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之父马化腾的创业传奇

马化腾,年10月29日生,广东潮汕人。

其实马化腾出生于海南岛东方市,当时他父母是东方市八所港港务局的职员,因为父亲马陈术是广东潮汕人,因此在户籍上,马化腾随父亲,填的就是广东潮汕。年,13岁的马化腾随父母从海南岛迁居到了深圳,此后就一直生活在深圳。因此,马化腾跟潮汕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做着一个天文学家的梦。他曾经按照科普杂志《我们爱科学》里的一篇介绍如何制作天文望远镜的文章,找来一套镜片,亲自动手做了一台望远镜。每当夜晚来临,他就拿着他自制的望远镜,遥望星空,探索宇宙未知的秘密。

以马化腾的高考成绩,他完全可以考入北大清华,但他高考的那一年,是年,北京正发生着一场学生动乱。马化腾的父母不希望他去北京,最好是留在深圳。不得已,马化腾只好报考了深圳大学。而深圳大学并没有马化腾感兴趣的天文学,他只有选择了电子工程系的计算机专业。

马化腾是一个内向文静的男孩,但是,他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在大学,他是一个编写病毒程序的高手,经常闲得蛋疼了,就在学校机房的电脑上装一些病毒,把电脑锁死,然后就乐呵呵地等着看谁有本事打开。

小时候,大人经常教导我们:只要掌握一门好技术,以后就不愁吃穿。

马化腾正是凭借掌握了计算机编程技术,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他大四在黎明网络公司实习的时候,就设计了一款股票行情分析软件。公司领导一看,拍案叫绝,提出要购买,问小马卖多少钱。小马同学心一狠,一咬牙,报了个自认为很高的价格:5万元。没想到财大气粗的公司根本不还价,立马转账。虽然小马同学家庭也很富裕,但是通过自己的技术,一下子赚到5万元巨款,还是很令人兴奋的。

从那时起,小马同学充分意识到了技术的力量。

毕业之后,马化腾进入了一家做寻呼机业务的公司——润迅通讯集团,当了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在润迅,他待了整整5年。这5年里,他最高也就做到了主管。在这样一家上市公司里,主管多如牛毛,他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从不显山露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普通的马主管会在20年后成为身家千亿的中国首富。

在润迅工作期间,马化腾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上惠多网。在惠多网上,他认识了不少的网友。其中交情最好的网友,就是丁磊。丁磊还曾从广州特意跑来深圳见马化腾,两人喝酒吃饭,畅谈网事。

年,丁磊创办了网易,开发了一套电子邮箱系统。很快,丁磊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如果你是一个月入几千元的打工仔,有一天,你从新闻上看到了某某大佬的公司上市了,身家千亿,你绝对不会羡慕嫉妒恨,因为你知道,那对你来说太遥远了,所以接下来你该干嘛还是干嘛,继续朝九晚六好好地打你那份没什么前途的工。

但如果有一天,你身边有一个朋友,本来跟你一样普通,看起来毫不起眼,突然有一天,他发了大财了,这对你必将是一个巨大的刺激。

这就是人性。人性当中,是见不得身边的人好的。

一旦身边的人比自己好起来,很多人无非是两种选择:一种就是酸溜溜地说几句言不由衷的“好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种就是下定决心自己也去干,发誓也要干出一番名堂来。

马化腾选择的是第二种。

刚刚加入润迅的时候,马化腾的工资是元;熬了几年,终于熬到了主管,工资是元;估计再熬几年,可以熬个总监,拿个两三万。

这种涨薪的速度,跟丁磊一套软件赚几百万比起来,实在是令人绝望。

马化腾不想再过这种绝望的日子。他决定,自己开一家公司。

年春节过后,马化腾找到了他的好朋友张志东,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开一家公司吧。”

张志东是深圳本地人,比马化腾小一岁。在高中时,他们是同级校友。之后,他们一同考入了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成为了同学。如果说马化腾是编程高手,那张志东就是高手中的高手。

大学毕业后,张志东又去上了研究生,然后进入了以前马化腾实习过的黎明网络公司,什么软件开发啊、网络工程啊、售后服务啊、售前方案啊,他都干过。

在大学的时候,虽说是同学,但张志东跟马化腾的关系并不亲密,点头之交而已。研究生三年,两人就更加没有任何联系了。而让两个同学再度相遇,源于一次技术的碰撞。

张志东刚到黎明网络公司,负责给一家寻呼台提供网络服务。

他发现那家寻呼台公司的一台服务器经常莫名其妙地死机。他通过技术分析,追索到了IP地址来自于润迅。他以前隐约听说马化腾就在润迅上班,于是,他打电话给马化腾,说:“这是你干的好事吧?”

马化腾笑了,说:“我就是想来试试你的水平。”

两位技术高手惺惺相惜,关系比在大学时亲密多了。他们一直交流的是技术,却从来没有谈过梦想。

而这次,马化腾第一次跟他谈起了“梦想”:把互联网与寻呼机结合在一起,开发一款软件,卖给全国各地的寻呼台。

“这一定会很赚钱!”

他举了丁磊的例子。丁磊靠一套电子邮箱系统一年赚几百万,凭你我的技术,开发一套系统,一样可以每年赚几百万。

张志东原本打算离职,去美国投奔他的姑妈。听到马化腾对未来的描述,他被打动了。

跟马化腾的理性相比,张志东就比较感性了。还没等马化腾从润迅辞职,他就先从黎明网络辞职了。

接下来,两人开始寻找其他的创始合伙人。

这时,陈一丹出现在两人的脑海里。

陈一丹是马、张的高中同学,在深圳大学,他读的是化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公务员,在深圳出入境检疫局上班,工作轻松稳定。不同于马、张两个“单身狗”,陈一丹年就结婚了,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张志东跟陈一丹平常走得很近。当张志东邀请陈一丹一起创业时,陈一丹很心动。但是结了婚的陈一丹还是有很多顾虑,最主要的是,万一创业失败,钱也没了,体制内也回不去了,咋办呢?

没成想,他的妻子却十分支持他。

“我养你啊!”妻子说。

陈一丹很感动。

相信陈一丹在未来的岁月里,看过很多次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每次看的时候,应该都会想起妻子曾经说过的那句经典台词。

另外一个同学也出现在两人的脑海里,那就是许晨晔。

说起许晨晔,那跟马化腾的关系可老铁了。

转入深圳中学就读初二时,因为个子矮小,马化腾坐在第一排。他认识了同样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个子同学许晨晔。

高中三年,他们仍然是一个班。

年,他们一同考入深圳大学,奇妙的是,还是一个班,并且还同住一个寝室。

睡在马化腾上铺的兄弟,就是许晨晔。

许晨晔大学毕业后,在深圳电信数据通信局上班。铁哥们马化腾一邀请,许晨晔二话没说,表示加入,共创辉煌事业。

这四位都是技术高手,但拼图还缺一块:销售。

技术再好,没销售把它变现也是白搭。

这时,曾李青出现在了马、张的视线里。

曾李青不是他们四人的同学,他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跟许晨晔是同事,也在深圳电信数据通信局上班。

那时候的曾李青,正经历着人生的最低谷。深圳电信与另外两家龙头企业联合投资了龙脉公司,曾李青是龙脉市场部的经理。龙脉经营不善,又适逢电信局整顿“三产”,即将被裁撤。曾李青犹豫着,到底是回通信局上班混日子呢,还是下海去闯荡一番。

马化腾的出现,让曾李青找到了人生下一步的方向。他毅然加入了这个创业团队。

就在龙脉公司办公室里,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就创业的方向达成了一致,并做了职务分工:马化腾任CEO,负责战略和产品;张志东任CTO,负责技术;曾李青任COO,负责市场;陈一丹任CIO,负责信息;许晨晔任CAO,负责行政。

年下旬,腾讯公司在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园的一间来平米的办公室成立了。

事实上,腾讯具体是哪天成立的,几个创始人都不记得了。原因也很搞笑:事儿太多,忘了。

后来,马化腾就定了个日子,把年11月11日定为腾讯正式成立的日子。这个随意性太大。但好歹也是个有纪念性的日子,就这样吧,没所谓了。

毕竟马化腾不是马云。马云不但许多具体的日子都记得一清二楚,他甚至把许多具体的日子里发生的事用摄像机拍了下来。

理想主义者马云的目标是:3年后,阿里巴巴去美国上市。

现实主义者马化腾的目标是:3年后,腾讯的员工达到18人。

现在看来,3年18人的目标有点好笑。但这就是马化腾:低调,务实。

谁说创业之初就一定要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不是所有人都像马云那样,刚创业就把牛皮吹到天上去了的。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想多赚点钱,比以前过得好一点。只是有些创业者,做着做着,越做越大,当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伟大的梦想自然也就产生了。

定下3年18人小目标的马化腾,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的腾讯会成为一个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帝国,它的一些伟大的产品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按照马化腾的设想,腾讯的业务方向就是做一款针对寻呼台的软件,以后一定会很赚钱。

可惜的是,这个让马化腾和张志东都激动不已的项目,从一开始就错了。

因为,马化腾没有预料到的是:寻呼机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了,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手机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想起韩寒拍的那部电影《乘风破浪》来,这部电影很明显从马化腾的创业经历里吸取了一定的素材,更加搞笑的是,里面有一个年轻人,叫作“马化藤”。

《乘风破浪》里有这么一个剧情:六一表示要大量囤货BB机,囤上四五年,以后拿出来卖,一定赚大钱。徐正太对六一“超高”的商业头脑表示极度的赞赏。而马化藤则表示,最近打算做一款通信软件,准备取名叫OICQ。徐正太和六一都嘲笑马化藤,而从年穿越过来的徐太浪则鼓励年的小马:别听他们的,你尽管去做。

年的BB机(也就是寻呼机),是一个开始没落的产品,但绝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意识到。

当你进入一个夕阳产业,无论你多么努力,你会发现,你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努力到尽头,你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现实很快给了这支初创团队一记狠狠的耳光。除了河北电信这个冤大头被马化腾们忽悠了20万元购买了软件,其他的客户都拼命压价,压到最后,只给3万。而一套软件的成本就是3万。

软件卖不出去,固定运营成本又摆在那儿,为了活下去,马化腾们开始接杂活,什么网页制作、系统集成、网络维护、程序设计,只要给钱,都照接不误。

当时,全深圳这样接杂活的网络公司,没有0家,也有家。

那时的腾讯,没有任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你要是穿越到年底,去赛格科技园腾讯办公室,找到马化腾说:大哥,你放心,你公司未来会成为一家市值多亿美元的互联网帝国。

马化腾会微笑着请你出去,曾李青则会拿起门边的扫帚,一把把你赶出去。

“哪来的疯子!”他们会叫道。

我曾经于年就职于深圳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公司在南山区创业路。那家公司成立于年,是深圳最早一批专门做网站建设的公司之一。我当初入职公司的时候,公司的唯一业务是做网站建设。时至年,我的那个老东家仍然存活在市场上,它唯一的业务,还是做网站建设。

首先,我的那个老东家是令人尊重的,25年如一日,专注做一件事情。

其次,我的那个老东家是令人佩服的,因为,它生存了25年,光这一点就秒杀了99.99%的网络科技公司。

但同时,也是让人遗憾的,因为它基本上就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也没有跟上这个时代,25年前公司是怎样的规模,现在还是怎样的规模。时间在老东家那里,仿佛静止了。

唯一改变的,就是那个创始人的身体和容貌,从年轻气盛到年老体衰。

如果马化腾没有改变,没有找到自己核心的东西,那么,今日的马化腾可能就跟我那个老东家的创始人一样。

马化腾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他在做着杂活赚小钱用尽全力来养活公司的同时,坚持做了一件顺应时代潮流的事情。

这就是雷军顿悟过来的最重要的一点:顺势而为。

马化腾做的一件顺势而为的事就是:开发了一款通信软件——OICQ,也就是后来的QQ。

说到OICQ,就得先说ICQ。

年,三个以色列青年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开发了一款可以在互联网上聊天的通信软件,取名叫ICQ。ICQ上线之后,备受用户喜爱,用户注册量上千万。年底,ICQ被美国在线以4.07亿美元收购。三个年轻人只用了两年,就成为了亿万富翁。

马化腾在润迅工作的时候,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tenga.com/ntbm/9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