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一祠一古窑,群景荟萃在桥东
从潮州古城的城墙下穿城门而过,来到韩江边凭栏眺望。只见一里之遥的对岸,耸立着一座层林叠翠、形似笔架的山岳。它就是潮州府城“三山一水”中的笔架山。山脚下,韩江东岸边,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茂盛的老榕树和高大的木棉树中。这就是桥东街道的桥头村和下乡村。
顾名思义,“桥东”是桥的东边,“桥头”是桥的一头、桥所在的位置。这里的“桥”指的是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也称“湘子桥”的广济桥。以如此举足轻重的桥梁命名,足见其对桥东街道和桥头村的意义之重大,两者间的联系之紧密,命脉之相连。
何止广济桥,韩文公祠、宋窑址、韩山师院、韩山古庙、印山古庙、番仔楼……都汇聚于这两个村落。谁能想到,这块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如此之多的文化古迹和游览胜地,并把“潮州八景”占去两景。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说,在潮汕,每一百米就有一间茶店;依此话讲,在这两个村落,每一百米便有一处名胜古迹。
桥的前世今生暮春三月,韩江像被注入巨大的能量,水位猛涨,江面增阔。湘子桥十八梭船随潮水的涨落升降,与东西两边的桥墩连成一线,宛如苍龙卧波。举目四望,上游西岸金城山烟雨迷蒙,中游东岸笔架山青翠葱笼,下游江心凤凰洲桃花锦簇,好一派宜人春色。正如清乾隆进士郑兰枝诗里描写的: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这是临江而居的桥头村和下乡村村民推门即见的绝妙景观,也是位居“潮州八景”之首的“湘桥春涨”。
广济桥位于桥头村西面,横亘韩江,西邻东门闹市,全长五百余米,为浮梁结合结构。东西两边的梁桥各有石墩十三座和十一座,每座桥墩上均建有亭台。中间浮桥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桥上有鉎牛“镇桥御水”。除去一只被洪水冲走、下落不明的鉎牛,剩下的另一只独立于西桥第八墩,依然是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这首传遍古城内外的民谣歌唱的便是广济桥的丰姿。梁桥上形态各异的亭屋楼阁,巧夺天工的飞檐斗拱,一字排开、沉稳平整的十八梭船,叫人叹为观止。晴朗的天气里,广济桥美轮美奂,宛如一条水中长廊。如果恰逢雾天或雨天,那景致便如梦如幻,胜却蓬莱仙境。
“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独特的建筑风貌、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广济桥成为全国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尤其在近几年,每到国庆长假等旅游旺季,仰韩阁下便排起一眼望不到边的购票长龙。为了零距离一睹古桥芳容,亲身漫步于独具一格的古桥之上,感受这举世罕见的桥梁的魅力,再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广济桥,已经俨然成为潮州的地标性建筑,成为这座古老名城的文化名片。这是桥的“今生”。
然而,对桥东人来说,它远不止是一个景点这么简单。从南宋乾道七年(年)建成第一个桥墩,至明嘉靖九年(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再到年中段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乃至年按明代风格恢复旧貌,它在八百多年中历经的每一次变迁,都与世代桥东人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
出生于建国前的老村民们,说起桥的“前世”,如数家珍。
从前,它是东岸老百姓进城的必经之路。90岁的陈汉随老人从六七岁起,就一个人在桥上行走了。“那时,韩江上只有这座桥,桥东和周边镇子的人要进城都得走这座桥。桥上人来人往,有时,东门的城门下还会拥堵。”老人家回忆道。73岁的吴云秋老人则说:“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经常背着我,走这道桥到城里去看医生。”
旧时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桥上又有众多楼台,所以成为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通道,同时开创了桥市的先例。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是,“一里长桥一里市”的场面之繁华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
这里流传着一句俗语“桥头走仔包来回”。“走仔”即潮州话“女儿”的意思。这句话说的是,桥东的女儿嫁出去了,要是日子困顿过不下去,可以回到桥头来挑盐,赚取工钱。因为,潮州盐业发达、悠久,从前的行盐商路,经海运都要直抵广济桥掣配,再赴各埠销售,桥头旁设有大规模的盐仓,这就需要雇佣工人进行搬运。
“那时,我在桥上做饮食生意。桥墩上的店铺各种东西都卖,像水果、生活用品这些。卖水车的呢,就在上面边做边卖。梭船上也有摆摊的,许多商贩挑着担子来卖咸薄壳、咸带鱼、菜脯等。”20多岁时在桥上做饮食生意的陈汉随老人这样描述五十年代桥上的情形。“几岁大的时候,每次去中津外婆家做人客,临回家前,她都要带我到广济桥上吃碗粿条面后,我才回家。”83岁的丁有杰老人这样忆起童年。老人们寥寥数语,却叫人仿佛置身于热闹喧哗的桥市中。
正兴起“大跃进”,因此改造成钢架结构的广济桥也被称为“跃进桥”。“走起来方便多了,不再有梭船随着水波起伏摇晃的感觉。”半个多世纪过去,说起第一次走钢架广济桥的感受,老人们感触依然深刻。想必半个世纪前的情景也总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大家欢天喜地,纷纷走出家门,迫不及待踏上崭新的“现代化”桥梁,感受它的平稳、便利和先进,也伸出双手,迎接崭新的好日子。这座后来还增设人行道的钢架桥梁,一直通行到新世纪初。
分别于年和年建成通车的韩江大桥和金山大桥,大大缓解了两岸的交通压力,为广济桥恢复旧貌提供契机。年,广济桥实现历史性的“转身”,成为一条旅游观光步行桥。“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风貌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醉人的“湘桥春涨”,也不再是旧日漫堤浸街、影响人们的出行的“做大水”,而真正成为休闲娱乐的奇观。
几经修筑,几经重生。人们看到的新颜也是它的旧貌。它最初的模样,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古典韵味;它的今生延续它的前世。广济桥上布满的足迹,是桥东人用心生活和“走出去”的见证。
桥常在,人长久。广济桥将永远跨越在母亲河上,也铺设在每一个桥东人的心中。
祠的千年守望
年12月20日,笔架山麓下的韩文公祠里,蓝天高远,阳光明媚,清风拂面,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少年儿童带来的潮州歌册表演《韩公颂丁公赞》更是精彩绝伦,赢得热烈的掌声。隆重的场面给这个和煦的冬天更添几抹温暖的色彩。这里正在进行一个盛大的文化活动:“缅韩愈吏潮功绩,念允元崇贤励志”。它是为纪念丁允元迁建韩文公祠周年而举办的。
至此,韩文公祠已经在桥东的笔架山麓上守望潮州接近一千年。
韩祠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年),原址在金山。宋元祐五年(年)迁至城南七里处。南宋淳熙十六年(年),潮州知州丁允元主持将韩祠迁到双旌山(今称“笔架山”)今址。
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五十万元重修主祠,复建祠前牌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题写了坊额“韩文公祠”。继后,景区又兴建了“侍郎阁”“允元亭”“天南碑胜”“天水园”“溅玉沁芳”“廉政教育基地”“橡木园”等多个配套设施,成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名胜风景区,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韩愈的专祠。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在全国家喻户晓;作为一名地方好官员,他更是被潮州人深深铭记。
唐元和十四年(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谪潮州。刺潮八个月,他祭鳄、释婢、兴学、劝农,为潮州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他离开后,潮州老百姓对他仍“独信之深、思之至”,于是把山川草木都易姓为“韩”,如将其祭鳄的恶溪改成韩江,登览过的东山改称韩山等。还开潮州风气之先地为其建立韩文公祠,奉若神明般地尊崇。
说到韩祠,必定绕不开其中的“潮州八景”之一——韩祠橡木。
橡木是北方树种,它如何会生长在亚热带气候的岭东之地呢?相传,韩愈昔日常游笔架山,且在这里亲手种下在家乡带来的橡木,但至清代的嘉庆年间,韩祠橡木已完全枯死。
潮州人民不辞辛劳,于年从韩愈故乡河南孟县移植引种来这种珍稀树种。年春天,在绝迹年后,韩祠橡木首度花开,呈现难得一见的景致——青翠细长的叶子从枝条两端伸展,姜黄色的花穗在枝条间长出垂下,浓艳中有芬芳,展示一年伊始的蓬勃生机。年和年,连续两届“橡木花会”在韩祠内举办。从此,“阳春三月,到韩祠观赏橡木开花”就成为广大市民的保留节目和游客的向往。
宋代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以橡木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之说,《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家里有考生的家庭更是雀跃至极,纷纷前来一睹开花的多寡,预测当年高考情况,也在对橡木开花的瞻仰中表达虔诚的祈祷和美好的期盼。
韩愈精神在潮州发扬光大,崇韩文化也在此根深蒂固,几乎没一个小孩子不会认得韩愈的名字,没有一个成年人不会讲述与韩愈有关的故事。作为韩文公祠所在地,桥东社区浸润在这种氛围中,这里的环境和老百姓更是表现出一种文雅纯净、敦厚平和的氛围和气质。
从韩文公祠门前的台阶往下走,来到中间,拐进来左边的一个路口,前面的这条路叫“龙骨顶”。
每天,数以千计游客在饱览韩祠的秀丽风景和感受的韩愈精神后,也到这里散步购物。“凤姨手信”是经营在龙骨顶的一间商铺。二十多平方米的店内,靠墙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潮州三宝——老香黄、老药桔和黄皮鼓,还有闻名的潮州单丛茶。凤姨姓王,今年70多岁,从九十年代开始经营这家店铺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如今,仍依着韩祠边这块“风水宝地”,在潮州人特有的慢生活里,惬意安享晚年。
潮州人对韩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犹如韩江水经久不绝。韩祠内的韩愈塑像也如神灵的化身,会永远坐落在桥东这片沃土上,守望着潮州,庇佑潮州人民平安顺遂。
窑的繁盛印记
如果说,在桥东,广济桥是一道敞开的家门,韩祠是一扇对外的窗口,那么,宋窑址就是一座宁静的后花园。
从东兴南路中段的一个巷口拐进来,在左右两排村屋前经过,顺着巷仔往前走,来到笔架山西麓下的一块空地前。
不同于两百米外马路上车来车往,人声喧嚣,这里静谧清幽,悠远得好像时间都静止了。夏日的午后,阳光普照,为山岳披上一层金光。浓密的山林里,回荡着鸟的啼啭、知了的高唱、不时传来的一两声狗吠,还掩映着一座建筑物。雪白的墙体、青灰的瓦顶和朱红的栏杆门,显出古朴的气息。它依山势而建,似一条长龙盘踞在半山腰上。
这就是考古发掘出的十一处古窑中的第十号窑,是典型的阶级式龙窑,窑室残存长79.5米,宽约3米,规模之大在国内未见。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宋窑遗址前,旧时情景一幕幕闪现,仿佛叫人坐上时光机,穿越回潮州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狭窄的龙窑里,窑工来回穿梭,在自己负责的工序里埋头苦干。有的从窑外搬来柴火,放进火膛里燃烧;有的俯身将拉好的瓷坯放入匣钵,垒好,一摞摞移到火膛里;有的正拿出烧好的瓷器,检验烧制的成品。火膛里火烧得正旺,把人的脸也照得通红。大家光着膀子,汗流浃背,手脚不停地忙活儿着,真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窑尾处,烟雾向山上缠绕、散开,传递出忙碌的劳动氛围。碗、盒、盏、灯、炉、杯、壶、盂、豆、釜、洗、枕头、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在勤劳的工匠手中变魔术般烧制而成,再通过便利的“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外销。
潮州窑,始于唐,兴于宋,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笔架山窑为其突出代表。北宋时期,山上窑址鳞次栉比,触目可见,绵延四华里,故这一带被称为“百窑村”。说是百窑,其实只有九十九条窑。村里老一辈的人说,如果这里建一百条窑,京城里的皇宫就会着火,故只能建九十九条窑。民间传说大多带着传奇和神秘色彩,并不全有道理,但百窑村内的窑之密集,规模之宏大,却实属罕见。其中,除满足其时本土用量,众多瓷窑的产出几乎都是为了海外贸易。现代考古发现,远至日本、欧洲、非洲,都有笔架山窑的瓷器。
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技术等原因,笔架山窑沿海外销优势丧失,烧窑产业渐次没落,但山上随处可见的烧窑痕迹,都在静静地诉说着这里繁盛的过去。
匣钵,用耐火泥料制成的各种规格的圆钵,为重要瓷具之一,村民俗称“瓷槽”。使用匣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以提高装烧量、制品不致黏结、提高成品率,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陶瓷质量。从前,笔架山上遍布废弃的匣钵。70年代左右,建筑业兴起,匣钵敲散而成的碎片,村民俗称的“瓷果”可与水泥搅拌在一起,成为建筑材料。目前山下沿江一带旧房的墙壁,有不少便是用废匣钵砌成的。桥头村和下乡村五十年代前后出生的村民,大多有小时候到山上捡匣钵的童年记忆。林惜娇阿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门劳动课,其内容是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笔架山上捡匣钵。这种因地制宜的课程,即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品质,又增加了收入,一举两得。
吴云秋老人世代为下乡村人,他目前和老伴儿、儿子、儿媳、孙女一家尚住在笔架山下自家建的房子里。老人在家门右边几十米外的山边开辟出一片菜园,菜园里一年四季栽种着时令果蔬,活力盎然。菜地里随地都是形状不规则的小砖块,俯身皆拾。老人说,这就是“瓷果”,山上太多了,遍地都是。当年捡瓷糟时,老人还从中凿出一个“参炖”,以5块钱的价格卖给上门收购者,今天想来不无可惜,“换现在价值有20、30万呢。”再聊到古时烧窑的盛况,老人的目光朝山那边望去,感叹道:“厉害啊!”
时光匆匆,留下的是村民们多少的追寻和回味。它凝固在宋窑遗址上,凝固在残留的匣钵中,凝固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凝固的岁月印记,诉说着宋窑曾经的繁荣昌盛,潮州陶瓷文化的沧桑沉浮。
桥东社区钟灵毓秀,内外兼修。踏入其间,犹如打开一幅山清水秀的画卷,无限的风光跃然纸上,扑面而来;又好似捧起一本博大精深的古书,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
年,这部书画又增添一笔浓墨重彩——粤东第一高楼腾瑞中心大厦在东兴南路和东山路匝道交界处拔地而起。它是一个集五星级酒店、写字楼、购物广场的商业综合体,高达米,刷新了粤东高楼新纪录,是潮州的又一地标性建筑物。夜幕下,高楼玻璃幕墙闪动变幻多样的灯光,与近旁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的光影盛宴几相呼应,使桥东社区的夜空倍加璀璨夺目。
古典与现代映衬,文雅与活力交融,群景荟萃,赏心悦目,就在桥之东。
作者:陈俏洁
来源:湘桥区文联
编辑:湘桥区委网信办
往期精彩1、曾俊喜带队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古城示范片区创建工作
2、湘桥区举办“12?4”国家宪法日暨“法治天空放飞梦想”法治宣传活动
3、这是年最美的景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