坟、玉皇阁、一里三座庙、十八磙子桥、打儿窝、千口堰),一直心心念念那里的石头、旧居、老树及一衣带水的春水塘,趁阳光正好,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相邀去磨山转一转,一往情深深几许?磨山山水磨山秋,我想,大抵是这个丰盈的秋天,馈赠给我们的诗和远方。

小车在国道上奔驰。秋高气爽,视线里偶尔闪过几棵桂花树,散发的香气,大老远在空气中漫过来,丝丝缕缕入鼻,沾衣,再点点滴滴牵绊人欣欣然的心情。一路向北,拐弯,我们一行来到一色赭色石墙的王店磨山村委会,宽阔的大操场,肃然又大气,屋里陈列各色书籍,摆放整齐的书桌,井然有序的文化墙,连角角落落,都溢满了书卷气,乍一看我还以为进了图书馆。临窗极目四望,远山,蓝天,青砖黛瓦,满畈稻谷黄,牧放的牛,和一畦畦花生地,我看到广袤的田野上,一派秋收的喜悦和悠然自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脑海里迸出马致远的这首小令,那个潦倒一生的词人,一骑瘦马立西风,能把秋思写得这么落拓,风流有致,想必在秋天,那一怀湿漉漉的乡愁,终因漂泊而无处安放吧。

走近春水塘,一样的小桥流水,古树枯藤,十里长亭连短亭,我雀跃的心,全然没老马先生郁郁的忧伤。看,那大地上的石磨、石亭、石碑,那仙姑洞,连心桥,生态广场,那古色古香的磨山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石艺博物馆。最是那一潭幽蓝幽蓝的春水塘,清澈澈的水,不仅临水照花人,还映照着蓝天上的白云,水中成群结队的锦鲤,花团锦簇,游来游去,一眼望过去,碧波荡漾,鱼在水中,云也在水中……秋天的春水塘,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美得像一幅画,空灵,曼妙,惬意的让人忘记了悲喜,有风,在栾树和栾树间的空隙,丝丝绵绵,若有若无,轻轻拂过路边的格桑花,娇俏俏的向我们点头致意。

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几个悄悄临近塘边,生怕惊扰了那山,那水,和那悠悠的云,看金灿灿的锦鲤,自由自在游在水中,一会戏水,一会戏云。它们游它们的,我们看我们的,一群鱼儿跳跃着无尽秋色,一湖秋水蕴含着无边风月。自古文人骚客,每逢秋风日暮起乡愁,我沉醉在这些动静相宜的山水画里,亦是折柳绕塘走,乡愁步步生,那些关于春水塘的传说,那些忽然想起的往事越千年,那些故乡陇上三五成群扯花生摘棉花的儿时小伙伴……像旧时光的碎屑,随一湖秋水荡漾而来,任思绪如何游离,一样走不出心中对故乡深深浅浅的眷念。“春水塘”,谁念西风独自凉?掬一捧水,掬一捧乡愁,春水塘由来已久,说是磨山采石匠千锤万凿出深山,一凿凿到龙王口,从龙口里喷薄而出的水,成就这一方池塘,水永远冬暖夏凉,从不枯竭。想来若逢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来年的春天,春风十里的春水塘,一定又是别有一番春的韵味。

稍事歇息,拢一拢纷繁的思绪,我们继续前行。沿一路石子镶嵌石磨的石路,且走且停,穿花扶柳后,是一溜石刻的纪念墙,红彤彤的毛体,大写着“中原突围第一枪”,赫赫然,呈现一部磨山的光荣史,以英雄碑的方式,战斗的姿势,沉默,又昂扬,亘古不变见证着王店历史的辉煌。面前一片片山坡,被深深浅浅的绿树包围,走在广场的石径上,我被深深浅浅的绿色包围,安安静静,感受着来自四面的秋之静美,听得见自己咚咚的心跳,万千感慨,竟说不出一句话来,许久许久,才收回恋恋不舍的目光,心路所及历历皆是,磨山滔滔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一年又一年的沧海桑田。

再走,至磨山樊家湾,这小小的村庄,居然是一个遍布石刻的村庄。石屋,石巷,石阶,石器,我惊艳于磨山石艺博物馆馆藏的石艺,一切皆以磨山原生态山石,就地取材精雕细刻的物件,叫人爱不释手。磨山的石头,属于砂岩的一种,妙就妙在居然有白砂岩、黄砂岩和朱砂岩之分,经磨山历代能工巧匠们,餐风露宿,熬过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夜打磨出来后,五彩斑斓,不是玉,胜似玉,成为首屈一指石艺一绝。樊家湾还留存几条古朴的石巷,从墙到地,一色石砌,有个极好听的名字“金银巷”,巷子深处几处破败的石屋,极尽珍贵,年久失修,长满了荒草,恍惚间,也长满了我记忆里天真的童年。我晕乎乎像一个少小离家的游子,经年归来在湾里游走,一畈山花,半壁石巷,几只家养的鸡鸭,以及斑驳的石巷里,疏疏横斜的数株山竹……向左走,向右走,小小樊家湾,我是陌生的,我也是熟悉的,我在这样的左走右走中,感受满满故园的欣喜,又莫名涌起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东坡先生说:心若安处是吾乡。王店磨山,有山,有水,有花事,有农事,亦有战事,这里的乡土气息简朴,浓重,热烈,又昂扬向上,保留着完好的农村原始特色,又延伸无尽的田园风光。在这里,我们放飞心情,偷得浮生半日闲,尽情和一池水低眉,与一朵花絮语,为一座老屋潸然感动,成了最天真烂漫的人。乡愁是什么?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在这头,他在那头。磨山的乡愁,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安居乐业,是荷锄晚归的父老乡亲,是袅袅炊烟下的小村庄,山野的小花、过年的习俗、还有那旧旧的老瓦罐,正煨的土鸡汤……九月磨山,桂花香了,稻谷黄了,乡愁浓了,秋风起,吹皱了春水塘的水,只为等你。

(图为磨山石匠艺人上山采石)

碧云天,黄叶地,爬一片山,渐一番水,磨山一行,心已醺醺,情归故里

作者简介:

文字来源:邹建玲

图片:李培源邹建玲

磨山赋

文/邓柏池

鞭山塞海,神留此山。灵通寰宇,磨入塞关。犹如苍龙,气吞中原。东牵长脉,西挽澴川。熊绎隐居,蒙谷弃官。香火千里,渡引众仙。八景点睛,可阅竹简。风云落笔,不输三山。平汉作证,日冦野蛮。颠沛流离,痛失家园。党建五师,与敌奋战。保国安民,挥戈八年。突围一役,动地惊天。三载浴血,始换新颜。黄雀知恩,饮水思源。基因不朽,代代相传。察古观今,再谱新篇。内修人文,外筑蓝田。鲲鹏有梦,志存高远。何惧筚路,力压群峦。

作者:邓柏池,男,一九六九年九月生,王店镇工会副主席、林业站长,系中华诗词论坛会员,湖北诗词学会会员、孝感诗词学会会员、孝昌诗词学会会员,王店镇诗词学会会长,有诗作三千余首。

张瓒故里行

文/澴西人也

戊戌季春,日丽风和。从小河溪顺着京汉古驿道一路往北,行车十几分钟,到达王店镇响堂村。张家响堂东湾是响堂村的一个自然湾,东面山坡上,矗立着一座新修的仿古牌楼。上方镌刻“张瓒故里”四个正楷大字,背面是“张家响堂”字样。

张家响堂分为后湾、东湾和西湾,同姓同宗,均坐落在一片丘陵岗地之上。在西湾,碰到负责修建牌楼的张季清老弟,与他攀谈起来。牌楼于年7月建成。东湾是南牌楼,宽26米,高12米。还有一座北牌楼,位于后湾北一公里处,略大于南牌楼。北牌楼左侧石碑上,镌刻着张瓒的生平事迹。南北牌楼之间由一条米的黑色公路相联接,称之为“张瓒大道”。两项工程总投资万元,由张瓒后裔张焕红兄弟俩出资修建。张焕红是县政协委员,在外搞建筑干得风生水起,牢记祖训,反哺乡亲。前些年还为每个湾修了一口当家塘。

我是张家响堂的老女婿。早在70年代,就到东湾坦子山看过张瓒墓。那时只知道他是明朝的一个大官,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因“农业学大寨”之故,山上树木稀疏,黄土坡也开荒种了小麦。被打碎的石人石马半掩半露,一片狼藉;两座坟茔躺在那里有些孤独。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稀疏的麦地被人踩踏出一条不太显眼的小路,坟茔旁还有些香火残留物。

退休以后,爱上了孝昌本土文化,我便有意识地搜集张瓒的有关资料。年6月,我和朱仲先先生冒着大雨,专程探访了张瓒墓。坦子山已是青松蓊郁,进去都很困难。左边张瓉墓前立着一块青石墓碑,碑文为“大明赠都察院右副都都御史张公之墓。”右边是张瓉母亲墓,墓碑稍小。碑文为“大明朝赠淑人张公之母墓”。墓地坐西朝东,三面环山,面向一片开阔的田野。正所谓“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宝地!两通御赐墓碑历经五百余年竟保存完好,颇具历史沧桑感!

张都堂之所以被当地人敬重和怀念,是因为他替家乡父老免赋税,谋福祉。在孝昌,“张都堂、免麦粮”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少年时代的张瓒就有一个美好愿望——“我要是当了官,给湾里每人一个大发粑吃。”张瓒当了大官后,时刻惦记着乡亲们。当知道孝感夏秋连旱小麦绝收、广大农民生活无着时,他煞费苦心地想了个锦囊妙计,让皇帝无意间念出“孝感免麦粮”的五字玉言。这一念便覆水难收,张瓒乘机跪倒在地高呼:“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老百姓得了实惠,无不称道张瓒的好处。敦厚一带有俚语说“变了驴子,白了肚皮”,但张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情真,其意笃。一时间,“张都堂、免麦粮”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难怪响堂人要为他竖碑立传,真应了那句老话——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张家响堂三个自然湾位于一片地势较高的山丘岗地,古称敦厚会三山村,水源条件很差。十年九旱,只能靠天收。一年到头,村民们总为填饱肚子而操心,常常过着坛中粒粒清可数,野菜和水煮的苦日子;就连田埂上的草皮也被快断炊的村民刨得溜溜光。

改革开放以后,张家响堂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张小松为代表的一批读书人十年寒窗艰难玉成,走上了各种工作岗位。以张焕红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业者走南闯北奋力拼搏,成为企业家和经商大户。他们秉承老祖宗张瓒的初衷,敦厚为人,不忘故里。年牌楼落成时,身在全国各地的张家响堂人赶回老家齐聚一堂,为家乡建设增砖添瓦,共谋发展。村两委班子遵照新一届镇党委、镇政府关于“生态王店、敦厚人文”的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攻坚。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南引国渠,北修水库,西平土地,东栽花树。农业年年大丰收,村容一天一个样。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村美了。装修讲究的农家小楼参差错落,掩映在花树丛中。张瓒大道宽阔平坦,车来人往。红叶石兰、桂花香樟等行道树排列齐整,生机盎然。我家小舅和许多农户进城购置了房产,农忙住乡下,农闲住城里。西湾的张海东大爷说:“过去张都堂只给农民免了一年的公粮,现在政府不仅公粮全免,还发粮食补贴,发养老金。我们餐餐吃大米干饭白面发粑,喝点小酒。日子过得蛮滋润”!

看到张瓒故里风景如画,看到响堂百姓岁月如歌,让我想起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那句暖心窝子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张瓒故里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去磨山,看石头的前世今生

文/耀哥

这世界,有人爱山,有人爱水,也有人爱花,更爱美人如花,我独钟情于磨山的石头。

久居小城的人们,常常被城市的水泥森林和快节奏的焦虑裹挟的时候,荒芜的心情,压抑的无处可逃,于是乡村,抑或梦里家园,成了我们最愉悦的精神栖息地。那么,说走就走,挑个日子,去王店磨山,看山,看水,看漫山遍野的石头,放飞心情,尽享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湖北孝昌的王店,小小的一个乡镇,素以磨山出名,磨山不高,名气不小,虽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但也是华中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我中原军区官兵,冲过平汉铁路,打破国民党封锁的第一枪,就是在王店磨山打响的。

磨山有山有水,盛产石头,磨山之石属于黄沙岩,是软中带硬,是打制石槽、石磨、石碾的上佳品。磨山人就地取材,因石头富含矿物质,喂马能使马儿精神倍增,因此被部队骑兵团指定采购,马槽远销内蒙古名气大增。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候,用磨山石打造的猪槽,走进千家万户,石磨、石碾更是农村每个村湾抢购的产品。有奇石,就诞生无数石匠,百匠之祖的鲁班,发明的工具何其多,磨山石匠师傅依葫芦画瓢,集日月之精华,一番番敲锤撮打,制作出很多实用又美观的石器。不仅仅是制作石器,磨山人尤将石刻发扬光大,在磨山周边的村湾,许多人砌房子,将磨山石雕琢成门楣、围栏立柱,刻上梅兰竹菊的图案,紫气东来、前程似锦、万象更新、幸福家园等字样,带给主人吉祥与祝福。时代不同,雕刻的字也不同,如:幸福乐园、万古长青、前途辉煌、阳光普照、鼓足干劲、大干快上、科学种田……有的横梁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磨山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有风骨。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磨山代有石匠出,一山奇石,滋养一代代能工巧匠,不计其数,磨山名匠樊月东,更是首屈一指,获得非遗物质文化传人。经他之手雕刻的十二生肖、花鸟虫兽更是栩栩如生,作品基本不外卖,都是别人订购产品。磨山村精心打造的石艺文化馆,收藏着磨山不同时代的不同石刻物,这些工艺品在农村已多年不见,更何况城里长大的人,乍一见这些纯手工石刻,着实稀罕着,爱不释手,每年来自全国各地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纷纷竖起大拇指。

山清,水秀,石奇,磨山更有一奇处“打儿窝”。相传当年磨山南华寺香火旺盛,每年的三月三善男信女都来抢烧头香,有求必应。一对河南无子嗣夫妻来此求子,因烧香人多挤不上前,在庙里伤心痛哭,后被观音菩萨点化,来到磨山南的“打儿窝”,投掷石块,三投皆中,后生三子。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打儿窝成了十里八乡善男信女求子的地方,据说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许愿,才能把石头丢进打儿窝,通过菩萨的考验,想生儿子就生儿子,想生姑娘就生姑娘,特别是膝下无子的,只要是将石头丢进打儿窝,怀孕生子只需时间静等,十分灵验。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留传下来的是人文,是历史,是韵味,是一代代的口碑相传。

古人讲究山灵水秀,山是水的床,水是山的魂,有山才能灵,有水才有秀。磨山不仅有山,更有水,磨山匠人一代一代在山上取石,一层一层挖掘,不知不觉挖通了地下河床,挖通了海底龙宫,一汪汪的泉水喷出,久而久之形成一塘清泉,那地方深不见底,里面的水冬暖夏凉,聪明的磨山人,取了极为好听的名字“春水塘”。自从有了春水塘,塘里的水从没有干过,也没有人知道春水塘到底有多深。春水塘其实水面不大,却风光迤逦,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清水粼粼,如丝绸般滑过,鱼儿水中游,水映青山,白云留影,春来秋至,引无数游客来此拍照留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磨山以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敦厚勤劳善良的磨山人。曾经的磨山人,“薄田,丑妻,破棉袄,”不得不靠从山上取石打造成商品,养活全家。时代发展到今天,磨山人意识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一代代的磨山匠人,早已不再上山取石,而是封山育林,还一个健康绿色的磨山,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娴熟的技艺,将一块块笨重的石头,精雕细琢,敲进了艺术的殿堂,当年畅销的产品,渐渐走进了磨山博物馆,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乡村生活有多好?磨山石头有多美?趁时光正好,呼朋唤友,来磨山,置身于群山怀抱,想象着你也坐拥几亩薄田,一处农舍,三五桂树,一二宝宝,再加一群鸡鸭,一条黄狗,石山,石屋,石桌,石椅,石槽,蓝天白云,山秀石奇,小桥流水,真叫一个美……

作者简介:

耀哥:本名陈耀春,一个在诗词学会、读书会、摄影学会、跑协……卧底的专业演员,一个什么都想搞却又什么都搞不好的人。

走在高岗上

文/小梅朵儿

Walk

past

Gaogang

在王店镇东部有个美丽的村子叫高岗村。

小时候每次回老家都要从这个村子旁边经过,我总会多看几眼,充满好奇,为什么这个村子从外面看过去如此整齐,所有的房子都是磨山石打地基,半人高的地方开始青砖到顶,灰色的布瓦上都有飞檐,看起来又结实又美丽。

离开家乡后很多年没有再回去,上周有幸作为网友代表,参加县“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参观团,拿到举办方发的活动方案,看到有高岗村,不禁满怀期待。再度来到高岗村,这次可是有“导游”跟随解说,我仔细的参观了整个村子,不由感叹,这个村子比我记忆中的还要美丽!

走近村子北面的林荫道,迎面耸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一面刻着“高岗欢迎您”五个大字,另一面刻着高岗村悠久的文化历史。从碑文中我才了解到,原来高岗村胡姓始祖竟是舜的后裔,后人因避战乱迁徙至此,历代先人人才辈出、崇文尚武,以儒家思想作为家教内容,倡导子女后辈克己复礼,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传承传统美德。石碑前方有一面弧形的文化墙,排列展示的是收集整理的磨山石刻门楣,每块尺寸一样,内容各异,时代特色浓郁,如“走大寨路”、“大干快上”、“忆苦思甜”、“戒骄戒躁”。我数了下,共有四十五块,呈五行九列排列。在墙左边,有二十块新刻的石碑,记载着高岗的新篇章,如:孝感市首届最美乡村、全省美丽乡村试点村等历年高岗村获得的荣誉,当然高岗村的荣誉远远不止这二十块石碑了。墙外面绘有精美的农耕文化图,围绕在这个小小广场周围种满了鲜花,有专人打理。

村子里有一条笔直的路连接进村林荫道,路旁种满各种树木、花草。从七十年代中期,高岗村就开始进行房屋改革试点了,所有的房子从那时就有规划的建设,村里卫生厕所、污水处理比目前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厕所革命”提前了至少十五年,村里不仅没有污水、垃圾,连柴草也没有随意堆放。村里房屋的布局都按照统一规范建造,道路齐整,独具匠心的是,每座房子大门上都有磨山石刻的门楣,看起来又端庄又大气;临路房屋墙面绘制了精美的墙体画,既有教育意义,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村前池塘边修建了一个小小的花园,月季、大理菊开得正热闹,小花园中八角亭里是我县诗人和书法家的诗词书画作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坐在亭子中间就可以看到整个村子的情况了。春天小花园里各种花儿竞相开放,香气四溢,路过那里都陶醉了;夏天路旁的大树撑起她大大的伞,走在村子里也是凉风习习,不觉得热的。夏天荷花和浮萍铺满池塘,鱼儿在荷叶下面悠闲的游来游去,偶尔一条调皮的跳出水面透透气;秋天村子边稻谷金灿灿的,和果树的清新混杂在一起,让人心旷神怡,湛蓝天空和白云一起倒映在池塘里,让人分不清是荷花装点了天空还是白云陪伴了残荷;冬天如果下场雪,厚厚的雪轻轻的盖在屋顶,就像母亲为她的孩子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三三两两的鸡在路边觅食,小狗撒着欢。

村子东南面修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边有一个很大的舞台和广场,周围设置了供村民休息的长凳,三五成群的群众坐在一起休憩,聊天,广场除了召开群众大会,还可以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高岗村的文艺表演队在县里多次获奖。年10月央视7频道在高岗村拍了个“文化大院的笑声”专题片,展现了高岗的广场舞、鼓书、快板等民间文化,因此还吸引到亚洲包容性研讨班到高岗村考察。

走进中心,走廊的文化墙也布置得赏心悦目。一楼是群众服务大厅和办公室;二楼里间是图书阅览室,铁皮柜子里整齐分类陈列着各类书籍,宽大的桌子干净整洁;外间是会议室,全国人大代表高岗村书记胡五清正在给村民们上课,讲的是《垃圾分类》知识。听村民说,他们经常开展这样的讲座,有时是胡书记讲,有时扶贫队员讲,有时请专家来讲还有时候请村里的先进模范讲,内容丰富又实用。

通过大讲堂,村民素质得到提高,言行举止益发文明,邻里、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在路上的时候就听到同行朋友夸奖这个村民风淳朴,他介绍说:“年初,几位外地同学慕名要去高岗村参观,请我作陪,转了半天舍不得走,大家提议找个农家吃个真正的农家饭,于是去和池塘边的一户人家商量,没想到村民十分热情的答应了,并且表示不收钱,我们过意不去执意要给,于是给了二百块,村民拗不过最后只收了一百块,弄了满满一桌子菜。”高岗,不仅村美丽,村民更美!难怪走在村子里都觉得如沐春风呢!

离开高岗村的时候,同行诸人久久回望林荫道那头的村子,长枪短炮还一直不停的拍着,生怕错过哪个精彩的角落。余部长感慨说:“孝昌的村庄要是都像高岗村,那比苏杭的乡村还要美!”

遇见桃花源

文/三水鱼人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王店镇一个叫巴石的小村庄。对于巴石这个颇有些诗意的名字,大伙很是好奇,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身学生装束的小诗摩挲着手中的单反,兴奋地说,“哇,这里面一定有一个相当相当美丽的传说吧。”

  到巴石下了车,眼前是林立的村居,窄窄的街巷,我们却不知村部究竟在什么位置。村里很是静谧,不见人走动,想必村民们此时正在田里劳作吧。只有一位老人坐在门前,正微闭着双眼晒太阳。老人的嘴唇稍稍张开,漾出丝丝笑意,兴许是梦到了什么开心的事。小诗弯下腰,小声向老人打听去村部的路以及巴石名称的由来。老人仰起头,眯缝着眼,一脸迷糊,“巴石巴石,这名称不好吗,我们祖祖辈辈都这么叫的呀!”

  村部这里却是相当热闹,大红的舞台已然搭起,一个个红色盛装的演员正在台上彩排节目。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迎上前来和我们握手寒暄。今晚的节目是华科大送文化下乡晚会,此时太阳还明晃晃地在天上值守着。小朱说,“时间还早,不如我们去田间看看吧。”同行的两个电视台的记者立马赞同,“对对对,正好我们也想多拍点美丽乡村的素材。”

  乡路依然狭窄,也有些颠簸,大伙却兴致高昂,在车厢内谈笑风生。车窗外是另一番景象,绿色是大地此刻唯一的基调。无边的秧苗汇聚成海洋,在微风中窃窃私语私,在原野上奔涌澎湃,在阳光下神采奕奕。

  车拐了个弯,进入一条林木环绕的小路,在一辆标注有“华科大”字样的大巴后面停了下来。原来华科参加活动的学子已经先我们一步,到达了这里。眼前是一个不大的院落,三两排房子,几只小狗百无聊赖地在小院里遛达。随行的村主任介绍说这是养殖基地。这个院落实在是太袖珍了,和我以往所见的动辄几十排禽舍的养殖基地不可同日而语。我不觉有些失望。正遐思间,却听背后欢声雷动。转身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袤的草地,红色黑色灰色黄色的鸡穿行在草丛中,让原野变得色彩斑斓妩媚动人。虽然大学生们在草地上雀跃高歌,闹出不小的动静,却丝毫影响不了这些自由行走的家鸡。因为常年在草丛里穿行,它们的羽毛被磨损的很是浅短。不像圈养的家鸡那样有一身修长的羽毛可以炫耀。它们体型健硕,色泽光艳,精气神远胜那些成天龟缩在鸡舍,活着的意义就是等死的饲料喂养的鸡。

  “这么多鸡,散养在外面,不怕被偷吗?”我好奇地问村主任。村主任瞪大了眼睛,定定地看着我,“怎么会,怎么会,我们这里没有小偷,不可能的,我们从来不担心这个!”

  下一站是参观大红桃基地。这里的桃树不是很高大,甚至可以说是纤细柔弱。不到一人高的树身,比大拇指粗不了多少的枝丫,却也硕果累累,挂满了红艳艳的鲜桃。一个看起来红光满面的中年人来回走动着,放开嗓门吆喝着,“桃子你们随便吃,别客气,反正是树上长的,多的是。你们来了,就是我的客人,一定要尝一尝我们大红袍桃的口味。”一个女生摘了一小方便袋鲜桃,掏出一百块钱,递给桃园的主人。园主脸胀的通红,好像受了莫大的侮辱,口里说着什么,极力推让着。女生不由分说,将钱塞进桃园老板的手中,飞也似地跑开了。

  我突然有了这样的联想:

  桃园——桃源!

  巴石——巴适!(四川话:舒适、安逸、畅快的意思。)

  再回巴石村,已是黄昏时分,空气中弥漫着锅巴粥的香味。这略显生疏的味道,不管不顾地闯入我的体内,一次一次撞击我尘封已久的记忆。想起有些久远的梦想:老来回家,种一点小菜,养几只小鸡,晨间在原野漫步,闲时和老友聊天下棋,这一切是何等的逍遥。

  我想回家了

作者:三水鱼人,花园南宋家湾人。湖北省作协会员,澴川读书会会员。

不想往回滑

教你一招哦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zy/6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