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北洋一根藤上的两个葫芦娃

我时常把历史想作一棵树,我们所能看见的部分是它每一个年轮呈现出的风味迥异的果实和各样的花朵,我们看不见的是它深埋在地下给大家留下无限遐想的那一段。

而先秦时期的春秋和二十世纪的北洋时期则仿佛一根藤上的两颗葫芦娃,

因为这两个历史阶段诞生的背景、各种思潮的争鸣、诸侯(军阀)的混战等都极其类似,北洋就像是春秋的缩小版。

一、春秋

春秋的绽放发乎于西周,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推动作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西周的理性和春秋的喧嚣,也许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会是或好或坏的另外一个样子。

想更多地了解春秋就绕不开西周,

西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在孔子心目中,

西周是他魂牵梦绕的时代,

在那里有他的偶像、有他的乐园,有他的理想,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西周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01

周朝有着勤于思考的一群人。

图片说明

这群人中有一个厉害角色叫周公旦(史称周公)。

公元前年,革命胜利了,周武王却失眠了,

弟弟周公旦就来问道:哥啊,再高兴咱也得睡觉不是?

周武王说了:弟啊,我想哭你造不?

接着他提出自己深思过后的疑问:商朝历经数百年,人才无数,最后为什么就这么短时间内就被我们轻易打败了呢?我们该怎样保证不重蹈覆辙呢?

一道历史性的命题摆到新统治者的面前,于是他们开始了影响中华大地数千年的顶层设计。

他们从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入手,提出“以德治国、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礼乐制度”极具划时代先进思想,颁布以“誓、诰、命、训”的方式等各种政令约束大家(包括天子)严格遵守。这在当时稳定周朝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调节阶级矛盾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西周的出场方式是焕然一新!

为了让大家不至于感到枯燥,我说说他们新政里的几个关键词:

——五服(亲属关系),

——禁酒,

——以人为本。

对的,西周就是这么牛X,你没看错。

但是,你如果以为西周统治者的人性已经如此光辉,那你确实错了。

但是自周公去世后这些制度并没有很好地执行下去,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来到东周(春秋)。

  02

西周制度的强弩之末促进了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的大繁荣

在西周晚期周王室就开始衰落,诸侯自封为王,宗法被僭越,礼坏而乐崩。

周天子在夹缝中受着夹板气,

日常工作就是配合忙碌的诸侯们,为称霸的诸侯站站台、发发盟主证书,

不然诸侯很生气,后果就是周天子被训、被打、被杀。

——公元前年,郑国人祝聃射伤了周桓王,

——公元前年,郑国和虢国一起发兵进攻,杀死了周王颓,

——公元前年,晋文公往河阳召见周襄王。

从此中国开始了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旧的集权被打破,新的权威没有建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空前的大变革时期。各种势力、各类人士纷纷走进舞台中央,上演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彩大戏。

当然,在舞台上拥有最终话语权的无疑是那些诸侯们,

诸侯终极对话方式就是军事斗争了。

(1)春秋时期的战争——非礼勿兵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即便是打仗也是君子范十足,

在打仗之前出兵的一方会提前通知对方,

约好时间、地点,

于是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唉,那个谁,明天吃过第二顿饭我要打你哦,不要再睡午觉了。

(那时是一日两餐制)

——烦死了,为啥?

——老子看你不爽!

——好吧,不如改在第一顿饭后开打,这样吃下一顿饭的人少些,又可以省不少粮食。

——呵呵,够抠。明天见。

明天又会是什么状况呢?

左丘明的《左传》记载这样一场战争,公元前年,宋楚争夺中原霸权,双方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当时宋国的军队已经列阵完毕,严阵以待,只等一声令下,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宋襄公的司空子鱼请战,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国的军队完全渡过泓水还未列好阵型的时候,子鱼又请战,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到楚国的军队列阵完毕,双方开战,宋军大败。

子鱼大哭,拉着宋襄公的手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啊!

打败也不怕!

你听说过“五十步笑百步”吗?

春秋战争有这样一个规矩:战败的一方只要跑出去五十步,另一方就不能追了。所以只要跑出五十步开外就可以安心地做吃瓜群众了。

《左传》记载的另一场战争“晋楚邲之战”中,晋军战败,在逃跑时战车拥挤在一起跑不快,后面追赶的楚国士兵们大喊:车前面的横木太碍事了,赶紧拆掉啊!晋军跑了一段,拉车的马又慢了下来,楚国士兵们又大喊:旗子太兜风了,赶紧扔掉啊!晋军又把车上的旗子砍掉,这下终于跑开了。搞笑的是晋军士兵没忘回头对楚军点赞:还是你们大国厉害,连逃跑都那么专业,(谢谢啊!)。

战场上弥漫着浓浓的兄弟情!

相杀又相爱。

和现在的体育竞技就差了一个裁判!

我的总结这叫“新旧交替综合症”。

(2)春秋时期的士人——百家争鸣

诸侯间争霸增加了人才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对人的束缚,社会的动荡动摇了人们传统思想上的禁锢,这些都促进了“士人”这一阶层的崛起。

士也是勤于思考的一群人,是末等的贵族,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由于不依附任何一个势力,因此他们对西周后期以来出现社会问题都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并且还开出救世药方。他们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哪个角落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逐渐地形成不同的学说,这就有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诸子百家。

当时的社会环境应该比较宽松,

士人们活的潇洒而任性,

没名气的可以自荐充当高官贵族的门客由人包养,即便是包养这些士人依然桀骜不驯。冯谖就是其中一位,主人让他去要账,他倒好,把债务人招来好酒好肉吃喝完毕后,居然一把火把账单烧了,气得东家好久没有搭理他。

成大腕的则可以出入庙堂与诸侯吹牛,把诸侯聊得开心还能入相为将,把自己聊得不开心还可以放诸侯的鸽子来开心一下。据《孟子》记载,孟子和齐宣王约好聊天,正在孟子正准备上朝时,齐宣王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派人对孟子说:本来我想到您家去看望您,但是我受了风寒,感冒了,不能见风。孟子听罢往床上一躺说:不好意思,我也病了,不能上朝。

各家学说之间的士人也相互聊天,就像孔子多次拜访老子,双方在尊长、谦和气氛下就“礼、仁、道”的问题进行了坦诚和广泛地讨论。期间孔子拿出自己的新作请老子阅示,并小心地询问是否可以收藏到周朝的图书馆中(老子曾任图书馆馆长),老子说:留着自己看吧。

也有差点被对方聊到死的。公元前年前后,鲁班给楚国制造了攻城利器——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具有侠义风范的墨家代表墨子挺身而出,力图阻止这场不义之战。他与鲁班在楚惠王面前争论起来,争到激烈处墨子把腰带一下抽了出来,把鲁班吓了一跳:“君子动口不动手”,墨子说:“别怕,我们把腰带当做城墙,来沙盘推演一番”。就这样二人你来我往,结果鲁班满盘皆输。鲁班望着有些扫兴的楚惠王说:“我还有一计我现在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咋想的,我也不说”,楚惠王不耐烦了:“你们别卖关子”,墨子接着说:“他无非想杀掉我以绝后患,不过我的学生已经带着防守的工具在宋国城上等着楚国的军队,楚王您还打吗?”楚惠王说:“拉倒吧!”就这样一场战争被墨子消灭在萌芽状态。

看到了吧,各家之间的聊天通常是不愉快的。正是各家之间的观点各异、意见相左就经常发生隔空论战甚至混战,从而形成“百家争鸣”。论战赢了就高高兴兴地写在日记里(譬如《庄子》《墨子》),输了就撂上一句:“道不同不相与谋也”,卷铺盖走人!

不过也有另类的,墨家信鬼神。如果辩不过人家,墨家就拿鬼说事,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显然比其他家大度,在《论语》中记录着孔子论战的各种情形,既有赢也有输,甚至被羞辱。《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说了这样一个故事,阳货是鲁国有权势的一个人物,几次想找孔子喝茶聊天,孔子因为他僭越礼法避而不见,有一天他们在街上遇见,阳货大声喝道:“来!予与尔言(过来,我教你如何做人!)”,一番训斥后,孔子只是唯唯诺诺。所以在“百家诸子”中孔子能成为影响最大,圈粉最多的一家是有原因的。

(3)春秋时期的教育——有教无类

西周时期已经设立系统的教育制度,国家兴办的教育就叫做“学在官府”,但只有贵族和少数平民可以入学。

到了春秋时期“文化下沉”士人兴起社会办学,相对“学在官府”叫做私学。

这时教师才真正成为职业。

这时想上学只须给老师送上十串腊肉(束脩)作为见面礼即可。而且私学教育也是开放的。据史记,与孔子隔壁的少正卯也开办私学,估计这位老师课程设置是非主流的、先生是非著名的,结果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不少,孔子再招还是如此,反复多次,后人称为“三盈三虚”。可见如果学费高昂,学籍管理严格,就不会有大批的学生来回转学。

孔子无疑是教育界的老大,门徒众多,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之说。他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受到教育。但也不是意味着孔子什么学生都收,鲁国有个叫孺悲的士,受鲁公的指派向孔子学习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孺悲刚转身孔子竟在屋里弹起琴唱起歌来,孺悲很悲伤:先生不带这样玩的。孔子作弄完人家还理直气壮:我这是“不教而教”。

墨子收学生才叫另类,不看成绩看腿,大长腿?才不是!是看你腿上肉多不多,腿毛有没有,“腓无胈,胫无毛”,为啥?因为墨家偏理工,理工类就要实践,但他们不是在实验室做做实验那么简单,而是穿破衣着草鞋一头扎入广阔天地中,去打工去做工程,有时还要帮别人打打仗,因为长期劳累所以小腿上没有肉,腿毛也磨平了。

(4)春秋时期的文学——开散文、诗歌之先河

读西周时期的官方政令,你会发现这哪里是政府文件,分明是一篇篇散文、议论文。周公颁布的第一个禁酒令《酒诰》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以感受到作者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绝对不忍心加上:周政发[公元前10xx年]第号字样。

春秋期间“诸子百家”的各类著作是很多的,如果不探讨他们的学术类文章,只说偏纯文学作品那就首推《诗经》了。

春秋的《诗经》和战国的《楚辞》被称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有两大源头。

每次提到《诗经》孔子都恨不得说句:厉害了,我的周(朝)!“一言蔽之,《诗三百》,思无邪”。字越少,赞越大。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历史、教育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诗经》的诞生就是充满着浪漫和悲壮。周朝设有采诗官,每到春天,采诗官们纷纷摇着木铎背着沉重的木简,或翻山越岭或顶风冒雨来到乡间的小路上,聆听劳动者为丰收的欢乐而吟唱,体察劳动者为辛苦付出被剥削而叹息,采诗官们时而与他们乐而起舞,时而与他们扼腕垂泪。正是这些采诗官使民谣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

所以翻开《诗经》就像打开一幅清新的民俗画卷,有晨曦时薄雾中的爱情,有夕阳下田间的劳作,有浓重的家国情怀,有对社会丑恶的嘲讽……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且还是

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第一个把贪官比作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第一个吟出明月寄相思,”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从修订成册的哪一天起就成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教科书并一直延续至今。

文学艺术界也是对《诗经》情有独钟,歌曲《在水一方》使经典得以经典的诠释。

有位神人仿照《诗经》体为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写了一首诗:

《诗经·神曲风·月亮之上》

予遥望兮,蟾宫之上;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

有绮梦兮,烁烁飞扬。

(有一个梦想在自由地飞翔!)

昨已往兮,忧怀之曝尽;

(昨天以往!风干了忧伤!)

与子见兮,在野之陌青。

(我和你重逢在那苍茫的路上!)

牵绕兮我怀,河升波涨;

(生命已被牵引,潮落潮涨)

美人兮相伴,斯是阙堂。

(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

公元前年三国分晋,春秋的时代结束进入战国时期。

二北洋政府时期

第一次看到“北洋”二字感觉很是诧异,什么鬼?

说来话长,得从清朝后期说起。

清末时清政府设置“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简称“北洋大臣”。

年清政府在炮声隆隆中宣告退位,结束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中国大地实行了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始了开始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过渡。

前清北洋大臣、内阁总理袁世凯摇身变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年——年)。

类似于春秋,中国再次进入社会大变革时期,历史仿佛按下了重置键。

北洋短短十六年呈现的色彩斑斓毫不逊色于春秋的数百年,

不同的是,春秋时期虽然礼坏乐崩,但大部分诸侯和士人身上还保存或残留西周的传统,大家还努力保持谦谦君子的仪态。

而历经两千多年处在历史同一背景的北洋,学者们除了任性还多些豪气,军阀们则开启流氓的招式。

  01

北洋时期的战争——相煎不急

北洋政府本身就是军阀的培训机构。袁世凯死后其部下冯国璋、段祺瑞等纷纷走上前台,揭开了军阀割据时代。

年7月,辫帅张勋应大总统黎元洪之邀,调停与段祺瑞之间的政治(“府院之争”)斗争,可张勋带领五千辫子兵进京后则翻脸耍起流氓,反而要黎元洪辞去总统职位,把逊位的小皇帝溥仪扶上龙椅搞起了复辟。在政治斗争失利的段祺瑞趁机拉起一支“讨逆军”讨伐张勋,从7月5日出发,12日早上5点发起总攻,战况怎样呢?通过围观的英国人莫里森的描述,我们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

双方阵地相距多米,中间隔着近10米高的皇宫城墙,历经八个小时,打了几百万发子弹,城墙上竟没有一颗弹孔,倒是3公里之外有路人中弹。

呵呵,这仗打的就有些难为情了。

临门一脚总是擦着门框而过?

事实是双方士兵举枪朝天射击,噼里啪啦打了大半天!是的,你还没有看错!

段祺瑞与张勋同在北洋为伍,战友加兄弟。同室操戈,点到为止。

兄弟联欢过后,大清,又亡了。

  02

北洋时期的教育——开现代教育之先河

北洋时期的教育和春秋时期一样是中国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教育进程又一个转折点。

说起北洋的教育不得不说蔡元培,他于元月担任教育部总长。在他的力推下,重新审视了自春秋以来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启了现代教育的雏形:

①实行了新的教育体制

北洋教育学制改革几经波折,最终完善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即幼儿园,小学4+2年制,初中3年制,高中3年制,大学4年制(医科、法科至少5年)。至于小学为啥"4+2"年制,我也弄不明白,但是前4年是免费的,算是普及4年制义务制教育吧。

此外还规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设立了专门的女子学校。

②发展职业教育

说起“实利教育”大家可能有些陌生,要说“蓝翔”大家肯定熟悉,“实利教育”就是现在的职业教育。在实业救国的思潮下,蔡元培等有识之士认识到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年5月黄炎培先生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设除了普通的课程外还有木工、漆工、织染等专业学科。还严格规定实习时间。

这不就是墨家子弟的日常吗?

③鼓励民间办学

中国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了兴办私立大学的热潮。

—年共设私立大学41所。这些学校成为日后中国著名的大学,如的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

私立大学的迅猛发展,弥补了公立大学之不足,并且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这一时期军阀们突然来了办学的兴致,而且越是大老粗越积极,曹锟更是走到了极致。年曹锟创办了河北大学,他对大学教授推崇备至,夏天他在学校看见教授上课时汗流浃背,就让教工送上毛巾到教室让教授擦汗,后来干脆往教室里装了铁柜,放冰块降温。给教授—大洋的高薪,并且要求发工资时必须用红纸包好,放在托盘上举案齐眉式地送给教授。他不仅身体力行还要求学生同样尊重老师,他给学生训话“如果谁敢对教授不礼貌,就要谁的脑袋!”想想现在学生家长痛打老师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感叹!

?④汉语言的改革

前面讲过西周时期周公颁布的政令,其内容大都是言简意赅,这就是文言文的特征之一。文言文自先秦时期开始产生,是历代官方和读书人的标配。

有人说文言文的形成是因为先秦时期的书写工具(笔、墨)及载体工具(丝绸、木简)或价格昂贵或读写均不方便,才开始减少词汇。我却有些疑问,大家还记得电报吗?按字算钱的那种,加急的还要多收钱,假如你结婚要发电报邀请远方的朋友,你只要写“于x月x日结婚,请您光临”即可,如果用规范的文言文那就是“适逢XX之期,余燕尔新婚……”所以我更认同王力先生的论述: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历史又来到了大变革时代,文言文的使命走到了尽头。

北洋时期的精英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倡白话文,摒弃文言文;鼓吹新思想,否定儒家文化。对两千多年前的封建文化缔造者们进行了穿越时空的革命。

在他们的极力推动下,年北洋政府把学校教科书从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年正式公布了用汉语拼音(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不同)为汉字注音。

这还不算完,他们认为汉字书写起来太繁琐,没有拉丁字母简便,于是提出对汉字进行简化。据统计当时有简化字多个。这为后来的简化字编订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北洋时期教育取得的成果,这是在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努力取得的,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排斥,统治者的需要(袁世凯复辟)及财政经费的短缺等都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再丰满的理想也会趋向单薄。

  03

北洋时期的教授、学者——传说中很美

教育的顶层设计似乎完美收官,而校园里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①有人说北洋政府承诺的高薪是画了一张大饼也不为过

近年来网络上对北洋时期教授工资待遇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有关于鲁迅一个月工资买一座四合院的报道,也有鲁迅去讨薪的旧闻。这也符合北洋政府的实际状况,当时的中国是统而不合,北洋政府虽有中央之名,而无中央之实,军阀们的混战耗尽了国库,教育支出则维持到年就开始拖欠,此后多年发生过数次教授和老师前往政府讨薪,还发生过流血事件。

②这自由过了火

北京大学的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是清政府兴办的高等学府。但作为“皇家学府”,其官僚、衙门作风盛行,学生们不思读书只想以后做官。和当时的众议院、参议院并称为“两院一堂”。

蔡元培于年至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学术”改变中国文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使专业的学术研究首次成为职业,

“自由”却使学生们坐不住了。年轻人很快接受西方的思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几乎每次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与春秋时期尊师重教不同,此时开始出现了否定儒家思想的思潮,

于是有的学生们开始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据说鲁迅在北大任教时,有一次一个学生拎着一双破皮鞋找到鲁迅,要鲁迅把自己的鞋拿去修一下,理由是:你家门口有修鞋的。鲁迅没多说话,拿走,修好,送还给学生。

顺道修鞋还说得过去,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把一向温和的蔡元培也气得要撂挑子,事件的起因很小,是因为学校收取“讲义费”,但同学们听说要收讲义费竟有太岁头上动土的感觉。他们先是围攻总务处,把总务长打跑,接着转战到校长室蔡元培处,策划“打进(校长室)去,把他们围起来,把这事解决了!”并准备“到会计科把讲义券烧了!”校长室内蔡校长正在为向政府催要学校经费而焦头烂额,外面群情激奋,喊声如雷,大有不达目的不收兵的架势。

蔡元培彻底被激怒了。

学生们也低估了蔡校长,殊不知他们的蔡校长早年就是光复会的领导,参与过研制炸药用于暗杀清王室官员,年轻时也是愤青一枚。面对气焰正盛的学生,蔡元培一下子又回到当年刀光剑影的时候,

据后来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先生在《西潮》文中回忆:时年五十四岁的蔡元培先生,气愤地将袖子高高地卷到肘子以上,两只拳头不断在空中摇晃。“有胆的就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我就揍他!”

学生们散了伙,校长火气却上来了。面对着寄予厚望的学生们的所作所为,他深感痛心,毅然当天就写下辞呈离开北大,北大全体职员也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北京大学日刊》也于当日宣告“自明日起停止出版”。大家都与蔡校长共进退。

最后还是学生们主动认错,并派代表去请蔡校长。

学校只开除了一个人,就是那个让鲁迅先生修鞋的学生。

③新与旧的终极对话来的就是这么有趣

但是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的文人们又一次站在时代前沿,担负起改变国家命运的责任。学贯中西的胡适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然而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却与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面对面聊了一次天。

年5月的一天,刚刚装上电话的紫禁城里,十七岁的末代皇帝溥仪面对着这个洋玩意一时兴起,打给谁呢?翻开电话簿居然瞅见名满京城的胡适,打算和胡博士开个玩笑,于是就拨了过去,恰巧是胡适本人接的电话。

溥仪:“你是胡博士啊,好极了,你猜我是谁?”胡适:“你是谁呀,怎么我听不出来呢?”溥仪:“哈哈,甭猜了,我说吧,我是宣统啊!“胡适:“宣统?是皇上?”溥仪:“对啦,我是皇上,你说话我听见了,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我瞧瞧吧。”

博士很吃惊“哎呦,我去!”

皇上很期待“来呦,一定!”

毕竟职业是皇上,请人来做客也是“(过来)叫我瞧瞧”。

其实胡适是相当谨慎,先是向溥仪的外籍教师庄士敦证实下真伪,而后又了解溥仪和宫里的情况(而且确定了不用行跪拜礼),定了拜访的日子,最后胡适在日记里特别注明“宫中逢二休息”。

年5月30日,胡适进宫。

胡适这样写道:

经春华门,进养心殿。……太监掀起帘子,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先在面前放了一张蓝缎垫子的大方凳子,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室中略有古玩陈设,靠窗摆着许多书,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中有《晨报》、《英文快报》,几上又摆着白情的《草儿》、亚东的《西游记》。……还问及《诗》杂志。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他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这个地位,还要麋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

新旧交替在这里没有碰出火花,只有尴尬。

可以看出被时代抛弃的小皇帝很渴望被认同,尽管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但在胡适身上也看到了些传统士人的影子。

双方聊了二十分钟胡适起身告辞,此后再无联系。

就是这次短短的会面使胡适对溥仪有了不错的印象,在以后的文章中,胡适对深宫内的溥仪表示了赞许和同情,并有感而发为他写过一首诗。

冯玉祥在年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胡适挺身而出严厉抨击。

可是溥仪却决心把玩笑进行到底,年3月1日溥仪跑去东北建立“满洲国”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这让胡适先生情何以堪。

④大师们的癫狂时刻

北洋时期的大师同春秋一样呈天团般出现,他们身上除了具有春秋士人的任性外又多了些豪气,任性加豪气就显得有些怪和狂。

胡适提倡白话文,就说“文言文是已死的文字”。这话在普通人听来都有些恶毒了。于是“国学大师”有“狂人”之称的黄侃出现了,他在课堂上说起了胡适“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打电报得这么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总共十一个字,要是用文言文,四个字就够了:妻丧速归,省了三分之二的电报费。”

辜鸿铭无疑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戴着一顶瓜皮帽,拖着一条长辫子,身着长袍,脚蹬布鞋,坐着同样留着长辫子的车夫拉着的人力车,奔跑在当时西风盛行的北大校园里……

辜鸿铭有多厉害,看看他的简历能让你惊愕到这是别人家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尽管在北大教授英文课,却是中国传统国学的捍卫者。

教授英国文学,学生们翻开第一页,直到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堂课,仍然还在第一页。非辜鸿铭不来上课而是他在课堂上嬉笑怒骂,骂一班坏了君臣大节、礼仪廉耻的误国奸臣。

骂完中国的乱臣贼子,遇到英国教授就用英语骂英国人,遇到法国人就用法语骂法国人,遇到德国人就用德语骂德国人……总之八国联军的仇他算给报了。

辜鸿铭维护封建礼教,主张一夫多妻,著名的“茶壶茶杯论”就是他的宣言,吓得刚刚获得解放的妇女们慌忙来了个神回复“牙刷论“回怼——陆小曼在结婚时警告徐志摩“我不是你的茶杯,是你的牙刷,牙刷只能有一个。”

04北洋时期的文化——又一个百家争鸣

此时的中国文化如春秋一样呈多元化,新旧碰撞,中西交融。犹如又一个百家争鸣。

各类报纸如同现在的自媒体一样井喷多达多家,胡适在《大公报》上高谈阔论,雷动天下;狗仔们在《晶报》上窥人隐私,害死影星阮玲玉;还有袁克定专门用来坑自己爹袁世凯的《顺天时报》……

说起袁世凯就一定要说春节,是他把农历初一定为春节,从而使我国在历法上与国际实现接轨——采用公历。

说起阮玲玉就得说起中国电影,那时已经有了国产片,还有了追星族。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则把白话文诗推到了极点,《再别康桥》无疑是经典而得以永流传。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个性解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涌现了一大批殿堂级学者,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

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标志着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后结束。

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史是一面镜子,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一面哈哈镜!

春秋和北洋的历史是浩瀚、绚烂的,由于本人眼界和水平有限只能叙述枝叶以抛砖引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lx/6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