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万山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老马识途”成语时说,老马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知是识非的人。形容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为了加强同学们对此成语的理解,还讲了一个典故。
说公元前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随同前往。春天出征,凯旋已是冬天,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归路。就像一个乡下人初次入城里,站在十字路,四边的高楼都差不多,易迷失方向一样。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山中。管仲有个大胆的想法,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同意,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最后终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此成语出至《韩非子·说林上》。听老师讲完成语故事,我将信将疑,暗自在想,自家的鸡鸭鹅放出门,没有一个能自己回家的,生产队里没有马,有耕地的牛,牛放出去吃草,必须有人看着,没人看着必须拴在一个地方,否则百分之百会丢掉。多年前的事,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没有人再次体验过老马识图的真实性,所以,是真是假值得怀疑。
直到60年代末,才使我相信“老马识途”是千真万确的事。事情是这样的,到察哈尔右翼中旗金盆公社大珠莫尔太大队支农已有了些日子,身边药箱里的药品及医用棉球、消毒用乙醇等材料已消耗殆尽,急需进行补充。由于通讯落后,路途遥远,又没有通往苏勒图煤矿卫生队驻地的班车,好在生产队里有马比班车方便多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故决定独自骑马回卫生队一趟。张大爷是个热心人,选了一匹驾辕马。我问什么是驾辕马?张大爷说马车一般有两到三匹马同时拉,中间后边一匹叫驾辕马,马车重量压在驾辕马身上。左右两匹马跟着主人的口令,配合中间的驾辕马用力拉车,左转右拐和倒车它俩只有配合,成功与否全靠驾辕马。驾辕马一般年龄比较大,有一年以上的驾车经验,能听懂领会主人的口令,还会使马车前后平衡,更要吼得住两边的二愣子马,才能使主人赶车安全回家。他还说驾辕马不如未上套的马、牧羊马、军马、赛马跑得快,但很稳很安全。我有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想着快点骑上马早点回到卫生队。张大爷牵着马,让我跟着走,不一会来到一个铁匠铺。铁匠铺的师傅好像有人告诉过他,马一到他就过来检看马蹄,然后熟练地在马腿关节处套上一个绳圈,稳住关节不能伸屈。马蹄上有一个U型的铁片叫马蹄铁,将马蹄铁上的钉全拔掉,卸下马蹄铁。然后拿出铲刀,将马蹄上的破损的角质层铲去铲平。马蹄上的角质有两层,上层是活角质,下层约2-3厘米厚的是硬角质(俗称“马爪”,就像我们人类的指甲一样)。有些马蹄角质非常厚,像穿了高跟鞋一样会影响马儿奔跑,需将马蹄铲掉部分,马蹄铁也会磨损变薄,嵌在马蹄铁上的钉子也会磨损,不能稳固位马蹄铁,所以要换上新马蹄铁。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铲马掌钉马掌,知道了为什么要铲马掌钉马掌。驾辕马基本都是走石子路或砂石路,行走时间长了,马蹄磨损严重,马蹄有时会出现断裂,导致马蹄的血肉部分直接接触地面,对马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钉马掌不仅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而且有效地保护了马蹄,从而使马蹄更牢固地抓住地面,有利于拉车骑乘。
咱们的祖先在隋代就发明使用了马蹄铁。为了交通的便利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想出了钉马掌这一招,真是太聪明啦!
据说铲马掌和钉马蹄铁是个技术活。钉马掌的师傅要和马先做一番互动,如果贸然动手,很可能就会被马一脚踢飞,互动完毕之后,他们就把马蹄放在凳子上,先将马蹄铲平,再拿出马蹄铁进行安装。
给这匹驾辕马钉马蹄铁的师傅手艺好,一会儿功夫就将四只马蹄铁安装好了。钉完马掌之后师傅骑上马试走了几步,说好啦!
张大爷把马交给我,并告诉我去苏勒图煤矿的路线,那儿过沟那儿过坎讲得一清二楚。金盆公社到苏勒图煤矿约40多公里。
那个时侯的辉腾锡勒还相当原生态,没有公路,没有风电场,也没有任何建筑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梁上(当地牧民对辉腾锡勒的简称)齐膝高的青草间分期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婉若花的海洋,在阳光下绿草茵茵,花香扑鼻,青草飘逸,美轮美奂,如入仙境。正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诗如画。我骑在马背上不紧不慢地走着,浏览着沿路风光。不觉四个多小时过去了。苏勒图煤矿举目可见,他位于察哈尔右翼中旗西南部山区的乌兰苏木境内苏勒图村西头,四周被连绵起伏的山丘环绕。南北之间是一条长达二十公里的峡谷,谷底是流水而形成的河床,无水时便是天然的公路。苏勒图煤矿是我熟悉而热爱的铁道兵52团卫生队驻地。到了驻地后,先到队部向队长指导员汇报在支农点工作情况,接着找药库负责人杨司药,把所需药品器材目录清单交给他。急急忙忙去浴池洗个澡,轻松一下身子。回到班里和战友叙叙旧。
第二天上午取到所需药品耗材,时间还早,到病房转了一圈,正巧遇到老乡张进凯,我问他怎么负伤住院了?他叹了一声,不好意思地说,因在金盆支农点学骑马时,在马背上甩下来,一只脚套在马镫里,被马拖了几米远,造成锁骨闭合性骨折,所幸无大碍,军医说再休息几天就好出院了。他有一盒胶卷,说下午跟徐军医借个照相机拍几张骑马照片,这个主意不错,我欣然答应,其实当兵在部队很少有机会拍照。下午除我们二人外,还约来一些其他战士跟着一起照相,一盒胶卷可拍36张,拍好照片已是下午2点多钟,耽搁了不少返程时间。一路再无暇观看沿途风光,策马扬鞭加快赶路,这时才发现驾辕马,怎么加鞭都奔跑不起来,感觉速度比行人快不了许多。路行到一半时,太阳就快要下山了,天色慢慢暗下来,看到前面有条小条路可超近过去,我拉紧马缰左转,使马改变路线,不走来时的老路,可是马就是不听话,反复几次将马拉到超近小路上,马犟着不肯走,走几步仍然回头坚持走来时的老路。天越来越暗,夜幕开始降临,只见远处山已渐渐模糊不清,近处的路隐约可见。我焦急万分,同时忧心忡忡,一怕黑夜迷路,二怕遇着狠群,三怕气温变化大。辉腾锡勒即便是6、7月份,早晚也得穿棉袄,所以才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奇怪的是太阳落得比其他地方都早,一眨眼天就全黑了。看着夜空,星光稀疏,整个大地似乎都沉睡过去了。我已无法确定回去的道路,可恨的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无同路人,成了一个独行侠,无处可问,无人可问。无奈之下,想到了刚才马不愿抄近路,则认定来时老路,是不是真的认识路?是不是成语所说的“老马识途”?便横下一条心,来个破釜沉舟,不妨试试这匹驾辕马,兴许真的认识回去的路!立刻有意松开马缰,让驾辕马自由奔走,成败在此一举。成也“信马由缰”,败也“信马由缰”。变换了思路,我感觉轻松了许多。抬头望去,深蓝色的天空同样那样迷人,一颗颗闪动的小星星,好像在蓝色的地毯上跳舞,又像在眨着眼睛和我说话。啊!整个世界都显得那样神奇。风儿吹动着路旁的青草,发出沙沙沙的响声,伴随着哒嗒嗒的马蹄声,使人心旷神怡,仿佛步入了一个神秘的童话般的世界。
相比其他动物,马有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它长长的脸,大大的鼻腔,嗅觉神经细胞丰富,构成了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大大的耳翼,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非常灵敏。老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终于把我带到大珠莫尔太大队的马厩前。温顺的驾辕马站在我面前,我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脖子、额头、脸堂,它感到了我对它的褒奖而踏足摆尾。此刻张爷已在此等候多时,赶紧卸下马鞍,牵到马槽旁饮水吃着加厚饲料,这是对有功之马最高的奖赏。幸亏骑了这匹驾辕老马,否则三更半夜还不知跑那里去呢,我高兴得振臂高呼“真是老马识途啊!”以后有时间一定把这次的经历写一个老马识途新传告诉所有的人们。.08.03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