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被称为“消渴病”。从中医理论认识血瘀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关系始于近代,特别是近几年,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亏耗,血行凝滞,脉道瘀阻,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所致,因其病理基础是血行凝滞,脉络痹阻,故又称之为“脉痹”。
从本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看随着病程的推移,具有从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转化趋势,有合并症者多夹有瘀血。由此可见,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肾阴虚乃五脏阴液之本,阴虚内热,耗伤津液,津不能上承则发为消渴,故滋补肾阴,活血化瘀是治疗消渴的关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常见临床表现、早晚期相关症状或体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常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或其他异常感觉。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
早期先出现感觉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首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蚁走感、发凉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有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
晚期则出现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瘫痪。肌萎缩多见于手、足小肌肉和大腿肌。无临床症状者,结合体征、理化检查进行评价。
张教授临床医案:
从理论到临证
年8月23日初诊
患者王某女40岁
糖尿病13年,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全身麻木,腿疼、脚疼,全身针扎疼痛,双腿无力,双脚心发热,腿凉,爱出汗,月经少、推后,有血块,口不干,饮食可,大便可,睡眠不好,易醒,脸色发黄,右侧麻甚,全身皮肤疼痛,舌质暗红苔薄黄,左脉弦数尺弱,右脉弦尺弱。处方如下:
生地12g山药15g山茱萸12g牡丹皮9g泽泻10g茯苓12g桂枝9g赤芍9g桃仁8g黄芪15g当归12g川芎9g红花8g地龙10g威灵仙15g防风12g知母9g黄柏9g白僵蚕12g怀牛膝9g炙甘草6g
6剂,水冲服,一日2次
年8月30日二诊
患者王某女40岁
空腹血糖6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全身麻木,腿疼、脚疼好转,掉头发厉害,皮肤发油,腿无力好转,针扎样疼痛好转,脚心发热同前,腿凉脚凉好转,睡眠仍差,脸色好转,右腿严重,全身皮肤疼痛明显好转,睡觉前一段时间皮肤麻木,饮食一般,大便可,右脉弦数,左脉寸滑尺弱。处方如下:
生地12g山药15g山茱萸12g牡丹皮9g泽泻10g茯苓12g桂枝9g赤芍9g桃仁8g黄芪15g当归12g川芎9g红花8g地龙10g威灵仙15g防风12g知母9g黄柏9g白僵蚕12g怀牛膝9g炙甘草6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
6剂,水冲服,一日2次
张教授按语
该患者双脚心发热,爱出汗,脉弦数,苔薄黄为肝肾阴虚之象故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补肾。熟地黄滋阴补肾,怀牛膝滋补肝肾,壮腰膝,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肾而益精血;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泄虚热。加知母、黄柏加强滋阴清相火的作用。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有益气温阳,和血通经之效。因病久入络,血脉淤滞,又因阴津亏耗,燥热偏胜,热灼津亏而致血瘀,因而患者出现舌质暗红,全身麻木针扎样疼痛,腿疼、脚疼,全身皮肤疼痛,右侧麻甚,月经量少、推后、有血块,均为淤血内阻之象。故合上补阳还五汤,促使气旺血行,血行淤化,共奏补气活血,逐淤通络之功,血瘀者可用之以补血、行血,为治疗血病通用之方。全方滋阴通络,活血祛瘀,另辅以益气温阳。正所谓“增液行舟,络脉条畅,淤血得行”。
经过上次治疗以后,患者全身麻木疼痛、腿无力情况好转,因脚心发热同前,睡觉前一段时间皮肤麻木,可知患者阴虚之症仍明显,故加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增强滋补肝肾之阴的功效。
六味地黄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的作用,兼可补益肝脾之阴,滋阴即可以清热,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肾即可以养五脏,所谓肾气足则五脏皆足。基于古人对血瘀证的认识,张红珍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与中医证候的血瘀证具有一致的特点,且认为血瘀贯穿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整个过程中,血行不畅,脉络瘀滞,不通则痛。因此,本病病机的关键在于一个“瘀”字,治疗以祛瘀生新,活血通络是为该患者治疗的组方思想。方用六味地黄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起到“增液行舟,络脉条畅,淤血得行”之功效。
以上方药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私自用药参照,如需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详细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