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民华杯rdquo中国

第期总编辑:安建功

主编:吴冰

朗诵:滕国庆美编:吴冰

这片土地

李晓周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山水林田、一草一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朴实的传统和民族文化。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叫杨村的村庄。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曾一度成为人民公社的所在地。河南省鲁山县东南30公里处坡岭起伏,沟壑相连,向北有相对广阔的平原作为支撑,杨村依坡北而成。当时由于交通局限和历史原因,造就了它的贫穷落后。

四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虽然贫穷,但也能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刚刚结束的十年浩劫在农民心里还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街头巷尾,时常会看到几个关心政治的人正在小声地读着报纸,周围挤满了群众。读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频频点头。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响起,农人们便各自跑回家中,扛起锄头、铁锨、粪耙子等农具奔向田间地头。此时,村里的大喇叭开始顺序播放着革命歌曲。庄稼地里,分工明确,人人争先恐后,用沿袭了几千年的劳动方式和简单农具诠释了一个农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想,杨村大概也只是中国农村当时的一个缩影而已。就是在这个时期,我的生命降临在村里一个普通农家,被爷爷取名为晓周。

我记事的时候,村里已经分田到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你家种玉米,他家种高粱,离水渠最近的玉镯爷家地势偏低,居然栽上了水稻,这在村里来说可是一件大事,一时间招来了众多的参观者。他们顺着水渠从地这头看到地那头,又从地那头步到地中间,看了看那只能存半洼水的稻田,眉宇间既有新奇也有疑惑。

那时候,谁家的农活干完了,是要帮助活多劳力少的家庭干活的。互帮互助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记忆中,经常随着妈妈时而到这家捡烟叶,时而帮那家打麦场,如果到了饭点儿还没干完,主家会做上丰盛的饭菜端上。说是丰盛,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无非是比家常饭稍好一点。我会在妈妈干活的时候,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在蚂蚁搬东西吃力时帮上一把,蚂蚁却毫不领情四下逃窜。水里的鱼虾为什么不会被憋死?天上的鸟儿为什么会自由飞翔?土地里为什么能长出各种各样庄稼……?这些问题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纠结了很久。我想与昆虫对话,想与鸟儿对歌,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出很多奇妙的幻想,憧憬着幸福美好的未来。

邻里间谁家要是改善生活总会给邻居们端上一碗,看到欣然接受,才能安心回去吃饭。邻居家的饭菜,吃着总那么香。这种真诚和淳朴构成了当时邻里间亲如一家的美丽的风景线。故此,在农村就有了“远亲不如近邻”之说。

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中有人就购买了小四轮拖拉机,平时搞运输,农忙大用场。当时有句话:小四轮上场,老黄牛下岗。这下可不得了了,拖拉机居然取代了耕牛,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标志着中国几千年来用牛耕种的时代结束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化肥也引进来了,而且粮食产量有增无减。我妈妈那时思想转变地慢,坚持不用拖拉机犁地和上化肥。我们家每年都要在院子里的一个大坑中积上农家肥,在犁地前把积肥拉到地里撒开。这可不是件小事,用架子车拉上几天才能把三亩多地铺严。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苦难”就开始了。哥哥打小就随爸爸进城上学,不到假期是不会回来的,爸爸也总是回也匆匆,走也匆匆。很多农活自然就落到妈妈身上,我也在所难免。几天下来,我的双肩会因为“拉绳”被勒出紫红的印记。妈妈看了心疼,但也无奈,几乎每个农家都是这样,十来岁的孩子便开始与大人分担农活儿了。我从小怕热,怕干活,但在这几天却不敢偷懒。很大程度上是被妈妈坚毅的目光和永不服输的劲头儿震撼着,鞭策着。

每当收获的季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对于农民来说,收获意味着土地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和回报。颗粒归仓时,总能听到妈妈哼起欢快的小曲,至于哼的什么,我从来都没有听清过,也从来没有问过,但至少能感觉到那一刻她是快乐的。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没了土地的农民就像没了根的草。

我和土地的感情,也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干农活偷懒时,地头的小沟就是我的藏身之处。沟里长满了毛茸茸的野草,躺在上面绵绵的、痒痒的,嗅着青草和沟边野花的淡淡清香,嘴里叼着半截狗尾草;看飞鸟从天空掠过,听昆虫在耳畔合唱,真想一辈子就这样躺下去,任凭妈妈在田里喊破嗓子,我都会假装没有听到。许多年以后,我的脑海里还经常浮现出这样的场景。

秋收后的田野是儿童们的乐园。为了便于晾晒,农民把玉米杆、高粱杆扎成捆竖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锥形的小房子。我们一大群孩子就在锥形的空间里捉起了迷藏,笑声叫声响彻原野。稍大一点的孩子会单独或结伴背着铁锨到地里寻找田鼠洞穴。他们的经验技术令围观者叹服,每挖一处必有收获,当挖到田鼠的粮仓时,我们都会禁不住“哇”的一声惊呼。想不到田鼠居然这么聪明,它们把各种谷物分类储藏,而且分拣得如此干净,洞内构造也非常科学合理。然而,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是绝不允许田鼠和人类抢粮食的,轻者捣毁洞穴没收财产,重则还会被打死喂猫。

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光着的双脚埋进刚刚犁过的松软湿润的土地里。丝丝清凉、沙沙微痒通过脚心迅速传遍全身,那一刻,我如痴如醉!泥土被双脚暖热了,就再换一个地方,有时索性坐在地上,双手捧起泥土,任由时光从指尖划过。我闻到了泥土的芬芳,那种芬芳中又透着一种生命的气息,让我感受到了那来自地心深处的巨大能量。我终于相信了妈妈常说的那句话了,我想,土地不光是农民的命根,也是全人类的命根。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由少年变成了中年,但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却丝毫没有改变。如今,我家的土地一半都被南水北调工程征用,虽然土地少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却提高了。运河两岸植被丰富,绿树成荫,倒成了农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我会在一个清爽的周末从县城驱车赶回老家,然后扛上一把生了锈的铁锨到地里转上一圈,没有人知道我要干什么,其实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干些什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早在几年前,村里的农业生产就实现了从种植到收割的全部现代化,原来的农田“大忙”变成了现在的农田“休闲”。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与之配套的农机,拖拉机也逐渐被淡出历史的舞台。那些腾出来的劳动力开始涌向各大城市开启务工模式,年底回家每户都要有几万元的收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房屋绿化错落有致,休闲健身一应俱全。特别是几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入驻,极大方便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村庄既注入了众多的现代元素,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古朴与安宁。

站在地头,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我的思绪慢慢舒展开来,短暂的乡愁也在这一刻瞬间消融。是这片土地给予了我营养,给予了我梦想,给予我成长的动力,给予我奋斗的方向,给予了一个农民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希望!此时,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我的心早已和这片土地融合在一起了。

作者简介

李晓周,中共党员,鲁山县住建局职工,文学爱好者。作品在学习强国、报刊杂志及各类文学平台陆续发表。

朗诵简介

滕国庆,网名:云走雾去,男,年生,河南平顶山人,英语本科毕业,平顶山卫生计生委退休干部。年10月开始学习诵读,从此对朗诵朗读如醉如痴。我愿做一头忠实的牛,在文学的田野里不停地吟唱,吟出作家和诗人美妙的心声,唱出时代动人的旋律。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民华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有奖征文启事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为激励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讴歌新时代,歌颂中国共产党史诗般的百年奋斗历程,彩绘祖国国泰民安的壮丽画卷。让文学的光芒,点亮人们思想的火花,汇聚起中华民族无往不胜的磅礴之力,携手全国人民咏颂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丰功伟绩。

应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呼声,平顶山市文学青年学会、新文学青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lx/9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