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www.zykyhs.com/
凡能消除痰涎,制止或减轻咳嗽和气喘的方药,叫做化痰平喘药,或化痰止咳平喘方。
在使用本方药治疗咳嗽、痰多、气喘等病情时,必须找出发病原因,根据不同病情,适当配合其他药物,或采用其他方剂治疗。如因感受风寒引起的,就应当配合发散风寒的药物,或用辛温解表的方剂治疗;如果由于风热引起的,应配合发散风热的药物,或用辛凉解表的方剂治疗;如为劳伤引起的咳喘,应配合补养方药;如果由于痰结引起的咳嗽,首先运用化痰方药治疗。
由于咳喘的表现不同,治疗原则也不一样,如喘急宜平,气逆咳嗽宜降。燥咳宜润,热咳宜清。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化痰止咳平喘方药的不同性味,将本类方药分为止咳平喘方药、化痰降气方药、润肺化痰止咳方药、清肺化痰止咳方药四类。
(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1.止咳平喘药。本类药物药物多辛苦,因辛能宣肺气于上,苦能降肺气于下,所以多用于因肺气升降失常而引起的咳喘。
桔 梗
苦桔梗、白桔梗。
本品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因根茎结实而梗直故名。根入药。
去外层粗皮,晒干生用。
苦、辛、平,入肺、胃经。为载药上升之主药,还可疏散风邪阻塞肺气而引起的咳喘。
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咳喘以及咽喉肿痛、祛痰排脓等。
①桔梗配贝母、葶苈子、板蓝根、甘草、蜜、童便(清肺散),治肺热咳喘。②配杏仁、苏叶、陈皮等(杏苏散),用于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③配桑叶、菊花、杏仁等(桑菊饮),用于治外感风热,咳嗽痰多。④与板蓝根、连翘等配合,用于咽喉肿痛。⑤与鱼腥草、冬瓜子等配合,用于治肺痈、咳嗽喘急、鼻脓腥臭。
马、牛15~45g,猪、羊6~12g。
①含桔梗皂甙、植物甾醇、糖类、脂肪油。②本品有显著的祛痰作用,其祛痰的途径一是促进气管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二是刺激气管、咽喉黏膜,将积滞于气管的痰液咳出。③对急性肺脓疡有一定的疗效。④桔梗皂甙不可注射给药,因为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口服在消化道被水解则无溶血作用。
杏 仁
苦杏仁、甜杏仁。
本品为蔷薇科杏树果实的种仁,味苦叫苦杏仁,味甜叫甜杏仁。
生用、炒用或捣碎用,也可用沸水泡,剥去皮尖用。
苦,平。有小毒。入肺、大肠经。为止咳化痰平喘常用之药;也能润燥滑肠。
苦杏仁,苦平,偏化有形之痰,多用于外感咳喘;甜杏仁,甘平,偏化无形之痰,多用于劳伤咳喘。
苦杏仁,治暴病咳喘。甜杏仁,治久病咳喘。对大便秘结,也可配合使用。
①杏仁配麻黄、石膏、甘草(麻杏石甘汤),用于治肺热咳嗽。②配桑叶、贝母、沙参(桑杏汤),用于治燥热咳嗽。③与火麻仁、当归、生地黄、枳壳等配合,用于治肠燥便秘。
马、牛15~30g,猪、羊3~12g。
①含苦杏仁甙、脂肪油、各种游离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此外尚含有苦杏仁酶、苦杏仁甙酶等。②苦杏仁甙经酶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因氢氰酸能麻痹咳嗽中枢而镇咳,能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平静而定喘。过量可引起组织窒息,导致死亡。③甜杏仁含杏仁甙少,含脂肪油多,润肺滑肠的作用较好,故适用老龄、体衰患畜的咳喘、便秘。
款冬花
冬花。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因款有到之意,虽到严冬仍然照常开花故名。花蕾供药用。
原药生用或蜜炙用。
辛,甘,温。入肺经。能温中散寒,为化久病痰浊阻塞肺气而引起的咳嗽气喘之药。
久病、老龄或劳伤咳嗽,无论寒热皆可应用。
桔梗、冬花都治寒热咳喘,而桔梗多用于外感寒热咳喘,祛痰于外;冬花多用于劳伤寒热咳喘,化痰于内。
①款冬花配贝母、桑白皮、杏仁、知母、五味子等(款冬花散),用于肺热暴咳。②与麻黄、桂枝、桑白皮、苏子、制南星等配合,用于治风寒咳嗽。③与紫菀等配合,用于治劳伤咳嗽。④与桔梗、薏苡仁等配合,用于治肺痈。
马、牛15~45g,猪、羊5~12g。
①含款冬二醇、挥发油、鞣质等。②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但镇咳效力较祛痰作用显著,这种作用与含少量皂甙有关。③有消炎和利尿作用。④有兴奋呼吸及升压作用。
马兜铃
马斗铃、斗铃。
本品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因藤附在木上,果实悬垂,状如马头之铃故名。果实供药用。根为青木香,也可入药。
去净茎叶,生用或蜜炙用。
苦,辛,微寒。入肺、大肠经。为宣肺气散风热之药。
肺热咳嗽。
①马兜铃与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杏仁等配合,用于肺热咳喘、肺气上逆。②配阿胶、牛蒡子、杏仁、炙甘草等(补肺阿胶汤),用于治阴虚咳喘、久咳无力。③单独外用熏洗,治肛门肿胀。
马、牛15~30g,猪、羊3~12g。
①主要成分为挥发油以及马兜铃碱、木兰碱、马兜铃酸等。②本品不含皂甙,其祛痰效果不明显。③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④青木香有降压、行气、止痛、消肿的作用。⑤马兜铃酸具有抗癌、抗感染、增强吞噬细胞活性的作用。
白 果
银杏。
本品为银杏科落叶乔木,因果核色白故名,又因形小如杏也称银杏。成熟的种子供药用。
去壳,剥去黄色的种皮,打碎生用或煨用。
甘,苦,涩,平,有小毒。入肺经。为收敛肺气定虚喘之药。
久病或肺虚引起的咳喘及尿频尿浊证。
麻黄、白果都能治喘,麻黄治由风寒外束,肺气不宣的肺实喘。白果所治的喘是由肺虚引起,肺气不降的肺虚喘。
①白果与麻黄、杏仁、苏子、黄芩等配合,用于治肺虚咳喘。②与车前子、白茅根、淡竹叶等配合,用于治尿频尿浊。
马、牛15~45g,猪、羊6~12g。
本品有小毒宜熟用,不宜多服。
①种子含少量氰甙及脂肪油、赤霉素、蛋白质等。②白果中毒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抽搐等神经症状,严重时可致呼吸麻痹死亡。③体外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旋复花
金沸草、金钱花。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花入药。
原药生用或蜜炙用。
咸,温。入肺、胃、大肠经。为将肺、胃之气兼化湿之药。
咳嗽气喘,胃气上逆等症。
凡花皆轻,偏于升浮而宣散,唯旋复花味咸性温,偏于降气而化寒痰。
①旋复花配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大枣、炙甘草等(旋复代赭石汤),用于治胃气上逆、消化不良,痰浊内阻、翻胃呕吐。②与桔梗、桑白皮、半夏、瓜蒌、苏子等配合,用于气逆不降、痰多咳喘。③与野菊花等同用,捣碎敷患处,用于疮痈肿毒。
马、牛15~45g,猪、羊6~12g。
①含黄酮甙类化合物、菊糖等。②全草叫金沸草,作用与花基本相同。③所有黄酮甙平喘及利尿作用较弱。
蛤 蚧
蛤蟹。
本品为爬虫类,雄为蛤,雌为蚧,二者相合,叫蛤蚧。干燥尸体入药。
去头足,研末生用。
咸,温。入肺、肾经。为温肾纳气定喘的主药;还可壮阳益精。
肾虚不能纳气作喘,阳痿,不孕等症。
①本品生四足而尾长,形如壁虎,雌雄相依,故用时必须雌雄同用。根据经验,蛤蚧尾纳气平喘力量较强。②肾不纳气作喘,有肾阴不足和肾阳不足之分,如肾阴不足不能纳气作喘,证见阴虚内热、脉数、舌绛等。不宜使用,应用时宜配合甘寒滋阴之品;如肾阳虚不能纳气作喘,则表现阳虚外寒、脉迟、苔白等,即可应用本品。③呼吸空气为肺的功能,但空气的吸入和下降,是靠肾的摄纳,如肾虚无力纳气,即可发生气喘,对于此种气喘,就要用温补肾气之法予以治疗,而蛤蚧就是温肾纳气之专药。
马、牛1~2对。
①含动物淀粉、蛋白质、脂肪。②有滋补和强壮作用,能补肺肾,治虚喘。
前 胡
嫩前胡、北前胡、信前胡。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嫩的力大。产于北方河南信阳者佳,根入药。
水浸透切片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苦,辛,寒。入肺、脾经。为散外感风热咳嗽之药,也可清肺化痰。
风热咳嗽的初期或喉中痰多者。
①柴胡、前胡皆治外感风热之药,但柴胡性升,多用于风热咳嗽,肺气不宣。②桔梗、黄芩、前胡都是治咳喘之药,而桔梗所治之咳喘,主要为外感风寒、风热所引起;前胡所治咳喘,主要为风热或肺热兼痰所引起,而黄芩主要用于肺热咳喘。
①前胡与薄荷、牛蒡子、桔梗等配合,用于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②与贝母、知母、桑白皮、杏仁等配合,用于治肺热壅塞、痰多气喘。
马、牛15~45g,猪、羊6~12g。
恶皂荚,畏藜芦。
①主要成分为前胡甙、挥发油、鞣酸、甘露醇等。②本品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且祛痰效力与桔梗相似而作用时间持久。③前胡甙元有抗菌作用。
百 部
百条根,野天门冬。
本品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块根供药用。
洗净泡透,切片晒干生用、炒用或蜜炙用。
苦,甘,温,有小毒。入肺经。为温肺止咳兼杀虫之药。
风寒咳喘,虫积腹痛,疥癣,并杀灭蝇、虱等。
①百部、天门冬虽属一类而功效不同,如百部苦甘微温不糙燥,性善下行,为温肺止咳兼杀虫之品;天门冬性寒,为养肺阴治热咳之药。②本品多用于久咳不止的患畜。
①百部与紫菀、贝母、款冬花等配合,用于治肺虚咳喘、新久咳嗽。②单用内服可驱蛔虫、蛲虫,用于治虫积腹痛。③水煎外涂或洗,用于皮肤疥癣、畜禽体虱。
马、牛15~30g,猪、羊6~12g。
①含生物碱、如百部碱等。②本品之生物碱能减低呼吸中枢神经的兴奋而有镇咳作用。③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为对蛲虫、猪蛔虫、蚤等都有显著的杀灭作用。④百部碱等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
曼陀罗
洋金花、曼陀罗花。
本品是茄科一年生草本,叶花供药用。
切碎生用。
辛,温,有毒。入肺经。为定喘止咳,祛风止痛之药;还有麻醉之功用。
呼吸喘急,风湿脾痛,手术麻醉等。
①单用,或与桑白皮、桔梗等配合,用于治久咳喘急。②曼陀罗的花、叶及种子止痛作用都强,与其他祛风湿药或活血祛淤药配合
马、牛6~15g;猪、羊1~2g。
表证未解者忌用;肺热实咳者慎用;准确掌握剂量,以免中毒。
①含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②对支气管及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③洋金花总碱注射液对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有良好效果。④本品剧毒,宜注意应用。
2.化痰降气药。本类药物性多属温,所以多用于寒痰、湿痰引起的咳喘。
半 夏
守田、地文。
本品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因生于当夏之半故名。地下块根入药。
半夏因炮制不同名称各异。如未经炮制的称生半夏,用清水炮制叫法半夏,经日晒夜露为仙半夏,用姜汁制为姜半夏,半夏加诸药制成的曲为半夏曲。
辛,温,有毒。入脾、胃经。为化肺寒湿之痰兼胃降逆止呕的主药。
寒湿咳嗽或兼呕吐或痰湿停滞脾胃引起的食滞不化等。
①半夏配陈皮、茯苓、甘草(二陈汤),用于治湿痰咳喘。②配升麻、防风、枯矾等(半夏散),用于马肺寒吐沫。③与生姜等配合,用于湿邪所致翻胃呕吐。④与黄连、竹茹等配合,用于胃热呕吐。
马、牛15~45g,猪、羊3~9g。
半夏有毒,内附须经炮制。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①含生物碱、挥发油、脂肪油、植物甾醇等。②本品对咳嗽、呕吐中枢均有抑制作用,故可用以镇咳、止呕。③据试验无明显的祛痰作用。④煎剂对猫实验性咳嗽有止咳作用。⑤煎剂对狗有止吐作用
天南星
南星。
本品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因多生于南方,形如星故名。块根入药。
生用,胆汁制用,姜制用,炮用。
苦,辛,温,有毒。入肺、肝、脾经。走窜力强,为去风痰阻塞肺气,致使肺气不降之药。
风痰咳嗽,中风口紧,口眼歪斜,四肢抽搐以及破伤风等。
生南星即天南星,味苦辛而性温,为开泄肺气治风痰之主药;胆南星是将天南星为末,放在缸内入牛胆汁加工制成,使辛温变为寒凉,专长开宜热痰、去其峻烈而伤阴之弊;制南星是以姜同南星一起蒸煮,以牵制南星之毒性;炮南星已去南星之烈性。
①天南星配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等(导痰汤),用于治湿痰壅滞、风痰上逆。②配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玉真散),用于破伤风、癫痫、抽搐。③单用研末撒布或调敷患处,用于痈疽肿痛。
马、牛15~45g,猪、羊3~9g。
南星温燥有毒,阴虚忌用,孕畜忌用。生品内服慎用。
①含生物碱、皂甙、苯甲酸、淀粉等。②含皂甙有较好的祛痰和抗惊厥作用。③据动物试验,其煎剂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能延长巴比妥纳的镇静时间。④小鼠腹腔注射煎剂有明显的止痛作用。⑤鲜天南星水提取液对小鼠肿瘤有抑制作用。
紫 菀
紫菀花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因其根紫而软菀故名。根茎入药。
洗净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苦,辛,温。入肺经。为温化寒痰,治久病痰涎壅肺而发生的咳喘;由于本品温而不热,所以也可用于肺热咳喘。
劳伤咳喘,鼻流脓血等症。
①本品温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故可独用、多用。②冬花、紫菀都是久病寒热咳喘通用之药。而冬花辛甘温,偏于开泄而入气分;紫菀苦而温,偏于下降而入血分。因此寒稍重的咳喘,宜用冬花;热稍重的咳喘且鼻流脓血,宜用紫菀。
①紫菀与贝母、沙参、款冬花等配合,用于劳伤咳喘。②配苏子、杏仁、五味子、麦冬等(滋阴定喘散),用于治痰湿咳喘、肺气上逆。
马、牛15~45g,猪、羊6~12g。
阴虚肺热者不宜用。
①主要成分为紫苑皂甙、紫苑酮、栎精。②本品含皂甙,故有祛痰镇咳作用,但镇咳作用较差,祛痰效果较好。其祛痰效力与天南星相似。③本品和款冬花的作用基本相似,二者配合治疗慢性咳喘效果更好。④根据实验,紫菀的溶血作用极强。⑤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紫苏子
苏子、黑苏子。
本品为唇形科草本紫苏之籽实。种子入药。
生用或炒用。
辛,温。入肺、大肠经。为降肺气化寒痰,润肠通便之药。
呼吸喘急,咳嗽痰多;肠燥便秘等。
苏子、复花皆为降肺气化寒痰之药,而苏子辛温偏于降肺气,化肺中因寒湿之痰而引起的咳喘;复花咸温,偏于降胃气化胃中寒湿而引起的胃气上逆。
①紫苏子配前胡、陈皮、半夏、肉桂、厚朴、当归、生姜、炙甘草(苏子降气汤),用于治咳嗽痰多。②与火麻仁、瓜蒌仁等配合,用于治肠燥便秘。
马、牛15~45g,猪、羊6~12g。
①含挥发油。②苏子有两种,一种为紫苏子,另一种为白苏子,药用以紫苏子为好,如无紫苏子,可用白苏子代,但效力较小。
枯 矾
本品为明矾经火炼而成,明矾为坚硬之结晶快,经炼后即成软质的海绵状。
研成粉末用。
酸,寒。入肺、脾经。为收敛肺气,涩肠止泻的主药;还有燥湿之功。
劳伤流鼻,肺虚咳喘,久泻不止,口舌生疮,阴道及直肠脱出等症。
枯矾配白芨、煅龙骨、五味子、黄芩、知母、川贝母、紫菀、秦艽、天冬、葶苈子、滑石、甘草(白芨枯矾散),治劳伤肺气,鼻流白脓。
马、牛15~45g,猪、羊6~12g。
①含硫酸钾铝。②明矾、枯矾皆为一物,枯矾收敛入燥的作用较好,明矾杀虫、解毒作用较强。③枯矾和蛋白化合成难溶于水的蛋白化合物,故可用于局部止血。
3.润肺化痰止咳药:本类药物多为甘寒滋阴之品,所以适用于因燥咳伤津或阴虚津亏而引起的咳喘。
贝 母
浙贝母、大贝母、尖贝母、土贝母。
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产在浙江的叫浙贝,贝形较大,又叫大贝;产在四川的叫川贝,贝形小而尖,又叫尖贝;各地出产的为土贝。块根入药。
洗净晒干用。
苦,甘,寒。入肺经。川贝甘寒,为滋肺阴,偏治久咳痰少。浙贝苦寒,为清肺化痰,偏治暴咳痰多。还有消疮痈之功。
外寒风热,暴咳痰多,用浙贝;劳伤咳嗽,久咳痰少,用川贝。
①杏仁、贝母都为止咳平喘之药,而杏仁主为定喘,贝母主为止咳,如咳喘同时出现,二者可同时使用。②半夏、贝母均为化痰之药,但半夏性温而燥,功能燥湿化痰,偏治脾湿不能化导凝结之痰;而贝母甘寒入肺,功能清热化痰,偏治肺热灼津之痰。故前者多用于脾胃寒湿而引起的胃呆不纳,后者多用于肺经热痰而发生的咳嗽气喘。③天南星、半夏、贝母都为治痰之药,但半夏味辛能守,用于治疗脾胃寒湿之痰;贝母味甘性寒,治肺经之热痰;南星味辛不守,开窜力强,故多用于风痰所引起的口眼歪斜,中风口紧以及破伤风等症。
①贝母配荆芥、防风、紫苑、冬花、陈皮、茯苓、半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荊防散),治风寒咳嗽。②与沙参、天门冬、麦冬等配合,用于肺虚久咳、痰热咳嗽。③与蒲公英、天花粉、连翘、鱼腥草等配合,用于治乳痈及疮痈肿毒。
马、牛15~30g,猪、羊3~9g。
不宜与乌头类药同用。
①含生物碱,其中主要为贝母碱等。②有类似阿托品的作用,能扩张肺支气管平滑肌,有平喘作用。③有抑制副交感神经,弛缓支气管,减少分泌的作用,故可用于镇咳祛痰。此外,还有散大瞳孔,降低血压之功,其散瞳作用比阿托品持久。
天花粉
花粉、瓜蒌根、括蒌根。
本品是瓜蒌的根,剥去外皮干燥后入药。
浸润切片生用。
甘,酸,寒。入肺、胃、大肠经。为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的主药;也能止咳、排脓。
肺热灼津而引起的咳喘以及口渴喜饮,胃肠燥热,乳痈、疮肿等。
芦根、天花粉皆为生津之品,但芦根清热力大,天花粉生津力强,内热津亏,二者同用。
马、牛15~45g,猪、羊6~12g。
①主要成分为淀粉及皂甙。②临床上主要用以清热解毒,润肺生津。
瓜 蒌
括蒌仁、瓜蒌皮、全瓜蒌。
本品为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干燥的瓜蒌、瓜蒌仁、瓜蒌皮入药。瓜蒌的子仁为瓜蒌仁,外面的皮为瓜蒌皮,皮子同用为全瓜蒌,根为天花粉。
全瓜蒌捣碎生用,瓜蒌仁炒用或生用。
甘,寒。入肺、胃、大肠经。清化热痰,润肠通便;也能消痈散结。
肺热咳嗽,大便燥结以及乳痈肿毒等。
瓜蒌仁、瓜蒌皮、全瓜蒌、瓜蒌根都为一物,而瓜蒌皮偏清化热痰而润肺止咳;瓜蒌仁偏于润肠通便;全瓜蒌既化热痰又通大便;瓜蒌根偏于生津润肺。
①瓜蒌配花粉、贝母、当归、乳香、没药、甘草、酒(瓜蒌散),治乳痈肿痛。②与贝母、知母、杏仁、桔梗等配合,用于治肺热痰痈咳嗽。③与麻仁、郁李仁、枳壳等配合,用于治肠燥粪干。
马、牛15~45g;猪、羊6~15g。
脾虚泄泻者忌用。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①籽仁含多量脂肪油和致泻物质,故多用于大便燥结。②瓜蒌皮含皂甙,故有镇咳祛痰作用。③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天门冬
天冬。
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块根入药。
浸泡,切片或剥去心用。
甘,苦,寒。入肺、肾经。为养肺阴的主药。
阴虚咳喘,热病伤津,口渴,燥结等。
咳嗽初起肺有郁火而津未伤时,不宜早用,否则反留邪于内。
马、牛15~45g,猪、羊6~15g。
①含天门冬酰胺、β-谷甾醇等。②对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③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对便泻患畜不宜使用。
麦门冬
麦冬、寸冬、阶前草
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因寒冬不凋,块根似麦故名。块根入药。
打碎用,抽心用,或生用。
甘,苦,寒。入心、肺、胃经。为养肺胃阴之主药;还可生津止渴,下乳通络。
劳伤咳嗽,阴虚发热,口舌干燥,缺乳等。
①肺阴虚或肺胃阴虚,都表现舌光无苔,舌质红绛,所不同的,肺阴虚口不太干,肺胃阴虚则口干舌燥。②天门冬、麦门冬虽都为养阴之药,而天门冬油脂厚,滋阴力大,可用于肺阴虚;麦门冬油脂薄,生津力大,为补阴而不粘腻之药,故多用于肺胃阴虚。总之,天门冬、麦门冬必须在阴虚时方可应用。
麦冬配桑叶、枇杷叶、石膏、阿胶、杏仁、党参、甘草、胡麻仁(清燥救肺汤),治燥热化火暗耗肺阴而发生的干咳无痰,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或大便燥结。
马、牛15~45g,猪、羊6~15g。
①含黏液质、多量葡萄糖、维生素A类物质等。②对葡萄糖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③临床上尚有催乳及滋养之功用。
百 合
胡百合、苦百合。
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以干燥地下肉质鳞茎供药用。
洗净用开水煮蒸取出晒干,或烘干。
甘,寒。入心、肺经。为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主药。
肺热咳嗽,阴虚津亏,劳伤咳喘,神昏不安等症。
百合有苦甜二种,野生者形小质坚,味苦而烈,主治肺火引起之燥咳;栽植者鳞片肥厚,味甘而淡,主治肺虚不足之劳伤咳嗽。
马、牛24~60g,猪、羊15~24g。
①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少量生物碱。②有清热、润燥、镇静的作用,多用于干咳、久咳及热咳津亏。
4.清肺化痰止咳药:本类药物性多寒凉,多用于因肺热而引起的咳喘。
桑白皮
桑皮、双皮。
本品为桑科桑树之根皮,入药用其根部白色内皮故名。
去除黄色表皮,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甘,寒。入肺、脾经。为清化肺火灼津为痰而发生咳喘的主药。还有利水消肿之功用。
肺火咳嗽或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
肺主皮毛,肺为水上之源,肺热阻塞肺气不降,水道就不能通调而发生皮肤水肿,而桑白皮既能清降肺气,又能以皮达皮而治水肿。
①桑白皮配杏仁、知母、金银花、连翘、桔梗、黄芩等(清肺止咳散),用于治肺火咳喘和牛、马痰多咳急。②配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五皮饮),用于水肿腹胀、尿少。
马、牛15~60g,猪、羊6~12g。
肺虚无火及风寒咳嗽者忌用。
①主要成分为皂甙及还原糖等。②动物实验有显著的降压和利尿作用。
枇杷叶
无忧扇。
本品为蔷薇科常绿乔木,枇杷树之叶。
去毛用,生用或蜜炙用。
苦,凉。入肺、胃经。专清肺热而降肺气的主药。
肺热咳喘等症。
①桑白皮、枇杷叶都为清肺止咳之药,而桑白皮甘寒,治肺火咳嗽;枇杷叶苦平,治肺热咳嗽,即前者热重,后者热轻。②本品味苦质轻,故可清降肺气而化热痰。凡风热燥火引起的咳喘,用之皆有显著效果。但对外感风寒咳喘则非所宜。③本品毛入肺,反令其咳,故皆去毛。
①枇杷叶配金银花、连翘、桑白皮、黄芩、杏仁、贝母、半夏、茯苓、陈皮、生草、蜂蜜(双花清肺散),治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②枇杷叶与黄连、沙参、桑白皮等配合,用于治肺热咳喘。与麦冬、石膏等配合,用于治胃热呕逆。
马、牛30~90g,猪、羊15~30g。
①含皂甙、黄酮甙、酚类、有机酸等。②含皂甙有祛痰镇咳作用,对慢性支气管炎,久咳不止者有效。
沙 参
南沙参、北沙参、银条参。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色白产于沙地,久服益气有参之功故名。南沙参质轻中空又名空沙参,北沙参色白质坚又称银条参。根入药。
生用或炒用。
甘,寒。入肺经。为养肺胃阴、生津液的主药。
肺热咳嗽,劳伤咳嗽,脾胃虚弱等症。
沙参有南北之分,南沙参偏于宣肺气而化痰,主治肺热咳嗽;北沙参偏于养肺胃而益气,治劳伤咳嗽,久咳不止,脾胃虚弱。
沙参配麦冬、芍药、丹皮、贝母、甜杏仁、陈皮、茯苓、半夏、甘草、蜂蜜(沙参散),治劳伤咳嗽,久咳不止。
马、牛15~60g,猪、羊6~15g。
肺寒咳嗽忌用,反藜芦。
①南沙参含皂甙、北沙参含生物碱。②有祛痰作用,但效果较紫菀、天南星差。③实验证明,北沙参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并认为其醇浸物的解热作用更强。④南沙参祛痰作用较强,北沙参滋阴作用较大。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简表
img18
(二)化痰止咳平喘方
1.止咳平喘方。
止咳散(出《医学心悟》)
荆芥24g、白前24g、桔梗24g、紫苑30g、百部24g、陈皮21g、甘草15g。
共为末,开水冲调,马一次灌服,或水煎内服。
宣肺下气,止咳化痰,兼解表邪。
外感咳嗽。
风寒外袭,肺外被侵,肺气不宣,气逆痰升,故见流鼻咳嗽。方中荆芥疏风解表;白前、桔梗宣肺祛邪;紫苑、百部温肺化痰,润肺止咳;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本方不寒不燥,故对新久咳嗽,均可加减运用。若暑热伤肺,或兼有里热口渴,烦躁尿赤者,加栀子、黄芪、花粉,以清其热。但阴虚肺燥之劳伤咳嗽,则非所宜。
三子平喘汤
紫苏子30g白芥子30g莱菔子炒60g
分别用纱布袋包,水煎而不可太过,马一次投服。
顺气降逆,化痰消食。
咳嗽气喘,痰鸣流鼻,胃呆纳少。
此为治痰阻肺胃之气,不能下降,致上逆而生咳喘之方。方中紫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散肺寒以祛痰;莱菔子消食化痰并降肺胃之气以定喘,合用则痰化食消,止咳平喘。临疹时,根据病情加减使用。
本方皆化痰消食,顺气降逆之药,不宜用于外感咳嗽及痰热阻肺之咳喘症。
麻杏石甘汤(出《伤寒论》)
麻黄30g、杏仁30g、生石膏~g、甘草24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辛凉疏泄,宣肺定喘。
肺热喘急,高热不退,咽喉肿痛。
本方所主疾病是由外感热邪所致。故方中以麻黄之辛温,宣散肺气;石膏之大寒,清泻肺热,肺气散,肺热清,则喘可自止;更以杏仁降肺气而润肺定咳;甘草和肺气而安中。诸药相合,为辛凉疏泄,清热定喘之剂,这种宣、清、降、和的治法,确能促使肺气调和,喘急缓解。
定喘汤
白果45g、麻黄30g、黄芩30g、桑白皮45g、苏子24g、款冬花24g、杏仁30g、法半夏24g、甘草15g。
共为细末,以生姜6g为引,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清降肺气,化痰定喘。
劳伤及外感风寒内蕴痰热的咳喘。
本方主证为劳伤过度热痰内闭而引起的久咳气喘,故方中以白果收敛肺气而定喘;麻黄宣散肺气而定喘;黄芩、桑白皮清肺化痰而定喘;苏子、冬花、杏仁、半夏降气化痰而定喘;更以甘草一味使收而不过涩,宣而不致过散,清而不致过凉,降而不致过下。这种收、宣、清、降之法,可使肺气调和,喘急平息。凡在劳伤咳喘的初期,选用本方常能收到效果。
荊防散(经验方)
贝母30g、荆芥30g、防风30g、紫苑30g、冬花24g、陈皮30g,茯苓30g、半夏24g、杏仁30g、甘草15g、生姜15g、大枣15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
疏风解表,外感风寒。
本方为治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方中荆芥、防风疏散风寒;紫苑、冬花温化湿寒,化痰止咳;更以(陈皮、茯苓、半夏)化痰浊;杏仁、贝母、甘草止咳嗽。诸药相合,如为外感初起,风寒初伤肺卫而证见精神沉郁,被毛逆立,鼻寒耳冷,咳嗽连声,口色淡红湿润,舌苔薄白,脉象迟细,用之才能合拍。
2.化痰降气方。
苏子降气汤
苏子21g、制半夏24g、前胡24g、陈皮21g、肉桂15g、厚朴21g、当归24g、炙甘草15g、生姜21g。
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马一次灌服。
温化寒痰,降气定喘。
咳嗽气喘,痰涎壅盛,喉内痰鸣。
本方所治为痰涎壅盛,咳喘痰鸣之症,故方中以苏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厚朴降气化痰;桂肉补肾阳以纳气而定喘;当归养血润燥,和厚朴以和气血,生姜降逆和胃,炙甘草缓中。合为降气化痰、温肺平喘之剂。
清金化痰汤(出《统旨方》)
黄芩30g、山栀30g、麦冬24g、桑白皮30g、贝母21g、瓜蒌仁30g、知母24g、茯苓30g、橘红24g、甘草15g。
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肺热咳喘表现发热,气喘,口干渴饮,鼻流粘涕或浓痰腥臭,胸痛,二便秘结等。
黄芩、山栀清泻肺热;桑白皮泻肺平喘;贝母、知母、瓜蒌仁化热痰而止咳;茯苓、橘红、甘草健脾和胃。和而为清肺化痰之剂,兼顾脾胃。
3.润肺化痰止咳方。
补肺阿胶汤
阿胶麸炒30g、马兜铃24g、牛蒡子炒24g、杏仁24g、甘草15g、山药30g(带糯米)。
水煎,马一次灌服。也可为末服用。
养阴补肺,宣肺止咳。
肺虚火盛,津液受灼,以致呛咳气喘,咽喉燥痛等。
方中阿胶养阴补肺,马兜铃清热化痰止咳,牛蒡子宣肺化痰,杏仁下气定喘,山药、甘草培土生金。和而具有养阴补肺,宣肺止咳之效。
养阴清肺汤
生地黄60g、麦冬24g、玄参30g、白芍30g、牡丹皮24g、浙贝母24g、薄荷15g、甘草15g。
水煎或为末,马一次投服。
滋阴清肺解毒。
劳伤咳嗽,肺阴亏伤,虚火上炎,熏灼咽喉而慢性疼痛,食欲大减,口干舌燥,呼吸有声,似喘非喘,发热或不发热。用治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
方中生地、麦冬、玄参、白芍滋阴生津;丹皮凉血解毒,行淤止痛;贝母润肺化痰止咳;薄荷宣肺达表;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具有养阴、清肺、润燥止咳之功。
体虚加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则去白芍加连翘;燥则加天门冬、茯苓。
沙参麦冬汤(出《温病条辨》)
生地30g、熟地24g、玄参21g、麦冬24g、当归24g、白芍30g、百合24g、桔梗24g、贝母18g、甘草15g。
共为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服。
宣肺养胃,生津润燥。
温热病,燥伤肺胃阴津,证见口干舌燥,渴饮,或发热,干咳少痰。
方中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玉竹、花粉生津解渴。生扁豆、生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配以桑叶,轻宣燥热。合用具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本方主证为燥伤肺胃阴津所致。津胃伤则口干舌燥,肺津伤则干咳不已。故以本方清养肺胃,清宣燥热,而得缓解。
百合固金汤(出《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
生地30g、熟地24g、玄参21g、麦冬24g、当归24g、白芍30g、百合24g、桔梗24g、贝母18g、甘草15g。
共为末,候温,马一次服。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肺虚热喘(小喘)证。表现口干舌燥,入晚咳重,久咳不止,气喘喘粗,劳则喘重,易于汗出,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此为肺、肾两亏,虚火上炎。
方为二地、玄参滋阴清热;百合、麦冬润燥肺生津;当归、白芍养血平肝;桔梗、贝母清肺化痰;甘草协调诸药。合而使阴液充足,虚火自清,痰化热退,咳嗽自止。
沙参散
沙参45g、麦冬30g、芍药45g、丹皮24g、贝母30g、甜杏仁30g、陈皮24g、茯苓30g、半夏24g、甘草21g、蜂蜜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牛一次灌服。
养阴清热,化痰止咳。
劳伤咳嗽,久咳不止。
本方为治劳伤已久,肺虚咳嗽的方剂。因肺虚化热,故以沙参、麦冬养肺阴生津液,芍药、丹皮清肺热敛肺气,二者配合既润肺清热,又养阴生津;但因肺虚生热化饮为痰,故以二陈汤(陈皮、茯苓、半夏)化痰浊,贝母、杏仁止咳嗽。诸药相合,如见畜体羸弱,毛焦肷吊,咳嗽声低,口色淡红,舌绛无苔。脉象迟细之症,即可应用。
白芨枯矾散(经验方)
枯矾30g、白芨30g、煅龙骨30g、五味子30g、黄芩30g、知母30g、川贝母30g、紫菀24g、秦艽30g、天冬24g、葶苈子24g、滑石24g、甘草18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
敛肺养阴,清肺化痰。
劳伤肺气,鼻流白脓。
本方以白芨、枯矾、龙骨、五味子收敛肺气、滋补肺阴;二母、黄芩清泻肺火止咳止痰;更以紫菀、秦艽、天冬助养肺阴;葶苈子、滑石助泻肺火;独取甘草一味使收而不涩,清而不凉,实为调和诸药之品。数药相合,为敛肺养阴,清肺化痰之剂。凡见此证,投之每获良效。
4.清肺化痰止咳方。
清肺散(出《元亨疗马集》)
桔梗30g、贝母30g、板蓝根60g、甜葶苈30g、生草24g。
共为细末,蜂蜜g为引,开水冲,候温灌服或煎汤灌服。马一次量。
清热解表,化痰平喘。
肺热咳嗽,非时恶喘。
本方为治非时恶喘之方。方中桔梗疏散肺气治咳喘,但因肺热;薄荷疏风热;杏仁止咳平喘;枳壳、桔梗、甘草宽胸化痰。合为清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剂。
清燥救肺汤(出《医门法律》)
桑叶24g、琵琶叶30g、生石膏~g、阿胶30g、麦冬24g、杏仁30g、党参30g、甘草15g、胡麻仁60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清肺润燥。止咳化痰。
燥邪伤肺,干咳无痰,苔白而燥,口红,脉数。
本方主证能够为外感燥邪伤于肺气,故方中以桑叶清肺燥,琵琶叶、石膏泻肺火;因燥热过盛,暗伤津液;党参、甘草、胡麻仁补脾生津液(即培土生金之法)。上药相合,凡对燥热伤肺而引起的咳喘,及时投之,颇为适合。
双花清肺散(经验方)
琵琶叶30g、金银花30g、连翘30g、桑白皮30g、黄芩30g、杏仁30g、贝母30g、半夏24g、茯苓24g、陈皮24g、生甘草21g、蜂蜜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牛一次灌服。
清散风热,止咳化痰。
外感风热所致的肺热咳嗽。
本方所主为肺经被外感热邪所伤而发生的咳嗽,因此,治疗本病,首先用银花、连翘清散外感风热,使风热散,则病无由以生;次以桑白皮、琵琶叶、黄芩、生甘草清肺热降肺气,使热清则咳自止;但因肺热灼津可化为痰,故合以二陈汤(陈皮、茯苓、半夏)化痰浊,蜂蜜润肺燥;虽风热已散,肺热已清,痰浊已化,肺燥已润,但咳嗽尚未止,故以贝母、杏仁止咳嗽。凡见体表发热,口色红燥,干咳连声之证,即可应用。
黄芩泻肺汤(出《张氏医通》)
黄芩30g、山栀30g、连翘30g、薄荷21g、杏仁30g、枳壳24g、桔梗21g、甘草15g。
共为末,开水一次冲服。
清肺宁嗽,止咳化痰。
风热犯肺,由表入里。表现发热口渴,咳嗽连声,气促喘粗,鼻流粘涕,粪干尿短,口色鲜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
方中黄芩、山栀、连翘清肺热;薄荷疏风热;杏仁止咳平喘;枳壳、桔梗、甘草宽胸化痰。合为清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