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炎黄联盟的关键人物以ldquo

纪念学报创刊40周年专题:炎黄学研究

嫘祖:炎黄联盟的关键人物——以“西平说”为中心

朱国伟a,b

(信阳师范学院a.文学院;b.炎黄学研究院,河南信阳)

摘要:嫘祖为黄帝正妃,属于炎帝部族,姜姓吕氏,是炎黄联盟的关键人物。嫘祖始居地应为河南省西平县。嫘祖是炎帝部族的大祭司,与黄帝联姻后,分享了祭地的权力。“帝女桑”指向嫘祖,表明嫘祖为炎帝之女,炎黄联姻进行了多次、多代,炎黄联姻有民间传说的佐证。嫘祖的身份表明,黄帝时期是西周礼制的源头,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源头。

关键词:嫘祖;炎黄;西平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自居、自豪。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炎黄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年,信阳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将炎黄文化研究上升至“炎黄学”的高度。“炎黄学”研究有两个重要或者说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回答:一是炎、黄两个部族是怎样结盟的、结盟成功的关键人物是谁?二是作为儒家文化根基的周公礼制,其源头是炎黄吗?由于历史久远、文献不足,学界对此问题研究不多,也不够深入,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笔者认为,回答这两个重要问题的关键是嫘祖。作为炎黄文化、炎黄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嫘祖文化”,近些年的研究虽有一些成果,但还有更待开拓的空间,对其身份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其价值、意义的阐释不充分。作为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嫘祖属于炎帝部族,是炎黄联姻联盟的关键人物;其黄帝正妃的身份显示了周代宗法制的雏形。

一、古代文献有关嫘祖的记载,“帝女桑”指向嫘祖

关于嫘祖,古代典籍多有记载。《世本》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1]15《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1]26《大戴礼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1]32《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1]81《隋书·礼仪志》:“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1]《通鉴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帝女桑”指向嫘祖,表明嫘祖为炎帝之女。《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宣山……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毕沅云:“案《水经注》,山在今河南泌阳县界,今失名。”[2]《广异记》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崿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今人至十五日焚鹊巢,作灰汁,浴蚕子招丝,象此也。”[3]嫘祖发明养蚕,后代被祭祀为先蚕娘娘,所以此处的帝女就应该是嫘祖。赤帝即是炎帝,赤帝女,即炎帝女。

二、嫘祖始居地应为河南省西平县

像黄帝、炎帝、蚩尤一样,嫘祖是靠传说而后世加以记载的人物,自然有“神”性的成分。但作为上古时期的优秀人物,部落、族群的代表,更有“人”性的光辉,应当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炎黄时期,文字初创,不能大量记载、保留史料,历史的保存形态只能是口头传说,考之其他民族,均为如此。历代对传说有所增益,也是常理。但是传说仍然保留了原始历史的合理内核,值得人们思考、研究。全国很多地方流传着嫘祖的事迹(含出生地、故里等),影响比较大的有四川“盐亭说”、湖北“宜昌说”、河南“西平说”。各地的传说都有大量的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历史资料、甚至考古发掘相佐证。但从总体来看,河南“西平说”较为完整,也更为合理,进一步增强了嫘祖为历史真实人物的可信性。

一是根据文献记载,嫘祖为“西陵国”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西平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4]西汉时的西平县归汝南郡管辖,见《汉书·地理志上》“汝南郡”条。年甘肃武威磨咀子发现汉简36枚及鸠杖3根,其中的“王杖诏令”简载:“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英页)部游徼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5]河平元年为公元28年(按:此为司法文书,昌里可能原本是地名,此处应是以昌里为姓,所以不应点断,应为“昌里先”)。西汉以后,这里又设置过西陵乡、西陵亭等与“西陵”相关的地名,这表明西陵、西平的地名演变是有史可证的,即西汉前期和西汉以前,西平一带称为西陵,西陵之名源于远古时期的西陵氏部族、西陵国。

二是今西平县地名中多有与嫘祖传说相合者。“西陵”即西平,“平”“陵”音转。今西平县有“师灵镇”“出山乡”地名。“师”“西”有音转关系,至今江淮方言有读“西”为“师”的,如合肥话“从肥东到肥西(si),手里提个老母鸡(zi)”。驻马店一带的方言平翘舌音不分,故“师灵”就是“西陵”的音转保留。西平一带的方言读“shu”为“chu”,如“束腰带”为“出腰带”、“舒坦”为“出坦”。故“出山”就是“蜀山”的音转保留。

“西平”就是“西陵”的音转保留,“平”“陵”二音连绵通用通假的例子甚多,还可颠倒,如“凭陵、凭凌”“伶俜”“瓴、瓶”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6]高适《燕歌行》:“胡骑凭凌杂风雨。”《孔雀东南飞》:“伶俜萦苦辛。”成语有“高屋建瓴”,“瓴”者“瓶”也。所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解释“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是不够准确的,应该是汉至南北朝时,平、陵二字的音变所致,而这一时期确实是民族融合、语音演变较快的时期。另外,西平县的“吕店乡”“专探乡”“重渠乡”的地名均与嫘祖传说相合,下文详述。

三、嫘祖属于炎帝部族,姜姓吕氏,是炎黄联姻结盟的关键人物

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就是联姻、通婚。只有这样,两个群体才能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最后合为一家,后世更是如此。炎黄联盟,却没有联姻的记载,这是不合常理的,应该是时代久远,文献缺失造成的。嫘祖为“吕”氏、姜姓,“嫘”“吕”通用,嫘祖实为炎帝部族,而且地位尊贵,在炎帝部族内势力应该较大,相对独立,所以才有资格成为黄帝的正妃。

一是“吕墟”以“吕”得名,参照殷墟等例,“吕”当为嫘祖之姓氏。郦道元注释“西平”时云:“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这表明“吕墟”是西陵国的核心区域,嫘祖既为西陵国人,则“吕”当为嫘祖之姓氏。

二是“吕”与“嫘”通用。“侣”通“类”,“吕”“侣”同音、“累”“类”同音,故“吕”通“累”。韩愈《元和圣德诗》:“尽逐群奸,靡有遗侣。”“靡有遗侣”又作“靡有遗类”。范祖禹《唐鉴》:“朱全忠之簒唐……以悖逆取之,以暴虐守之。虽为天子,数年不免其身。子孙殄戮,靡有遗类。”元朝吴澄《吴文正集》:“令偏裨解青统官军及降贼,直捣其巢,芟刈靡有遗类。”这里的“侣”和伴侣的区别是“侣”带有贬义,如颜之推《颜氏家训》:“墨翟之徒,世谓之热腹。杨朱之侣,世谓之冷肠。”梁元帝赦令:“凡诸恶侣,谅非一族。”“恶侣”相当于“丑类”。查《广韵》,“吕”“侣”“旅”同音,俱为“来母、鱼韵、遇摄、力举切”。《广韵》无“嫘”字,“嫘”从“累”得声,“嫘祖”又作“累祖”。“累”与“类”同音,俱为“来母、脂韵、止摄、力遂切”。故“吕”通“嫘”。

“累”通“缕”,“缕”从“娄(婁)”得声,音、义并与“吕”近,故“累”通“吕”。《急就篇》:“兔丝……粗而色浅者为兔盧,亦缕也。一名兔累。累者,绳索之谓也。”这里“累”“缕”“盧”都是音转的关系。“缕”在《广韵》中是“来母、虞韵”,与“吕”同属“遇摄”,音近。故“累”通“吕”。“累”和“屡”音近义同,也应是声转关系。如《后汉书·张衡列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又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这里的“累”就是“屡”的意思。

“累”又通“裸”“摞”。“《礼记·曲礼》:‘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之。’‘累’通‘裸’,裸露。累,来母、微部;裸,来母、歌部。来母双声,歌、微旁转叠韵,属音近通假。《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累’通‘摞’,交配期的公牛。泛指公牛。累,来母、微部;摞,来母、微部。来母双声,微部叠韵,属双声叠韵通假。”[7]西平方言读“吕”为“luo”,故“嫘”“吕”为一声之转。

“吕”与“櫑”通。《逸周书·克殷解》:“(武王)乃尅,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孔晁注:“轻吕,剑名。”汉学家夏德、高本汉、白鸟库吉和著名文史学家岑仲勉等人认为“轻吕”和“径路”音义相同,都是突厥语的音译(也有说是借自匈奴、吐火罗)。《汉书·匈奴传》:“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汉代应劭注曰:“径路,匈奴宝刀名。”笔者认为,“轻吕”与“櫑具”也是同名异写。《类篇》:“櫑具,剑上鹿卢饰。”《前汉书·隽不疑传》:“带櫑具剑。”晋灼注:“长剑首,以玉作,并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櫑又作擂。”“轻吕、櫑具、鹿卢”均是联绵词,都是剑名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的同音异文书写。故“吕”与“櫑”是通用的。

“雷”“律”互通应是“嫘”“吕”互通同步音变的结果。嫘祖又写作雷祖、累祖、傫祖等。“雷”“律”互通,《太平广记》卷四六四“骨雷”条:“鳄鱼别号忽雷,或称为忽律。”《广韵》中“律”“吕”不同音,“累”“雷”也不同音。嫘祖之“嫘”从“累”得声,又作雷祖。所以,“雷”“律”互通可推“嫘”“吕”互通,这是同步音变的结果。

由于受沉积环境的影响,使得不同岩石的矿物成分、胶结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从表1和图5中可以看出:同种岩石不同区域岩石弹性模量较离散。30组顶板岩石的弹性模量在3.4~36.6GPa,平均值13.7GPa,其中:泥岩的弹性模量在3.4~13.6GPa,平均值6.8GPa,砂质泥岩的弹性模量在3.9~20.3GPa,平均值9.8GPa;粉砂岩的弹性模量31.9GPa,砂岩的弹性模量在7.2~36.6GPa,平均值24.3GPa。

四、嫘祖是炎帝部族的大祭司,与黄帝联姻后,分享了祭地的权力

嫘祖之“嫘”通“吕”(“吕”也是祭祀名),“吕”本义是“莲藕”,“莲藕”是祭地礼器“琮”的原型。上文谈到,南阳有古吕国,故城在董吕村。今西平县西部有吕店乡董桥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新石器遗址,其上曾建有嫘祖庙。明显的有仰韶文化的特征,且呈现出龙山、二里头、东周、汉等多种考古学文化共存现象。考古学者认为,董桥村文化遗址可能就是《水经注》中所说的吕墟和西陵亭的所在地。西平吕店有董桥遗址,南阳有董吕村,这很难说是巧合。

“董”又作“蕫”,《说文·艸部》:“蕫,鼎蕫也。从艸,童声,杜林曰藕根。”段玉裁注:“(尔雅)《释艸》曰:蘱、薡蕫。郭云:似蒲而细。……亦作董。古‘童’‘重’通用。杜林曰:藕根。《汉志》有杜林《仓颉训纂》一篇、杜林《仓颉故》一篇。此盖二篇中语。”[9]87鼎蕫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长苞香蒲,是菖蒲的一种,蒲棒北方称毛蜡。笔者认为,从命名规律来说,鼎蕫不等于蕫,只是蕫的一种、一类。杜林生在西汉,年代早于许慎,又是语言文字学家,所以他释“蕫”为“藕根”更准确,也被《玉篇》沿用。《后汉书·郡国志》:“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今为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当地人称莲藕为“董菜”。“董”字从“重”,有双重、多重之义,也就是“偶(藕)”。藕的形状正与“吕”“累”义近,所以称“董吕”、“董桥”的原因是“董”“吕”义同,指向嫘祖之“累”。莲藕有一个别名曰“董蕖”,《广雅·释草》:“蕖,芋也。”王引之疏证:“芋之大根曰蕖,蕖者,巨也,或谓之芋魁,或谓之莒。”[10]“汉语‘吕’与‘连’‘联’声母相同,古汉语音近义通。……甲骨文吕字用为祭名,相当于鲁、旅之祭,即在宗庙外陈列祭品。春秋石鼓文两口中间有一小竖相连。《说文》以后都有”[11]。“吕”字形两口中间的一小竖正像莲藕节节相连,莲藕的形状让人想到上古的礼器“琮”,琮的形状以内圆外方为多(也有内外皆圆如镯者),多为玉制,可以说是圆柱体与方柱体的复合,外面刻两层以上。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期)曾出土过大量玉琮。《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12]54笔者认为,莲藕是琮的原型。黄琮的颜色与藕的黄中透白是极为相似的。琮、董,皆重也。莲藕多节中空、生于地下,琮像莲藕以祭祀大地、沟通人神。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圜渊方井,反植荷蕖。”为什么是“反植”呢?历来的解释迂曲不通。其实“圜渊方井”就是在天井中挖池子,内圆外方正是玉琮的形状,而池子中又种莲藕,莲藕是玉琮的原型,故曰“反植”。可见汉代人对此还是明白的。所以,嫘祖还有一重身份应是炎帝部族的大祭司,炎帝部族农业发达,祭祀大地自然是特别重要而神圣的。今西平县城南有重渠乡,该乡并没有人工挖掘的多重沟渠(历史、乡间、文献上均无记载),其名称似不可解。“重渠”就是“董蕖”,这是音变的结果。重渠乡一带上古时期可能莲藕较多,是西陵国祭地神的重要场所。重渠乡东南的专探乡有仙女池、董永、七仙女的传说,有龙山文化遗址。笔者认为,仙女池产藕,董永,长藕也(永,长也),七仙女应是嫘祖传说的流传、加工、改造。

莲藕具有宗教意义,能用于祭祀,在中外文化中均有表现。莲藕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有原始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这里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观点:莲藕原产于印度,后来才传入中国。实际上,莲生长、分布广泛,中国也是莲藕的原产地之一。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距今多年的荷的花粉化石,仰韶文化遗址(郑州大河村)中曾发现两颗碳化莲子,经测定距今多年。《诗经》中对莲荷的描写有生殖崇拜的意味,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等。《诗经》中含有“山有××,隰有××”句式的诗歌都是表现男女情爱的主题。前者喻男喻阳、后者喻女喻阴。诗歌的起兴不是随随便便的,往往是兴中有比、兴中暗喻。山上的植物喻男阳,水边的植物喻女阴,所以有生殖崇拜的原始意义。嫘祖为黄帝正妃,主持祭祀大地,天为阳、地为阴,以莲藕祭祀是合乎情理的。北宋陶谷《清异录》:“(唐)崔远家墅,在长安城南,就中禊池产巨藕,贵重一时,相传为禊宝,又曰玉臂龙。”禊,修禊,在水边洗涤以祓除不祥,是一种很古老的宗教民俗活动。其原始意义还有生殖崇拜(水边洗澡、男女相会)、农耕求雨的成分[13]。当然生殖与农业生产,在古人看来本来就是相互感应的,弗雷泽在《金枝》中有详细论述。“相传”二字表明这个传说由来已久,是莲藕用于祭祀的明证。如今山东、河南一带的婚俗还有结婚典礼前,男方向女方所送礼物中须有一枝完整的莲藕,还要带芽尖,取其两姓联姻、生生不息之意。这应该是古代生殖崇拜的遗留。在印度婆罗门神话中,创造之神是从毗湿奴的肚脐上生出的莲花中钻出来的。在埃及文化中莲藕有永生之义:地下为阴界,藕是莲的不死灵魂。

与今西平县重渠乡相邻、位于县城稍西南有“专探乡”,“探”字当地读音为阳平,不读去声。“专探”之名不可解,笔者认为这仅仅是记音,本字应是“禅坛”。今音读“zhuan”“shan”的字之间有音近、互训、相通的现象,如“颛”与“善”、“专”与“擅”。《说文》:“擅,专也。”《淮南子·览冥》:“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颛、善也,亦通专)故“专探”就是“禅坛”,“禅坛”是祭地之坛。《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语:“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14]。有司、太史公、祠官宽舒的合议应该是有根据,“祠后土宜于泽中”。汉武帝封禅泰山时“祭地。为方坛”。清代地坛又名方泽坛,应是受其影响。这表明嫘祖曾于今西平重渠乡、专探乡一带,临深泽、采莲藕、垒坛来祭祀大地。而且嫘祖不但原先是炎帝部族的大祭司,与黄帝联姻后,还分享了祭地的权力(黄帝祭天),地位是非常尊贵的。这也是两大部族能够最后融合为一的原因之一。

五、炎黄联姻进行了多次、多代,嫘祖的身份表明,黄帝时期是西周礼制的源头,炎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黄帝次妃方雷氏也属炎帝部族。《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宋代潜溪先生《徽州方山谱序》:“惟方氏出自方雷氏。方雷者,西陵氏女也,轩辕之正妃,是音雷、嫘祖。”[15]嫘祖又写作雷祖,这位潜溪先生把女节与嫘祖看作同一个人了。笔者认为次妃女节方雷氏和嫘祖应是同族,与西陵国相近的一支。方雷氏应在今紧邻西平县南的遂平县,古称吴房。《通志》郑樵注:“房,祁姓,舜封尧子丹朱于房,今蔡州遂平故吴房是也。”因春秋时吴国夫概封于房,故称吴房。《路史》:“防,丹朱后。”又尧帝名放勋。故“方、房、防、防”四字通用:尧帝放勋的祖居之地就是“房”,故以“放”为氏;舜就把丹朱封在了“房”,其后以“防”为姓;女节方雷氏是居住在“房”的姜姓嫘(吕)氏的一支。

昌意娶蜀山氏表明炎、黄联姻进行了多代。《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1]81前文已述,今西平有出山乡,“出山”即“蜀山”。蜀山氏离西陵国不远,应是嫘祖母族,即姜姓炎帝部族。这表明,为了加强巩固联盟关系,炎黄部族的联姻还延续了多代。

《世本》的记载略同于《史记·五帝本纪》关于黄帝与嫘祖的记载。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一嫘祖为黄帝正妃。子以母贵,所以她的两个儿子“其后皆有天下”,这是嫡子继承制的雏形。其二,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这是诸侯分封制的雏形。周公依据周制,参酌殷礼,首先确立周王称天子、为天下共主。天子是大宗,与周天子同姓的诸侯是小宗,这就是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宗法制是周代礼仪制度的核心制度,从嫘祖为正妃、其子皆有天下来看,周代的礼仪制度的源头就是黄帝时期,这有力地证明了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另外,炎黄联姻,虽然没有明确的古代文献记载,但民间传说仍保留了远古历史的某种真实。陕西省岐山县在“炎帝择婿”的传说中有这样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共有四个女儿,长女英姬戏言成祸,被白马裹胁,配为夫妻,死后封为‘蚕娘娘’。”[16]86这明显是“马头蚕”“嫘祖养蚕”两个传说的糅合,但也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嫘祖”为炎帝之女。另一个炎黄联姻的故事则说炎帝的孙子“柱儿”与黄帝的孙女“姬罗”结亲。“此后,炎帝部落向黄帝部落学习抽丝织衣;黄帝部落向炎帝部落学习农耕、制药”[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7]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新定位、新概括,高屋建瓴,意义深远。“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源头在炎黄。过去讲优秀传统文化,常常讲儒学和孔孟之道,但孔孟之道的源头是炎黄。儒家文化的根基是周公礼制,周公礼制的核心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周公、孔孟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五千年前出现并形成的炎黄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起点。从嫘祖的身份来考察,更能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张岂之.炎黄汇典·史籍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李昉.太平御览:第8卷[M].孙雍长,熊毓兰,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郦道元.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5]甘肃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M].北京:中华书局,.

[6]春秋左传[M].顾馨,徐明,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7]张桁,许梦麟.通假大字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袁义达,杜若甫.中华姓氏大辞典[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9]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0]王云五,张揖.广雅疏证附博雅音(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M].上海:商务印书馆,.

[11]高景成.常用字字源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

[12]周礼[M].黄公渚,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

[13]罗家湘.农耕祓禊与生殖祓禊[J].淮阴工学院学报,(2):21-25.

[14]司马迁.史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5]何光岳.炎黄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6]李学勤,张岂之.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05-05(01).

LeiZu,aKeyPersonintheLeagueofYan-Huang

ZHUGuoweia,b

(a.CollegeofLiberalArts;b.InstituteofYhxdology,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China)

Abstract:LeiZuwastheconcubineoftheemperorHuangdi.ShebelongstotheemperorYanditribe.Herfamilynameisjiangandlv.ShelivedinXipingcounty,Henanprovince.ShewasthehighpriestinemperorYanditribe.AftermarryingemperorHuangdi,shesharedinthepowertosacrificetheearth.LeiZuwasthedaughterofemperorYandi.EmperorYandiandHuangdihasunitedthroughmarriagesmanytimesinthefollowinggenerationswithalotoffolkloreprovingit.ThestatusofLeiZuindicatesthattheYan-HuangcultureisthesourceofChineseculture.

Keywords:LeiZu;Yan-Huang;Xiping

OSID:

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05

DOI:10./j.issn.-..04.

收稿日期:-03-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8

ZH);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20HNFYB14)

作者简介:朱国伟(—),男,河南汝南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韩大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lx/9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