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湿类
祛风湿清热药
海桐皮
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味苦、辛,性平。归肝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临床用名海桐皮。
《海药本草》:味苦,温,无毒。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日华子本草》:温,治血脉麻痹疼痛,及赤目,煎洗。
《本草图经》: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续传信方》云:顷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刘禹锡《传信方》备有此验。
修服一剂,便减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穷、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薏苡仁二两,生地十两,并净洗,焙干、锉,以绵裹,入无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
空心饮一盏,早、午、晚各一次,能令醺醺。
此方不得添减。
《本草纲目》: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
苦平无毒。去风杀虫。煎汤,洗赤目。
《本草经疏》:海桐皮禀木中之阴气以生,《本经》味苦气平无毒。然详其用,味应带辛。气薄味厚,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二经虚则外邪易入,为霍乱中恶,辛以散之。湿热内侵为疳匿,久痢,苦以泄之。又脾胃主肌肉,湿热浸淫则生虫而为疥癣,苦能杀虫,平即微寒,湿热去而疥癣除矣。
其主漱齿洗目者,亦取其苦寒杀虫,辛平散风热之意耳,李珣以之治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之证,其为辛苦之剂无疑矣。
简误: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主霍乱赤白久痢,除疳疥癣牙虫。渍酒治风蹶殊功,渍水洗赤眼神效。
《本草备要》:宣,祛风湿。
苦温,《经疏》云:应兼辛。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
治风蹶顽痹。腰膝疼痛,《传信方》:海桐、薏苡各二两,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二两,甘草五钱,生地七两,酒二斗浸。此方不得增减,早、中、晚饮,常令醺醺。
疳疥癣,目赤煎洗。牙虫。煎服或含嗽。
《本经逢原》: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治风湿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赤白泻痢,及去风杀虫。虫牙风痛,煎汤漱之。
疳蚀疥癣,磨汁涂之。目赤肤翳,浸水洗之。此药专去风湿,随证入药服之,无风湿者勿用。
《本草求真》:海桐皮专入肝。辛苦而温,能入肝经血分,祛风除湿及行经络直达病所。是以腰膝脚痛能疗,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肿者为湿脚气。
赤白泻痢能止;虫牙风痛,煎汤漱之能愈;疳蚀疥疮,磨汁涂之能消;目赤肤翳,浸水洗之能退。一皆风祛湿散之力。
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若风自内成,未可妄用,须随症酌治可耳。
《得配本草》:苦,平。入血分,行经络,达病所,去风湿,杀诸虫。
得蛇床子,擦癣虫。
血少火炽者禁用。
《本草分经》:苦,平。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牙虫癣疥。
《卢氏药物配合阐述》:《海药本草》:味苦、辛,平。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生于南国,得火土之精最富,有千年不死之时,其皮如鳞甲,内有薄膜,是经络中有黏质,似脂膏。凡筋冷皮寒,不灵活者可用。
得附子、桂枝尖合用,温精温气,通达于经络皮腠,久久皮肤肌腠经络温暖。
得松节、杜仲并用,引精气通达于经络筋肉之间,骨空之中。
与干姜、甘草合用,温精温血,使气行而血流,经络骨节逐渐柔和。
1.海桐皮具有镇痛、镇静作用。
2.海桐皮水浸剂(1:3)对多种致病癣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海桐皮煎剂能显著拮抗Ac所致收缩肠管作用。
济南大学小书童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
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薄荷
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
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
淡豆豉浮萍木贼石膏
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
栀子夏枯草决明子黄芩
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
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
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
青黛贯众鱼腥草败酱草
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
鸦胆子蚤休半边莲土茯苓
熊胆漏芦山慈菇白鲜皮
绿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赤芍紫草水牛角青蒿白薇
地骨皮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大黄芦荟火麻仁郁李仁
甘遂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巴豆独活威灵仙
乌头乌梢蛇雷公藤木瓜
蚕砂秦艽防己桑枝
豨莶草
▽▽五运六气脉学
针灸
振荡中医经方
腹诊
儿推
艾灸
节气获取干货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