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中国科学来说,这真的是一件大事!
我甚至觉得,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或许过10年、20年后,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正如诺贝尔奖对世界的影响,肯定不是在年,而是在很多年之后,乃至于今天。
这就是中国“科学探索奖”的创立。
11月14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在未来5年内,他们每人将获得腾讯基金会颁发的总计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至于奖金用途,他们完全自由支配。
万,50个人,那就是1.5个亿。
从总金额看,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诺贝尔奖。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人的奖项,对象限于青年科学家。
以最近这50位获奖科学家为例,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35岁及以下的有6位,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其中,还有5位是女科学家。
今年是第二届,放宽到了港澳地区。据悉,港澳共有59人申报,最终3人获奖,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我相信,这个奖励,不管是对内地科学家还是港澳科学家,都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无法忘却的纪念。
从物质到精神,简单而言。
1,他们还年轻,还没有功成名就,多少还有些生活的压力,但这笔不菲的奖金,可以让他们摆脱经济的压力。
2,他们就可以心无旁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以我们国家的机会和他们的才智,不排除在未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这更是一种激励,毕竟,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次大奖,将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开拓创新。
什么是真公益?
我觉得这才是真公益。
受益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中国科学、中国未来而言,也是功德无量。
(二)
中国科学家不容易。
甚至可以说,太不容易了。
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每当一位院士去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的新媒体,往往以“一个巨星陨落了”作为标题,编辑的唏嘘,读者的感慨,都尽在不言中。
人们对他们深深的怀念,是钦佩他们这一代人家国的情怀,对国家、民族的重大贡献。
今天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好于那个年代,但我们也不必讳言,我们也面临着更复杂严峻的挑战。
毕竟,我们这个国家还不算太富裕,我们在基础科研、核心技术上还有不少短板。过去这几年,我们就看到,一些西方政客就利用我们的短板,对中国各种抹黑、卡脖子,意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怎么办?
那就必须把基础打好,突破这些短板。
今年9月16日国新办的记者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就立下誓言:要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中科院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谁来做?
那就需要广聚天下英才。
白春礼就表示,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不能包打天下,还是要聚焦关键的核心技术,瞄准关键的基础材料、关键核心的工艺、基础算法、重大装备等基础性、战略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在光刻机、橡胶轮胎、高端芯片等方面,争取要主动揭榜,发挥多学科的综合和建制化优势,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有效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这条路,再难,我们也必须去做。这也是中国崛起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看今天的世界,英国的崛起,美国的强大,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点,就是科技上的进步。
蒸汽机是谁发明的?
飞机是谁发明的?
青霉素是谁发现的?
互联网谁缔造的……
虽然中国古代有辉煌的科学成就,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但必须承认,近现代这一系列的发明发现,主要还都是在西方国家。
这有历史的原因,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民间对科学家的尊崇和奖励,从而推动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创造划时代的成果,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人类的进步。
哪怕是我们东邻日本,从至年,19年间,19人拿了诺贝尔奖,很多都是基础研究领域。这正是日本厚积薄发的结果,考虑到诺贝尔科学奖的滞后性,日本人拿诺奖,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要可持续发展,要攻破卡脖子项目,科研必须跟上,必须要有更多青年科学家,勇挑重担走到第一线;必须要有更充分的保障,激励科学家探索科研的“无人区”。
但这个过程,坦率地说,也不是容易的。
一方面,确实还需要不忘初心,青年科学家要讲奉献、有担当。这需要精神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更认为,要创造让青年科学家有奉献、有担当的氛围。这就需要物质的保障。
国家肯定会有安排,近些年对基础科研的重视,中科院对卡脖子清单的总攻令,就是信号。
但我总觉得,我们的很多挑战,也不能是国家大包大揽,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支持科学家投身到这些科研。
(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一些有远见者就站了出来。这其中,就包括马化腾。
事实上,对于基础研究,理工男的马化腾,就有自己的看法。年5月的未来论坛深圳峰会上,马化腾在谈到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时,发出这样的警告:
移动支付再先进,没有手机终端,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竞争起来的话,你的实力也不够。现在这个时候,大家要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