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农具,你见过几样

何如屠龙之技?

早先在农村,若不会扶犁打耙,会被讥笑为“逊角”,现在想来应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思。作为农民,会使用农具,如同文人舞墨,军士弄枪一般。

农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一般可分为:耕地整地工具、灌溉工具、收获工具、加工工具、运输工具、播种工具、中耕除草工具等。伴随城市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千百年来的农具不可避免地已经或正在被遗忘乃至淘汰,但留在我们心中的记忆却是深刻。

当工业文明渗透了城乡的每个角落,当商业经济大潮席卷了生活的每个细节,也许一台老风车、一个石磨、一把锄头,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昔日乡野的温情。

1、犁

犁,翻土用的农具,有许多种。在其下方装上一块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主要用牛或人力牵引。

2、耙

耙,碎土、平地用的农具,其用处是把耕过的地里的大土块弄碎弄平。客家人的耙主要用于平整水田,一般由牛来牵引。为农家必备的主要大件农具之一。

3、钉耙

木制长柄,一端有铁齿、木齿或竹齿,用来平整土地或松土等。有四齿耙、二齿耙之分。

4、辘轴

辘轴作用于犁耙过后平整水田。它是一个木制的长框中间装着六齿长条滚筒转轴,两端钉上铁环拴上牛拖藤(绳),像犁耙一样用牛轭系在牛脖子上,拉着在水田里哗啦啦的滚动向前,驶(驱)牛的人这时叫打辘轴(江西话叫打滚子),人要站到辘轴的木框上以增加重量,用于压平水田里凸出水面的田泥,“享受”着被牛拉不用走的感觉。

不过,打辘轴的人实际上比驶犁耙的人还辛苦,它的要求更高,牛和人都要体格健壮,一般的牛拉不了,一般的人上不去、站不稳,都吃不消。

5、龙骨车

龙骨车是木制水车,它主要用于抗旱。龙骨车又分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

它的水槽中,有一长串木制叶片以脊椎状木榫连接,因似龙骨,故名。再绕车头与车尾两木齿转轮成环戽水。

脚踏水车要配以脚手架,一般是两人扶立架上,用脚连连踩踏车头转轮齿上的木墩,车头转轮滚动,中间木齿轮牵动龙骨,节节叶片将水压入水槽并带上车头流出。脚踏水车多用于较平坦的盆地和塅田。

6、手摇水车

手摇水车只在车头装上摇把,较小较轻,撤装简便,多用于梯田和山垄田。

7、筒车

由木质车轴支架、藤轮箍、篾织叶片等组成。大的直径有十几米,小的也有三至五米,直立于河溪旁用石筑起的隘上。

受从上游流来的速度极快水的冲击而转动,其形状如一只巨大双层车轮,由轴心安插并排轴条,向外辐射,轮缘装叶板,以利水流冲推,并等距离斜挂长方形水斗或竹筒。当引水沟的水流冲动车轮叶时,水斗也同时注进水,车轮转动,将一斗斗水提升至顶高,然后倾入水槽,汇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渠流,昼夜不停地灌溉农田。有的大水车,能够灌溉三四百亩农田,如果四五辆组合在一起连用,还可灌溉上千亩良田。

8、粪箕

粪箕,竹制而成,主要用来装盛肥料、担载稻草和蔬菜等。可大可小,随人而定,两个粪箕用一根扁担横着即可挑在肩上,是传统农家不可缺少之工具,至今仍在使用。

9、打谷机

脱粒机的一种,稻谷种植农户必备的农具之一,用途是把成熟了的稻谷与稻草分离。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人力(脚踏)滚动上面装满了铁齿的轴轮使其高速运转,使谷粒从稻穗上脱落。现在很多山区已经改进技术使用机器(小型内燃机、电动机等)作为动力。

10、打谷桶

又叫禾桶。是打谷机发明之前的主要脱粒工具,现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在使用。一个木制的圆形或椭圆形大桶,高约一米多点,正前方开个20-30公分的缺口,缺口桶内斜靠一个梯子样的格栅,房桶边上围上一张竹篾织成的谷围。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木制的大桶,使用人力双手紧握成熟的稻子下端用劲摔打谷桶内壁,达到脱粒效果,脱粒后的稻谷落在桶内。其优点是简单,便于搬动,适合山区小块梯田使用。

11、石磨

农家用来打豆壳、磨豆浆、磨米浆。通常是由两个圆石盘做成: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称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部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槽内。

12、砻

由硬木结合老竹片制成的磨齿和竹蔑编织的漏斗等组成。砻出来的笼糠和糙米,要用风车人工分离,笼糠带回家当柴火烧,也可备作它用,糙米经过米筛过筛,筛出米和少许谷头。至今仍有一些山区居民使用其为谷物去皮制作甜酒。

13、风车

这其实是一种利用风力将稻谷与秕壳、稻草等杂物进行分离的粗加工农具。风车外形就像一台轿子,下面有四条粗粗的腿支撑着整架风车,两边有四根突出的抬手,为了方便搬运。

风车是利用齿轮与齿轮啮合转动鼓风的机械原理,将稻谷、米、黄豆等籽粒的杂物吹净的器物。风车由风箱、上漏斗、风扇、下出口等部件组成,车身为圆鼓形的大风道箱,里面装着六片风叶的风轮,风道箱顶是大漏斗,漏斗下是一块可以活动的阀门,倒进粮食前需把阀门关上,以免粮食直接漏下来。手摇风扇轮的曲柄,风扇转动产生风流,风就是从风道箱源源不断地从尾部吹出。脱粒的谷物从漏斗中徐徐漏入风箱中,质地较轻的杂物从风车尾部吹出。颗粒饱满的谷粒米粒自然地像一道帘子降下来,而最近一个出口落出的是饱满圆实的籽粒,后一个出口落下的是不够饱满的籽粒。

14、石碓

碓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竖装上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舂掉下面石臼(我们叫碓涵)中糙米的皮(或捣碎石臼中的米等)。简单的碓只是一个石臼,使用方法根据加工的对象来决定,干的要加工成粉碎状的就用捣、舂的办法,鲜的去皮的(如芋头、木薯等)就用脚或其他工具杵捣。

15、水碓

在那时可是农村最现代化的设备了,它是集合水力、水车、转动、夯砸、石臼等原理设计的粮食加工设备。水碓房是一座盖瓦的两层木板楼房,大约每秒一个立方的水从水圳引向水碓房的楼板底下,连续冲击一个“巨大”的木制水轮,使之转动产生动力,然后通过齿轮带动另一根竖立的转轴连接楼面的磨,使之转动把谷子磨成笼糠(谷壳)和糙米。

16、箩   

箩,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或用来淘米、洗菜等。制作精细,形状多以圆底方口的为主,为传统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

17、簸箕   

簸箕,竹篾编制而成,圆形,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密集无缝,主要用来清选粮食,把粮食放在簸箕内上下颠动,可扬去糠秕等杂物。也用来晾晒食品等。

18、米筛   

米筛,篾条或藤条编制而成,圆形,类似簸箕,不同的是有许多细密的小孔,其用处也是清选粮食,通过来回摇动,把细碎的东西从小孔里漏下去,粗的成块的留在上面,如筛米筛面等。也有用铁丝编成的筛。

19、谷仓

谷仓是储藏粮食用的仓库。客家地区常见的家用谷仓都是木制而成的,有门,上书“五谷丰登”之类词语并贴红纸神符,以示吉祥和表达美好的祈愿。还有一种谷斗,木制而成,圆底鼓形,上下两端用铁条箍牢,上方敞口,用来装盛粮食,也用来量粮食,有“斗”的用途。

20、鱼笼/蟹篓   

21、蓑衣和笠麻

蓑衣,现在已基本没有人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轻便的雨衣。蓑衣有棕蓑衣和竹叶蓑衣两种,都是缝制的。棕蓑衣用棕毛缝制,结实耐用,价格贵,被雨淋后稍重,穷一些的人用不起。竹叶蓑衣轻便,便宜,但不耐用。

笠麻用竹篾编成,夹以宽大的箬竹叶,用以遮阳挡雨。笠麻分尖头笠和圆头笠两种,按直径尺寸大小和各地风俗流行可分为大埔笠、同古笠,九都笠、尖笃笠等,现在的农村市场还有卖,草帽、雨衣、雨伞这些新潮时尚的产品多起来后,笠麻就少了很多了,只剩下农村上了年纪真正的劳动者在用。

各种农具加起来至少上百样,下次接着罗列。

作者简介:

本文图片来源于余秀雄的漫画。余秀雄t系客家人,生于年,台湾知名画家,中华国际文化艺术协会理事,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艺术顾问。余秀雄有着多年的城乡生活经历,为他的书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余秀雄的画作建立对中华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不凭空想像,而是将生命中的感动表现出来。版板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有参考百度、客都网等,稍有修改。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zy/2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