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洪家拳历史源流七

敏公可落地生根

腾芳存分牛之力

在藏书院村,洪拳非遗传承基地(武馆)设在旧村“云山公祠”内,有百多年历史。大门对联“龍蛇虎豹鹤是本”,“洪家傳承德爲尊”。对联寓:本门功夫每个套路包含龙蛇虎豹鹤五形之手势,是本门功夫之根本。本门武术传承是洪家拳(洪家),始祖是洪氏(洪熙官),以武德为重。

武馆中堂坛上一个大写“神”字,敬奉天地之神,前传后教之先师。两边木柱对联:“敏公可落地生根”,“腾芳存分牛之力”。对联嵌入谭敏公站马可以“落地生根”,腾公与芳公弓手有“分牛之力”。历代先师人才辈出,独步岭海武林。

年12月某日,岭南武术专家学者周至譓(洪家拳烂头何一脉)和师兄一行来到田园风光秀美的沙龙村。甫踏足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一股浓烈的原生态乡村气息旋即扑面而至,洗去了都市的烦嚣。在村委会办公室,周至譓向村支书谭德华、村长谭耀忠作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希望向谭敏的后人中的洪家拳传承人请教,了解洪家拳在村里的流传历史和现状,观摩谭家流派的拳械套路,见识它的技术特点和风格特征。

一位白发长者首先作了自我介绍,他说:“我叫谭杨煊,和汉宗(即谭汉)是堂兄弟,少年时一起习武,后来他看见我们村的谭玉灿师傅到香港教馆创出了一片天地,就跟着到那边闯荡去了,由于没有了练武伴儿,慢慢我的武艺就丢掉了。虽然不大喜欢练武,但我却喜欢听老一辈讲谭敏的故事,对村里的洪拳流传史也算了解。我们村的洪拳是谭义均青壮年的时候在广州海幢寺跟洪熙官和感法师傅学的,满师之后,回到村里教给儿子谭让、谭建兴和孙子谭安。”

清乾隆庚寅年(公元年)仲秋,至善禅师、洪熙官、杏隐、庆丛、感法等一行人来到广州海幢寺,开始在寺内秘密收徒,教授武艺,由至善禅师出任班主,洪熙官担任教练。洪熙官因故离开后,教练一职就由杏隐禅师的徒弟感法大师担任,所以有些书籍和文章说谭义均是感法的徒弟就是这个原因。

老人接着说:“由于谭敏小的时候非常顽皮,义均公和让四公怕他惹事,所以不教他武术,但是谭安并不理会,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就偷偷将所学到的东西教给谭敏。谭敏天纵奇才,很快就能理解练功方法和招式的要领,再加上他偷偷地刻苦练习,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小小年纪已学有所成。直到有一天,在墟里卖武的陈‘铁桥’来村里找义均公不遇,不知何故和谭敏较起了桥手,结果不敌谭敏。义均公回来问起,谭敏才将实情相告。义均公觉得不能浪费了这块习武的好材料,就把毕生所学都教给了谭敏。但是谭敏的‘落地生根’之法却是在冯冲的金山寺跟洪熙官学的。”

谭杨煊接着说:“谭敏虽然得到了义均公的武艺,但顽皮的性格一点也没有改变。十六七岁那年,过一条石桥的时候,和一个老和尚迎面相遇,他想开玩笑把老和尚撞入水中,结果,对方纹丝不动,他却掉进了水里。老和尚对他说:‘想学就跟我来吧。’于是谭敏就跟着他到了金山寺。进了寺庙,老和尚让谭敏把庙门关上,谭敏使尽九牛二虎之力,大门还是丝毫未动。老和尚过来用手轻轻一推,大门就关上了。谭敏这才体会到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于是跪下来要拜老和尚为师,老和尚却把他领到正在寺里教拳的洪熙官那里,让他跟着学。就这样,谭敏在金山寺待了几年。也有人说这是义均公设的局,让谭敏改一改他顽劣的个性。”

谭杨煊说:“谭敏死于‘发冷寒’的疾病。由于得了这个病,谭敏死前夏天都要披件棉衲,有一天走在街上,有几个孩子慌慌张张朝他跑来,边跑边说:‘敏公,敏公快点跑,前面有两头牛打架。’谭敏没有理会,继续往前走,看见两头牛的四只角已经顶在了一起,在农耕时代耕牛是农民的重要财富,为了保护它们,他不顾自己有病,过去一手各握住一头牛的角,硬生生把两头牛分开了。”

根据老人的描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概算:公元年夏末,广东天地会起义,谭敏时年七十六岁,那么他应该出生于公元年前后,十六年后,也就是年,在金山寺得到了洪熙官的点拨。

谭敏的直系后人谭瑞祥说:“从义均公作为第一代算起,谭让、谭建兴是第二代,谭安、谭敏是第三代,然后到第四代谭日增,下来第五代谭文海,再下来第六代是谭焕祥、谭全康、谭星猷、谭敬宗等人,跟着第七代到我师父谭柱佳、谭玉钿、谭汝宽,还有师叔伯谭英伟、谭英毅、谭玉堂、谭玉灿、谭汉宗、谭焯标、谭锡桃、谭锡潜、林国和等人,现在我们这一代算是第八代了。”

洪家三展是以丹田气催力贯注于桥手(小臂)和指尖,立掌缓缓推出,共推三次,拳谚“四指撑天天上天,沉肘对膊是真言;莫谓洪拳无妙法,铁臂禅师也是言”,即此法。洪家“三展拳”套路是练完桩头后先标右马,左右手互易三次三展手,推掌九次,然后转身标左马,三次三展手,再推九次。

谭瑞祥师傅接着演练谭家的“三展拳”套路,练完桩头后标右马,挪步左手三展手一次,即配合挪步推掌三次,然后抹面掌退三步回原位,再标左马,挪步右手三展手一次,减少了推掌的次数,增加了抹面掌,其他手法则大同小异。虽然大病初愈还在吃药,气色也不太好,但谭师傅还是竭尽全力将这路拳法的精髓和盘托出。

(沙龙武馆坛牌)

他谦逊地说:“由于社会环境变了,不管再怎么努力,我的武艺始终无法与义均公和敏公他们相比,特别是敏公的‘落地生根’和‘标指’,当年武林称雄。据传,有一个船妇因为每天早上把几只猪抱到岸上喂养,然后晚上又抱回船上,猪只从小到大都是如此,所以两手慢慢就有几百斤力气。她听说敏公‘落地生根’很厉害,不服气,找敏公比试。敏公一只脚踏在岸上,另一只脚踏在她的船头,然后叫她把船撑开,船妇无论如何使劲,船都纹丝不动,最后船妇服输了。他虽然身材矮小,人称‘矮仔谭敏’,只有一百斤不到的体重,但他可以用手指把青砖从墙体中取出,烧火做饭的木柴都是用手掌劈开的,从来不用柴刀。”

(谭敏祖居外墙”铁指“功痕迹)

随后谭燮锷师傅演练“千字拳”套路。千字之法,取“千”字的一撇、一横、一竖之笔势变化而成,可以衍变多种手法。硬桥硬马的“千字拳”,是传统的洪家拳套路,但因种种原因,它的传播面变得越来越窄。谭燮锷师傅的爷爷是洪家拳名师谭星猷,父亲谭玉堂也是高手,他是家传的功夫,自小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刻苦训练。

谭卓钧师傅演练了拿手的器械套路——双刀。蝴蝶双刀也是岭南武术的特色兵器,刀谱说,“双刀乃双手之延伸”,它除了招式精奇、身法灵活、步法迅疾等突出特点外,还便于携带和隐藏,是深受拳师们喜爱的器械。谭卓钧师傅也是家传的功夫,他的爷爷谭全康是威震一方的洪家拳名家,父亲谭英伟也是一把好手,武艺出众的伯父谭英毅曾执教多家武馆。

师傅们还相继演练了“铁线拳”套路和“铁包金棍法”等,和大刀、大耙、挑仔器械套路,从技术特点上看,原传洪家拳短桥窄马、挪步进逼、手法简捷、上下相随、前后呼应的特点表现突出,而硬桥硬马、刚劲沉雄的风格特征更加强烈,动作的实战性强,套路的观赏性好,两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丝毫未曾改变它的本质。

(谭敏祖居前各地洪家同门合照)

谭敏(约-年),番禺北沙塘村(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沙龙村)人,著名洪家拳拳师。他的爷爷谭义钧曾在海幢寺随洪熙官学艺,故谭敏自幼习武,十八岁时到金山寺拜洪熙官为师,以“落地生根”、“铁指”等绝技驰名岭海武林。著名弟子有天地会起义军悍将侯陈带(侯勉忠)、周春(绰号“豆皮春”)以及“广东十虎”的谭济筠、陈长泰(“铁指陈”)等人。他的武艺在沙龙村、藏书院村、竹料村、广州、佛山、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流传很广,是洪家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已经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yf/11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