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比起社牛宝宝,我更心疼那个被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他们的特点不一定是“缺点”,他们的“个性”也不是标签。作者:及人+栗子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每年春节,都会涌现一批社交牛症的孩子闪亮登场。他们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家庭里的气氛担当,随便说两句逗乐的话,就能把本就欢乐的场子再炒热一层。但有社牛宝宝在春节大放异彩,就有社恐宝宝在新年来临时的偷偷“焦虑”。对社恐的娃来说,起哄热闹的春节,就是自己反复受难的悲催时刻。不得不说,比起“社牛”孩子,我更心疼那个被忽略的“社恐”宝宝。01拜年难题:“吉祥话”在心口难开首先来看看春节的重头戏——拜年。社牛宝宝们张嘴就来:“各位叔叔伯伯大爷大妈阿姨婶子过年好!祝您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这话溜的,郭德纲都想招去龙字科当徒弟啊。万一遇上脑洞清奇的小孩,语出惊人地走上了拜年奇路——真·喜剧人预备役。(大过年的,说什么大白话哈哈哈)可看看另一边,热闹的画风突然调成了静音模式。社恐宝宝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已经上演了国际大戏:“这个阿姨好像有点眼熟,我应该叫啥来着?”“那个伯伯上次好像给过我红包?”这些内心戏我们往往听不到,但下面的情景大家一定不陌生。在自家社恐娃支吾着没叫人时,家长往往在旁一边搡着孩子上前,一边带着歉意跟众人说:“我家孩子认生,从小就不大方。”可偏偏在家长的催促下,不但没能流利地问好,反而更加面红耳赤地躲去角落;就算有的孩子勉强磕绊地说出几句,也往往弄得气氛更加尴尬。《家有儿女》里鼠标妈妈带着鼠标一起去刘星家拜年那场戏,就是个中典型。只见鼠标进门后,在妈妈的疯狂暗示下好不容易挤出了几句“客套话”,很快脸就红了一片。可没成想几句话过去,刘梅一家都险些接不住,气氛一时尴尬无比。强行让孩子问好、说吉祥话,只会起到反效果。《礼记》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孩子时,要做到“乐其心,不违其志”。家庭教育中的一条重要法则就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这适用于绝大多数场景。×社恐宝宝的爸妈要明白,孩子不是“吉祥物”,他们的羞涩和拘谨更不是错误。有时候最让社恐宝贝难堪的不是外人的注视,而是爸妈亲手盖上的“不大方”的戳。家长随手给孩子贴上几个“内向”、“害羞”的标签,孩子可能一生都要为其所困。社恐宝宝也好,社牛宝宝也罢,其实孩子们最看重的,就是来自父母的肯定。让孩子待在舒适的区域,尊重他们的天性,父母才能成为孩子最大的后盾!02聚餐保留节目:表演“黑洞”怎么破?逢年过节,让小孩在饭桌上表演一下助助兴,早就是大中华各地的保留节目了。说到这就不得不感叹,谁年幼时没做一回饭桌表演家呢?七大姑八大姨热情的目光,舅舅叔伯们热烈的起哄声,还有桌边那个一心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自己……回想一下,那简直是童年阴影。当然了,这些对社牛宝宝们来说,都是小场面。社牛宝宝OS:终于来到我的主场,让我看看还有哪位观众没看过来?紧接着一顿操作猛如虎,啥花活儿都手到擒来。但对社恐宝宝来说,当众表演,哪怕只是背首古诗,分分钟都是他们的自闭时刻。但这些宝贝是真的才艺技能没点满吗?恐怕未必。可为什么要让他们在饭桌上展示,小孩就千百个不愿意呢?其实,孩子的心理世界没那么复杂,不少孩子只是不喜欢被众人盯着的感觉,但却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反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表演爱好者”,这也完全称不上是性格缺陷,却往往被贬损为“上不得台面”。除了性格原因,还有很多孩子抵触表现自己是厌恶伴随而来的“攀比压力”。饭桌上小朋友的花式秀,多少是带着比较意识的,过早地陷入毫无由头的同辈竞争,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隐性伤害。在这种时刻,家长的态度就尤其重要。刀子嘴“傅妈”给大家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操作。傅首尔曾在节目中表示,如果有人在饭桌上让儿子背诗,她会毫不犹豫地替儿子挡下,说“别让我儿子背,你想听,我来给你背”。如此霸气护子的妈妈,无疑能给孩子极强的安全感。在孩子表现自己时,家长要鼓励而不是打击;在孩子拒绝表演时,家长要维护而不是批评。毕竟对孩子来说,家长的无条件支持,才是他们最大的底气。03拒绝串门:过年只想宅在家大年初一,一般是邻里乡亲串门拜年的日子,社牛宝宝和社恐宝宝的本性在这时候可就一览无余了。社牛宝宝催出门:“爸爸妈妈你们好了没?我已经准备好大口袋去讨红包啦!”社恐宝宝赖床式自闭:“昨晚睡太晚啦妈妈,我好困,可不可以不出门?”爸妈口中简单的“走动走动”,不知不觉竟成了社恐娃娃最抵触的场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社恐宝宝这种表现是在告诉外界:我的自我边界感很强,比起出门社交,更需要自己的空间。仔细想想,“害怕”出门这件事,并不只是小孩子才会有的“不懂事”行为。在综艺节目《屋檐之夏》中,习惯了宅在家的刘雪华,就因为“不得不”出门,而忧郁到流泪。这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呢?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你的娃拒绝踏出家门,那不如把社交场所搬到孩子的“安全区”中来。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带着家长来家里玩,给孩子操办一个欢乐的“春节趴”。实际上,这是为了激发起孩子的主人翁意识。一方面,孩子在最熟悉的环境中,会有一种踏实的“无宾感”,简单来说就是“不把自己当外人”,不会拘束;另一方面,当孩子觉得自己是“小主人”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要照顾朋友的责任感。这样一来,社恐的宝贝们就能更松弛地去感知友好社交的乐趣,从而慢慢打破抗拒“做客”的心理闭环。04热情难却:要亲要抱快走开在大家庭的团聚时刻,不少大人都喜欢抱抱孩子,更有甚者要和孩子“亲亲”。面对这种热情难却的场面,宝宝们的表现又是相当迥异了。社牛宝宝:本天使“来者不拒”,亲亲抱抱大放送,甜成一朵花。社恐宝宝:你别靠过来,我要爸爸妈妈!就像这个3岁小宝宝。舅舅抱他坐电梯,因怪外甥不喊人,对着嘴唇就是狂亲。懵懂的孩子,被突如其来亲吻,弄得一阵窒息,不住地抗拒挣扎。孩子终于被松开,却难受到哭出来,可怜巴巴地跟妈妈求助。可没等到反应过来,舅舅又是一个“深吻”……×对孩子来说,过分亲昵的行为不一定意味着友好,和不熟悉的人靠太近甚至会让他们感到恐慌——这是小孩“物质恒存”的心理在作祟!这里的物质恒存,指的是孩子还在慢慢建立周围熟悉事物,出现又消失,但总还存在的意识。他们习惯的对象只是特定的几个最亲密的人,一旦突然涌进大量陌生人,孩子就会产生舒适区被破坏的不安全感,感到难以招架。孩子这种敏感的心理,是他们自我保护的第一层防线——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他们被陌生人欺骗,或者被亲友的“越界行为”伤害。家长应该在孩子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尽早告诉他们和其他人亲密的底线在哪里。因为拒绝突如其来的亲密不是不礼貌,对方强行亲密才是无礼的。别让社牛的娃在大大咧咧与人亲近的过程中丧失边界感,也不能让社恐宝宝一边委屈害怕一边忍气吞声。在危险靠近时,家长对危险的预判和预防,才是保护孩子的坚硬铠甲。05分享有界:玩玩可以,拿走不行过年的时候很多亲戚家的孩子也会互相走动,小孩的兴趣大多相似,总觉得“别家的玩具”特别香。社牛宝宝激动:这个玩具我想要很久了!我可不可以玩一会儿!社恐宝宝担心:这是我的玩具,拿出来一起玩万一玩坏掉怎么办?记得心理学家乔治·戴德曾说,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对孩子而言,自己的玩具不能被他人抢夺,就是私人领域最明确的界线之一。博主基诺妈妈就曾分享过亲姐弟俩“抢玩具”的经历。当孩子抢玩具时,基诺妈妈不会在最初就插手,而是给孩子自己处理的空间。但当两个娃急眼想要大打出手时,她就会站出来“主持公道”。春节时遇到这种情况也一样,孩子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能自己达成一个“双赢”的结果,家长此时只需要默默支持。但如果发现孩子的行为出格了,家长就要及时干预,避免因此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想要减少这种冲突的发生,其实需要家长的一同努力。社牛宝宝的家长们要告诉孩子,喜欢某个玩具可以表达想玩的请求,但绝不能在对方不情愿的情况下私自玩耍;社恐宝宝家长则不能觉得孩子自私、不懂礼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然后用更温和的方法,比如耐心沟通或是提出奖励,让孩子慢慢学会“分享”。最关键的是,两类宝宝的家长都要记住:遇到这种情况,绝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决定心爱玩具的去向。毕竟,孩子对自己玩具可是有“优先决定权”的。06热气腾腾的新年,不知道这次自家宝宝又能给我们贡献哪些“名场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他们的“特点”不一定是“缺点”,他们的“个性”也不是标签。有作天作地的小社牛,就有内敛温和的小社恐。但谁又知道,小社恐心里,是不是有一头“猛虎”,正在细嗅蔷薇呢?孩子的灵魂永远属于明天,那是一个父母无法企及的善变的“明天”,那里绝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而此刻无需料那千机变,只过好眼下这个热热闹闹的新年。希望各位爸妈都能给所有宝贝一个沉浸式“年味”体验——在红包和鞭炮之外,还有包容和爱。-END-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作者:及人+栗子。本期编辑:栗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lx/13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