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世纪以来,扬州及其周边数百座汉墓出土有漆器。这些漆器,数量既多,工艺亦精,造型自成体系,漆绘自成风格,总体艺术水平不在长沙、江陵楚汉漆器之下,而以西汉中晚期墓葬如甘泉姚庄汉墓群、邗江胡场汉墓葬群、甘泉妾莫书汉墓及市区东风砖瓦厂汉墓出土漆器尤精,数量均在百件以上。由于缺乏及时进行技术处理和长期收藏的条件,许多精品未能留存。笔者多次往发掘现场、往扬州博物馆库房观摩刚刚出土的汉墓漆器,与各地汉墓漆器反复对比,确认其艺术造诣极高,地方特色鲜明,值得下大功夫研究和整理。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论述扬州汉墓漆器,期冀引起学界重视。一.扬州汉墓漆器艺术扬州汉墓出土漆器清,精,雅,健,卓然一家,其清劲洗练的造型、腴润滑美的质色、秀美飘逸的长线,至细,至曲,至活,尽精微而现广大,是飘浮的游云,是绕梁的丝竹,是彼地柔和细腻精神气质的物化,与江苏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十分契合。(一)品种与造型扬州汉墓漆器品种有:生活用具,如奁、笥、碗、勺、盘、魁、樽、耳杯、壶、钫、枕、量、尺、梳、篦、黛板、黛板盒、虎子、几、案、箱、榻等;兵器,如箭箙、箭缴、箭杆、刀鞘、剑鞘、戈鞘、弓、弩、矛、盾、弓箭架等;文具玩具,如沙砚、砚盒、六博局等;乐器,如琴、瑟等;丧葬用具,如面罩、漆纱面罩、漆棺等。这些器具和器皿,胎质轻灵,造型洗练,体量一般不大。这是与扬州地区成熟的薄木胎卷制工艺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扬州出土了一些独特造型的漆器,外地未见或少见。姚庄汉墓出土彩绘漆面罩、金银平脱漆面罩、透雕粉彩漆面罩,东风砖瓦厂汉墓、七里甸汉墓、西郊十三里庙汉墓、黄珏乡西汉墓也有漆面罩出土(图1)。扬州汉墓出土漆面罩八九例以上,均作长方盝顶形,三面带墙,有孔,无墙一面桥板前伸。平山养殖场一号汉墓出土的漆面罩上,以生漆粘附铜镜三面,与《汉书·霍光传》所记葬器“温明”型制正合。除扬州外,全国仅毗邻扬州的淮阴地区出土过一只漆面罩,四面墙上有孔但无桥板,与扬州出土漆面罩形制大同小异,应是同一文化区域的遗物。姚庄汉墓、平山养殖场汉墓出土的漆枕,枕后附托枕一块,为古人入睡时托起发髻所用,黄珏乡西汉墓、东风砖瓦厂汉墓、蜀岗新莽墓葬亦有彩绘漆枕出土(图)。附有托枕的漆枕,未闻异地出土。姚庄汉墓出土的彩绘木胎漆砚,砚前端设水箱,水箱与砚池斜面交接的立墙上,塞有活动的木雕羊头。需要水研墨时,摇动羚羊头,水就从羚羊口泻出;砚池水过多时,漫过羚羊口,又顺着羊口流回水箱:构思奇巧(图3)。胡场五号汉墓出土双层漆笥,上层笥壁套于盖内,从笥底折向外,套扣下层笥壁,上层笥底成为下层笥盖,充分显示出当地娴熟的卷木胎工艺。套装的五子、七子漆奁在扬州汉墓出土最多(图4)。甘泉山号汉墓出土方形九子漆奁,平山养殖砀四号汉墓出土三足圆漆案和正圆漆耳杯,其造型亦为外地鲜见。图1:漆面罩,扬州黄珏乡西汉墓出土,选自扬州博物馆《汉广陵漆器》图:漆枕,扬州黄珏乡西汉墓出土,选自笔者《扬州漆器史》图3:漆砚,扬州黄珏乡西汉墓出土,选自李宗岳等编《中国历代艺术》图4:扬州姚庄汉墓出土夹纻胎银片贴饰彩绘云纹母漆奁中七子漆奁,选自傅举有《中国漆器全集·汉》比较各地楚汉漆器的重要遗存,更可见扬州汉墓漆器品种和造型的地方特色。楚墓所出如虎座鸟架鼓、龙首车辕、带鼓卧鹿、禽兽座屏、龙座屏、凤座屏、鸟头杖、龙头杖、蛇卮、龟盾等,与木雕结合,模仿或夸张动物形体,陈列品多,大体量的多,表现出楚地奇特的设计匠心和浪漫的装饰情调。湖北曾侯乙墓出土大批漆乐器,是楚人祭祀之风的集中体现。河南信阳楚墓出土多漆木家具,日用漆器则多取方棱,造型敦朴厚实。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日用漆器如鼎、钫、壶等,体量明显大于扬州汉墓出土的日用漆器,胎质亦较之厚重。即或各地均有所出的漆奁,扬州出土盖长覆身,高与宽略等,球面形盖顶只起几道弦纹,多有足,与湖南汉奁扁矮的造型、盖与身子口扣合有异。(二)漆膜与漆色扬州汉墓出土的漆器,漆膜大多光滑腴润,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可知当时的漆工把握了大漆兑油髹饰的技术。其漆色少用正黑,大量使用的是酱紫、褐、黄、黄褐、黑褐一类地色。这样的地色上绘红漆图案,或红漆地上绘黄漆图案,黑漆地上绘褐漆图案,漆绘色与底色色阶跨度不大,少见明显色块,纵使用了绿、白、灰等冷色,或轻淡或细微,不经意者看不出,漆绘统一于暖色基调之中,显得温和,柔美,典雅,精致。如扬州胡场五号墓出土木胎大漆案,长57.5、宽37、通高14厘米,案面红漆、酱褐漆上,绘金黄、朱红云纹,佐以灰绿,马蹄形足下部与侧面髹红漆,余髹褐;双层漆笥,酱红漆地上以朱红、土黄二色绘云纹;盘六件,外壁髹酱褐漆,内壁红漆,盘心酱褐,朱红佐以灰绿绘云纹,围朱绘双弦纹一圈,酱褐口沿朱绘几何纹;夹纻胎三足圆奁,外壁酱褐地色上朱绘图案;耳杯四件,内壁髹红漆,口沿与外壁酱褐漆;箭缴,髹酱褐色。扬州姚庄汉墓出土漆枕、漆面罩、漆六博局、漆黛板盒和漆制砚、盘、碗、樽、耳杯、笥、案及方、圆、椭圆各式漆盒等,或褐地红绘,或黑地褐绘,点染黄漆、灰漆并以金银粉入漆描绘。东风砖瓦厂汉墓群、七里甸汉墓、平山养殖场汉墓、西郊十三里庙木椁墓、蜀岗新莽墓葬、郭庄汉墓、农科所汉墓群、仪征胥浦号西汉墓等处出土漆器,亦多以黑褐、酱紫、黄褐为地色。对比扬州汉墓漆器与楚漆器,江陵楚墓大件漆器漆膜粗糙,浓妆粉黛,暖色块与大块冷色共用,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造成祭祀的热烈气氛。湖南楚墓、汉墓出土日用漆器多以正红与正黑对比,间用黄色,一些器物上,灰蓝、绿、白等冷色块明显,甚至绿漆地上绘红漆图案,鲜艳明快……江苏汉墓出土漆器色彩温和柔美的个性风貌,与江汉平原楚汉漆器色彩鲜明强烈的个性风貌比较,见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三)题材与漆绘艺术汉代漆器上,常见用羽人鸟兽奔跑于云气之中的云虡纹装饰。扬州汉墓漆器上,云纹不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细密的曲线构成,一方面借助云纹将画面分割成为若干大小不同的装饰区,点缀鸟兽以产生变化,一方面又通过云纹使分割的画面穿插组合,呼应联系,连续展开,成为统一的整体。黏稠滞涩的漆液在工匠笔下流泻作舒卷自如的线条,S形骨式飞走流转,回环往复,无平涂,少渲染,咫尺之中,见百转千回的韵律美和浓郁的装饰趣味。散落于云纹中的鸟兽则见极强的写实能力: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如虎、豹、熊、鹿、兔、獐、松鼠、狐狸、仙鹤、大雁、锦鸡、孔雀、鹭鸶、喜鹊、麻雀等等,或点染勾绘,或嵌金贴银,莫不抓住整体势态而又毫发毕现,虎之剽悍、鹿之机敏、熊之蠢笨、狐狸之狡猾,活灵活现。或有羽人,或飞奔,或腾跳、或骑兽、或逐鹿、或弯弓射箭,或抱膝闲坐……莫不把握物象的典型特征,抓住剪影效果,注重动势和神似,备极灵活生动。分散的小色块与流动的长线高低错落,疏密相间,构成整体的节奏感和灵动美。多层分割的构图以自由纹样占据主要装饰区,以二方连续规则图案收边,收到动静相生、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传神与写形、想象与写实、绘画性和工艺性、主观抒发的自由性和客观描绘的准确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胡场一号汉墓出土木胎彩绘三足漆奁,通高1.5厘米,口径3厘米,薄木卷作圆筒形,奁内髹红色,奁外壁髹酱紫色,口、底沿朱绘菱形骨架的几何图案,主要装饰区朱绘云纹,黄漆、灰绿漆染绘出细若芥子的鸟兽,体态矫健又极富动感,着笔无多又细入毫发(图5)。盖面纹饰作四段布局,由外向内,第一、第二圈朱绘几何图案,第三、第四圈朱绘云纹、鸟兽。三足绘兽面纹。胡场六号汉墓漆盘漆绘之美、用笔之活,比较长沙杨家岭汉墓、绥德王得之墓出土的漆盘亦不逊色。姚庄汉墓出土漆面罩,外壁髹褐,在长宽各数十厘米的盝顶、立墙和前伸桥板上,沿边用朱红、土黄数种近似色钩描规整的二方连续几何图案,主要装饰区用数道浓淡不一的色漆线平行绘出纤细密集而又回环奔放的云纹,长线与水浪般的圆涡纹、火苗般的短线交错组合,使云纹程式中富有变化,空隙间布置鸟兽、羽人,用黄漆染出势态,黑漆钩提羽毛、虎纹、豹斑,红漆点绘嘴、眼、舌、足,或昂首嘶鸣,或撒腿奔跑,小如豆粟,炯炯有神。内壁漆色橙红,黑漆绘如外壁。同墓仅宽7厘米、长13.4厘米的椭圆漆盒,褐漆地上朱绘云气纹,其间用金片贴出虎、羚羊、獐等动物。姚庄二号汉墓出土漆面罩前脸云虡纹上压漆绘对凤一双,修长的双足、高高扬起的尾羽,构成的侧面剪影何等优美,比较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错金银狩猎纹铜车杖上的凤凰有过之无不及。东风砖瓦厂汉墓漆枕局部绘羽人逐鹿图案,一只鹿眼看要被擒获,惊恐地向后窥视,另一只鹿拼命埋头奔跑,简笔钩勒的线条,传神逼真又有运动感。同墓漆绘木梳,不到3厘米长的梳背上,彩漆绘出细如指纹的云气,空隙间羽人如豆,操琴骑鹤,细致处要借助放大镜观看。同地出土盝顶式漆箱盖,褐漆地上用黄漆绘怪虎一只,虎牙尖利,虎舌长卷,回首张口,怒目圆睁,上肢前后舞动,云随虎舞,殊为生动。一件漆奁残片,漆绘狐狸孔雀,线条细腻,设色秀雅,宛如一幅细致的工笔重彩画。妾莫书汉墓出土两只漆笥盖,一只盖顶绘大雁翔于虹霓,动势优美,欲冲霄汉,影像极其概括,毛羽细入微芒;一只盖顶绘游龙腾于云端,口吐长舌,鳞鬣尽张,剪裁得当。同墓出土漆案,赭漆面上用朱漆绘满云气,补以近百羽人鸟兽,足以说明扬州汉漆擅用S形线细致描绘的特点和对鸟兽的写实本领。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大漆笥,笥盖描金漆绘翔龙遨游于云气之间;胡场一号墓出土漆案四件,其中两件红漆案面用金粉、银粉、黑漆和少许灰绿漆绘云纹,围以几何纹,外围黑漆面用红、赭、土黄、灰绿绘云气和鸟兽;胡场五号墓出土的皮胎漆箭箙,红地点黑,黑点上再施金粉;天山汉墓出土三足漆奁残片,腐烂的木胎断面清晰可见面漆下沉伏着游丝般的漆绘。归纳扬州汉墓漆器大量漆绘工艺实例,可见单色绘多用于小型器皿,如耳杯、碗等;多色绘多用于面罩、漆案和漆奁,漆色有:赭色、酱紫、朱红、土黄、金、银、黑、灰绿、灰蓝、乳白等,都以暖色为主调。图5:漆奁上漆绘云纹异兽,扬州胡场一号汉墓出土,选自李宗岳等编《中国历代艺术》比较各地出土的秦汉漆器,更可见扬州汉墓漆器题材与漆绘特点。湖北云梦秦墓漆卮以变体鸟头纹为主要纹饰,漆扁壶上画非人非兽的怪物;河南荥阳秦墓漆樽以粗壮朴茂的几何纹为主要纹饰;贵州清镇平坝汉墓漆饭盘云纹阔重匀整;长沙汉墓漆盘常以变体云纹钩连交错,像凤的翅、尾、爪,又像花枝叶蔓,龙纹和云纹也互相幻化,龙爪似云,龙尾亦似云,撒腿奔跑的神兽四脚幻变为蔓草,曲线与色块、色带组合,盘心多太极图骨式或囧形骨式,区别于扬州汉墓漆盘以线造型、或缜密布满、或疏密相间、用曲线不用块面、盘心以S形组合构成图案骨式的特色。二.扬州汉墓漆器工艺扬州汉墓漆器以木胎为多,有夹纻胎、竹胎,还有铜胎与木胎、皮胎等综合成型的,薄木胎则是扬州汉墓漆器的主要胎质。如胡场五号墓出土竹胎圆奁、夹纻胎圆奁;出土箭箙用兽皮缝制,顶端装圆木片后髹漆。甘泉山出土薄木胎方形九子漆奁,子奁底部以薄铜皮为胎。姚庄汉墓出土的漆器,有薄木胎,有夹纻胎,有厚木胎。扬州汉墓漆器的装饰工艺除彩绘外,以贴金银片金属釦镶宝工艺、针刻工艺为常见。扬州汉墓大量出土银釦、铜釦和贴金银片漆器,其上镶嵌宝玉,姚庄汉墓、杨庙汉墓出土金属釦贴金银片漆器最多,工艺也最精湛。姚庄汉墓出土银釦嵌玛瑙七子奁,用金银片贴出山川、树石、云气,无数人与动物杂置其间。母奁通高14.5厘米,底、腰、口和盖的顶、腰、口各嵌银箍三道,将奁外壁和盖外壁各分割成两个装饰带,上下围以二方连续几何图案。奁外壁宽仅厘米许的环形饰带上,用金银片剪贴出人物出巡、狩猎、斗牛、鼓瑟、博弈、交谈、祝祷、交流等数十个场面,金银片上以黑漆钩描,把握人物动态,展开了彼时贵族生活的长卷。如《车马出行图》,以金片贴为山峦起伏,云涛汹涌,车马奔驰,驭者扬鞭策马,主人安详闲逸的神态跃然奁上;《鼓瑟图》,金片贴为一人跽坐于地,瑟置腿上,边弹边唱,对面三人侧耳聆听,中间一人拍手叫好,宾主呼应,主题突出;《博弈图》,金片贴为二人面对席地而坐,中间案上有博局、投箸板和盛箸器具,一人埋头专注于投箸,一人高举双手,不胜惊讶,似欲击节呼喊;《骑射图》,金片贴为飞奔的两骑,其间猛兽前扑,射手反身搭箭射向猛兽,后骑射手则从背面发射,座下马腿飞张,马尾高扬,场面惊险,动感强烈。盖顶以金银片贴为羽人跽坐、操琴、骑狼,内底以金银片贴为鸟兽。小幅画面以山峦隔开又以飞鸟连成一气,空隙间红漆绘云纹,辉煌典丽,金箔上的线描笔不周而意周,爽健有力。姚庄汉墓出土银釦嵌玛瑙七子奁、银釦小漆奁,盖顶、盖壁、奁壁各嵌银箍三道,盖顶正中嵌银质柿蒂,金银平脱、漆绘、嵌宝错施,精能之至。七子漆奁外顶六出银柿蒂,中心嵌一颗直径约1.8厘米的红玛瑙,每瓣柿蒂各嵌一颗鸡心形红玛瑙,玛瑙底面涂以朱漆,正面看去更加红艳。姚庄汉墓出土漆面罩,盝顶贴满金银图案,残片尚可见出部分画面,如丛林间鸟有飞有栖,一人在张弓射击。姚庄出土漆器中,不少连内壁也贴以金银片纹饰。姚庄汉墓出土漆砚外壁用银片贴饰鹿、虎、豹、牛、羊、羽人、孔雀、大雁等精美图案,盝顶镶一枚银质柿蒂。妾莫书汉墓亦有鎏金铜釦、银釦、贴金银片的罐、耳杯、盒等漆器出土,胡场一号墓、二号墓、五号墓均出土镶贴金银鸟兽的漆奁或漆奁残片。扬州凤凰河出土漆长方盒,盒盖顶镶嵌径约3厘米的圆形石质“富贵”二字,是扬州汉墓出土石刻镶嵌漆器的唯一实例。针刻工艺实例如:姚庄汉墓女棺内出土的夹纻胎针刻漆壶,口径4.、腹径8、底径4.5厘米,在通高仅7厘米的外壁,针刻连续菱形纹、锯齿纹和云纹等七条饰带,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六件漆盘上,针刻云气纹和鸟兽,并在鸟兽的口、眼、爪、尾填以彩漆,增添了花纹的色彩和层次。胡场一号汉墓出土漆勺,内壁针刻孔雀一只,填以红漆(图6);二号墓出土两件漆耳杯,两耳针刻几何纹,杯内底针刻星云纹。东风砖瓦厂汉墓亦出土以贴金银片、针刻作为装饰的漆器。图6:漆勺内针刻孔雀纹,扬州胡场一号汉墓出土,选自扬州博物馆《汉广陵漆器》扬州汉墓漆器许多巧用金属饰件。天山汉墓漆奁的铜足,铸成憨态可掬的小熊,活像3个胖娃娃,大腹咧嘴,抚膝微蹲,隆起的臂部正好是扣连漆奁的铜榫,浑朴可爱,简得隽永。面对人化了的铜足,两千年后的人们仍然感到非常亲切。笔者早年在扬州博物馆得睹另一只汉奁铜足,铸成头裹披风的老者,躯干四肢全裹在披风的圆筒形中,微露的脸部容貌高古:藏露有方,匠心独到。姚庄出土彩绘漆面罩,外壁饰四瓣鎏金铜柿蒂,盝顶四角和顶面一围饰鎏金铜乳钉,左右立板马蹄形气孔上方外壁各饰铜质铺首一枚,后立板长方形气孔以铜乳钉钉网状铜格板,内壁上顶及左右壁各嵌直径9厘米的铜镜一面。胡场五号汉墓出土双层漆笥,顶四角与底四角各嵌一枚铜箍,盖有铜釦内框,盖顶嵌四页铜柿蒂。天山一号汉墓、郭庄汉墓出土漆棺的底部,各安有六只、四只铜轮盘,推动轮盘,漆棺便轻快地滑向前进。从扬州汉墓出土漆器中可知,其时堆漆工艺已见端倪。扬州汉代漆樽、漆奁外壁两侧时有铜质衔环铺首,内壁则有两只对称的堆漆黑绘鳖。类似工艺在扬州汉墓漆器上发现多起。鳖在中国古代象征祥瑞。从残坏部分可以看出,铜铺首的铆片穿破奁壁,在奁内相扣,有碍美观和使用,漆工就以麻布糊裹,糊以漆灰,就形塑出一只黑鳖,构思何等巧妙!镂雕工艺仅见一例:姚庄汉墓出土镂雕面罩,顶板正中镂雕蟠龙,四角饰鎏金铜柿蒂,钉铜乳钉,桥板前伸部分镂雕孔雀一只,粉彩地上黑漆钩边并绘云气纹,镂雕部位用红黑二彩绘蟠龙和孔雀细部。一些髹漆木雕,如天山汉墓出土木雕黑马头,块面如削,方而不圆,无一点浮饰,艺术成就可比武威出土木雕独角兽;木雕漆虎、漆人、漆猴,莫不着刀无几而又神完意足:可见汉代雕塑以形写神、简练浑朴特点之一斑。三.扬州汉墓漆器大部分应是扬州当地制造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的扬州,两汉经历了第一个文化高潮。这一文化高潮中,漆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扬州汉墓出土漆器大部分应是扬州当地制造。理由如下:(一)人文环境与自然条件西汉封国于今天扬州及其周边地望的宗室王有:荆王刘贾、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与刘建,继后有广陵国刘胥、刘霸、刘意、刘护、刘守、刘宏等人,东汉封国于此的宗室王有:广陵王刘荆。汉初,吴王刘濞还都广陵,“铸铜为钱,煮海为盐,国用饶足”,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中央抗衡,发动了波及全国的“七王之乱”。兵败之后,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令刘非统领。武帝于元狩三年(前10年)改“江都国”为“广陵国”,立皇子胥为广陵王。光武帝于建武十八年(4年)废“广陵国”设“广陵郡”。其九子刘荆几度策动叛乱未遂,永平元年(58年)徙为广陵王,七年(64年)被赐自尽。十四年(71年),封荆子元寿为广陵侯。广陵两汉文化的高潮,影响及于全国。被称为“百儒之首”的江都王相董仲舒(前-前),对奠定儒学在两汉的统治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士编写《淮南子》,是淮南地区最早的学术著作;著名辞赋家枚乘写下了“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的名篇《七发》,铺陈衣食声色之美,曲折地反映出广陵地区的经济繁荣;南朝人鲍照追忆汉代广陵说:“车挂槥,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研。”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的繁荣,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支撑。西汉宗室王黄肠题凑式木构墓集中出土于扬州及其周边地区。已发掘宗室王墓葬有:盱眙县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高邮县天山广陵王刘胥墓、邗江县甘泉二号广陵王刘荆墓等,三墓各出土大批国宝级文物和漆器,不啻打开了三个无比辉煌的地下文物宝藏。年,高邮县(今天仍属扬州)天山挖掘出武帝子——广陵王刘胥夫妇合葬墓,1号墓以楠木制成“黄肠题凑”式三棺三椁,如迷宫相套,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8米,折用木材.56立方米,比湖南马王堆汉墓“黄肠题凑”式三棺三椁大18倍,保存完整完好,已移地扬州市区建成汉墓博物馆;号墓亦为楠木“黄肠题凑”式而型制略异,规模略小。夫妇墓共出土金缕玉衣残片、玉器、铜器、漆器、陶器、木俑以及成套沐浴用具如大铜盆、三足浴凳、彩绘木屐等文物千余件,如1号墓出土玉瑗,直径13.4厘米,正反面雕刻旋状纹;玉璧,大小不一,较大的直径达1.8厘米,两面浅刻旋纹;号墓出土大玉璧。年,邗江县(今天仍属扬州)甘泉镇双山挖掘出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广陵王刘荆夫妇合葬墓,虽曾被盗,出土国宝级文物仍有:错银牛形釭灯和镶嵌绿松石的金王冠、镶嵌水晶泡的金圈、镶嵌琥珀的九子漆奁等,墓址附近发现国宝级文物——广陵王金玺。刘荆墓附近,邗江县甘泉郑庄西汉“妾算书”木椁墓出土铜缕玻璃质玉衣,正符合《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所记长公主葬制;邗江县杨寿乡宝女墩新莽时期墓葬出土散落的琉璃衣片,推测墓主身份与“妾莫书”墓主身份相当。可见,邗江县甘泉山一带为刘姓宗室王家族墓葬群。-年,盱眙县(今属淮安)大云山挖掘出西汉江都王刘非夫妇合葬墓,陵园面积达5万平方米,“黄肠题凑”式外藏椁内出土文物达万件,规格既高,精品亦多,考古界为之轰动。如金缕玉衣两套、镶金玉漆棺两具、铜编钟与错银铜虎编钟架、玻璃编磬与错银铜虎编磬架、大量错金银铜器、鎏金铜器和大批银器如银浴盆、凸瓣纹银盒等,玻璃编磬一套件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玻璃乐器。刘非墓出土的镶嵌金玉黑漆棺,木胎,髹黑漆,棺身与棺盖各各以铜扣边,身、盖外壁旁墙共计扣镶铜质衔环铺首30只,镶贴玉璧、玉璜、玉琥10枚,并用金片、银片贴满斜格纹和大小柿蒂纹图案,精美豪华,叹为观止。刘非墓出土的彩绘七子漆奁上,镶贴银质柿蒂纹与走兽纹;银釦漆耳杯上镶嵌宝石,髹漆马车就有四辆。年,盱眙县东阳金马高速沿线再度挖掘出汉墓座,出土漆面罩、漆耳杯、漆盘、漆奁、漆盒以及铜器、铁器、玉器等余件。笔者在扬州博物馆库房内得见这批盱眙出土、浸泡在水中、数量惊人的汉代漆器及其残片。荆王刘贾、吴王刘濞、江都王刘建、广陵王刘霸、刘意、刘护、刘守、刘宏8人墓葬,目前尚未发现。可以想见,这八座宗室王墓一旦被打开,将有比三座已打开宗室王墓葬更多的国宝级文物包括漆器惊现于世。两汉,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广陵国与大片江北地区同属“徐州刺史部”,江南向西绵延至于江西则属“扬州刺史部”。两汉实行郡县制度,将各地分封给宗室王,江苏地区西汉有荆、吴、楚、江都、广陵、泗水等诸侯国,东汉有广陵、泗水、下邳等诸侯国,其中,吴国、江都国囊括今天的扬州,广陵国以今天扬州地望为中心,囊括今天扬州、泰州、六合、盱眙与安徽天长等地,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0年)开始,到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年)改设“广陵郡”为止,雄踞长江下游北岸地区达余年之久。而这余年,正是中国实用漆器最为辉煌的时期,扬州及其周边盱眙、天长等地广陵国墓葬出土的漆器,也正集中在这一时期。0世纪,苏北盱眙县东阳八座汉墓出土漆器百余件,器形、胎质、图案、漆色与扬州汉墓所出相同,彩绘银平脱漆奁造型、漆绘和釦镶工艺均与扬州汉墓出土的彩绘银平脱漆奁相类,六博局绘鸟兽奔逐于S形云纹中,单纯的线构成恰似扬州汉墓出土的漆器。江苏连云港、盐城等地汉墓出土漆器,不仅造型、漆饰、主体纹饰与扬州汉墓出土漆器惊人地相似,连边缘二方连续图案的单位纹样也惊人地相同。略往北,山东日照西汉墓出土彩绘金釦贴金片漆奁,造型、漆绘与扬州汉墓漆奁甚为相近。汉代广陵国应有较大规模的漆器工场,很可能已经形成以广陵国为中心的漆器生产流通网。西汉王朝的大一统统治,使中原地区的史官文化与江汉地区的楚巫文化获得全面交融的天机,汉初艺术既有楚文化的浪漫,又表现出社会上升时期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力量。邓以蛰先生记,“民国二十三年安徽寿县发现大批楚铜器……铜器之外,更有木板彩画,木板之大,多为乡人改为桌椅等用器……此种彩画,与现代发现于朝鲜古乐浪之地之漆器上彩画,意趣极为一致。此种生动之趣,遍乎汉代各种彩画如四神、人物、禽兽、花纹等……此种生动之作风,吾今名之曰‘楚风’,以与文学中‘楚辞’或‘楚骚’一词相对。此作风凡表现极飞动之点,如云气中之各种怪兽在飞动时,其张之、伸之足与气连结。鼓荡成一极长之光条,如电之闪光者……极表现生动之能乎者矣!”扬州汉墓也曾发现此类大型木板彩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君、一统、伦常之说支配了社会思想,汉代美术题材或以龙凤、四神、四灵、云气等组合,表现汉人祈求祥瑞长生的愿望;或者反映现实生活,宣扬忠孝节义,其整体的力量和气势、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二)漆器与漆棺髹漆工艺广陵国汉墓漆器的髹饰工艺,是在木胎上用生漆加糊麻布,用漆灰刮平以后,髹漆数道,没有后世漆器很厚的漆灰层。广陵国汉墓出土的漆棺,也是木胎上用生漆加糊麻布,填平而不用厚灰漆,内壁髹朱漆,外壁多髹褐。漆棺髹饰法与漆器髹饰法完全一致。广陵国汉墓漆棺和广陵国汉墓木胎漆器的木质均为金丝楠,江浙皖古代产有此种楠木。漆棺一般在当地制作而很少远途贩运。扬州文物保护委员会曾邀请漆器工人和考古工作者共同鉴定,一致认为,漆棺与同墓出土的漆器多是在广陵地区制作的。(三)漆器铭文已知扬州汉墓漆器或书有器物名称、买主名款,或刻有工匠名字,或烙印,或戳印。漆书买主名款有:“笃须”、“周”、“李”等等;针刻工匠的名款有:“工冬”、“工克”、“工鲜”、“工延”、“工阳”、“工定”、“工照”、“工处”、“工野”等等。扬州妾莫书汉墓和扬州胡场汉墓都出土有针刻“工冬”、“工克”名款的耳杯,风格、制法、大小完全相同,说明是同一漆器作坊同一工匠的作品。大批同风格的漆器上留有众多工匠名字甚至相同工匠名款,说明不同墓主生前购买的是同一作坊甚至同一工匠的制品。它说明作坊就在本地,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四)差异对比扬州有风格迥异的漆器出土,从侧面印证了本地制品的独特个性。年,扬州邗江县杨寿乡宝女墩号新莽墓葬出土0余件漆器,其中7件胎体厚实,金属釦边也厚实,图案均衡匀整,严谨而趋于程式,明显区别于扬州地区其他汉墓出土的漆器,漆器上或有“内官”、“中官”、“服食官”等漆书文字,或有“考工”、“供工”、“广汉郡工官”铭文,最长的铭文达50字,记“素工”、“漆工”、“造工”、“髹工”、“画工”、“金釦黄涂工”、“上工”等工匠分工,一些漆盘上有“元康四年(前6年)”、“河平元年(前8年)”、“绥和元年(前8年)”等纪年,其中鎏金铜釦夹纻胎圆漆盘上针刻“元康四年(前6年)广汉……”45字长铭文,与贵州清镇平坝出土漆器上的长铭文相似,藏于邗江县文化馆。这批漆器当为四川广汉郡工官所造,中央政权用作对广陵宗室王的赏赐。姚庄二号汉墓除出土本地独有的金银平文漆面罩外,也出土有风格质朴的“广汉郡”铭文漆盘。(五)自身特色最能说明扬州汉墓漆器多为本地制品的,是漆器的数量和特色。据扬州博物馆统计,扬州地区出土完整的汉代漆器已逾千件,连残片算在内,总数不下万件。如此众多的漆器,不仅造型、漆饰、主体纹饰惊人地相似,连边缘二方连续图案的单位纹样也惊人地相同,不可能都从各地转运而来。这只是总的情况分析。楚汉时文化流通,江汉出土的漆器上留有成都漆器作坊的烙印文字,贵州清镇出土的漆饭盘上有“元始四年广汉郡工官造……”长铭文,扬州也出土有广汉郡铭文的漆器,说明出土漆器不一定都是本地制造。就是在同一地区,江陵秦漆器比楚漆器花纹素雅,扬州东汉墓葬漆器较西汉墓葬漆器简率,远离市区的仪征汉墓漆器较市郊汉墓漆器厚实且装饰粗略。尽管多种因素构成多种情况,扬州汉墓漆器的鲜明个性却是客观存在。只要对扬州汉墓漆器逐件亲眼看过(看刚出土的漆器最好)并与各地同时期漆器大量比较,而不单单以印刷品或是误差颇大的复制品为依据,每一个人都会得出与笔者同样的推论。当然,不管推论如何有理有据,仍然必须等待史料的记录、扬州汉代漆器铭文、漆器作坊遗址的出土,才能得出扬州汉墓漆器多为本地制品的最后结论。本文撰写数年,承扬州博物馆李万才、李则斌、吴炜诸位先生提供资料线索,印志华、周长源诸先生多次提供及时观看出土漆器的方便,深铭感谢。发表于《美术史论》年4期年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收入《长北漆艺笔记》时增补了新的考古资料江苏凤凰出版社年版作者简介:长北(),本名张燕,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博物馆聘任专家,清华大学传统工艺研究室学术委员,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学术委员,漆艺传承发展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著列入国家项目出版有:《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中国传统工艺集萃·天然漆髹饰卷》及《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卷·漆艺》;史类专著有:《中国艺术史纲》《江苏手工艺史》《扬州漆器史》;专著入选全国高校教材有:《中国艺术史纲》修订版及《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中国艺术论著导读》;校勘解说研究性著作有:《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髹饰录图说》《髹饰录析解》;其余如《南京民国建筑艺术》《扬州建筑雕饰艺术》《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等,共约30种。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两次、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一次、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一次、中国文联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次、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优秀科研著作奖两次、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三次,并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南京市文艺奖银奖等。
作者
长北整理
刘帅
本文已获原作者授权发布
-END-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