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接力赛第二棒——
化工系学生党支部欣然接力!
4月份,党支部每位成员一句话推荐“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形成书单,党员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开始了热火朝天的阅读行动,来看看我们部分党员同志的读书心得吧!
党员王龙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指精神)的故事。
凛冬将至,为了供应城市木材,要在三个月内修一条铁路,于是保尔毛遂自荐,和同志们一起被调去修铁路。筑路队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保尔忘我工作,连靴子都烂了,双脚毫无知觉,任凭大雪纷飞,寒风肆虐,仍然在冰天雪地里奋力劳动。工人们发誓一定要按时建成这条铁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铁路终于如期修通了,朱赫来为他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他还送给保尔一把枪。但不久后,保尔病倒了。
读到这段时,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为保尔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保尔顽强坚韧的意志,为保尔坚定不移的信念!
党员薛淋双:《白鹿原》
《白鹿原》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书中的黑娃、白孝文等人,闹农协、当地下党、批斗、逃亡、杀人,像是在革命旗帜的诱导下一场场疯狂的“风搅雪”——透过文字这部时间机器,我仿佛可以亲眼看见那个动荡时代里这些少年人为国家命运的走向怀抱满腔热血的激情。虽然这些激情有些盲目、有些模糊、有些迷失,但生命力的迸发却让我心底翻滚不停: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太视之为理所当然,少了许多保护这种来之不易的坚定和信念。
阅书的好些瞬间,突然地,从内心深处悲恸不已、感动不已、惭愧不已。
党员朱仁杰:《活着》
《活着》
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不断经受着苦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福贵再努力、再悔改,也无法逆天。经历了内战、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期的每一段历史,活生生地刻画出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机智的讽刺、辛辣的幽默,暗示着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看似平凡沉重的文字,实际上却是字字见血,让人内心很难平静。当年那个年代像福贵式的悲剧小人物多如牛毛,他们无法活得体面、活出尊严,甚至连生命也失去了原有的厚重。
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提醒我珍惜生活。
党员牛腾:《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进行贴地考察的实践成果,它集作者肢体行动与内心思考与一体,因而无形又有形的文化被赋予了实践精神,在这流行于纸上空谈文化的时代里,实为空谷足音。不仅如此,余先生舍去了以人文为主,将自然生态文明作为基奠,去探索在其之上繁衍的其它文明。至于“苦旅”,这蕴含的不仅是探寻之路上焚膏继晷的艰难辛劳,更是一种对文化执着的追求与不舍的信念。
文化,要苦想、苦思、苦寻,而与终于获得精髓那刻的隆重欢喜相比,这“苦”便不值一提了。
党员刘占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及深刻的忏悔意识。
处在一个水深火热年代的鲁迅先生,作为一名医者,却无法医治几千年来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国人,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从未想过改变,让鲁迅先生不得不叹息“从来如此,便对么?”。他以白话文的形式在那个言论限制的时代不断唤醒国人消除封建残余,走向革命道路。即使鲁迅先生未能亲眼见证革命的胜利,但他的《狂人》会作为警钟一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党员刘芷汀:《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
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不管哪个民族,对于错误,都有着他们自己处理方式,反思,或者湮灭,我们每个人对于一些错误也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吸取教训重来,或者彻底放弃。但是,错误是不可隐藏的,只有面对才能解决,不是换一个新的价值观就能够覆盖,在新价值建立之下,必须留错误位置,以此为警戒,以此为底线。
党员严湖平:《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
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没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本书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很多人说,对于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而本书的作者余华,他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有看似平淡但是幽默的语言,也有使用反讽的修辞,使得他的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气质。对于《许三观卖血记》而言,我觉得是通过许三观的命运,剖析其背后的辛酸,讽刺当时社会的不正之风、个人的无能、社会的动荡,也就是希望人民能生活的更好,而不再有卖血这种现象的存在。
党员李源森:《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本书写于久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这本书主要是研究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去探导群体无意识背后的根由。
《乌合之众》是法国勒庞的一部群体心理学著作,最近我读了其中的第一卷——群体心理。勒庞指出形成群体的是具有特殊心理特征的人群,他们在形成群体的过程中会有思想和情感上的变化,也就是说,他们在形成群体的过程中会抛开被禁锢的一切,个性会逐渐被磨灭掉。往往会受到无意识行为的影响,停止思考,甚至丧失思考能力,变得具有轻信倾向并且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在我们身边,面对现在社会上的各种舆论热点事件,大家往往会站队,有时形成一边倒的现象,可能里面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而是被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这便是集体的易轻信和受暗示。加之现在经常发生的反转再反转事件,导致大家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时候就放弃了思考。
党员赵晨阳:《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读到主人公孙少平这段话的时候内心突然有感而发:我们虽不能选择我们的出身,但可以选择通过自己日后的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作者说这样贫苦的日子对于有志向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作用。总之就是要做到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
阅读接力赛,下一棒,请接力哦!
应化系学生党支部图片来源:网络
文稿来源:化工系学生党支部
本期编辑:孙菲
责任编辑:施玉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