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资本市场将持续兴起科技浪潮。
回顾全球近代经济史,历次科技长牛都是在旧动能减弱的背景下兴起,科技作为新生产力带动经济复苏的。刘鹤在其《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节点,以科技为代表的新基建,其投入产出比远高于老基建。在这样的历史性际遇下,中国科技产业必将强势崛起,成为重启经济增长活力的根本途径。
历次科技长牛均离不开危机下的改革推动。
复盘美国-年,以及年的两轮科技周期,不难发现科技长牛的出现都离不开危机下的改革推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资本市场三个特定条件的支撑:1)年代末期的滞胀叠加石油危机以及年次贷危机背景下,经济形势倒逼改革升级;2)20世纪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低利率提供宽松环境;3)包括纳斯达克设立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而这三点恰好与目前中国通过新基建带动经济复苏的宏观背景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正是我们看好中国科技长牛的时代背景。
中国科技产业的长效发展具有核心优势。
中国科技产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但随着5G建设及其应用不断兴起,新基建的兴起必将实现弯道超车。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具有四大核心优势:1)制度性优势,在科技补短板上发挥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2)国家战略的顶层规划,在政策推动下,以软件为例年我国软件研发经费支出达到亿元,较年增长超过%,且还在不断加速;3)发挥人口优势中的工程师红利,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达到万,是年万的近3倍;4)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通过IPO和再融资帮助打通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通道。可以预见这些优势将长期保持,成为科技产业持续赶超的坚实基础。
科技股盈利触底回升,业绩开始兑现,部分领域有望实现戴维斯双击。
业绩层面,过去十年计算机、通信、电子和传媒行业的ROE中位数尽管曾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年接近历史低点后已出现趋势反转迹象。其中,科技50指数成分股的归母净利润季度同比增速,已经从年的全年负值变化为年前三季度30%以上增速,根据万得一致预期,预计年全年也将实现43.65%的增速,反映出科技行业整体业绩已经开始体现。因此,未来科技股的走向不仅是对预期的炒作,更是反映行业边际改善后的实际业绩支撑,从而带来估值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业绩和估值双升的正向反馈。
长期视角来看,无论是从当前中国的经济背景、科技发展,或是政策法律、金融改革及外部环境来分析,我们已经进入了长期科技牛市的初期。结合当前新基建建设的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当前疫情下催生出的新需求,中期我们重点看好以下领域和重点公司:大数据(用友网络、浪潮信息)、车联网(四维图新);基站主设备(中兴通信、烽火通信)、IDC(新易盛、光环新网);PCB(沪电股份、深南电路)、芯片半导体(闻泰科技、兆易创新)、光学(韦尔股份);5G娱乐应用(完美世界)、超高清视频(芒果超媒)。
01
引言——科技长牛会不会来?
近年来科技板块的核心地位逐步强化。从年以来,纵观中国整个产业结构,乃至A股,不难发现科技板块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近两年的经济去杠杆之后,逐渐成为各类产业发展以及投资活动的主线。无论是以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新基建投资等不同角度来解释近年来的经济结构升级,科技都在这一轮的转化中体现出核心地位。
自年以来,A股科技指数明显跑赢大盘。如果我们从股市这个经济的晴雨表来看,几个代表科技行业的指数例如TMT50、科技50指数等,在最近3年都呈现出明显跑赢各类大盘指数的特征。科技50指数自年至今最高涨幅逾%,表现显著优于同期上证指数;此外,年以来上证综指涨幅仅有12.12%,而科技50指数同期则从点涨到点,涨幅达到84.88%。同样的,代表信息技术行业的TMT50指数表现也很突出,自年至今最高涨幅逾50%,远超同期中证指数6%的涨幅表现。
然而回顾A股历史的初期和中期,却是另一番景象。在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之初,科技板块除了阶段性的炒作之外,并未形成趋势性的行情。以A股市场为例,在证券市场成立的前10年、甚至前20年,无论是科技板块的指数走势,还是市值权重都远不及当下。以计算机、通信、电子等行业代表科技行业,纵观过去20年科技股与大盘走势对比,年以来科技板块长期跑输上证指数,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善。再以市值权重角度分析A股结构变化,90年代A股上市公司不足家,科技板块的市值占比仅为7%,到了年代,科技股上市公司数量翻倍,但是市值占比仅小幅上升到9%。直到年,科技板块市值占比才明显增加,年A股科技板块的市值占比已大幅增至15%,到年这一占比更是达到17%。
那么,科技行业从20年前还处于边缘化地位,到现在成为市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