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38639.html
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大河奔流》,书中精选王利群所发表的12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有表现纯真师生情的《心泉》《良师》,有描写青春光彩的《高地》《燕子回家》《今夜有你》《面皮西施》,有反映凡人世态的《秦嫂》《门卫与狗》《卖肉夫妻》《家园》,有走过芳华而百感交集的《约定》,还有饱经沧桑而跌宕起伏的《大河奔流》。这些作品通过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在充满人情味、烟火味的描述中塑造出一个个有特质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聚焦透视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理想追求,巧妙展现这个活生生时代应有的情态元素,进而揭示个体人物与广阔社会交融冲突中的微妙复杂的命运迹象。
大河奔流(四)
王利群
(中)红囍
——人来世间走一趟是要背负责任的,无论来自何方或抵达哪里,无论与谁相遇、分别或同行。对此,时间和天地可以作证。
20
“兄弟,让你久等了,刚从外地回来。”跟牛先生再次会面时,他说;“谢谢你的牵挂问候。”
距上次分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得知他最近有空。我便约他喝茶,他爽快答应了。
茶馆是老同学的朋友开的,在清幽安静的湿地公园旁,紧邻水波荡漾的汉江。院里植凤竹、玉兰、香樟,馆内装饰朴素典雅,陈列奇石盆景,琴棋书画,红木桌椅与紫砂茶具。大厅中还设置了一个精巧的水池,假山石桥,花木点缀,鱼儿自由穿梭其间。在《高山流水》的古曲中,我和牛先生又见面了。他气色很好,精神健旺。同时,还带了他面目和善、气质娴雅的夫人——黄女士。
“这你嫂子。”他介绍。
“嫂子好。”我热情欢迎。
“你好,在医院时见过你这个兄弟的。”她微笑,“我还抽空读过你的作品呢。”
“谢谢,请多指教。”落座,我问:
“大哥,啥时候出院的?”
“在你之后不久。
“是不是当初给你误诊了?”
“不是。”牛先生品着茶,“医生提议我早做手术,还对我家人预言了期限。”
“做了吗?恢复得真快。”
“没有。”黄女士插话:“他不去想医生的预言,也不信自己不可救药。他能吃能喝,睡眠也好,坚决要出院。”她看着丈夫,“所以啊,我们果断放下身边琐事,推掉无关应酬,携同出去旅行,跑了国内外好多地方。医院复查,你猜怎么样?”黄女士顿住,我迷惘地摇摇头,她轻声悦色道:“病灶消失了!”
“老天有眼,真叫人高兴!”我真诚祝贺。
“咱们——都——没被吓死。”牛先生幽默地说。
“是呀,那是因为你想得开。你一强大反而把病魔吓跑了。”
“哈哈——”我们快乐地大笑。
牛先生的手机忽然响了,他走到一角接完“有个医学项目科研小组路过本地,我的孩子也参与其中,想以我为病例做个调研。”
“大哥,不好意思,耽搁你了。”我连忙站起。
“你坐,不碍事的,我去去就回。”他转向夫人,“你陪陪兄弟,你自学书画好几年了,文艺有相通之处,你们正好聊聊。”又拉住我的手说;“你嫂子的故事多着呢,听听吧,也许与我先前讲的能接上哩。”他拱拱手。
“你去吧。”黄女士说,“如时间宽裕,晚上请虎子他们吃饭。”嫂子是个随性豁达的人。
“你教书又写作,不觉得累吗?”黄女士问我。
“教书已很累,一周12节课,写作只能见缝插针了。”
“一直这样吗?”
“大学毕业工作后,停了十几年,三年前才又拿起笔。”
“哦,多亏没放弃。”她目光温曛,“否则,就读不到你现在那些厚积薄发的文字了。”
“嫂子谬奖,请多提意见。”我给她添茶。
黄女士将欣赏的目光投向墙上的一幅精致的山水画,那是黄宾虹的《蜀游渠河山景》图,她和我谈起一代大家黄宾虹的画作。大师绘画由白、黑笔墨转为水墨丹青技法的过程,其笔意的浓淡、疏密、繁简、虚实的韵味,出神入化的淋漓表现,其深厚功底的修为建树等。
我不由走近那副画细看,只见画面上远山近水,层峦叠嶂,茅舍亭台,错落有致。崇峦灵秀,草木茂盛,山泉淙淙,湖水涟涟。真乃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端详着,似有所悟。
“嫂子,想不到你还有这闲情逸致。肯定有不少心得体会。”
“懂点皮毛。早先跟家父和一位老师学过。”
“难得的爱好,一直在坚持吗?何时一睹嫂子的画作。”
“涂鸦而已。成家后顾不上,孩子大了,才有空闲重新学习。”
“你有几个孩子?嫂子。”我忽而问。
她伸出一只手,说:“算起来五个。”
我听出来蹊跷,又问:“嫂子,怎么是算起来呢?”
她喝口茶,从容地笑笑;“看来,真得续上老牛的故事了。”
我给嫂子换茶、添水。银梭一样的茶叶浮腾、翻转、下沉,然后舒展地躺在壶底。清香袅袅,恬淡宁静。
楼下大厅隐隐传来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黄女士拢一下依然浓密的头发,目光沉静,舒缓的话音徐徐串起岁月的思绪。
21
俊英的娘家在河对岸。那是她自小生长的地方。
那年夏天百年难遇的洪灾摧毁了江北低洼处的村子,而地势较高的江南得以保全。那场刻骨铭心的灾难埋葬了不少秘密,也埋葬了人们之间的许多恩怨。俊英起初对跟牛力生活抱有顾虑,与他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俩人之间的奇遇,在灾难面前的舍身相救与痛失亲人,把他们又连在了一起。看着形单影只的牛力和他的养女丫丫,想着姐姐的临死嘱托,自己与这个男人之间的复杂交集,俊英心知,如果她此时离开,这个破碎的家可能就不存在了。再说牛力的本质不坏,是个侠义,能担当,无恶习,肯吃苦,有智慧的男人。村民现在都信任他。分不清哪种情感占了上风,也许是命中注定吧,俊英留在了他身边。牛力意外又惊喜,他默默振作起来,觉得应该靠自新、奋斗来回敬老天的眷顾,以安慰父母的在天之灵,报答俊英姐妹,养育年幼的丫丫,也不负村民的期待。他组织村民到黄金公司新成立的金矿打工,又联系建筑工地运输石沙,起早贪黑为村人也为自己过上好日子忙碌。善良的俊英最终宽恕接纳了他,主动配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俩人同甘共苦,家里家外的光景渐渐好起来。丫丫将满三岁,而自己和牛力的女儿小妮已会走路了。
今夏,河上桥通了。俊英和牛力商量,计划承包她老家的一座荒山并种植果园,同时筹建一个石材木雕加工厂。为翻建她父母留下的旧房,俊英正打算去找当年的师兄呢。不过,她听到一些关乎师兄要结婚的传闻,要是真的,她得去参加这个婚礼。跟牛力建立家庭后,有很长时间没回去过,也没见过两个师兄了。
22
十七岁那年的夏天,俊英从县立中学毕业。那年月停考大学,城里的学生要么进工厂锻炼,要么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农村的学生自然打起铺盖卷返乡。自上学起俊英学习就很自觉用心,各门功课成绩都比较优秀。她还爱好书画,中学时的黑板报宣传、手抄报基本都是由她担当的。那美好而短暂的时光过去了,明天会怎样,青涩之气尚未脱尽的她对未来生辉充满迷惘,焦灼与期待。回家后,听说做木匠的父亲(也粗通绘画)新收了两个关门弟子,还没见过他们呢。
“英子,去叫你爸回来吃饭。”
“哎——”俊英答应一声,通常,她会到厨房瞄一眼,看娘做的啥饭菜,而母亲则笑吟吟地顺便给她一把花生或几颗枣儿,有时甚至喂女儿一块煮熟的肉。
俊英先去生产队的作坊。老远,她就瞭见一伙人在场院里围观一个大家伙。俊英跑步挤进去,啊哦,原来是台崭新的风车!父亲正在旁边给人介绍着它的功能。
这不是一般的风车,它身下没有一个车轮子,倒有四条结实的腿,像一头强壮的牛,骄傲的四平八稳地立在地上。它实际是一样精巧的农用器具,主要利用轮轴转动生风,扇去粮食中的糠皮及灰尘。父亲兴致勃勃地指点着风箱、车仓、漏粮斗、出风口、摇手等处,说明它的使用方法。这种风车的构造复杂而巧妙,全用卯榫衔接而成,对设计、工艺的要求很讲究。显然,它是父亲制作出来的。
俊英喊一声“爸”,过去自豪地挽起父亲的胳膊。
两个精壮的后生听到叫声同时望她一眼,抬着风车的各一头转了一圈给大家展示。俊英觉着眼生,他俩不像是本村的。
“英子,他俩是我新收的徒弟。”父亲指着风车旁的俩小伙子。
“张生娃。”“张祥娃。”
“一猜就是。”俊英扮个鬼脸,“哦,两个大娃儿。”
俩小伙闻言憨笑,脸红成鸡冠子。
俊英侧身嘘一声问:“你俩哪来的?”
“西寨的。久闻令尊大名,特来拜师学艺。”叫生娃的应道。
“酸。“俊英吐下舌头。
“师父,咱们早先是一个村的,后来才分成东、西两寨的。是吗?”祥娃转向黄木匠。
“据说是,两寨共饮一泉水,间隔不到两里地呀。”
“所以嘛,”生娃对俊英睒睒眼睛,“咱们以后可就是一家人,也就是师兄妹了。”“是、是。”祥娃附和。
“嗬嗬,美得你们。”俊英爽朗笑道。
保管杨瘸子挑着担谷子一高一低的走近。祥娃端起一只箩筐倒进车仓,生娃缓缓摇动手柄,饱满干净的稻谷从漏斗落下,秕谷和草屑由出风口飘出。人们靠拢看,啧啧称赞。生娃说:“天热,还看以站出风口乘凉哩。”马上有人将头凑过去,不知谁猛地转动摇手,一股风挟着刚刚车过的谷屑吹出,立时眯了几人的眼睛。小媳妇和青皮后生嬉笑嗔骂,你打我追,院坝里欢腾一片。
“手艺不错,老黄。”矮胖的村支书握住黄木匠的手,眼睛眯成一条缝,“黄安你是人才啊,以后咱就不用买外面的了。咱有五个生产队,都需要,你就接着做,给你换记工分。”
黄安捻着颔下胡须微微点头。
“爸,回家吃饭。”俊英牵父亲的手。
“哟,这丫头是越长越俊了。”支书笑道,“中学刚毕业吧,有啥打算?”
“这念完书又回来了。咳,能打算啥。”黄安轻叹。支书瞧着俊英说:“咱村上可能还需要一个广播员——要不你们考虑考虑。”
“谢谢汤支书。”父女俩喜出望外,齐声言谢。
路上,父亲高兴地对女儿说:“英子,给你猜个谜语。”“好呀。”英子期待着。
“诸葛轻摇鹅毛扇
借得东风呼呼吹
高山流泻黄金雨
箩里谷米就装满”
父亲口里念完,看着女儿:“打一物。“
俊英想着,眼睛一亮:“就是你刚做的——风车!”
“聪明。”父亲夸赞,又问;“你还在练习画画吗?”
“嗯。”英子说,“主要学素描和构图,在校时美术课少,也就停留在模仿阶段。”
“不急,慢慢来。”父亲似记起什么,说:“英子,你先回,我去学校取个图纸。”
“爸,你还没吃饭呢?”
“不忙,叫你妈锅里热着。”
看着俊英跨过小石桥,黄安心里想:我只是个会做木活,懂点绘画的民间手艺人,最终教不了女儿的。
23
中心小学在一院灰瓦小平房里。东、西两寨的小孩在这里上学,总共有七人管理。只有校长和一名老三届的知青是正式教师,其余都是临时性的民办教员。黄木匠的大女儿美英曾在这里代过课,去年嫁给了老校长当司机的儿子。不过,他不是来看亲家,而是与那个知青交流。这个知青不简单,听说是从北京来的,已来这三四年了。先参加生产劳动,后转到学校教书。平常很低调,但琴棋书画样样拿得出手,还会编排文艺节目。他的一些创意设计,有时也委托老黄制作安装。
黄安到校时,正值周末放学。小学生不多,吵吵嚷嚷着一拥而散。附近的代课教师也走了,校长老高跟他打个招呼,骑着破旧的红旗自行车准备回河对岸去。校园很快安静下来。
“黄师傅。”知青徐斌在宿舍门口对东张西望的黄安招手。他赶忙走过去。宿舍小,一木板床、一课桌、一藤椅、一简易书柜,就没多余空地了。聊几句,徐斌捧出一张大纸,展开,上面是用毛笔工整书写的有关“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说明。
“老黄,这是我查阅《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等书籍中所记的‘木牛流马’的造法,然后整理抄录下来的,仅供你参考。”
“哦,徐老师,麻烦你了。”黄安欣喜视之,纸上内容为:
木牛流马之造法
造木牛之法云:
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於腹。
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
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
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
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十人所食一月之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之法云:
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
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
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後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後脚孔分墨去後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
後杠孔去後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载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与等。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
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前後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
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年代久远,史书与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并非全部确凿真实。”徐斌沉吟,“想要复制,恐怕还得好好钻研。”
“难度可想而知,不然怎么失传了呢。”黄安目光在纸上移动,心潮起伏,口中喃喃。
“其实,‘木牛流马’之说最早见于王充的《论衡》战国时鲁班曾设计造之,三国诸葛亮之后,南北朝祖冲之又造之。关键都没实物流传下来,反而留下了许多谜团。”徐斌坦诚地看着黄安,“黄师傅心灵手巧,经验丰富,有此志趣,倒不妨试试。”
“只能试试。谢谢你的鼓励。”
徐斌取出一本书,说:“这本《三国演义》送给你,它是记录较多的,给人想象也最多,也许能给人启发。”
“谢谢你的帮助,徐老师。”黄安说,“小时候只读过几年私塾,十五岁就开始学艺。你是科班出身,以后少不了向你讨教。”
“甭客气。”徐斌说,“我在文字旁附了两张猜想的木牛流马的草图,不一定准确,仅供借鉴哟。”黄安一瞥,已觉其功底非同一般。
“徐老师谦虚,你知识渊博。”黄安掏出一个纸包,“给你刻了一方印章,还望笑纳。”徐斌接过,黄杨木篆刻:徐斌之印。材质润泽,笔力遒劲。“谢谢!”面对这位朴实而身怀绝技的民间匠人,徐斌心生敬意。
临走,黄木匠说:“小女喜爱绘画,可惜未遇良师,希望你方便时能给予指点。”
“爱好难得,有慧根肯用功便好,自当尽力。”俩人的手默契地握在一起。
24
打这时起每周一次,俊英带着父亲做的精巧木制画板去学校找徐斌老师学画,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从素描、临摹、写生,到水彩、水粉、水墨,将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纳入习练,她渐渐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领悟到一些登堂入室的门道。俊英每天早晚要放广播,这个时间负责宣传的汤支书的儿子老有事没事来陪她,当她出板报时也傻傻站在边上,甚至后来提出要跟她去学校看她画画,俊英讨厌、有意回避他,可他像牛皮糖似的粘着不松。两个月后俊英辞掉了广播员的工作,她情愿在劳动之余娴静自由地亲近笔墨。但很快传起风言风语,说她身在农村心在城市,说她好逸恶劳,不务正业,还有说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她画过牛马鸡狗,画过花鸟虫鱼,画过山泉溪流,也画过《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沙家浜》里的沙奶奶,《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看了她的画,村民又感叹她是山里的凤凰,终有一天要飞出去。
机会也不是没有。她与徐老师曾一度被临时抽借到县文工团画幕景,虽然团长爱才想通过正规渠道把她调去,但都没能成功,汤支书说村里宣传离不开她。徐斌心知,假以时日,弟子的画艺会有大进步的。无奈之下,他带着俊英的画作去省城美院找同学联系推荐,经美院研究最终给了一个深造名额。俊英一家喜出望外,在徐老师的殷切嘱咐,在某些人的羡慕嫉妒中,俊英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可仅仅不到一百天,她就被校方无端地辞退,说是什么莫名其妙的政治原因。俊英激愤力图申辩,可负责的人轻蔑地冷眼相待,说她政审不合格。俊英欲告无门,含着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美院,回到家后昏睡了三天。徐斌通过同学了解到真相,是美院收到了一封检举信,揭发俊英与他有所谓不正当的关系。那个敏感激进的年代,这事无疑是致命的。徐斌震怒异常,据说他冲到正在开会的现场,像头发威的狮子,在众目睽睽中把汤支书抱起摔到了会议台下。撂下句“小人!”,拂袖而去。
不久,徐斌被调走了。听说他回了北京,参军到了部队,后来壮烈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俊英至今还保存着徐斌送的几本书,还记着他走时的平和面容,那无语但可以温暖人一生的目光。然而,俊英停止了绘画,把父亲做的画板悄悄收藏起来,把先前所画的作品静静地烧掉,心底曾经的热望随着冷却的纸屑灰飞烟灭。她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不需要雅好的普通的村姑,一个能吃苦耐劳的朴素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可以随意嬉笑怒骂的农民的女儿。
25
黄木匠仍沉醉于“木牛流马”的研制。在两个热心而年轻的徒弟的协助下,进展神速。他们先按徐斌提供的图文分别造出了“木牛”和“流马”,但其载重量不行,达不到“一岁粮”(大约斤)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其不能自行前进,做到“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徐斌调走时建议他们能不能转变思路,将“木牛流马”做成二合一的整体,黄安认为有理,于是另起炉灶,将木牛与流马的形制结合起来造出一个“四不像”的怪物,有牛头、马身、四腿(或马头、牛身、四腿),长2米余、高1.5米左右,载重接近所记数量,但没有人力辅助依然不能自动前行。即使徒弟们别出心裁给四脚装上轮子,也只是省力罢了。平地如此,那上山下坡怎么能行?黄安把《三国演义》里有关“木牛流马”的章节看了无数遍,那些生动的文字在他的心里安营扎寨,呼之欲出。他从小崇拜的那位智者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是如何达到“人不大劳,牛不饮食”的地步的。
他冥思苦想不得而知。于是,便抽空进入巍巍秦岭,莽莽巴山,寻踪访遗,不放过草蛇灰线的踪迹。饿了啃点干粮,渴了喝山涧之水。草木荣枯,鸟兽为伴,残存的栈道庶几无痕,要么埋于荒径,要么沉于水库,只侥幸捡得几个锈迹斑斑扎马丁。传说,也许是传说吧。站在高山峻岭,行在危岩险谷,黄安竟然有了怀疑。一千七百多年前,即便栈道完备,诸葛亮六出祁山,指挥大军作战,还能从容调派“木牛流马”自巴蜀转运粮草至秦陇,真是奇迹!何等传奇!恐怕神兵天将概莫如此。且看,那书中描写的“木牛流马”,每具载粮四百斤以上,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如履平地。再看,司马懿命截获蜀兵的仿造,后被诸葛亮调兵遣将,反转牛舌带粮一块掳走。何等奇观!真是神话!黄木匠在秦巴山里几进几出,有时也带着徒弟,但弄不明白在那个生产力很低的时代,那个“木牛流马”超级运具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会拥有书中描绘的那些惟妙惟肖的特征,以及神乎其神的功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记: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小说演义也许不乏虚构夸张的成分,可史书总不会是空穴来风,何况南北朝时祖冲之还成功造过。疑惑归疑惑,黄安从山里回来是生了一场大病,但痊愈之后,他又开始琢磨鼓捣。
他说生病时梦见了诸葛亮,那神器在历史上出现过,只不过让后人传讹弄丢了。他想明白木牛相当于发动机设备,流马相当于车厢,重点要解决动力和平衡。他不停地试制、改进、验证,优化设计和细节,外形与结构都比较满意了,但限于史书记载所用的材料,造出的“木牛流马”虽能巧用机关短暂运动,可依旧无法自行连续行走,必须借助外力驱动来实现其功能。村民们笑他痴,说他中魔了。徒弟张生娃说那器具可能就是现今的手推独轮车,张祥娃也说或许是手拉平板车呢。黄安表面不以为然,其实他通过实地查证,反复试制心里早已雪亮,知道史载所谓的“木牛流马”也许言过其实。但他心里藏了一个秘密愿望,那就是能尽力研究复制出来,让人们看到一个当今现实版的活生生的“木牛流马”。
为此,他不惜耗尽心血和精力。他没学过物理,不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他的执念一直陪他到了最后一息。也许在天国里,黄木匠能看见他的“木牛流马”随他前后转移、自由行动吧。
其实,俊英也参与了父亲那“木牛流马”的研制工作,帮父亲绘制改动图纸。她的加入,调动了两位师兄的积极性,他们年龄相近,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她当然也明白父亲的执着想让她保持爱好,可她没有拿起画笔。经过“美院事件”她觉得走那条路没有希望,当个地道快活的农民,以后找个善良的人成家,生儿育女过小生活也未尝不可。无欲则无忧。平凡的劳作锻炼了她的身体和意志,使她有了随遇而安,正视现实并战胜困难的勇气。
两个师兄待她很好,虽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想法,但那是一种类似于兄妹之间的感情。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因与姐有关的一件事发生意外突变,命运安排她走进了另一个人的世界。他们建立的家庭后来又扩大组合,其新成员与她的两位师兄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未完待续~~
王利群,笔名文若白,民盟盟员,业余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文学平台,作品入选多种文本。著有散文集《珍藏一段时光》,小说集《大河奔流》。
阅读往期↓
小说
吕志军:不语的群山(短篇小说)
中篇连载
王利群:大河奔流(三)
中篇连载
王利群:大河奔流(二)
中篇连载
王利群:大河奔流(一)
散文随笔
赵丰:牛的典故与传说
陈彦说小丑
高小卫:张海娃和那盘水晶饼
和谷:老家路灯
余光中:如何谋杀名作家
评论
残雪:陈词滥调
常智奇:在苦难意识中展示人的内在性——侧评《平凡的世界》的艺术追求
余华:在中国,年轻作家都是自己冲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金怀斌:《西京烟云》自序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