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故里盐亭那些悠然的山水,那些快意

那些悠然的山水,那些快意的人生!

作者:岳定海

  我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直藏着探究的兴趣,常在太阳初升的清晨出发,又在月牙西斜的深夜里歇息:找了半个世纪吧,高高低低的院落、大大小小的河流、重重叠叠的山峰、深深浅浅的树林……我渉足得不算少了,曾呼吸过老房子潮湿的气味,蹚过清澈的溪水,攀援过陡峭的悬崖,甚至深入一望无垠的大森林去破解过宁静的隐秘。

  俗语讲,希望大,失望也就大。

  在几十个岁月的时空里,我拨开混乱与喧嚣的野草藤蔓,追寻着一位披簑衣戴斗笠打光脚扛锄头与山月同归的疲惫的身影。

  转来转去,我竟然一头转入我迷恋的久久难以忘怀的叧一个时光之旅。

  从盐亭的另类方向进入,会有更为神奇的发现。

李白老师--赵蕤

  先说诞生于两河赵家坝的赵蕤吧。赵家坝位于今天“西部花都”之处,而赵蕤祖屋遗址偏居一棵树一道废弃的院坝边。这个赵蕤,正能量大得很哦——他在唐开元初年便驰名蜀中,史载他潜心治学,“博考六经诸家异同”,研究历代治国方略。闲下来养了千多只鸟,一喚学名,鸟儿立于赵蕤肩头啼鸣,大有异趣。隔得不远的江油青莲有个靑年叫李白,听说盐亭人赵蕤不下山,剑术玩得娴熟,读经读得痴迷,在乡坝头一处小山上过得悠哉游哉,便心生慕意,雇条小船溯流而来拜会隐士赵蕤,一路走来,已近黄昏。赵蕤在昏暗的夕光里打量着飘逸的李白,欣然接受了他的拜师请求。

  这个山洞有几丈许,位于梓州长坪山林荫茂密处,洞前平坝整洁,赵夫人将坝边石桌擦拭得一尘不染。石桌边,师徒二人或对弈,或抚琴,或驯鸟,或论经,劳累了,赵蕤趁兴舞剑,刀光剑影里,鸟翻飞叶飘落云飞翔风凛洌,阵阵寒气袭来,李白看得眼花撩乱,击节叫好。

  盐亭的高山庙“仰天窝”与白虎村赵家坝的小山头以及梓州安昌岩“赵岩洞”有福了——与时人赞为“赵蕤术数,李白文章”的蜀中双璧朝夕相处了年年岁岁,日日夜夜,让我这个寻觅桃花源未果的后来人眼热不已。

  赵蕤了不起的贡献:写了部与《资治通鉴》齐名的《长短经》亦称作《反经》,培养了一个不走科举路用天才诗文惊天下的弟子李白,谢绝皇上征诏入士而称为“赵征君”,并在星星闪烁岩洞的孤寂岁月里一隐十数年,而不知所终。

  在中国发黄的黯淡史籍里,我寻访着七、八个隐士:其中陶渊明的农耕,伯牙的高山流水,还有赵蕤的剑技,俱让我佩服得紧。   

清朝进士--陈书

出两河乡不远又进入两岔河乡水集口村,是今春某天的事。

  天已带暖意了,我在蓝天白云下的寂静院落与丰硕田野之间走动,浩渺天地,难见一人——广阔丘陵,剩一缕炊烟袅娜在山梁与竹林之上,偶尔一声狗吠,打破了村庄的寂寥。

  我停留在一通石碑前,上书“陈书故里”隶体,庄重儒雅。不远处,一座仿古式样“陈家祠”悄无声息地欢迎着我。从外观上看,红的柱绿的脊白的墙与沉默的远山和汩汩流动的近水溶为一体,在乡野里十分融合。

(图:傻子哥)

  陈书是淸顺治十三年生人,随军平过“三藩”之乱,一路征程,异常艰辛。后返盐亭治学,三十三岁中进士,补内阁撰文舍人,再后撰礼部郎中,于任上卒,无考。陈书的身上闪烁两点光彩,一是进士身份,二是在困苦的“削藩之旅”时创作了《鹃声集》一书,此书可贵之处在于研究清初尤其是“三藩之乱”时期闽、赣、湘、桂等省的社会状况及地方史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鹃声”,杜鹃啼血之音,陈书用古蜀王杜宇魂化为鹃的典故,将征程离乱、民间哀痛、思乡情怀、故国幽怨一一写入诗里,从而留下了珍贵的诗作,并在《全淸诗》里占据着一席之位。

  我准备离开典雅的《陈家祠》时,择一处生着萋萋春草的田埂坐下,与祠堂对视:时光静静地流逝,我想起了宋辛弃疾一句诗:

  青山见我多妩媚,料我见青山应如是。还添一句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心得“那花竟一时生动明白起来”。

  在天之下地之上,我想,我凝视着的“陈家祠”切合我的邈远心境。

放粮赈灾--王明金

  我决定在旅途上弯一下,绕进黄甸利和一带去找寻那位民国故人。

  这个叫王明金的人曽被家乡的乡亲抹上了一些神话色彩,有人讲他在民国大旱之年开仓放粮拯救灾民的神异故事,说乡民饿慌了爬过来接住王明金家仆装满稻谷时垂泪呼喊王青天时,天降阵雨,大水滂沱,黑云席卷,利和乡木龙湾得救。

  这故事感动人,惜史料无载,全凭在田间劳动的村民口口相传罢了。

  真实的背景是,王明金亦称“王举人”,常年行走木龙湾乡村山路上,目光坚毅,青衫飘飘。一生喜好诗书,清光绪年间中举,历任潼州川府学堂校长,四川省议会会员。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时,时任四川咨询议员的王举人与蒲殿俊、张澜等人一道,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对清廷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和修筑铁路的“谕令”中来,史称保路运动。其时风声正紧,各地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在强大抗议浪潮中,清廷在四川的代理人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恐不安。一天,王明金与张澜等人作别,踏上返回盐亭的路途。此行王明金负有一个重要任务,在盐亭即刻成立保路协会,并被公推为会长。王明金激情洋溢地奔赴各乡演说,陈述保路的历史使命,痛述清廷的腐败靡烂与不作为之怪现状。

  我知道,四川的保路运动为革命力量举行武昌首义和推翻清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导火索作用,在“轰隆”爆炸声里,一个笨重朽腐的王宫倒坍在地——因此,我们由衷地向川北圣人张澜和木龙湾举人王明金致敬。 

  他们手中点燃的火焰,送走了奄奄一息的王朝,开启了熹光四射的黎明!

  由于我的母亲当年也是木龙湾的村民,因而我对王明金和木龙湾以及湾内外的乡亲多有了解。王举人老房还在,雕花窗棂、飞龙伏脊、几进几出、青石筑基,俨然一派大户景象。我去的那一天,围着老房子转了一圈,见草在蔓延,鸟在进窝,而人去楼空,略有寂寥之感。当然,老屋的门槛上我也要坐一下,幻想曾被传说“放粮赈灾”的王举人和在风云奔驰的山村奔走呼喚“保路运动”的王会长飘忽而至,拉根小板凳,坐在青石院坝边,与我谈那一年,成都的游行和盐亭的觉醒,不管日头西斜,毫无倦意。

  王举人子女甚多,与盐亭南街望族白家一门结缘;著名的金环、银环两姐妹便是王明金与白云秋所生,“金环”王剑清投奔过延安革命,而“银环”王婉容笔名王尔碑常与缪斯相处。

悬壶济世--杨太虚

  笼子寨地处三元乡,丘陵绵延,孤峰兀立,柏树环绕,状如草帽覆顶,故名。我去的那一天,天高云淡,惠风和畅,令人神淸气爽。行至寨前而竟不能入,绕山岩石壁半圈,方见一道人工开凿石门通向幽径,上至寨顶,可见明代乡丁砌筑的抗御兵灾所建的炮台,一道约两米深的战壕沿山顶蜿蜒,体现出笼子寨易守难攻的特色,也恍忽体味着时间的苍茫与辽阔。

  吸引乡民不断前来参观的大多为了一个人,这人便是清光绪年间的三河乡人杨太虚,杨太虚早年清贫,连老婆也讨厌他不足维持生计而出走,可观其潦到落魄之困。杨太虚一气之下离家学道,什么青城、峨眉、华山、普陀俱一一云游,渐入玄机。几年后,杨太虛返回三元乡真常观与会仙观,冬着禅衣,夏罩棉祆,初看癫狂,实乃仙风道骨;乡民称奇,涌进两观间看热闹,杨太虚避入观內写《韬晦录》三卷并得以问世。其间杨太虚还为墨竹大师、邑人文同著作《丹渊集》写序,后被邀请至射洪主持金华山道观,并留下碑刻回文诗一首。这样看来,今人观其道行,修身养性,捉摸玄学;所著诗文,春水潺湲,江山起伏。因此被盐亭籍大学问家蒙文通赞为:“其学识超群,体识工深,宋儒中不多见。”

  走到一眼石孔前,孔内为一处洞窟,台上置放一盏长明灯,昼夜不熄,另一角落存放杨太虚灵棺,灯焰长伴,孤夜漫漫。

  每至农历三月三庙会,笼子寨乡人云集:吃喝玩乐,一应俱全,众人听道,百姓烧香。

  在去笼子寨时我得知,杨太虚曾抽空画鹤,关于鹤,最能弥漫道门玄学之气,而这正是杨太虚所擅长的。我随意寻一处石头坐下,仙气萦迴,白云悠悠,杨太虚似乎驾鹤一游……

革命烈士--袁诗荛

  柏梓灵瑞乡是我   一个叫袁诗荛,革命前驱,龙顾井人。袁诗荛之出名在于——其时,中国的前途处于十字路口,长夜崎岖,民不聊生,此刻极需一批负有历史使命感的仁人志士登高一呼,以期改变山河旧颜色。袁诗荛这个乡巴佬一头撞入省城宣传“新俄罗斯赤化”,走十月革命道路。其间,袁诗荛与革命指路人王右木、老师张澜、同事张秀熟、学生罗瑞卿任白戈、作家巴金来往密切,为宣传一个新的主义而四处奔走吶喊。三台一次大会上,袁诗荛斥责二十九军头目连年混战,并以军阀的“阀”字引申关起门打仗不是好军人为题,对帝国列强和军阀橫行大加批驳,弄得军阀们对袁诗荛恨之入骨。年2月,作为很有影响的中共四川领导人之一的袁诗荛被捕,并被杀害于成都下莲池,盐亭老乡收拾遗体将其运回灵瑞乡土安葬。

禅宗大师--袁焕仙

  另一个叫袁焕仙,也是龙顾井人,禅宗大师。民国31年,袁煥仙掩关于灌县灵岩,名流宿老亲自捧场聆听说法。这期间,袁煥仙应邀主持过成都三义庙,南京成立过维摩精舍,后赴台湾讲学,问道者云集。袁煥仙在讲经说法过程中将其佛学精髄收集成甬,题为《维摩精舍丛书》二甬刊行问世,学法者争相购之。

  袁煥仙不仅经讲得好,还悉心培养了众多门生,尤以温州人南怀瑾负有盛名。南怀瑾本来是在青城山一带从军,见袁煥仙灵岩说法时听众拥挤,不禁好奇,也侧身挤入一听,谁知越听越痴迷,很对自已口味;干脆脱掉军服,投入袁煥仙门下为弟子。白云苍狗,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袁煥仙融入极乐世界,其灵骨也运回盐亭凤灵寺安放灵塔。他最有出息的弟子南怀瑾生前也不无惆怅地遥望四川盐亭方向,感慨地说,我有一个恩师叫袁煥仙,是盐亭人,不知他的后人还好吗?说者一脸戚戚,听者亦是谦卑不已。

  这两位袁姓先辈的老家我都访问过,俱在风雨飘摇中站立:袁诗荛的老房已然倾圯,用根粗柏木撑在山岩上;而袁焕仙的瓦片房,根本靠不得,似乎一摸就会倒下,哎。

中药始祖--歧伯

从灵瑞龙顾井出一条叫梓江的河流,我的车向茶亭乡驶去。

  茶亭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是岐伯文化,这个地方很怪,从古至今盛产中草药,诸如生长结实的桔梗就运抵韩国、日本,深得异乡人士喜爱。茶亭不仅传为中药之乡,而历史厚重的岐伯文化也风行乡间,桃子龙、水龙、蚕龙等三个省遗项目表演总是吸引四面八方的农民和各层人士。相传岐伯生于古岐舌国,既今四川盐亭北方茶亭一带,岐舌国也称“药谷”,在层峦叠嶂里自然生长着上百种名贵中草药。岐伯本人异常聪慧,喜观星辰、风土、鸟迹与山川走向、大地草木,通音律,绘日影,在看身边村民无医而亡后立志悬壶济世,救治黎民。他尝药草,探药谷,炼药丸,合药方,终成远古名医。世之传颂的《岐黄之术》要义便是岐伯与黄帝于山中用问答形式写成的,从而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的源头,被民间尊称为“药神”、“天师”,老百姓好像都喜欢这位白发挽结、扛把鹤嘴锄在岐舌药谷辛勤寻药的和善老头儿。

  茶亭乡至今怀念着这位“中药始祖”,在连绵起伏的茶亭乡境内,至今有无数的原始山名与岐伯有关:药王岭、岐伯坡、天师桥、岐伯墓、药潭子、药师坝等等,足有几十个——你说,老天是不是眷顾这方覆盖着万千中草药茎干的水土?

  茶亭乡出场口不过百余米,起伏着波光闪闪的一条小河,水极清亮,倒映白云欢乐之舞蹈;不远处有一座石桥,桥另一岸边生长一棵奇异的柏树王,树干虬劲,树冠如伞,树根似铁,在水流之上天空之下挺立。一只大鸟在远天飞倦了,也落在柏树的枝头栖息,树梢漾动,为远方来客遮风蔽雨,渲泄荫凉。

  那个下午,我坐在桥边凝视大柏树王、大鸟和大块云朵,以及它们身后奇奇怪怪沉默千年的白胡子老头儿岐伯和他闻药草时的迷醉神情。

  从茶亭出来我顺道参观下来龙场,一条窄窄的街道,两边修建砖木民居,小场整洁,少有行人,几只鸡公扑闪而过。到来龙场,我是为一座奇特的桥而来——桥名福喜桥,建在靠山的转角处,桥为木制,上下两层,前人用木榫将两岸连接,形成天生木桥一般。桥下有条深沟,流水不再,偶见苔藓长于其石,小鸟落沟啄食虫子。桥梁间有一排毛笔字,记载此桥落成之日和工匠之名。

  我刚考察了岐伯文化,又进入这座被落叶盖住人行其上绵软不已如踩棉花的感受,无比奇妙。

清朝回族提督--江长贵

  对于大兴回民自治乡,我也有一段情结:

  清嘉庆十三年《》,江长贵出生江家坪。一个小孩出世本不值大惊小怪的,原因是江长贵继承了远祖山东人的豪爽性格,常以垒石为营,列竹为阵,指挥拼杀,并随叔祖江坤秀学习骑马射箭,腾跳挪飞,技艺精进,练就一身高强武艺。一天江长贵流落成都,饥寒交迫,提着烘笼御寒。忽然贼寇进犯,正靠朔风凛冽城墙抖索的江长贵陡生勇气,飞身上墙,急中生智,将烘笼砸向城外的牛耳大炮,赶巧火炭点燃大炮引火绳,几声巨响,炸得贼寇抱头鼠窜;城内官兵打开城门乘胜追击,大捷方归。

  官府一查是勇猛的江长贵用烘笼炸燃牛耳大炮退了贼寇,一面百思不得其解,一面还是坚决授以江长贵为武官。

  从戎二十多年,江长贵从小官干起,转战二十余省,屡战屡捷,直至获得武将英勇《巴图鲁》称号为止,官职直抵湖北提督和直隶总督位置。多年征战,江长贵一身伤病,请辞归田,朝廷恩准,全俸食禄。

  回盐亭大兴江家坪后,江长贵深知失学之痛;便拿出多年积攒的银两开办学堂书院,修建桥梁,培养后生,推动回汉民族团结之事业。

  江长贵于68岁病逝成都提督街寓所,遵瞩将其遗体运回大兴江家坪安葬。墓前勒石竖碑,两边各立两丈高的石桅杆一根,蹲伏石狮石羊,十分壮观,这也是人称“将军坟”的由来。

  我也下车去祭了江长贵墓茔,忽觉眼前流星长坠——原是烘笼从寒冷的世道上空划过,不奇亦奇。

国学大师--蒙文通

  实际上,我心的某一角落是留给蒙文通的。

  蒙文通系黒坪石牛庙乡人,生于年,这正处于中国数千年变革的前夜。蒙文通本来是和山沟头的娃儿一起玩耍、捉鱼、结婚、生子这样人生的轨迹从生到死的。世事难料,在俗人俗世背后藏着一些锃亮的改变命运的钥匙。蒙文通的叔父蒙公甫客居成都,在蒙文通十二岁那年,叔父带他到成都求学,学堂教学方针是“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教师有谢无量等人,同学有郭沫若、李劼人等,均为中国文化后来的薪火相传人物。

  在师从廖季平的课堂上,蒙文通探古今之源流,议史学于朝堂,终至成器。

  后蒙文通带着经学底子回到盐亭开办学堂,授人子弟。不久,他还前往三元乡笼子寨学校,与精通宋明理学的杨太虚、留日学生何拔儒、古文教师秦秉衡等贤者一道,共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蒙文通学识渊博,遍览百家,融汇贯通,自成一体。他出版了《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古潺亭考》、《越史丛书》等一批造诣很深成果丰硕的学术著作,当代与大历史学家翦伯赞齐名,世称“翦蒙”。

青城山道观方丈易心营(左)成都二仙庵方丈周叔夜(中)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资料图)

  相传蒙文通授课那一天,白须飘飘,手持长水烟竿上台。他从不带讲稿,仅放一张提要于案头,风吹走了也不管它。另外下课钟响后他依旧滔滔不绝,博古论今,传为美谈;只剩手中一缕烟雾不绝于缕,飘至窗外。学生们佩服地讲,蒙先生潇洒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为一睹先生风采,并切实受到教诲,开课日,多半是女生坐到头几排。这不算啥,据蒙文通的儿子后来也是历史系教授的蒙默回忆,父亲爱听川戏,也好喝酒,“喝黄酒至少有一斤多的量。”

  我去拜访蒙文通老院井那天,时至斜阳挂于槐树一刻。小山村清靜,有一畦畦庄稼葱绿地长高,狗略略轻吠,也不攆人。我绕行在院子里头,已敞开,三方破残,剩下堂屋居于正中台阶之上,端正肃严,似乎回想苍苍往事。台阶下爬满青草,我拣一块青石坐下,打量老屋,与一代史家在寂然里对话。

  这个神奇的地方——盐亭之旅即将结尾,我返回绵阳的一个夜晚,月晕笼罩,星光闪烁,窗外一枝花影如水墨画样搖曳。我专门查找盐亭县名一说,意为:远古盐亭地处古西陵国、古蜀国之处,蜀国据此置“孱亭”,后改“秦亭”,西魏时“以近盐井”而名盐亭。据考,“盐”乃盛产食盐之地,“亭”乃古蜀设亭之故,盐亭便置于历史的重要地位,加上诞生名人名相名流名士,时人多尊而敬之。

作家简介

  岳定海 公元年农历4月18日生,汉族,中国四川省盐亭县云溪镇中北街人,祖世原籍射洪县凤来乡张家沟与盐亭县古来乡石水缸,作家、书画家、旅行家、收藏家,无党派人士;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供职于绵阳广播电视台,长居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绵阳市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政协绵阳市第四届、第五届委员,绵阳市人民政府政风督察员,绵阳市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绵阳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盐亭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盐亭《云溪》文学杂志社顾问。作家岳定海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数十年来,在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14部,代表作系《岳定海思想录》、《灵魂在高处》、《生命激情》、《苏家山——知青岁月实录》、《故园》、《孤独者的梦想》、《笔记》、《人类的困惑》、《老盐亭》、《云》、《白云下面是家乡》、《嫘祖故里大揭秘》、《虚拟虫洞》等,涵盖小说、散文、诗歌多种文学体裁,相继出版,好评如潮,正筹备出版发行系列文学之《岳定海文学卷》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他先后在《诗刊》、《诗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诗选刊》、《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四川日报》、《星星》诗刊、《华西都市报》、《绿风》诗社、《天山》、《辽海散文》、《川鲁散文精选》、《鸭绿江》、《四川散文》、《山东散文》、《当代四川散文大观》、《晚霞报》、《剑南文学》、《嫘祖文艺》、《四川文化报》、《德阳散文》、《西部散文》、《四川工人日报》、《散文笔会》、《文摘旬刊》、《个旧文艺》、《绵阳晚报》、《嫘祖故里》、《散文笔会》、《绵阳文学作品精选》、《广元日报》、《几江文艺》、《云溪文学》、《盐亭百年新诗选》、《蒲公英》、《嫘祖风》、《盐亭百年文学作品选》等上百家国內重要文学报刊正式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

来源:《作家洪与》

作者:岳定海

猜你喜欢

“返老还童”舞台精彩PK大闹重阳

盐亭这些老年人的重阳节不一样!

曾经红火一时的“盛水村”今天又火了

盐亭黄甸盛水村第三届“十佳村民”表彰大会暨“九九重阳”文艺演出活动

50部微电影盐亭首映,准备抢票啦!

不忘初心跟党走,重阳佳节倍思亲|金鸡镇这十个人感动了盐亭所有人

在盐亭,自从有了他,不再畏惧酷暑与严寒!(文末有福利)

相约盐亭酬蚕节|华夏母亲嫘祖故里最新日程安排曝光!

盐亭嫘祖文化广场|那些耀眼的古文化标志

盐亭独一无二的美味|“漂洋过海”来看你--醋汤!

盐亭的北大门--魅力柏梓|西南核桃第一镇|红色印记在青山绿水间耀耀生辉

内容转载自







































白癜风能治好吗
小儿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lx/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